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输出了价值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4月26日这天,我不小心看到一则新闻:
  罗马尼亚当地时间4月21日,尼罗市场管理方对市场实行了强拆。罗马尼亚华人维权委员会负责人潘继东接受记者采访时愤怒斥责:“法院还没宣判的时候就把它拆掉了,这本身就是犯法,市场老板在操纵政府。”
  据了解,1998年尼罗市场里本有两千多家华人店铺,拥有“永久使用权”。但尼罗集团却强行要求华商搬迁至每间租金高达30000欧元且只有十年使用权的红龙市场。更甚者,尼罗集团只赔偿华商每间店铺3000—5000欧元,即华商从永久使用的店铺换租到位置偏僻的红龙市场,还要付给管理方余下的25000—27000欧元现金。从去年n月底始,尼罗市场上演了撤物业管理,警察强行封店、拉货、驱赶商户等闹剧,后更是停水、停电甚至撤出清洁和保安人员。随后罗马尼亚有关部门称接到了举报,尼罗市场部分商铺存在偷漏税及假冒商品、卫生、消防隐患等问题,2010年4月21日下午五点左右突然实施了强拆,据描述,“用那个大型挖掘机推倒压过去就像坦克一样的,几个小时就推平了”。闻讯赶来的数十名市场华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私有财产被毁于一旦,无言以对,唏嘘不已。
  潘继东说:“我们也劝着大家不要有过激的行为,毕竟我们在别人的地盘上。”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则认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眼红被中国产品占领市场,不断制造贸易争端,目的是转嫁金融危机。”

  我的读后感:
  我是仔细看了两遍,才确认本次强拆发生在罗马尼亚而不是中国。
  一、这么漂亮的歼灭战,罗马尼亚一定抄袭了中国。情节和战术都很眼熟:高价修,低价拆,差价高达五倍。撤掉物管,停水停电,出动警察,及至“接到群众举报,部分商铺果然存在偷漏税及假冒商品、消防隐患,有关部门趁势封铺”,简直深得联合执法之真传。一直说中国盗版着世界,这次终于轮到世界盗版中国,一直纠结中国没跟世界接轨,世界却主动跟中国接轨了。4月26日是“知识产权日”,切题的日子。
  二、由于缺乏实战经验,罗马尼亚有关部门并未做到炉火纯青。从战略上,红龙市场从2003年就开建,可直到2010年才强行拆掉尼罗市场,这就闲置了资金,浪费了利息,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滋生。从战术上,仍有很多拆迁细节值得向中方学习,比如:第一波该由警车开道,第二波派黑帮持械驱散不明真相群众,第三波则是大型挖掘机闪电作业,不给钉子户任何反应时间,第四波为救护车(显示出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然后是殡仪馆的车(有利于争抢尸体迅速焚化),远处还有武警维持秩序......的一条龙服务。罗方只派了点警察和几辆铲车,不专业,不严谨,没有及时组织专家论证物业税的合理性和国家建设的迫切性,更没及时组织民意调查和舆情评论员,在舆论上压倒对手、理论上挤压对手。

  三、作为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的香火,罗马尼亚施工队在气场上与我们还是较为相近,几小时前那些女华侨还在商铺里卖丝巾和中国服装,不过回家打了个盹,回到商铺只剩残砖剩瓦了。可深层次分析,这次强拆居然要花几个小时,导致群众大量围观,看得出还没摸索出城管部队这种高效准确的建制,要是有城管,女华侨上趟厕所,轰的一声商铺就秒了。尚嫌不足的还有细腻感,整个现场乱糟糟的。不像河北那家,半小时回来,屋子连块碎砖都不在了,但房顶上原本插着的国旗居然没动过,证明中国铲车师傅知道个人是可以铲掉的,而国家却不能铲掉。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中国铲车师傅屡屡创造技术大比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连根针都拎得清。
  四、整起事件,那个叫潘继东的侨领是很有意思的。他的正式身份是华人维权委员会负责人,难道罗马尼亚方面还没把维权列为敏感词吗?居然还允许成立维权委员会。他说:“法院还未宣判,怎能强拆?这太不符合司法程序......”让我怀疑他是不是1949年前就出国了。
  五、他又说:“我们也劝大家不要有过激的行为,毕竟在别人的地盘上。”他的意思是,要在国内就可以有过激行为了,国内的强拆,不会出现精神病也不会出现父子被烧伤烧死,不会出现老太太自行摔下土沟被泥土淹没以及一个妇人试图爬上铲车不慎滑下,被履带辗轧......当然在潘继东的指挥下,本次事件中方保持高度的冷静和克制,没有上访,没有千人下跪,更没有让掷燃烧瓶、自焚等绝招流失海外,充分保证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我们不能活得很有尊严,也要被拆得很有尊严。

  六、至于拆除这么大一个市场居然没有发生伤亡,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这证明罗马尼亚有关部门还是忌惮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导致拆迁作风偏软。比如你看,在国外还可以找大使馆,在国内只有找殡仪馆。
  七、目前,中国使馆正就强拆展开交涉并持续关注。我看到国内各大门户网站有很多爱国志士群情激昂,纷纷要求派一支军队打到罗马尼亚去,中国人不可辱,中国人财产不可外人侵犯!我想,中国人确实是不许外国人辱,中国人只许中国人自己辱。中国人的房产不可外人侵犯,中国人房产只准自己强拆。
  八、我认为,军队就算了,报仇雪恨不如派城管和贪官,给我三千城管,一夜收复台湾,给我五千贪官,一周搞垮美利坚。
  九、口号是:世界给CHINA—个机会,拆呢还世界一个惊喜,地球给CHINA—把铁铲,拆呢敢把火星拆遍。
  我们,终于输出了价值观。
  27/04/2010
或许您还会喜欢:
罗兰小语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0
摘要:我流着泪写这些故事,为那把母“鸡”当做妈妈的孩子,为那被老师误解,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为我们这一代失去了的天伦之乐。什么时候不再看到被亏待而流泪的孩子呢?什么时候重拾我们的天伦之乐呢? [点击阅读]
美的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点击阅读]
致青春
作者:佚名
章节:179 人气:0
摘要:9月10日,南国的盛夏,烈日炎炎。大学新鲜人郑微憋红了一张脸,和出租车司机一起将她的两个大皮箱半拖半拽从车尾箱里卸了下来。她轻轻抬头用手背擦汗,透过树叶间隙直射下来的、耀眼的阳光让她眼前短暂的一黑,突然的高温让她有些不适应。她在牛仔裤的口袋里掏了掏,翻出了出门前妈妈给她备下的零钱,递给身边的出租车司机,笑眯眯地说道:“谢谢啊,叔叔。 [点击阅读]
花田半亩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 [点击阅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十二月二十四今天又刮风!天还没亮,就被风刮醒了。伙计又跑进来生火炉。我知道,这是怎样都不能再睡得着了的,我也知道,不起来,便会头昏,睡在被窝里是太爱想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上去。医生说顶好能多睡,多吃,莫看书,莫想事,偏这就不能,夜晚总得到两三点才能睡着,天不亮又醒了。象这样刮风天,真不能不令人想到许多使人焦躁的事。 [点击阅读]
莫言《会唱歌的墙》
作者:莫言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第一次去青岛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对青岛很熟悉。距今三十年前,正是人民公社的鼎盛时期。全村人分成了几个小队,集中在一起劳动,虽然穷,但的确很欢乐。其中一个女的,名字叫做方兰花的,其夫在青岛当兵,开小吉普的,据说是海军的陆战队,穿灰色的军装,很是神气。青岛离我们家不远,这个当兵的经常开着小吉普回来,把方兰花拉去住。方兰花回来,与我们一起干活时,就把她在青岛见到的好光景、吃到的好东西说给我们听。 [点击阅读]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
作者:莫言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莫言十九年前,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数千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皮皮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促使我放下正在创作着的家族小说,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写出了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小说。在初版的卷首,我曾经杜撰了一段斯大林语录: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十近了政治。 [点击阅读]
莫言《檀香刑》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0
摘要:一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这个半年前仿佛从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俺公爹头戴着红缨子瓜皮小帽、穿着长袍马褂、手捻着佛珠在院子里晃来晃去时,八成似一个告老还乡的员外郎,九成似一个子孙满堂的老太爷。 [点击阅读]
莫言《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章节:59 人气:0
摘要:《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点击阅读]
莫言《红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0
摘要:第二天凌晨太阳出土前约有十至十五分钟光景,我行走在一片尚未开垦的荒地上。初夏老春,残冬和初春的记忆淡漠。荒地上杂草丛生,草黑绿、结实、枯瘦。轻盈的薄雾迅速消逝着。尽管有雾,但空气还是异常干燥。当一只穿着牛皮凉鞋和另一只穿着羊皮凉鞋的脚无情地践踏着生命力极端顽强的野草时,我在心里思念着一个刚刚打过我两个耳光的女人。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