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千年一叹 - 印度 人口爆炸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印度
  人口爆炸
  从巴、印边境到新德里,实际距离是五百公里。这个距离在中国驾车行驶大约为四个半小时,在这里花了九小时四十分,一倍多一点。
  临行前拉合尔的一位老华侨告诉我们,印度农村比巴基斯坦还穷。但我们这一路看来,并非如此,实在要比巴基斯迫劝子得多。如果拿中国来比,巴基斯坦整个南部即信德、稗路支地区那么长达几千公里让人窒息的贫困,在全中国任何地方者阿良难找到了,至多在西北、西南有少数过于冷僻的村落略有相似;而印度的这些农村,则近似于中国冀北、赣南的部分地区,只是道路整治和卫生状况差距较大,又必须除开人群。
  在印度,不管你来到村庄还是小镇,都会真正感到人口爆炸的恐怖。我在几个小镇认真观察了一下,密密麻麻的人群的基本构成情况大概是: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让人感到拥挤的,首先是这六成闲站着的人,哪里出了点小事就往哪里涌,使人口的重量因运动而夯得更加密实;其次是摆摊的人,完全不讲秩序,就像一个书架倒地,猛一看增加了卜倍的书。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中国人来说人家的人口爆炸,似乎缺少资格。但请想一想,印度的国土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而人口已达十亿,这个密度就不是中国所能比的了。

  据联合国有关部门推算,印度再过十多年,总人口将超过中国,那在平均空间的密度感受上更会强烈。中国人恋家,退了休还在家里忙这忙那,很少有人成夭没事站在街上等着看事情发生。因此见到印度人这么一站,居然把我们这些来自北京、香港、上海、台北等等也算拥挤的城市的中国人压得透不过气来。真不知来自美洲、欧洲、澳洲的朋友们看了,会有什么感觉。
  人口主要在穷人里膨胀。穷人哪里都有,但印度穷人之穷,已经成了世界各国旅行者都为之惊J合的一个景观。就在我们经过的五百公里间,紧贴道路,就连贯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窝栩区。旬沙窝棚高半公尺至一公尺,人只能爬进爬出,黑乎乎的像是由垃圾搭建,这便是一个家。,一卜中国学者说,过去中国人极言一个人穷,至多说是“家徒四壁”,但印度这些穷人,则连一“壁”都没有。我曾伸头到那些窝栩里边看了看,大多是地上铺一块破毯,角上有一小堆衣服,再加一个小锅,其他什么也没有了。据统计,印度穷人占一半以上,即五六亿,但有些城市的贫困率达百分之y兮十。人口在这样一个生活水平上高速增长,其恶果已经不是卜月、国家、一个民族所能承担的了。
  世纪反思逃不开人口问题。以我们中国为例,公元之初约两千万,上亿是十七世纪,本世纪初为三亿,本世纪末为十二才乙,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委实惊人,幸好本世纪后期有了控制。但是就在中国开始控制人口的时候,印度人口突飞猛进,夕份又十年代增加的人口相当于整个西欧人口总和,现在更是每年增加两干多万。既然印度成为世界第一人臼大国的时间是十几年左右,那么,我们站在世纪之交和千年之交就不能不深深地担优了:百年后呢?千年后呢?

  答案很不乐观。因为事实证明,一切有良好经济教育水平的群落,人口正在大幅度锐减,而那些人口爆炸的地方,所有的政治派别由于害怕失去选票都绝不涉及人口问题,当然也就谈不上任何有效的控制措施。
  不管哪种文明,等到黑压压的人群赤着脚、光着身子奔涌过来,什么都不是了。最原始的物质要求对应着最原始的宗教崇拜,他们在人数还不太多的时候已经淹没了很多精致的文明,当数量继续无数倍的增长之后,什么淹没不了?
  一路就这么想着,心情黯然。扭头看窗外,路上的车辆都开得蛮笨,只知硬堵,谁也不让谁。很多汽车都不装反光镜,即便装了也只是极小一块,用来刮胡子还差不多,根本无法反映后面的车况。每辆车后面都用很大的英文字写着:“鸣喇叭!”但大家都鸣喇叭就什么也听不明白了,而且一片喧嚣中谁的心情也都变坏,纷纷横冲直撞起来。

  一辆载有不少旅客的客车,老年司机不知怎么心血来潮,想要用庞大的体积来逗弄.下我们,一次次故意把我们往路边逼,最后把我坐的那辆吉普车的一面都狠狠地擦着了。我们赶快停车来看,只见他一脸漠然,妍象如此冲冲撞撞是他老人家每天的正常消遣。正在这时,我们的五号车又被一辆急驰而来的小车追尾,小车车灯碎了,车头陷了,我们的车丝毫无损,那车没有任何怨言,悠然驶走,也像是正常消遭。
  路太窄,路面状况比巴基斯坦的公路好,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我们车队整个儿是在跌跌撞撞地扭着走,永远神经紧张着,怎么也快不了。到新德里,已是晚上十一时。
  新德里很大,也有一点气派。几处立体夕巴臣结构设计聪明,略胜开罗和德黑兰。它的最主要问题是空气污染,
  好像一直罩着铺天的浓雾,月朦胧,鸟朦胧。据说最严重的是水污染、排人恒河的工业废水和城市废水,每天就有九亿升。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动脉,这次我们经过的一条条大河,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一直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看到的都是贫困和战乱,污染的问题还不算最严重,现在看来要由恒河来创造这方面的最高纪录了。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四日,印度新德里,夜宿5山了a旅馆
或许您还会喜欢:
潘金莲逃离西门镇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刘街是那样一个处境,在耙耧山脉的一道川地里,借着公路带来的繁华,就有人在路边设摊摆点。因为方圆数十里的农民,日常赶集要到山外的乡里,于是,在四十六岁的村长庆的呼吁下,给有关部门送去了许多花生、核桃,政府就下了一纸批文,刘村正式更名为刘街,成了耙耧山中的一个集贸中心。 [点击阅读]
牛棚杂忆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牛棚杂忆》写于一九九二年,为什么时隔六年,到了现在一九九八年才拿出来出版。这有点违反了写书的常规。读者会怀疑,其中必有个说法。读者的怀疑是对的,其中确有一个说法,而这个说法并不神秘,它仅仅出于个人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一点私心而已。我本来已经被“革命”小将—其实并不一定都小—在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点击阅读]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作者:王朔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夜里我和几个朋友打了一宿牌。前半夜我倍儿起“点”,一直浪着打。后半夜“点”打尽了,牌桌上出了偏牌型,铁牌也被破得稀哩哗啦,到早晨我第一个被抽“立”了。我走开想眯一会儿,可脑子乱哄哄的既清醒又麻木,一闭眼就出现一手手牌型,睡也睡不着。这时院里收发室打来一个电话,说有我电报叫我去取。我懒得去就叫他在电话里把电报念一遍。 [点击阅读]
王朔《过把瘾就死》
作者:王朔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杜梅就像一件兵器,一柄关羽关老爷手中的那种极为华丽锋利无比的大刀——这是她给我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她向我提出结婚申请时,我们已经做了半年毫不含糊的朋友。其间经过无数的考验,最无耻最肆无忌惮的挑拨者也放弃了离间我们关系的企图。可以说这种关系是牢不可破和坚如磐石的,就像没有及时换药的伤口纱布和血痂粘在一起一样,任何揭开它的小心翼翼的行为都将引起撕皮裂肉的痛楚。 [点击阅读]
皮皮鲁和活车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不信。我不能不信。我的汽车活了。我的那辆牌照号M7562的金羊牌汽车是活车。国内开车族没有不知照金羊牌小轿车的。这种轿车外形美观,乘坐舒适。特别令驾驶员青睐的是它的操作系统几乎是完美已无缺的,灵活,可靠,值得信赖。难怪金羊牌轿车的广告是这样说的:金羊牌轿车。坐车的是老板。开车的也是老板。拥有一辆金羊牌轿车是我多年的夙愿。当然,它的价格对于我这样的靠工资吃饭的职员来说,令人望而却步。 [点击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看过之后,我深深赞同这点,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当然,穆斯林和回族仅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还是要看一些专门的书。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点击阅读]
莫言《良心作证》
作者:莫言
章节:16 人气:2
摘要:这是一部美丽而又令人激动,乃至荡气回肠的小说,或者说,它是一部完全来自生活与时代的撼人写真。作家以其大手笔抒写了社会转型时期,关于人性和感情的裂变……在市委家属楼三层的一个大厅里,正进行着一场热闹的婚礼。阵阵喧闹声不时地从窗户里传出来,像一朵朵绚烂的焰火在空气里炸开。很多马路上的行人忍不住驻足倾听观望。大厅里面,周建设眼角眉梢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不停地应付着前来道喜的各色宾客。 [点击阅读]
谈美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 [点击阅读]
韩寒《三重门》
作者:韩寒
章节:22 人气:2
摘要:林雨翔所在的镇是个小镇。小镇一共一个学校,那学校好比独生子女。小镇政府生造的一些教育机构奖项全给了它,那学校门口“先进单位”的牌子都挂不下了,恨不得用奖状铺地。镇上的老少都为这学校自豪。那学校也争过一次气,前几届不知怎么地培养出两个理科尖子,获了全国的数学竞赛季亚军。 [点击阅读]
鲁西西传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居住着老鼠六兄弟。老鼠六兄弟的生活过得还不错,可近来他们很苦恼。这是因为有一天鼠三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本画报,上面几乎都是骂老鼠的内容。有一页上写着: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还画着一只狼狈逃窜的老鼠。还有一页上画着一群老鼠在粮仓偷吃粮食的情景。旁边写着:警惕老鼠盗窃粮食。老鼠六兄弟边看边皱眉头。鼠大说:“咱们不能背着这么个坏名声过日子!”老鼠兄弟们一致同意。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