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敌情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路上,很断肠。
  2008年的一个下午,我在东三环飞奔,忽然有些悚然,觉得自己中了埋伏。因为马路像被洗过一样不堵了,沿途了无人烟,工地一片死寂......直到看到贴了福娃标志的警车呼啸而过,才想起为保奥运平安,车辆限行、人员清理、工地停工。天纯净人也纯净,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还有广州亚运前,主会场四周高楼的居民全都临时性搬迁,这是因为理论上存在吃了佛山大力丸的家伙,从楼上往会场扔手榴弹的可能。以及上海世博,菜刀水果刀以及陶瓷刀都实名制,我推理,这是因为上海滩曾是小刀会总舵,说不好哪个小瘪三冲动之下就成了逆匪。前几天,有记者采访我关于深圳为了举办大运会清理掉八万高危人群(含精神病)的事情。我就算了算军队编制:一个班8—12人,一个排30—40人,一个团1500—2400人,一个师就算8000人,一个军25000人,八万人就是三个军而且是整编军。人家办一流世界杯才严控三五百足球流氓入境,我们办一个末流的大运会就发现三个整编军的敌人潜伏城里,这样的敌情观,让南非组委会情何以堪。
  一个国家每到开会,动辄就在一座城里发现三个整编军的敌人,这个景象是很独特的。你不开会就没敌人,一开会就出现这么多敌人,你到底是为发现敌人才开的会,还是为开会才发明的敌人?

  当一个人的安全感来源于树立更多的敌人,而不是拥有更多的朋友,看外面全是反动蛮夷,看里面都是高危人群,每早起床满眼负隅顽敌,条条街道浮现散步人群,你睡不着又醒不来,两眼放光、内心恐惧、三焦不调。这种敌情观开始是心理的,后来甚至成为生理的,这状况多令人同情......听说深圳大运期间民工被严禁上访,城市上空不可以有风筝和孔明灯,居民也不可随便拨打110。我听到最好玩的事情是:为保大运平安,警方有权随时把“可疑人员”带回派出所,命其蹲下,双手上举,拍照、采集血样,直到向警方说清楚底细才可放行。怎样判断可疑人员?答:从外形和行为举止来判断。就是说,你长相猥琐一些,就很有可能被带回派出所盘查......
  我认为,一个国家要靠文明的教育而不是假想敌教育,要靠人人互爱而不是同仇敌忾,要民众由衷拥戴,而不是威武、肃静、回避。可一个让人悲伤的消息:曾收养一百八十三个孩子的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遗孀邢丹遇难了,她被站在车外的歹徒用飞石砸毙。你刚宣布成功清理八万高危,却有妇人被砸毙。我很难不邪恶地想:你清理的是高危人群,留下的是黑社会。
  就在同一天,有关部门宣布中国是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一方面是三个军的敌情观,一方面是世界上最好的治安。你到底要说自己治安好,还是不好?弄得我的大脑,一下子中了木马。

  我后来想了很久才明白,国家这一次是用了反衬手法:我们必须宣布自己的治安好,才能证明别人治安不好。前段时间,华盛顿市长文森特.格雷因抗议奥巴马和议会政治交易,伙同了一些议员上街游行,被警察抓走。有一些同胞就异常兴奋:看,美国也不准游行,美国也没人权,也是假民主。可是华盛顿市长被抓,不是不准他游行,而是他没在法律规定地点游行,你没必要兴奋得尿频。真正的民主,是你可以上街大骂白宫的一切但不可用弹弓打玻璃,这很难理解吗?美国民主也有虚假的一面,理论上,这个地球上凡有政府的地方都很假。可是,你见过哪个中国市长抗议上级就上街散步?我们的市长只有上街庆祝,没有上街散步。
  整理这本杂文时,正好碰上9 . 11十周年纪念。那个很普遍的说法又出来了:别看美国貌似强大,可树敌太多,暴露它的安全体系差......我从庸俗的角度认为,美国树敌即使多也是外敌多,为了让自家人过上好日子才造成的外敌多,总好过由于自家人过不好日子而导致的内敌多。至于安全体系差,我同意“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可你连刁民抱着自制炸药都防不住,连外地游客拎把西瓜刀都能上演非常6+1。你说谁的安全体系更差?

  其实这个国家的人民很爱国,我们这些小弟也很好带,梦想十分庸俗,就是买房娶妻生子,别吃到染色的馒头和瘦肉精的包皮子,过马路时不会被普通交通事故,下夜班时别被连捅八刀。联系到最近的时事,如果还可对知识分子开恩附送多一个梦,就是:无需莫名其妙表扬某,无需莫须有带走某,如果你一定要带走某,不要还说有个私生子属于某。
  总是觉得强敌环伺才有自信,总是觉得叛军涌动才够安全,这种心理映射到历史,就是大秦和晚清。映射到外国,就是朝鲜和古巴。我们热爱这个国家,我们相信它有伟大未来。但前提是,你得相信没有三个整编军在潜伏,只有十三亿良民在臣伏。这样,爱未来才有未来,有未来才能爱未来。
  我写了《人人都是外地人》,还有《每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家乡》,联系到这篇《敌情观》就是:我们做不成首都的人,我们寻不到故乡的魂,我们在路上飞奔,却随时可能成了潜伏的敌人。
  这个国家太不放松了。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在于执政者是否放松;一群国民是否文明,在于能否每分钟都感觉到安全。有些情况必须改变,让我们真正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而不是生在祖国,却活出非法移民的感觉。
  14/04/2011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夜幕下的哈尔滨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清明过去,谷雨快到了。可是哈尔滨的夜晚,还是凉风扑面,寒气袭人。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真让人担心,那经过严冬酷寒,朔风吹打,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会再被这塞外风吹刮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夜越来越深了,热闹的哈尔滨站前,南来北往的人流早已断了线,通往道里、道外、南岗、马家沟的电车也没有几个乘客了。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
村子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祝永达在村口那棵松树下碰见马秀萍是很偶然的事情,当时,他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念头:有朝一日娶马秀萍为妻,从此甜甜美美地活人过日子。那是!”979年早春二月的一个晌午。走在田地里的祝永达觉得明媚的春天仿佛是从他脚底下生长出来的,解冻了的土地酥软而仁慈,从枯萎的色泽中挣脱出来的麦苗儿扑面而来。远远近近的村庄里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鸡鸣狗吠声和空气中逸散出的各种细微的声音在表示大地苏醒了活跃了。 [点击阅读]
林海雪原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晚秋的拂晓,白霜蒙地,寒气砭骨,干冷干冷。军号悠扬,划过长空,冲破黎明的寂静。练兵场上,哨声、口令声、步伐声、劈刺的杀声,响成一片,雄壮嘹亮,杂而不乱,十分庄严威武。团参谋长少剑波,军容整洁,腰间的橙色皮带上,佩一支玲珑的枪,更显锝这位二十二岁的青年军官精悍俏爽,健美英俊。彵快步向一营练兵场走去。 [点击阅读]
梦里花落知多少
作者:佚名
章节:53 人气:2
摘要:一闻婧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正在床上睡得格外欢畅,左翻右跳地穷伸懒腰,觉得我的床就是全世界。其实我的床也的确很大。我只有两个爱好,看电影和睡觉,如果有人在我累得要死的时候还不让我睡觉那还不如一刀砍死我,那样我一定心存感激。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床弄得往死里舒服,我曾经告诉我妈我哪天嫁人了我也得把这床给背过去。所以闻婧的电话让我觉得特郁闷。 [点击阅读]
活着活着就老了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冯唐最爱议论“我爸我妈”,口角生风,调笑无忌。若落到批评家手里,这也许就是一个好例,“弑父”、“弑母”云云,有一大套理论等着他。但冯唐还“弑理论”,现成的理论运行到他这里都会死机。 [点击阅读]
王小波《白银时代》
作者:王小波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书名:白银时代作者:王小波白银时代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我坐在第一排,左手支在桌面上托着下巴,眼睛看着窗外。那一天天色*灰暗,空气里布满了水汽。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棵很粗的白皮松,树下铺满了枯黄的松针,在乾裂的松塔之间,有两只松鼠在嬉戏、做*爱。松鼠背上有金色*的条纹。教室里很黑,山坡则笼罩在青白色*的光里。 [点击阅读]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研究生痞子蔡一直渴望能拥有一份真诚的爱情,但事与愿违,他与女孩的交往屡屡失败,令他颇不自信。一次偶然的机会,痞子蔡在BBS上的留言引起了女孩轻舞飞扬的注意,她给痞子蔡发来的E-mail中称痞子蔡是个有趣的人。痞子蔡大大感到意外,他开始好奇地关注起轻舞飞扬,并逐渐被她的聪慧所吸引。此时,阿泰却奉劝痞子蔡对网络恋情切勿沉溺过深,因为虚幻的网络不会让情感永恒持久。 [点击阅读]
蝉翼传奇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楔子死亡白先生无疑是武林中最有名望的人。白先生的名望不在于他的武学造诣,而是在于他的人格。无论黑白两道,无疑,对白先生曾经在沙场上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忠烈所折服。更叫人敬仰的,白先生血战胡虏十二次后,竟视功名如蔽物,而甘心退隐江湖做个升斗小民。谁对白先生都只有敬佩的分!可是,白先生竟然被人暗算在他居住的玉星居!白先生之死,无疑是武林中最震撼的事。更叫人骇然相告的,是楚老五的判断。 [点击阅读]
许地山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