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气球上的五星期 - 第十一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气球上的五星期--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到达桑给巴尔——英国领事——当地居民的敌对情绪——孔伯尼岛——“唤雨”——气球充气——4月18日的启程——最后告别——“维多利亚”号
  一路上时不时吹起的和风护送着“决心号”运输舰飞快地驶向目的地。舰只航行在莫桑比克海峡时更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航海使人对航空的成功也充满了希望。每个人都渴望快点到达桑给巴尔岛,想着为弗格森博士的准备工作尽最后一把力。
  终于,从舰上可以望见座落在桑给巴尔岛上的这座与岛同名的城市了。4月15日上午11点钟,“决心号”运输舰在码头抛下了锚。
  桑给巴尔岛属马斯喀特①的伊玛目②管辖。他是法国和英国的同盟者,桑给巴尔无疑是他管辖区中最美的殖民地了。港口里,大量来自邻近地区的船只每天进进出出。
  ①阿曼的首都。
  ②这里指伊斯兰教长。
  小岛与非洲大陆之间只隔一条最宽不超过30英里的海峡。
  岛上存在着大规模的橡胶、象牙交易,尤其是买卖黑人交易。桑给巴尔岛是一个大的奴隶市场。非洲内地各部落的酋长们源源不断地把在每次打仗中各自抓获的俘虏运到这里买卖,故尔,所有这种战利品都汇集到岛上来了。这种非法买卖从整个非洲东海岸一直扩展到尼罗河地区。M-G-勒让在这里就目睹过有人在法国船上公开进行这种交易。
  “决心号”舰一抵达桑给巴尔岛,英国驻桑给巴尔领事就登船拜访了弗格森博士。他表示愿为博士效劳,给博士的旅行提供帮助。早在一个月前,他就从欧洲的报纸上得到了弗格森博士将从这儿动身乘气球飞越非洲大陆的消息。但是,直到博士抵达之前,他总不肯相信确有其事。
  “我过去一直怀疑,”领事把手伸向弗格森-弗格森说,“但现在,我信了。”他邀请博士、肯尼迪-肯尼迪住到他的家中,诚实的乔自然也不例外。
  领事对博士关怀备至,让博士看了他收到的所有斯皮克上尉的来信。斯皮克上尉和他的同伴在到达乌戈戈国前已经饱受饥饿和恶劣天气之苦。他们只能在重重困苦中艰难跋涉,所以,已经顾不上考虑能不能及时递送消息了。
  这些旅行家的行李被送到了领事的家中。大伙计划把气球从船上卸到桑给巴尔的海滩上。信号柱附近有一块非常合适的场地,旁边的一栋高大建筑物正好挡住东面的来风。这栋高大建筑物是一座粗粗的塔楼,样子象一只竖起来的木桶。海德堡的酒桶与它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座塔楼是作堡垒用的,塔搂平台上,几位手执长矛的俾路支人在放哨。他们是那些整日里游手好闲,说起话来高声大气的驻防兵。

  但是,在往船下卸气球时,领事得到消息说,岛上的居民要用武力来阻止这件事。再没什么比狂热偏见更盲目了。一位想飞上天空的基督徒来到了岛上。这个消息激怒了当地的居民。黑人比阿拉伯人更容易激动,他们认为这个计划中充满了对他们宗教的敌意。他们想象来人是在打太阳和月亮的主意。要知道,这两个星球可是非洲当地居民崇拜的对象,所以,他们决定阻挠这次亵渎神灵的飞行远征。
  领事对当地居民的这种激烈情绪深有了解,连忙与弗格森博士及皮耐特舰长一起商议了此事。舰长固执地不愿在威胁面前退却,但是,他的朋友弗格森博士最终使他理智下来。
  “我们最终肯定要把气球运走的。”博士对他说,“需要时,伊玛目的这些驻防兵们也许会协助我们。但是,亲爱的舰长,意外说发生就发生。万一遭到袭击,足可以给气球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那样,旅行也就无法进行了。因此,做事应当万分慎重才好。”
  “您说怎么办呢?即使我们在非洲海岸登陆了,也将碰到同样的难题!那时,怎么办?”
  “再简易不过了。”领事回答道,“你们瞧,码头那边有许多小岛。把气球卸到随便哪个小岛上,周围再派上一些水兵把守,这样,你们什么危险也用不着冒了。”
  “太好了!”博士说,“而且,做准备工作也很方便。”
  舰长赞成这个建议。“决心号”随后驶近了孔伯尼岛。4月16日上午,气球被安全地安置到树林中间一块长着青草的空地上。
  两根高80尺的木杆在草地上竖了起来。木杆之间的距离同样是80尺。一套滑轮装置被固定在木杆的缘上。这样,滑轮通过一条横在两根木杆之间的缆绳就可以把气球吊起来。这时,气球还没有充气,里层的小气球与外层的大气球连接一起,也微微地吊离地面。
  在每个气球下部的输气管口上固定了两根氢气导管。
  17日的一个白天都是在安装制造氢氧气体的设备中度过的。这套设备由三十只木桶组成。木桶中盛着大量的水,里面加上废铁和硫酸,水的分解就在桶里进行。产生的氢气在转化过程中经过去除杂质进入中央的一只大木桶。然后从那里通过导管进到每只气球中。用这种方法,每只气球里都装上了一定量的确凿无疑的氢气。

  这次躁作,一共需要使用1866加仑硫酸,16050斤铁和966加仑水。
  工作在随后的晚上开始进行,一直到第二天早上3点钟左右才结束。整个躁作持续了几乎8个小时。第二天,被套上网罩的气球已在吊篮的上方气势雄伟地晃动着了。气球被大量沙袋固定住,使气体产生膨胀的设备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好,从气球里伸出的管子与圆柱形箱子也装配在了一起。
  锚、绳索、仪器、铺盖、帐篷、食物、武器,所有旅行必需物品都放在吊篮里指定的位置。储备水在桑给巴尔岛时就已经准备妥当。200斤压载物分装成50小袋放在了吊篮底部,不过随手就可以取到。
  这些准备工作到晚上将近5点钟才全部结束。整个过程中,哨兵们围着小岛不停地巡视,“决心号”运输舰的小划子也在海峡里来回游戈。
  黑人们依然喊叫着,又是龇牙咧嘴,又是扭动身躯以表示他们的愤怒之情。巫师们在激忿的人群中蹦来跳去,拼命煽情,更使他们暴躁不安。几位愤怒不已的狂热分子甚至试图游上小岛,但是哨兵们轻而易举地就把他们赶了回去。
  于是,巫师们开始施展起巫术,念动起咒语。“唤雨”大师们自称能指挥动云彩,他们要呼唤飓风“石雨”①来救助他们。为此,他们把该国各种各样的树叶采集来一些,用小火煮沸。同时,他们还把一根长长的针扎入一头绵羊的心脏,杀死绵羊。但是,不管他们搞什么仪式,天空依然晴朗无云。他们无论刺杀绵羊,还是龇牙咧嘴扮鬼相,全都徒劳无益。
  ①黑人称冰雹为石雨。
  极度失望之际,黑人们只好恣意地狂饮乱喝起来。他们忘记一切地猛喝“坦波”酒——一种从椰子树中提取的烈性饮料,和“托格瓦”——一种极其醉人的啤酒。他们唱个不停,一直折腾到深夜方才罢休。他们的歌声虽无优美的旋律可言,却极其富有节奏。
  晚上6点钟左右。三位旅行家与舰长及军官们聚集在“决心号”的餐厅里共进最后一顿晚餐。已没有人再向肯尼迪提问。他嘟嘟囔囔地低语着一些谁也听不清的话,眼睛紧紧地盯着弗格森博士。
  可以说,这顿饭气氛很沉闷。离别的最后时刻就要来临,这使得众人十分伤感。这三位勇敢的旅行家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他们有一天能与朋友们重聚吗?他们能重新坐在家里的壁炉旁吗?假如他们的气球不巧坏了,假如他们成了野蛮部落的俘虏,落入那些不曾勘察过的地区,或落入一望无垠的沙漠里,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些想法以前还只是零零散散地在人们头脑中闪现过,并没引起多大注意,现在,却大大激发起人们的丰富想象。向来沉着冷静的弗格森博士东拉西扯,没话找话说,想尽力消除笼罩在大家心头的忧郁之情。然而,他白费了口舌,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因为担心黑人对他们三人搞什么敌对活动,弗格森博士和他的两个伙伴都睡在了“决心号”运输舰上。清晨6点钟,他们离开舱房,前往孔伯尼小岛。
  气球在东风的吹拂下微微摇晃着。拉住气球的沙袋已被20名水手代替。皮耐特舰长和他的军官们参加了这次庄严的启程仪式。
  这时,肯尼迪径直走向博士,拉住他的手说:
  “塞缪尔,你真的决定走了吗?”
  “亲爱的肯尼迪,这是早已决定的了。”
  “为了阻止这次旅行,我能做的都做到了吗?”
  “都做到了。”
  “好吧,这样我就心安理得了。现在我陪你走。”
  “我断定你会这么做的。”博士答道,脸上立即流露出了激动的表情。
  告别的最后时刻到了。舰长和他的军官们热烈地拥抱了他们无畏的朋友,当然也没放过诚实、自豪和兴高采烈的乔。每位在场的人都想握一握弗格森博士的手。
  9点钟,三位伙伴登上吊篮。博士点燃了氢氧喷头,并把火头拧大,以便尽快产生热量。几分钟后,原本与地面保持十分平衡的气球开始上升。水手们不得不一点点放开手中拉住气球的绳子。气球上升了20尺。
  “朋友们,”博士站在两位伙伴之间,摘下帽子呼喊道,“给我们的空中航船起一个能带来好运的名字吧!就把它叫作‘维多利亚’号!”
  一片震天的欢呼声随即响起:
  “女王万岁!大不列颠万岁!”
  此时,气球的升力不可思议地越来越大,弗格森-肯尼迪和乔向朋友们作了最后一次道别。
  “全松开吧!”博士喊道。
  于是,“维多利亚”号迅速升入空中。这时,“决心号”运输舰上的四门大炮正鸣炮致意。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天路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约翰.本仁写过一部自传,书名为《丰盛的恩典》,讲述神对罪人的恩典。约翰.本仁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 [点击阅读]
天黑前的夏天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一个女子双臂交叉,站在自家后屋台阶上,等待着什么。在想事儿吗?她可不这么认为。她是在试图抓住某个东西,让它赤条条地躺在跟前,好让她细细端详,看个真切明白。最近一段日子里,她脑海里的种种想法多如衣架上的衣服,她一件件取下“试穿”。任凭自己嘴里冒出童谣般老掉牙的话语,因为遇到重要事件,人们总是习惯套用老话表明态度,而老话却多为陈词滥调。 [点击阅读]
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点击阅读]
失去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她的父亲亨格顿先生是世界上最不通人情世故的人,心肠好,但绝对是以愚蠢的白我为中心。我毫不怀疑他心里深信,我每周来三次是因为陪着他是一种快乐。想到将有这样一个岳父真叫人扫兴,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与格拉迪斯分开。那天晚上有一个小时或者还多一点,我听着他那单调的谈话。最后他跳了起来,说了些关于我平时不动脑筋的话,就进他的房间换衣服,出席会议去了。终于我单独和格拉迪斯一起了。 [点击阅读]
失落的秘符
作者:佚名
章节:135 人气:0
摘要:圣殿堂晚上8:33秘密就是怎样死。自鸿蒙之初,怎样死一直是个秘密。三十四岁的宣誓者低头凝视着掌中的人头骷髅。这骷髅是空的,像一只碗,里面盛满了血红色的酒。环绕四周的兄弟们都披挂着他们团体标志性的全套礼服:小羊皮围裙、饰带、白手套。他们的颈项上,礼仪场合佩戴的宝石闪烁发光,像阒无声息的幽灵之眼。他们共守一个秘密,宣誓互为兄弟。“时间已到。”一个声音低语道。 [点击阅读]
女妖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庄司武彦是个二十五岁的未婚青年,他父亲是银座有限公司的京丸股份公司的董事长。京丸是战后发迹的美术古董商,他为了扩大经营,组建了京丸股份公司。武彦的父亲是这家公司的股东。武彦去年毕业于大学的文科,至今也没有找工作。他也不愿在父亲的公司做事,但又不是游手好闲之辈,所以整天闷在家里看书。他可以说是个文学青年,但只爱好一般的文学作品,尤其对推理文学有着特殊的兴趣,是文学青年中为数不多的侦探小说迷。 [点击阅读]
如此之爱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风野的妻子并不知道衿子的住处,但是清楚他与她来往。可是妻子从不问衿子的地址和电话。话说回来,即使真被妻子询问,风野也是绝对不会说的。因为妻子的不闻不问,风野才得以安心。但是恰恰如此又给风野带来些许担忧。风野作为职业作家出道不久,上门约稿者还不多。万一他不在家,就很可能失去难得的机遇。风野以前曾打算把衿子的电话告诉一两个有交情的编辑,可又觉得这么做有些唐突也就作罢了。 [点击阅读]
妖怪博士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时值春天的一个星期日的傍晚,天空被一片厚厚的乌云覆盖着,显得格外闷热。一个小学生吹着口哨,漫不经心地走在麻布六本木附近的一条高级住宅街上。他叫相川泰二,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刚才去小朋友家玩了以后,正赶着回家。他家就住在麻布这一带叫笄町的地方。马路两边全是些豪宅大院,高高的围墙连成一片。走过几家大院,在一家神社的门前,可以看见里面的一片小树林。这条马路平时就是行人稀少,今天更显得格外地空寂。 [点击阅读]
威尼斯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二十世纪某年的一个春日午后,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在他五十岁生日以后,他在正式场合就以冯-阿申巴赫闻名——从慕尼黑摄政王街的邸宅里独个儿出来漫步。当时,欧洲大陆形势险恶,好儿个月来阴云密布。整整一个上午,作家繁重的、绞脑汁的工作累得精疲力竭,这些工作一直需要他以慎密周到、深入细致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从事。 [点击阅读]
嫌疑人x的献身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0
摘要:上午七点三十五分,石神像平常一样离开公寓。虽已进入三月,风还是相当冷,他把下巴埋在围巾里迈步走出。走上马路前,他先瞥了一眼脚踏车停车场。那里放着几辆车,但是没有他在意的绿色脚踏车。往南大约走个二十公尺,就来到大马路,是新大桥路。往左,也就是往东走的话就是朝江户川区的线路,往西走则会到日本桥。日本桥前是隅田川,架在河上的桥就是新大桥。要去石神的上班地点,这样一直往南走就是最短的路线。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