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牛虻 - 《牛虻》读书笔记:牛虻嘤嘤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终于读完了《牛虻》 在大幕泻下来之前
  以至心情的沉重不只是因为三个数
  虽然不久前已经知道了结尾 虽然更不久之前看过了电影
  但结局还是难以去真的接受
  不知道该叫他什么 列瓦雷士 还是亚瑟 勃尔顿 可真的可能还是牛虻更合适
  不管我活着
  或者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
  快乐的飞虻
  还记得是听老毕的误解 以为是《美国往事》拿来改编的那个《流氓》
  不过流氓只是流氓 而那牛虻却飞得更高远
  原没想过名著有什么威力 只当是人们多数看不懂的那些个书
  那些所谓的自以为是的专家们拿来安慰他们的衔头
  更没想过 一部近乎贰佰年前的发黄的玩意 竟会让我产生什么认同感
  可我真的被牛虻蜇到了
  还记得在网上看到的贴吧 几乎都在说看《牛虻》让他们哭了
  有的是在读到牛虻对琼玛细数诉说身上伤疤与苦难时
  有的是在读到牛虻在通往自由的大门前晕倒处
  有的是在读到牛虻在与蒙太里尼争吵承认身份后
  有的是在读到蒙太里尼失去儿子发疯处
  有的是在读到牛虻被行刑处
  有的是在读到牛虻写给琼玛的信后
  个人都不尽相同 我也不能将书中的催泪弹一一盘点 收敛
  但我没哭 一如既往
  可还是有些哽咽 虽被打住 但依然清晰
  人竟可以这样生存 虽然他只存活于小说 但他强过现实中的经历惨淡
  人竟可以这样强悍 虽然他的意志只是被杜撰 但超越了世间的牵强附会
  人竟可以这样犀利 虽然他的作品只有片段 但不亚于另一个犀利的 鲁迅
  我折服 我钦佩 我惊叹 我哑口无言
  牛虻语言犀利尖锐 的确让人不免想起鲁迅
  牛虻追求着革命暴动 正也让人想起了孙文
  而牛虻一生坎坷 委身草莽 充斥着悲情 他也是个小人物
  他的身世其实也很是俗套 寄人篱下的私生子 虽意外但着实是情理之中
  幸而这只是叩开他命运的敲门砖 正像我的高考
  一样的青年的冲动和无知 让他身无分文的远涉重洋
  在南美的五年虽不可说是一生的污点与败笔 但决然是代价
  可如果没有 那亚瑟也不会成为牛虻吧
  世间总先有非常之破坏才有非常之建设
  而另一点的因素在他心里 埋在心底
  蒙太尼里的欺骗 让他从一个如血沸腾的改良派天主教徒蜕变为一个无神论的尖刀 牛虻
  他对宗教的态度也是巨大的改变
  但革命不是仰仗宗教的鼻息 也不是刨尽宗教的根基
  他的一切只是因为 蒙太里尼 他的神父 他的生父
  琼玛说过 他们的感情叫人嫉妒 简直像一对恋人般亲密
  的确 这也是我认为55年那部苏联电影的最大误读
  爱情并不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更不是一个人的全部
  牛虻应是例证 琼玛的一巴掌与神父的欺骗就是度量
  绮达也说过琼玛在牛虻的心里与她没有什么差别 爱远非那么真切
  在这个世界上 有缘分的人多了去了 而亲情却恒一 爱情没那么金贵
  牛虻是一个无神论者? 但为什么在越狱时依然恳求上帝 不要让他发病
  他的所谓无神论只是因为蒙太里尼 他无法容忍蒙太里尼爱他不及谁 即便那人是主 是耶稣
  所以对于狭隘的他 上帝给的出路也是狭隘 不免看似戏弄
  而这也正是他的生而卑微
  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上帝 有那圣父圣子及圣灵
  但若有也定然是伟大
  牛虻与蒙太里尼不能成的事他们却可以实现
  耶和华牺牲了独子耶稣换来了基督的礼赞
  蒙太里尼也牺牲了独子去洗不尽这吃人的世界
  这也正是他的生而卑微
  但短刀 枪和炮 还是期待着瞄向老鼠
  牛虻慷慨赴死 虽然过程真的像是滑稽剧 但也正如《南京!南京!》里那句惊世骇俗的
  “中国不会亡”一般 很累赘 但也不容置喙
  牛虻 该怎么评价你 你是个可怜的人吧 又像个多余的人 可 不容置喙
  在牛虻身上找到很多相通之处 可能这就是小说高度凝练的结果
  牛虻很深刻 牛虻不屑于谈及生死 牛虻敢藐视世间的一切 牛虻不信仰什么大众偶像
  牛虻善于制造那些个情境 牛虻不相信什么爱情
  牛虻在中国有多少认知度我不知道 但他不会亚于鲁迅与孙文
  但相比却差很多
  话语权
  再一次提出
或许您还会喜欢:
爱的成人式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虽然我不知道望月那天原来打算邀请的第四个人是谁,不过我恐怕得感谢那家伙一辈子。托了这家伙临时爽约的福,我才得以与她邂逅。电话打过来时已经过了下午五点,望月随便寒暄了两句便直奔主题。“抱歉突然给你打电话,其实呢,今天晚上有一个酒会,有一个人突然来不了了。你今天……有空吗?有什么安排吗?”“不,没什么。 [点击阅读]
王子与贫儿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爱德华:爱德华和汤姆这两个少年,是这篇故事的主角。他们两个人,由于偶然的巧合,不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两个人的面貌也很相似,但两个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爱德华是英国的王子,汤姆则是个小乞丐。有一天,爱德华王子在宫苑里散步,看到一个卫兵正在怒责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由于同情心,他就带这少年进入王宫,想不到却因此发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差一点几就丧失了英国王位的继承权。 [点击阅读]
玩偶世家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本剧作者亨利克·易卜生(1928-1906),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从二十年代起,我国读者就熟知这个伟大的名字;当时在我国的反封建斗争和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他的一些名著曾经起过不少的促进作用。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海滨一个小城斯基恩。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相约星期二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余秋雨一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 [点击阅读]
神秘的奎恩先生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新年前夜。罗伊斯顿招待会上的大人们都聚集在大厅里。萨特思韦特先生很高兴,年轻人都去睡觉了。他不喜欢成群结队的年轻人。他认为他们乏味,不成熟,直白。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变得越来越喜欢微妙的东西。萨特思韦特先生六十二岁了——是个稍有点驼背的干瘪老头。一张奇怪的孩子似的脸,总是一副盯着人的样子。他对别人的生活有着过分强烈的兴趣。 [点击阅读]
等待戈多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这是一部两幕剧。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点击阅读]
纸牌屋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欢笑不长久,欲望不长久,生命本身,也总会走到尽头。这真是至理名言。所以,人生在世,最要紧的就是及时行乐,活在当下,把手中的东西紧紧抓住。为什么要虚度一生去换取入土之后碑头的空文呢?“永存我心”,什么样的蠢蛋才会希望自己的坟头铭刻这样一句空话?这不过是无病呻吟的多愁和伤感,毫无意义。我们还是面对现实吧,人生就是一场零和博弈,输赢高下都在政坛见分晓。 [点击阅读]
纽约老大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1991年6月13日,好莱坞。凌晨,加利福尼亚美联社分部一派兵荒马乱。五分钟之前,路透社抢先向全球公布了齐亚托联通公司的最新消息。这一次,英国人灵敏的鼻子终于甚至比美国人更早嗅到了大西洋的腥味。齐亚托联通公司正在制做本世纪耗资最大的色情片,主要外景地选择在沙漠中,也就是拍摄《宾虚传》和《阿拉伯的劳伦斯》用过的场景,其中一处搭设了1000余人在上面翻滚的大台子。 [点击阅读]
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谢泼德医生在早餐桌上弗拉尔斯太太于16日晚(星期四)离世而去。17日(星期五)早晨八点就有人来请我去。我也帮不了什么忙,因为她已死了好几个小时了。九点过几分我就回到了家。我取出钥匙打开了前门,故意在大厅里磨蹭了一会,不慌不忙地把帽子和风衣挂好,这些都是我用来抵御初秋晨寒的东西。说老实话,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忧愁。我并不想装模作样地认为,我能够预料今后几周将要发生的事。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