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偶发空缺 - 第二部 公正评论 第一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7.33不得对关于公众感兴趣事件的公正评论提起诉讼。
  ——查尔斯·阿诺德-贝克
  《地方议会管理条例》第七版
  1
  下雨了,落在巴里·菲尔布拉泽的坟墓上。卡片上的墨迹洇开了。西沃恩那株结实的向日葵傲视着噼里啪啦的雨珠,可是玛丽的百合和苍兰都奄奄一息,花瓣散落。花桨容颜不再,色彩变暗。雨水侵袭下,河水涨起来了,连排水沟里也溪流汩汩,通往帕格镇的陡峭道路变得湿滑危险。校车的车窗雾气重重,看不清外面,广场周围吊起的花篮狼狈不已。萨曼莎·莫里森从市里下班开车回来,虽然雨刷开到最大,车还是小小擦碰了一下。
  霍普街上凯瑟琳·威登老太太门口信箱里插着一份《亚维尔公报》,三天了,也不见取进屋去,报纸被雨水浸透,字迹也模糊了。最后,社工凯·鲍登把报纸从信箱里抽出,透过锈蚀的窗缝朝里张望,发现老太太倒在楼梯脚,四肢摊开,仰面朝天。警察帮忙破门而入,威登太太就这样被抬进救护车,送到西南综合医院。
  雨还在下,雇来给老鞋店刷新名号的油漆匠也只好推迟工期。这样下了好几天,晚上也不停。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人们都低头耸肩,人行道太窄,头顶的伞免不得磕来碰去。
  霍华德·莫里森却觉得夜里窗玻璃上嗒嗒的雨声叫人心情畅快。他坐在由女儿帕特里夏的卧室改成的书房里,思索着当地报社写来的邮件。他们决定刊发菲尔布拉泽议员倡议保留丛地的稿件,但为了公平起见,希望有其他议员写一篇提议丛地退归亚维尔的文章,登在下一期报纸上。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吧,菲尔布拉泽?霍华德得意地想,叫你以为一切全会遂自己的愿……
  他关掉邮件,打量着身旁一小摞信件。这都是陆陆续续递交来,要求举行选举填补巴里留下的空位的。惯例是如有九份提议就需举行公共选举,而他已经收到十份。他把十封信全部翻阅了一遍,其间,妻子和熟食店合伙人的声音从厨房里传来,高高低低,起伏不绝,把威登太太昏倒在地、时隔多日才被人发现这桩丑闻掘了个底朝天。
  “……不会无缘无故从医生那儿摔门走掉,是不是?吼得声嘶力竭,凯伦说——”
  “——说是给开错了药,是的,我知道。”雪莉说。她认为自己在医学问题上有他人无法企及的发言权,因为她是医院义工。“综合医院肯定会做检测的,我想。”
  “如果我是贾瓦德医生,可得惶惶不可终日了。”
  “她大概以为威登一家人什么也不懂,不晓得起诉,但是一旦综合医院发现的确是药开错了,那可就溜不掉了。”
  “饭碗准丢。”莫琳津津有味地说。
  “一点不错,”雪莉说,“乐得摆脱这位医生的人还不在少数呢,恐怕。乐得没她。”
  霍华德把信件分门别类地摆好。迈尔斯已经填好的申请表单独放在一边。其余的信都是教区其他议员写来的。不出所料,帕明德一发邮件告诉他有人对竞选巴里的空缺有兴趣,他就知道会有这六个人在她身边抱成一团,要求举行选举。他把这帮人——连同“说死你”——称为“闹事党”。他们的领袖最近已经陨落了。他在这堆信件顶上放上科林·沃尔的申请表。这便是他们这一方选出的候选人。
  还有四封信,他另外归作一迭。写信人也个个不出他所料,都是帕格镇的职业刺儿头。在霍华德眼里,他们从来没有过心满意足的时候,总是疑心重重,全是《亚维尔公报》多产的通讯员。他们每个人都对帕格镇的某项深奥事务心有所依,就像着了魔,还自诩“思想独立”。假如迈尔斯被指定接替议席,将要高呼“走后门”的就是这几位,不过他们又是镇上对丛地最恨之入骨的人。
  最后两封信,霍华德一手举着一封掂掂分量。其中一封是一个素未谋面的女人写来的,她自称(霍华德从不对任何事掉以轻心)在贝尔堂戒毒所工作(她自谓“女士”,在这点上霍华德倒有些相信她没说假话)。犹豫片刻后,他把这封信放在了鸽笼子·沃尔的申请表上。
  最后一封信没署名,是用文字处理机打出来的,要求举行选举,言辞非常激烈。语句显得心急火燎,粗心马虎,满纸错字。信中对巴里·菲尔布拉泽的美德赞不绝口,还特别点了迈尔斯的名,说此人“不适合接他的班”。霍华德心想,迈尔斯是不是得罪了哪个客户,这事闹大了可让人下不来台。对于潜在的风险,预先知道倒也好。不过霍华德转念一想,这封匿名信能不能算竞选提议书还存疑呢,于是便把它喂进桌头的碎纸机嘴里。这台碎纸机是雪莉送给他的圣诞礼物。
  2
  帕格镇的爱德华·科林斯律师事务所占据一幢带露台砖房的二楼。一楼是一家眼镜店。爱德华·科林斯已经去世,他的事务所就剩下两个人:加文·休斯,领薪水的合伙人,用一扇窗的办公室;迈尔斯·莫里森,参股合伙人,用两扇窗的。他们有一个秘书,名叫肖纳,是个二十八岁的单身女人,容貌平平,身材不坏。迈尔斯说什么笑话她都忙不迭地笑,而对加文则颇有点居高临下的态度,很不客气。

  巴里·菲尔布拉泽葬礼后的星期五中午一点,迈尔斯敲了敲加文的办公室门,没等加文说请进,就顾自走进屋去。他看见合伙人正透过雨点斑斑的窗户仰望灰暗的天空。
  “我要出去吃个午饭,”迈尔斯说,“如果露西·贝文提前到了,能帮我跟她说一声我两点回来吗?肖纳出去了。”
  “好,没问题。”加文说。
  “没出什么事吧?”
  “玛丽打了电话来。巴里的人身保险有点小问题。她想让我处理一下。”
  “行,嗯,这个你处理得了,对吧?总之,我两点钟回来。”
  迈尔斯披上大衣,走下楼梯,脚步轻快地沿着雨水打湿的小街往广场走。阳光偶尔透过云层的缝隙,洒满战争纪念碑和屋檐的花篮。迈尔斯疾步穿过广场,朝莫里森和洛伊熟食店走去,心里涌起一股祖辈传下的自豪感。那可是帕格镇的名店,最上等的商铺,这份骄傲并未随岁月流逝而有丝毫消减,反而更为深厚绵长。
  迈尔斯推开店门,门铃叮咚。此时是午饭高峰时间,柜台前排起八人长队,霍华德全副武装,猎帽上的鱼饵虫闪闪发光,他的声音饱满响亮:
  “……四分之一磅黑橄榄,罗斯玛丽,给。不要别的了吧?罗斯玛丽不要别的了……八英镑六十四便士。就收八英镑吧,亲爱的,我们是老交情了,承蒙照顾……”
  咯咯的笑声,你谢我谢,钱柜抽屉咔嗒响。
  “瞧,我的律师来啰,查我岗啰,”霍华德看见队伍尽头的迈尔斯,便挤挤眼,吃吃笑,低沉着嗓子叫道,“如果您愿意去里屋等我,先生,我保证不对豪森太太说任何有违法律的话……”
  迈尔斯对排队的中年女士们露出微笑,她们也纷纷回礼。迈尔斯身材高大,浓密的黑色头发剃得短短的,蓝色眼睛又大又圆,大肚腩藏在大衣下,在满屋手工饼干和本地奶酪当中,还算得上是一景。他小心地从高高堆起美味佳肴的小桌子间穿行,在熟食店和老鞋店之间的拱门前停下脚步。门口蒙的塑料门帘第一次取下了。莫琳(迈尔斯认得出她的笔迹)在一张放三明治的纸板上写了几个字,吊在门中央:请勿入内。即将开业……铜壶。迈尔斯往里面望去,干干净净,空空荡荡,这里很快就将成为帕格镇最新最好的咖啡馆。灰泥已经涂过,油漆也刷好了,黑色地板也上了清漆。
  他侧身经过角落里的柜台,从莫琳身边挤过。她正在忙活着用切肉机切肉,迈尔斯一挤,她爆发出一阵粗哑又下流的笑声。他低头钻过门,走进暗黑的里屋。屋里摆着一张福米卡牌塑料桌,上面躺着莫琳的《每日邮报》,报纸还卷着。霍华德和莫琳的外套挂在衣钩上。里面还有扇门通向洗手间,飘出一股人工薰衣草味。迈尔斯把大衣挂好,拖过一张旧椅子,坐在桌旁。
  过了一两分钟,霍华德出现了,手里端着两只盘子,上面的熟食点心堆成两座小山。
  “就百分之百决定用‘铜壶’这个名号啦?”迈尔斯问。
  “这么说吧,小莫喜欢。”霍华德把一只盘子放在儿子面前。
  他又脚步笨重地走了出去,回来时拎了两瓶淡啤酒,蹬脚关上门,房间没有窗,此时笼罩在一片昏暗中,唯有头顶的灯发出可怜的光。霍华德嘴里哼唧一声坐下来。上午他在电话里语焉不详,这会儿又去开酒瓶,让迈尔斯又是一通好等。
  “沃尔把表递上来了。”他把啤酒递给儿子,终于说。
  “啊。”迈尔斯说。
  “我准备设个最后期限。从今天开始,两周以内公布参选者有效。”
  “还不错。”迈尔斯说。
  “你妈认为那个姓普莱斯的家伙大概还是有兴趣。你问过萨咪了吗,她知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没有。”迈尔斯回答。
  霍华德伸手挠了挠肚皮的褶子,他坐下后,椅子嘎吱作响,肚子一直耷拉到膝盖。
  “你和萨咪之间一切都还好吧?”
  迈尔斯对父亲神乎其神的直觉佩服不已。这种崇拜他从来没少过。
  “不算太好。”
  这话他是不会坦白对母亲说的。雪莉和萨曼莎之间的冷战没休没止,他既是人质又是战利品。何苦再火上浇油呢?
  “她不乐意我参选。”迈尔斯解释说。霍华德眉梢一竖,却没停下咀嚼嘴里的食物,面颊上的肉一晃一晃的。“我搞不懂她怎么想的。她最近好像对帕格镇讨厌得很。”
  霍华德不紧不慢地把食物咽下去,用纸巾擦擦嘴,打了个嗝。
  “一旦你当选,她保准马上回心转意,”他说,“社交的魅力,夫人云集,斯维特拉夫大宅的晚会什么的。她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他举杯又咕咚喝下一大口啤酒,再挠挠肚皮。

  “我想不出这个普莱斯是谁。”迈尔斯说,回到正题。“不过我不知怎的有这么个感觉——他有个孩子,也上过圣托马斯小学,跟莱克西同班。”
  “不过他是丛地出身,这点很关键,”霍华德说,“丛地出身。我们可以好好利用一下。让力挺丛地的那帮人选票分散在他和沃尔身上。”
  “是噢,”迈尔斯说,“有道理。”
  他怎么没想到这一招。父亲的思维再度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妈已经给他老婆打过电话了,叫她帮她老公下载参选申请表。今晚我可能让你妈再打一个,告诉她还有两个星期,试探试探,也给她老公施点压。”
  “这么说,一共三个候选人?”迈尔斯问,“算上科林·沃尔。”
  “我还没听说有别的人。等参选细节在网上公布以后,说不定还会有人冒出来。但是我对你的胜算很有信心。很有信心。奥布里打电话来,”霍华德用教名称呼奥布里·弗雷时,语气里总有一种特别的自命不凡,“坚决支持你,二话不说。他今晚就回,在城里待了段日子。”
  一般而言,当一个帕格镇人说“在城里”时,都是指“在亚维尔”。不过霍华德和雪莉用起这三个字来,是学奥布里·弗雷的样,指“在伦敦”。
  “他还提到我们应该聚一聚,聊个天儿。也许就是明天。说不定还会邀请我们去宅子。萨咪肯定会喜欢。”
  迈尔斯嘴里正塞着一大块涂了鹅肝酱的苏打面包皮,不过他用力点点头,表示同意。奥布里·弗雷“坚决支持”他,真是一想就高兴。虽然萨曼莎老爱讥笑他父母对弗雷夫妇卑躬屈膝,但迈尔斯早就注意到,轮到她自己跟奥布里或者茱莉亚面对面时——当然这种机会不多——她的口音都有悄然变化,举止也贤淑端庄得多。
  “还有一件事,”霍华德说,又去挠肚皮。“今天早上收到《亚维尔公报》的邮件。问我关于丛地的意见。以教区议会主席的身份。”
  “不是说笑吧?我以为那家报社都被菲尔布拉泽收入囊中了呢——”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是不是?”霍华德说,一脸的心满意足。“他的文章他们是要登的,但下一期想请人发表反方意见。说说事情的另一面。谁能给我助阵?律师的生花妙笔,来吧。”
  “没问题,”霍华德说,“我们就来谈谈那间狗屁戒毒所。光这点就够有说服力。”
  “对——好主意——太棒了。”
  他一激动,一口吞下了太多食物。迈尔斯忙给他捶背,直到咳嗽终于给压下去。最后,霍华德一边拿纸巾擦眼泪,一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奥布里那头正在动员市里停止给他们拨款,我们这一头呢,我打算搞定镇上不把那房子续租给他们。在报纸上公之于众也没什么不好。给那个鬼地方投了多少金钱多少时间,结果呢,连个泡泡也见不着。数据我手上都有,”霍华德又打了个响亮的嗝儿,“简直丢人现眼。不好意思。”
  3
  那天晚上,加文在家为凯准备晚饭。开罐头,捣大蒜,带着一股拿它们出气的快意。
  吵完架后若想休战,甜言蜜语不得不说,这是规则,人人皆知。加文从巴里葬礼回来的路上就在车里给凯打了电话,告诉她自己多么希望她在身边,今天的经历多么可怕,他多想今晚跟她见面。这些话虽然不失低声下气,但也还算实话实说,他掂量了一下,自己只是想要人今晚作陪,别无他求,那么这笔代价还称得上不多不少,刚刚合算。
  可是凯的心思可不一样,她是把这一切当作两人之间新合约的定金来看的。你想我了。心情不好的时候需要我。你后悔没带我以情侣身份出席。好啦,咱们别再犯那样的错误了。听闻那些话以后,她待他的心态就多了几分心安:爽朗惬意,希望重燃。
  今晚他做的是波伦亚意面,故意没买布丁,也没提前铺好桌布,为的是让她知道自己没特意准备。凯却是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甚至如此随意的态度,也被她当作是种亲昵。她坐在他的小餐桌旁,就着雨打天窗的滴答声与他交谈,左右打量屋里的器具。她来这儿不多。
  “我猜这种黄色是丽莎挑的。对不对?”
  又来了:挑战禁忌,似乎他们的亲密关系最近又进了一层似的。关于丽莎,加文是能不提则不提,难道到现在她还没明白?他往煎锅的肉末里洒牛至叶粉,回答:“不是,都是以前的房主留下的。我还没来得及换。”
  “哦,”她抿了一口酒,说,“挺舒服的,就是稍嫌平淡。”
  这句话激怒了加文。在他眼里,“铁匠铺”的内饰哪点都比霍普街10号胜出一筹。他注视着面条煮得咕咕冒泡,仍旧背对她。
  “想不到吧,”她说,“我今天下午碰见萨曼莎·莫里森了。”

  加文转过身来。凯应该连萨曼莎·莫里森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吧?
  “就在广场上,熟食店门口。我当时正要进去买这个,”凯伸手用指甲弹一弹旁边的葡萄酒瓶,“她问我是不是加文的女朋友。”
  凯说话的样子很顽皮,其实萨曼莎的措词让她大受鼓舞,原来加文是这样对朋友描述她的呀,真是大舒一口气。
  “那你怎么说的?”
  “我说——我说是的。”
  她的脸顿时又黯淡下来了。加文问的时候,本没打算语气那样凌厉的。只是若能阻止凯和萨曼莎碰面,任何办法他都在所不惜。
  “不管怎么说吧,”凯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尖刻,“她请我们下星期五一起吃晚饭。就是下星期的今天。”
  “噢,见鬼。”加文愠怒地说。
  凯的好心情大半弃她而去。
  “有什么问题吗?”
  “没什么。就是——没什么,”他用叉子戳沸腾冒泡的面条,“就是我天天在办公室跟迈尔斯抬头不见低头见,够烦了,说实话。”
  他一直惧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偷偷摸摸地混进来,他们变成“加文和凯”,拥有同一个社交圈子,这样一来,更难干干净净把她一刀切掉,逐出他的生活了。他怎么会坐视这样的事情发生?为什么允许她举家搬到这儿来?对自己的愤怒自然而然变成对她的恼恨。她怎么就认识不到他根本不想要她,干吗不乖乖地自己离开,免得他扮演坏人?他在水槽里把面条沥干,开水溅到身上,心里默默咒骂。
  “那你给迈尔斯和萨曼莎打个电话说不去吧。”凯说。
  她的语气很生硬。加文有个积重难返的习惯,每当碰到迫在眉睫的冲突,他总先顾着绕开,指望着车到山前必有路。
  “不,不。”他说,拿一条擦碗巾擦着打湿的衬衫。“我们去。没问题。我们去。”
  不过他丝毫也不掩饰自己毫无兴趣,这也是给日后回顾时立下一条标注:你知道我不愿去。不,一点也不愉快。不,再别搞这一套了。
  他们静静地吃饭,好几分钟,谁也不说话。加文担心一场新的争吵恐怕是不可避免了,而且凯肯定还要追根究根刨个底朝天。他环顾左右,想赶紧找个别的话题,于是讲起了玛丽·菲尔布拉泽和人寿保险公司的事情。
  “那帮人真是群混蛋,”他说,“他交的保险金可不少,但他们的律师正想着法子不给赔付。想证明他投保时没将家族疾病史交代完整。”
  “怎么回事?”
  “嗯,他有个叔叔也是动脉瘤死的。玛丽发誓说巴里签合同的时候告诉过保险员,可是记录里又没写。那家伙肯定不知道这病是有可能遗传的。我不知道巴里还投过……”
  加文的声音哽咽了。他吓了一跳,又自觉尴尬,忙低头看盘子,也好藏起涨红的脸。喉咙好像被悲伤堵住了,动弹不得。凯的椅子脚在地上嘎吱一响,他希望她是去洗手间。可是她的手却环住了他的肩,让他贴近。他还没来得及想什么,就也伸出一只手臂搂住了她。
  被人抱着的感觉真好。如果他们的关系能褪去一切,两个人简简单单、不言不语,只保持互相安慰的姿态,那该多美妙。人类一开始干吗要学会讲话?
  他的鼻涕沾在了她的衣服上。
  “对不起。”他含糊不清地说,拿纸巾擦掉。
  他放开她,擤擤鼻子。她把椅子拖到他身边,一只手搭在他手臂上。她不说话,脸上满是温柔关切的时候,他要喜欢她得多,就像现在这样。
  “我至今还是不能……他是个好人,”他说,“巴里。他是个好人。”
  “是的,人人都这样说。”凯回答。
  她从来未被允许见一见这位如雷贯耳的巴里·菲尔布拉泽。但加文如此真情流露让她感到好奇,很想知道引得他大动感情的到底是何许人也。
  “他是不是很好玩儿?”她问,因为只能想象加文在一个喜剧演员面前乐不可支,或者对着一个倚着吧台满口脏话的黑帮头子傻乐呵。
  “是啊,我想是的。嗯,也不算特别好玩吧。正常。他喜欢笑……但也就是……那么好的一个人。他对人友善极了,你知道吧?”
  她洗耳恭听,可是加文却好像没法儿细说巴里到底如何好。
  “他留下的孩子们……还有玛丽……可怜的玛丽……上帝啊,你想都想不到。”
  凯还是温柔地轻拍他的手臂,可是心头的同情被浇灭了点。想都想不到,她心里默念,想都想不到孤孤单单一个人是什么滋味?想都想不到单枪匹马担负起一个家庭是多么艰难?他对她——凯——的怜惜何在?
  “他们真是幸福的一对,”加文说,声音嘶哑,“她心都碎了。”
  凯不发一言,仍然抚摸着他的手臂,想想自己从来不敢、也没有资本心碎。
  “我没事。”他说,用餐巾擦擦鼻子,捡起叉子。轻轻挣了挣手臂,示意她把手拿开。
或许您还会喜欢: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魔山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一《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九二九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评论界公认的事实。二关于托马斯·曼,我国读者并不陌生。 [点击阅读]
1973年的弹子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有一段时间——10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自己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点击阅读]
24个比利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序言本书叙述的是一则真实故事──威廉.密里根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他不像精神病或一般小说上所记载的其他多重人格病患一样使用杜撰的假名,从被逮捕到被控诉开始,他一直都是争论性的公众人物。他的面孔出现在各报章杂志的头版和封面上,心智检查的结果不仅出现在夜间电视新闻节目,更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全世界。 [点击阅读]
ABC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在我的这本记叙性的书中,我摒弃了常规,仅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亲自处理过的一些案件和勘查过的现场,而其它章节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写的。我希冀读者相信书中的情节是真实的。虽然在描述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及感情上过于细腻,可是我保证,这都是我当时精细的笔录。此外,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还亲自对它们进行过校对。 [点击阅读]
H庄园的一次午餐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埃莉诺·凯瑟琳·卡莱尔,您被指控于本年七月二十七日杀害了玛丽·杰勒德。您是否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埃莉诺·卡莱尔笔直地站立着。她那傲然高昂的头、生气勃勃的蓝色眼睛使人惊讶。她的头发像煤炭一样乌黑。修剪应时的眉毛形成两条细线。法庭笼罩在一片沉闷而紧张的寂静中。 [点击阅读]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0
摘要:正文第1节:春天(1)春天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有间屋子的门楣上摆着一排漂亮的镜框,里面全是猫的照片。再往屋里一看,从左面墙开始,隔过中间窗户,一直转到右面墙的一半,又挂了快一圈儿猫的照片,我懒得去数多少张了。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有的猫不理睬我,有的猫死盯着我。整个房间就像个佛龛,令人窒息。我呆呆地站在门口。"这围脖真好看哪。 [点击阅读]
一朵桔梗花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1.一串白藤花序幕花街上,点着常夜灯。如今,连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可是大正(注:日本年号,1911-1926)末年,在那个伸入濑户内海的小小港埠里,有一所即今是当时也使人觉得凄寂的风化区,名字就叫“常夜坡”。活了这么一把年纪,到如今还常常会想起那整晚点着的白花花、冷清清的灯光;奇异的是每次想起,它总是那么凄冷,了无生气。 [点击阅读]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阿里阿德理-奥列弗夫人在朋友朱迪思-巴特勒家作客。一天德雷克夫人家准备给村里的孩子们开个晚会,奥列弗夫人便跟朋友一道前去帮忙。德雷克夫人家热闹非凡.女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进进出出地搬着椅子、小桌子、花瓶什么的.还搬来许多老南瓜,有条不紊地放在选定的位置上。今天要举行的是万圣节前夜晚会,邀请了一群十至十七岁的孩子作客。 [点击阅读]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死者引导我们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醒来,寻求着一种热切的“期待”的感觉,摸索着噩梦残破的意识。一如咽下一口要以烧着你五脏六腑的威士忌,这种“期待”的感觉热辣辣的。我心中忐忑,摸索着,企望它能切实重返体内。然而这种摸索却永远都是徒劳枉然。手指已没了气力,我只好将它们并拢起来。分明觉出自己全身的骨肉都已分离。迎着光亮,我的意识畏葸不前,这种感觉也正转化成一种钝痛。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