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跑步圣经 - 前言:一本别开生面的书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前言:一本别开生面的书
  本书的目的首先是要把你引入一个不同寻常的跑步运动的世界,其次是要改变你的生活。
  如果你还没有跑步,本书将向你展示如何使自己变得健康愉快起来,而达到你从来没有想象过你能达到的程度。不管你的身体如何虚弱、肥胖、衰老、难看,也不管你曾经多少次地尝试过其它运动项目而无济于事,本书都能使你变得象上面所说的那样愉快。只要适当地作些准备,按照一些基本注意事项行事,凡是能走路的人几乎都能从事跑步锻炼。
  如果象我希望的那样,你已经成为一名跑步者,甚至已经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跑步者,本书将能帮助你进一步强健身体,提高跑步速度,增长知识,更好地享受跑步带给你的特殊乐趣。
  不论你跑步的技巧高低,本书将向你介绍跑步的许多益处,并教你如何得到这些好处。在本书中,你能了解到的情况包括:
  ·甚至在老年时期,人体也可以很好地适应体育锻炼。
  ·跑步是一种天然的镇静剂。
  ·跑步可以增加性生活的乐趣。
  ·在营养学方面有一种诀窍,使跑步者可以吃大多数忌食者绝对禁止吃的食物,而又能减少体重。
  ·跑步者可以一次跑二百英里,而并不感觉到疲值不堪。
  ·心脏病患者,经医生同意,不但可以参加二十六英里赛跑,而且参加比赛后的感觉比发病前好。
  总之,你会发现跑步的好处很多,而其中有些只是刚刚开始为人们所理解。
  如果你觉得这种说法言过其实,作者不会感到意外。你完全有权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说法是谁提出来的?提出这些说法有什么根据?对于这些问题,本书将一一加以解答。不过在开头作一番概括的说明也许是必要的。
  大约是在十年前的一天,我同一位名叫沃尔特·古扎迪的朋友在打网球。古扎迪和我势均力敌,我们总是打得非常卖劲儿。那时我大约有三十五、六岁,在曼哈顿一家大的杂志社工作。我的一个比较愉快的差事是招待为杂志撰稿的作者吃饭。
  由于马丁尼酒喝得大多,参加的体育锻炼又太少,我的体重不断增加,(松弛的肌肉一盎司一盎司地增加着)。我十儿岁时只有一百七十磅,后来长成了一个体重二百一十三点五磅的大胖子。
  然而靠着老早培养起来的反应能力和技巧我的网球打得还凑合。另外我对自己的球艺有点儿自鸣得意——这一点我承认。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在同古扎迪打球的那天,当我感到右小腿上有一种撕裂的感觉的时候,我就莫名其妙地发起火来。
  当我正向球场的左侧跑去,古扎迪为了使我失去平衡,把球向右打去,这正好同我前进的方向相反。他的策略收效了。为了改变前进的方向,我转得过猛,这一下把肌肉拉伤了。

  伤势并不严重,虽然有一两个星期我感觉疼痛,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我怕麻烦,连医生也没有找过。
  令人吃惊的是我对自己伤势的感受。我的身体不中用了,这使我很气愤。我仍然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运动员,至少暗地里是这样想的。一个人打了一辈子的网球,有时还摸一摸足球,并且参加星期日下午的垒球比赛,总不能就这样倒下去。
  我不准备就这样听天由命。一等到疼痛减轻,我就决定跑跑步来增强腿部的力量。我只是在陆军基本训练中跑过步,我对跑步有一种憎恶的心理。我仿佛仍然听到,一个表情阴郁的大个子得克萨斯中士拖着双脚同我们一道跑,嘴里呼吩呼哮喊着“么、二、三、四”。我仿佛又同我的一块儿入伍的伙伴们汗流浃背地追着队伍跑,饱受弗吉尼亚夏天的火辣辣的太阳炙烤。但是,由于我只经历过军队的跑步,我就穿上了一双笨重的靴子,走出门去,沿着人行道缓慢地开始跑了起来。
  我当时一点也看不出我在这样做了之后已经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然而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尽管我大腿疼痛、肺里象火烧一样难受(我每天吸两包烟也不管事),但是我仍然坚持跑。我非常希望能够避免再一次把肌肉拉伤。每星期跑三到四次,每次跑半英里左右,很少比这更多。当工作太忙的时候,我就索性全停下来。但是迟早我总是恢复锻炼。
  最后我从纽约搬到了康涅狄格市的郊外,在那里,跑步是一件更有兴趣的事情。
  那里有乡村的小路,小溪和大河,遍地长满青草的公园和树林。我戒烟了(军医局局长的报告把我吓坏了),跑步的距离也增加了一些。有时候,我同一个名叫内德·塔锡尔的年轻的邻居一块儿跑。他刚从海军陆战队复员,身体非常健壮。他跑得很快,我实在不想跑得那么快,但是他的奔放的热情鼓舞着我前进,只要他冲得不太猛,我通常能够跟得上。
  有一天,我在我们当地出版的报纸上看到再过两三个星期,在阵亡将士纪念日那天,就在我居住的那个镇上,将举行一次五英里赛跑。任何人都可以报名,连象我这样一个年纪已到三十五岁、体重也超过普通标准的老年病学研究对象也可以报名。第二天我试着跑了五英里。我的速度,特别是在快到终点的时候的速度就象一只蜗牛在爬,但是我总算勉强跑了全程,我把参加比赛的报名单寄出去,卖劲儿地《跑步人生》——前言
  练了起来,每天早上上班之前都要跑。
  比赛前的那一天夜里,我的睡眠情况非常糟糕,就象几年前每当我就要参加一场重要的网球比赛的时候一样。在市政厅前面的起跑线上,我向四周张望,足有两百名运动员参加了这场比赛,大多数是年轻人、精瘦的人。他们瘦得一根根肋骨都看得清楚,双颊深深地陷下去。但也有一大批四十多岁、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多岁的人以及少数妇女和小孩。要是运气好,我也许不会跑得差劲儿。有人介绍了市长,市长祝我们跑出好成绩,接着鸣起跑枪。

  这项运动,但是我喜欢它。我强迫自己使体重减少,以便跑得更好,而且我开始每天跑步。朋友们开始告诉我,我看上去身体好极了,很长时间以来,没有人对我这样讲过了。最后,在我初次参加跑步运动之后两年,我甚至在我同年龄的人中得了一个小冠军——康涅狄格一万米长跑冠军的称号。
  我更加感兴趣的是我的头脑开始发生的变化,我变得更加镇定,不那么忧虑不安。我比以前更容易、也能更长久地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我感到对自己的生命具有了更多的控制力。意外的挫折不能再象过去那样容易使我烦躁不安。我觉得有一种悄悄的力量,我一旦感到这种力量在逐渐消失,我只要到外面跑上一会儿,立刻就可以把它召回来。
  每一个跑步者对这些变化都很熟悉。虽然人们把这种变化同打坐时发生的变化相比,但是前者的内容更丰富,也许是因为异常强壮的身体把这种变化扩大了。
  说到不寻常的心理状态,我始终是怀疑的。但是甚至我在最固执多疑的时候,承认跑步对我的心理附带产生了一些了不起的作用*。当我第一次开始疑心情况是这样的时候,我很想知道自己的看法是不是只是个人的独特的看法,不适用于其他任何人。因此我开始询问其他跑步者的体会是怎样的。原来另外许许多多跑步者有着同我差不多的体会。事实上,情况几乎是一样的。有代表性的情况是:一个人开始跑步,以求得身体健康(减少体重,使体型更健美,感觉更舒服),虽然也有少数人跑步是为了消耗自己多余的精力。经过几个月或者几年的时间,他们逐渐地开始花很多时间跑步,所花的时间远远超过使身体强健所要求的程度。他们终于知道跑步中有些东西对于人的头脑有一种独特的有益作用。
  注:*人们甚至可以说,这种作用是精神上的。有人问我的一个跑步的朋友的妻子,既然她的丈夫是卫理公会的信徒,而几乎所有的比赛又都在礼拜天举行,他怎样使这两点协调起来的。这位朋友的妻子回答说:“汤姆过去是卫理公会的教友,而现在他是一个跑步者。”著有《人是做游戏者:对文化中的游戏因素的研究》一书的著名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对娱乐的意义想得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多。他在指出柏拉图把游戏和宗教仪式等同起来的时候写道:“虽然柏拉图把游戏和神圣事《跑步人生》——前言

  业等同起来,他并没有因为把后者称作游戏而玷污了它,相反地,他把游戏的概念提到了精神的最高境界。”
  跑步的这方面的内容使本书成了一种很不协调的结合体。谁听说过有哪一本书既讲超然物外又讲穿下体护身呢?然而如果不对身心两方面的问题给予同样的注意,那是无法充分而又确切地论述跑步这项运动的。
  人们长期以来就对跑步对身体的益处(和害处)作了详尽的科学研究,而对跑步对心理产生的作用的探讨还只是处于最初阶段。然而如果小看跑步对身体的益处,那将会引起误解,因为跑步在这方面的益处还是很多的,而且它们与在心理方面产生的益处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本书的总的安排是这样的:
  在第一部分,我们将讨论跑步是怎样在身体、头脑、社交和精神方面使你发生变化的。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讨论跑步运动的各种理论和技巧,以发现寻求——和找到——所有跑步者都体会到的有益变化和好处的方法。
  最后,在第三部分,我们将观察跑步世界,看看有什么东西在等待着你。在这里面,要谈到这个世界的奥妙,一些重要人物和它的一些比较奇特的方面。
  最后还有一步,这一步必然超出本书范围。那就是跑步本身,这是要由你自己来做的事。也要由你自己来决定你每次跑多长时间,跑多远——只是首先要记住,长跑是需要晕过锻炼的。研究过跑步对身体所产生的作用的研究人员认为,每天跑十五到二十分钟,每星期至少跑三天,就能产生显著的效果。(起初看上去也许运动量很大,但是不用经过很多锻炼就能够跑这么多。)另一方面,许多刚开始参加跑步运动的人象我一样发觉,随着他们身体越来越强健,跑得越来越快,他们希望多跑一些——只是因为这好玩。许多人每天跑八到十英里,他们觉得这一个到一个半小时的跑步是一种振奋精神的休息。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跑步以后的反应也就不同。你跑一英里以后也许同我跑十英里以后一样感到爽快,因此跑步以后要仔细注意自己的身体有哪些独特的良好感觉和不好的感觉。跑多跑少都要随自己的意愿而定。经过一段时间,你也许希望多跑一些——或者少跑一些。不论你如何决定,你都会感到本书对你有极大的帮助,书中所讲到的原则不但运用于马拉松赛跑,而且适用于在街道上短跑。
  詹姆斯·菲克斯
或许您还会喜欢:
苏肉难寻
作者:佚名
章节:170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来,介绍一下,我叫苏栩,大家都喊我苏苏,孤儿一个,一个很冷很冷专业的稍微大龄的女硕士生,近来有点花痴倾向。不能怨我,孤儿院的老院长成天在电话中苦口婆心的教导我说:“苏苏啊,你年纪也不小了,老爹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都会背锄禾日当午了,你要抓紧时间,在学校里找一个男朋友,将来一起在北京工作……”老爹的训话都是从我背锄禾日当午开始, [点击阅读]
输赢
作者:佚名
章节:123 人气:2
摘要:引子一位老人带着爱犬行走在乡间小路,看着沿路的风景,突然间,老人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开了人世。他不知道这条路通往何方,只是茫然地向前走着。走了一段路程,只见前面高耸着大理石的围墙,围墙的中间是流光溢彩的拱门,上面装饰着各种珠宝,门前的道路由金砖铺就。老人兴奋不已,他想自己终于到了天堂。他带着狗走到门前,遇到了看门人。“请问,这里是天堂吗?”老人问道。“是的,先生。 [点击阅读]
邪恶催眠师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01深秋时分,龙州街头已经有了三分寒意。不过这点寒意并不能阻止都市男女们上街消遣的兴致,尤其是在周末的傍晚。文汇路是老城区的商业中心。和新区的商业中心相比,这里的大楼多半矮旧,不够摩登气派。但老区也有老区的特色,比如说城内很多老字号都在此处聚集,这对本地市民的吸引力巨大。所以每到营业高峰段,文汇路上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罗飞坐在路边的一个台阶上,看似在无聊发呆,可他的眼神和思绪却没有一刻停歇。 [点击阅读]
镜·辟天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六合之间,什么能比伽蓝白塔更高?唯有苍天。六合之间,何处可以俯视白塔顶上的神殿?唯有云浮。云浮城位于最高的仞俐天,飞鸟难上,万籁俱寂。九天之上白云离合,长风浩荡着穿过林立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尖碑,发出风铃一样的美丽声响。从云荒大地上飞来的比翼鸟收敛了双翅,落到了高高的尖碑上,瞬间恢复了浮雕石像的原型。无数的尖碑矗立在云浮城里,一眼望去如寂寞的森林。每一座尖碑底下,都静默地沉睡着一个翼族。 [点击阅读]
随遇而安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信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我既没有到该写自传的岁数,更没有可以写自传的资本,只是因为今年正好无可避免地迈入不惑之年的门槛,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别点儿的事情才比较像样,这才有了这本书—这有点儿像我们的国家“逢五逢十”搞大庆的意思。之前出版过两本杂文集,都是我在新闻节目里写的时评,属于本职工作的副产品。 [点击阅读]
非君不嫁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缘普宁寺——来来去去的人群穿梭,香火袅袅升空,锣钹喧嚣,交织出一幕喜庆味儿。由于今儿个适逢庙会,舞龙舞狮好不热闹,再加上小贩林立,将平日便已是香火鼎盛的普宁寺挤得更是水泄不通。就在某个引不起旁人注目的小角落——“几位大爷、夫人请留步。”正欲跨出的步伐收了住,落在最后头的少妇迟疑地循声望去。 [点击阅读]
黑暗精灵三部曲之二:流亡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怪物在幽暗地域的通道中笨重地行进,它的八只脚在岩石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噪音,在寂静中四处回荡。怪物并没被自己制造的噪音吓得慌张乱窜,四处寻找掩护以躲避其他掠食者的袭击。尽管幽暗地域危机四伏,它显然自信满满,完全未把任何敌人放在眼里。它呼吸的气息是致命的毒气,利爪能凿穿坚硬的石头,嘴里森然环列着好几排矛状尖牙,可以轻易撕裂最厚的毛皮。而最骇人之处在于它的视线,一眼就能将猎物化为石像。 [点击阅读]
24重人格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中文版序言受出版社编辑的委托,我花了几个晚上阅读了全书(台湾译本),深感一个心理学家(CameronWest博士,本书的作者和主角)能用非常优美的文字和细致入微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他的心路历程,揭示普通人或许不可思议或难以理解的一个多变、离奇、但又确实存在的“世界”——多重人格现象——之难能可贵。 [点击阅读]
一人食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第1章自序许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会想到拍摄《一人食》?如果你还有一份工作,即便在一个人生活的第七年,也还是会有同事跟你一起吃饭,但是辞职后赋闲在家时,就真的要面对完全一个人吃饭的生活了。这是孤独的开始。起初,我天天都宅在家里,以烤土司和便利店里的便当为食。时间一长,我觉得以后不能再这样了。于是打算一个人去餐厅吃,但是感觉怪怪的。想自己做饭,却又无从下手,只好上网求助。 [点击阅读]
不抱怨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o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