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青年近卫军 - 《青年近卫军》小说——第十五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十五章
  舒尔迦在离开奥西摩兴家的小房子的当天,他就到旧称“鸽房”的克拉斯诺顿郊区去,找他从前打游击时的老朋友伊凡·康德拉多维奇·格纳简柯。
  这个郊区,跟克拉斯诺顿的许多区一样,已经造起了标准式房屋,但是舒尔迦知道,康德拉多维奇还住在他私有的小木屋里,这木屋就是使这个郊区得名“鸽房”的古老房屋之一。
  随着敲窗声,门口出现了一个样子像茨冈女人的妇人。她还相当年轻,但是脸上的皮肤已经十分松弛,穿得虽不寒伧,但是不修边幅。舒尔迦说,他是路过这里,想看看康德拉多维奇,如果可能,他想请老头出来跟他谈谈。
  舒尔迦和康德拉多维奇,就在这座小屋后面的草原上会面了。那一天还听得见远方隆隆的炮声,他们走到洼地里,免得在高处被人看见。
  康德拉多维奇,是有权自认为顿涅茨矿山创始者的那几代矿工的后裔。他的祖父、父亲——乌克兰来的移民、还有康德拉多维奇本人,都是建设顿巴斯的真正的血统矿工,是矿工的荣誉和传统的保持者,在一九一八到一九一九年,他们组成了矿工近卫队,使德国干涉军和白匪在顿巴斯一碰到他们,就遭到失败。
  这也就是同自己的井长瓦尔柯以及谢夫卓夫一同炸毁新一号井的那个康德拉多维奇。
  在草原的这块洼地里,在已经西斜的夕阳下,他和舒尔迦进行了下面的谈话。
  “康德拉多维奇,你知道我来找你干什么吗?”
  “我不知道,可是我猜得着,马特维·康斯坦丁诺维奇。”
  康德拉多维奇忧郁地说,他并不望着舒尔迦。
  草原上一阵微风吹进洼地,把老头的打满补钉的老古董短上衣的下摆吹得歪到一边。那件上衣穿在老头的干瘪的身上,好像是挂在十字架上一样。
  “我是留在这里工作的,像一九一八年一样,所以我来找你。”舒尔迦说。
  “我的整个生命都是你的,这你是知道的,马特维·康斯坦丁诺维奇,”康德拉多维奇用沙哑低沉的声音说,眼睛并不望着舒尔迦,“但是我不能让你住到我家里,马特维·康斯坦丁诺维奇。”
  康德拉多维奇的话完全出人意料,使人难以相信,舒尔迦听了不知怎样回答,只好不作声。康德拉多维奇也不作声。
  “康德拉多维奇,你是不让我住到你家里去,我这样理解你的话对吗?”舒尔迦轻轻地问,他不敢望着老头。
  “我不是不让,我是没有办法。”老头沉痛地说。
  他们就这样谈了一会,彼此谁也不望着对方。
  “你不是表示过同意的吗?”舒尔迦问,他心里的怒火沸腾起来。
  老头垂下了头。
  “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同意的是什么?”
  老头不作声。
  “你可明白,你这等于是出卖我们吗?”

  “马特维·康斯坦丁诺维奇……”老头非常低沉地、沙哑地、完全像嘶喊似地叫起来,声音里带着威胁的调子。“不要把话说得这么绝。”
  “我怕什么?”舒尔迦恨恨地说。他的充满血丝的牛眼直盯着康德拉多维奇的干瘪的脸和稀稀拉拉的、好像拔过似的、被香烟熏黄的胡子。“我怕什么?再没有什么比我听到的话更可怕了!”
  “等一等……”康德拉多维奇抬起头来,用骨骼粗大的手抓住舒尔迦的胳膊肘,他的手指甲是黑的,残缺不全。“你相信我吗?”他悲痛地、低沉地问,声音压得不能再低。
  舒尔迦想说什么,可是老头抓紧他的胳膊肘,刺人肺腑的深陷的眼睛凝望着他,几乎是哀求着说:
  “等一等……你听我说……”
  他们现在是四目相对了。
  “我不能让你住到我家来,因为我怕我的大儿子。我怕他出卖你。”老头把脸凑近舒尔迦的脸,用沙哑的低音说道。
  “你记得吗,一九二七年你曾到我们家来过?那是你最后一次到我们家来,那时我和我的老伴在庆祝我们共同生活的二十五周年,也就是我们的银婚纪念。你大概不会记得我所有的孩子,而且你也没有这种义务,”老头笑了一下,“可是我的大儿子你应该在一九一八年就记得他……”
  舒尔迦没有作声。
  “他走上了邪路,”康德拉多维奇用沙哑的低音说。“他在一九二九年就已经缺了一只手,你记得吗?”
  舒尔迦依稀记得一九一八年他在康德拉多维奇家里看见过一个半大的男孩子,愁眉苦脸,行动迟缓,不爱说话。但是到了一九二九年,在康德拉多维奇家里围绕着舒尔迦的那些年轻人里面,谁是当年的那个少年,他们里面谁缺了一只手,这些他已经不记得了。他惊奇地发觉,那天晚上的情形他差不多都不记得了。大概,他那时去看康德拉多维奇是有些碍于情面,所以那天晚上的情形就和许多类似的、跟另外一些人一块、在另外一些场合,也是碍于情面而去度过的晚上一样,被遗忘了。
  “他的手是在鲁干斯克工厂里轧断的……”康德拉多维奇说的是伏罗希洛夫格勒的旧称,根据这一点,舒尔迦明白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他回家靠我们过活。让他念书已经嫌晚,而且当时我们也没有想到这一点,合适的、他干得了的职业他又找不到,于是他就走上了邪路。他开始用父亲的钱,那就是用我的钱喝酒。我呢,也可怜他。谁也不肯嫁他,因此他喝得更厉害。到一九三○年,你刚才看见的那个活宝缠住他,跟他结了婚,后来他们那里就出现了些不干不净的事。她好像成了个卖私酒的,他们还投机倒把,——我对你是十分坦白的,——他们连赃物都可以收买。起初我是姑息他,后来又怕丢脸。我和老太婆就拿定了主意,我们决不声张。我们真的保持沉默。甚至在亲生的孩子们面前也是保持沉默。现在我们也是保持沉默……在苏维埃政权下他受过两次审讯,——应当审讯那个臭婆娘,可是他每次都把罪名往自己身上揽。唔,你知道,法官们都知道我是个老游击队员,有名的采煤工人,一个有名的人,所以第一次把他训了一顿,第二次是缓刑。可是他却一年比一年更坏。你相信我吗?我怎能让你住到我家里来呢?为了把房子弄到手,他甚至可以把我和老太婆都出卖!”康德拉多维奇惭愧地扭过脸去,不敢看舒尔迦。

  “你既然知道这一点,怎么还会表示同意的呢?”舒尔迦激动地说,他望着康德拉多维奇的像刀那样瘦削的脸,不知该不该相信他。他突然绝望地发觉,自己心里已经没有了谱,不知道在他所处的情况下,对哪些人可以相信,对哪些人不能相信了。
  “但是我怎么能拒绝呢,马特维·康斯坦丁诺维奇?”康德拉多维奇声音里含着苦恼说,“你只要想一想,我伊凡·格纳简柯,竟会拒绝。多么可耻!你要知道,那一次的谈话是在什么时候啊?他们是这样说的:‘也许不需要,如果需要,你同意吗?’他们仿佛在检查我的良心,我怎么能忽然提起儿子的事。那样一来,我自己好像在逃避责任,又要害儿子坐牢。说什么他总是我的儿子啊!……马特维·康斯坦丁诺维奇!”老头突然万分绝望地说,“我整个人都属于你,随你怎么支配都成。你知道我的性*格——我到死也不会泄露,死,我并不怕。你可以支配我像支配你自己一样。我可以给你找个地方躲藏,我认识人,我可以找到可靠的人,你尽管可以相信我。我当时在区委就是这么想的:我本人准备去干一切,可是我儿子的事,我作为一个非党员,没有必要向区委说明,就是说,我可以问心无愧……我主要是要你相信我……住的地方我是可以给你找到的。”康德拉多维奇说,他没有发觉在他的声音里竟露出了讨好的语调。
  “我相信你,”舒尔迦说。但他说的并不完全是真话:他既相信又不相信。他在疑惑不定。他这样说,无非因为这对他比较合适。
  老头的脸忽然整个变了样,他顿时泄了气,垂下了头,呼哧呼哧地呼吸着,半天没有出声。
  舒尔迦望着他,心里在琢磨康德拉多维奇对他说的这一番话,不住掂着这些话的分量。当然,他知道康德拉多维奇是自己人。但是他不知道康德拉多维奇在整整十二年里,而且是在国内完成着十分巨大事业的这些年头里,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康德拉多维奇对当局隐瞒了儿子的罪状,甚至在生活最重要的关头隐匿他,而且在可能利用他的房子做地下工作和德国人进行斗争这样的大事上都撒了谎——这一切加重了天平的一头,表示对他不能完全信任。

  “你先在这里坐一会或是躺一会,我去给你拿点吃的来,”康德拉多维奇沙哑地低声说,“然后我马上到一个地方去,我可以把一切都安排妥当。”
  有一刹那的工夫,舒尔迦差点接受了康德拉多维奇的建议,但是内心的声音立刻告诉他,不应该为感情所动。他认为这不仅是小心谨慎的呼声,而且是生活经验的呼声。
  “你何必去奔走,我心目中可住的地方不止一处,我会找到地方。”他说,“至于吃,那倒不着急:要是那个鬼婆娘跟你儿子想出什么坏主意,那就更糟了。”
  “你当然更清楚,”康德拉多维奇伤心地说,“不过你千万别对我这个老头失望,我对你还有用。”
  “这我知道,康德拉多维奇。”舒尔迦这样说,无非是为了安慰安慰他。
  “你要是相信我,就请你告诉我你要去找什么人。我可以顺便告诉你,那个人好不好,值不值得去找他,万一有事,我也好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找你……”
  “要我告诉你我到哪里去,我没有权这样做。你自己是老地下工作人员,你总知道要保密,”舒尔迦调皮地笑着说,“我要去找的人,是我知道的人。”
  康德拉多维奇心里想说:“我不也是你知道的人吗?可是你瞧,你知道的到底有多少呢,所以现在你还是跟我商量商量的好。”但是他不好意思对舒尔迦这样说。
  “你当然更清楚。”老头-阴-郁地说,他最后明白了舒尔迦并不相信他。
  “好,康德拉多维奇,该走啦!”舒尔迦装出高兴的样子说。
  “你当然更清楚。”老头沉思着又说了一遍,他并不看着舒尔迦。
  他本来要带舒尔迦经过他的屋子走到街上去。但是舒尔迦止住脚步,说:
  “你还是带我走小路出去吧,不然又要被你那个……宝贝看见。”他干奖了一声。
  老头想对他说:“你既然知道秘密活动的规则,你就该知道,你是怎么进来的,就该怎么出去,——谁会想到你来找格纳简柯老头是为了地下工作呢。”但是他知道人家不相信他,说也无益。于是他就顺小路把舒尔迦领到旁边的一条街上。走到那边一个小煤栈旁边,他们站下了。
  “再见,康德拉多维奇,”舒尔迦说,他的心痛得像刀扎似的,还不如躺进棺材倒舒服些。“我还会来找你的。”
  “那就随你的便了。”老头说。
  舒尔迦沿街走去,干瘪、长腿的康德拉多维奇还站在这个小煤栈旁边,久久目送着舒尔迦;式样古老的短上衣穿在他身上,就像挂在十字架上一般。
  这样,舒尔迦就向自己的死亡迈出了第二步。
或许您还会喜欢:
源氏物语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日本是个充满矛盾的国家,在歧视女性*的传统大行其道的同时,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偏又出自一位女性*之手,《源氏物语》全书,仅百万字,涉及三代历时七十余年,书中人物有四百多位。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2:骑虎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章在悌摩西家里人的占有欲是从来不会停止不前的。福尔赛家人总认为它是永远固定的,其实便是在福尔赛族中,它也是通过开花放萼,结怨寻仇,通过严寒与酷热,遵循着前进的各项规律;它而且脱离不了环境的影响,就如同马铃薯的好坏不能脱离土壤的影响一样。 [点击阅读]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正文第1节:春天(1)春天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有间屋子的门楣上摆着一排漂亮的镜框,里面全是猫的照片。再往屋里一看,从左面墙开始,隔过中间窗户,一直转到右面墙的一半,又挂了快一圈儿猫的照片,我懒得去数多少张了。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有的猫不理睬我,有的猫死盯着我。整个房间就像个佛龛,令人窒息。我呆呆地站在门口。"这围脖真好看哪。 [点击阅读]
丰饶之海
作者:佚名
章节:170 人气:2
摘要:同学们在学校里议论日俄战争的时候,松枝清显询问他的最要好的朋友本多繁邦是否还记得当年的事情。繁邦也是往事依稀,只是模模糊糊还记得被人带到门外看过庆祝胜利的提灯游行。战争结束那一年,他们都已经十一岁,清显觉得理应有更加鲜明的记忆。同学们津津乐道当年的情景,大抵都是从大人那里听来的,再添加一些自己隐约含糊的记忆罢了。松枝家族中,清显的两个叔叔就是在那场战争中阵亡的。祖母因此至今还享受遗属抚恤金。 [点击阅读]
古兰经
作者:佚名
章节:116 人气:2
摘要:《古兰经》概述《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徒认为它是安拉对先知穆罕默德所启示的真实语言,在穆罕默德死后汇集为书。《古兰经》的阿拉伯文在纯洁和优美上都无与伦比,在风格上是达到纯全的地步。为了在斋月诵读,《古兰经》分为30卷,一月中每天读1卷。但是《古兰经》主要划分单位却是长短不等的114章。《法蒂哈》即开端一章是简短的祈祷词,其他各章大致按长短次序排列;第二章最长;最后两三章最短。 [点击阅读]
地狱
作者:佚名
章节:110 人气:2
摘要:致中国的合作者、读者和书迷们:对于今年不能亲至中国一事,我深感遗憾,因此想借这封短信向你们所有人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有了你们,才有我所谓的成功。谢谢你们为我的作品中文版所付出的时间与努力,你们的厚爱尤其让我感动。我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拜访你们美丽的国家,亲口表达我的谢意。谨致最诚挚的祝愿。 [点击阅读]
嫌疑人x的献身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上午七点三十五分,石神像平常一样离开公寓。虽已进入三月,风还是相当冷,他把下巴埋在围巾里迈步走出。走上马路前,他先瞥了一眼脚踏车停车场。那里放着几辆车,但是没有他在意的绿色脚踏车。往南大约走个二十公尺,就来到大马路,是新大桥路。往左,也就是往东走的话就是朝江户川区的线路,往西走则会到日本桥。日本桥前是隅田川,架在河上的桥就是新大桥。要去石神的上班地点,这样一直往南走就是最短的路线。 [点击阅读]
悲剧的诞生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2004年3月尼采美学文选//尼采美学文选初版译序:尼采美学概要初版译序:尼采美学概要尼采(1844-190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他在美学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他的美学是一种广义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他自己曾谈到,传统的美学只是接受者的美学,而他要建立给予者即艺术家的美学。 [点击阅读]
手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脉冲”事件发生于十月一日下午东部标准时间三点零三分。这个名称显然不当,但在事情发生后的十小时内,大多数能够指出这个错误的科学家们要么死亡要么疯癫。无论如何,名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响。那天下午三点,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人正意气风发地在波士顿的波伊斯顿大街上往东走。他名叫克雷顿·里德尔,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步伐也特别矫健。他左手提着一个艺术家的画夹,关上再拉上拉链就成了一个旅行箱。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