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后裔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早上起床,用二甘醇牙膏刷牙,用氟砷自来水洗脸,喝一杯黄曲霉素牛奶,吃一笼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包皮子,嚼两口苯钾酰馒头,吞服两枚苏丹红萘酚咸鸭蛋,忽然意识到自这些年食品问题不断曝光后,老子一直很烂的化学课,无形中补好了。
  空气中有一坨一坨的感觉,让我对气体和固体的概念也产生一丝怀疑。当然比起娇气的外国人,我们很坚强。相信用不了多久,大街上的三个人种就一目了然:戴防毒面具的是外国人,不戴面具的是中国人,坐在配置远大空气净化器的奥迪A8里横冲直撞的,是官员。其实中国人已起到局部的光合作用,别国是树叶吸收二氧化碳,我们用肺叶去吸二氧化碳。我们还成为虫i的天敌,为地球物种演变做着无私贡献。刚刚在路上见一人被蝎子咬了一口,他没倒蝎子却死了。我问:你是谁?他说:欧阳锋,你呢?
  我顺手把被我毒死还叮在腿上的五步蛇扒拉下来,低低地说:欧阳雷锋。
  惺惺抱拳,各自飞奔而去......最近有家使馆在屋顶上安装了一个小盒子天天公布我国空气指数。我也觉得其用心险恶,表面是在议论一下气体,其实是在议论政体。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当然可以拥有独立主权的空气标准,我们还拥有自己的土壤标准、自来水标准、药品标准,按照历史学家雷颐的建议:下一步我国将把发烧的标准也上调到38度,低于这个的不叫发烧,不准吃药......这就叫中国特色,至于与之成反比的价格标准,那叫国际接轨。

  终于在一坨坨的感觉中游到了办公室,沏了一杯高档茶,熟练地把头道水倒掉,才喝。这是因为,这些茶俗称绿茶,其实学术名称是腈菌唑、氰戊菊酯、噻嗪酮......
  绿,是因为上了孔雀绿色素;色泽亮,是因为用工业石蜡炒过的。看,连老子都佩服自己的化学知识。打开电脑,看到一个叫王小山的家伙因为揭露蒙牛里面含毒,被迫跑路了。居然跑到香港去,那里的空气你闻得惯吗?那里的水喝了不拉肚子吗?那里生滚个猪肝粥都不含买一送一的重金属,这不亏大发了?归来吧,游子,你在真相的路上走得太远。
  我突然想百度一下中国到底有多少头奶牛:截至2010年是1230万头。考虑到奶牛不执行计划生育,就算现在有1300万头吧。又百度到:一头奶牛淡奶季和旺奶季平均下来每天最多可挤10公斤奶,但除去绝奶期只有250天可挤……也就是说,一头奶牛一年可挤2500公斤奶,全国1300万头一年可挤3250万吨也就是325亿公斤奶。假设中国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群也就是4.5亿人喝奶,每人每年可分到72公斤奶,但如果每个喝奶的人每天仅喝0.25公斤,一年将需求91.25公斤......91.25公斤,那其余的奶,哪儿来的呢?

  我沉思着,瞬间觉得老子不仅化学好了,数学也无敌。
  脑子昏昏沉沉,恍然到了中午,没叫洋快餐(奇怪为什么洋快餐到了中国就有问题),为避免地沟油的爆炒煎炸,我改叫了份蒜泥白肉,出于环保又来了根生黄瓜......在我吃的过程中,同事嘉许地看着我:有勇气。然后我就知道了,硫磷大蒜、蓝矾黄瓜——这么牛逼的学名。
  下午无事可做,翻看今年高考的作文题。我觉得出题的一定是高人,全都是暗喻。你看,四川的《手握一滴水》,要是我写——“心握一滴水,心里全是泪”,最近全国自来水大检查,百分之五十以上都不合格。湖北的《科技的利与弊》,要是我写——科技的弊,让我喝了牛奶后才八岁就长出胡须;科技的利,让早熟的我提前学会了打飞机。广东《你想生活的时代》——我只想生活在两个代,要么富二代,要么官二代,免得以后成为变种人一代。天津的材料作文《两条鱼在河里游泳》最有情节感,出题者给出很哲意的材料:两条鱼在河里游泳,老鱼问小鱼:“河里的水质如何? ”小鱼说:“我不知道水质是清澈还是浑浊。”要是我写,会是这样的——老鱼挥手一耳光打过去:“妈逼这还用说,上游一家炼油厂两家化工厂,我作为鱼类都长出手,而你作为鱼类都长出三只脚来了,你说这河水清澈还是浑浊? ”

  终于下班了。看着以时速0.08公里堵在路上的车辆,我觉得以中国人不断力证达尔文进化论的能力,下一步,我们可能要长翅膀了。所以日本任命的“食品安全担当大臣”官阶居然高于国土防卫长官,这真可笑,打仗用得着无毒牛奶吗?打仗说不定用得着变种人部队......这时,那个在香港呆不下去的家伙终于潜回大陆了。我心头一热,说就到那家新开张的名叫HOW DO YOU D〇的火锅店吧,时尚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大家不会陌生,“好毒油毒”。
  我点了一盘甲醛白菜、汞蘑菇,他要了一份福尔马林牛百叶、二氧化硫金针菇,我不甘示弱又加烤了一串溴酸钾小馒头。他瞪我一眼,加要了一份次硫酸氢钠甲醛粉条,和十二串刷了上等鲜肉精的牛板筋......
  在祖国,老子点的是蔬菜,吃的是染料;吃的是粉条,咀嚼的是塑料;烫的是金针菇,涮出来化学分子式;消化的是猪肉,吸收的是矿产;刺身的是鱼类,附带送了避孕药......总之老子不仅增长了知识,还隐然有股当年神农尝百草的慨然气质。
  这一天,这一生,我们都是神农的后裔。
  09/06/2012
或许您还会喜欢:
莫言《红树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那天深夜里,她开车来到海边的秘密别墅。刚刚被暴雨冲洗过的路面泛着一片水光,路上空无一人,远处传来海水的咆哮声。她习惯赤着脚开快车,红色凌志好像一条发疯的鲨鱼向前冲刺,车轮溅起了一片片水花。她这样开车让我感到胆战心惊。林岚,其实你不必这样;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其实不必这样。我低声地劝告着她。轿车猛拐弯,如同卡通片里一匹莽撞的兽,夸张地急刹在别墅大门前。 [点击阅读]
身边的江湖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两年前,在大理,他开辆老富康来接我们,说“走,野哥带你看江湖”。他平头,夹克,脚有些八字,背着手走在前头,手里捞一把钥匙。我对龙炜说:“你看他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他听见了,回身哈哈一笑。院子在苍山上,一进大门,满院子的三角梅无人管,长得疯野。树下拴的是不知谁家寄养的狗,也不起身,两相一望,四下无言。他常年漫游,偶尔回来住。偌大的房子空空荡荡,只有一排旧椅子,沿墙放着,灶清锅冷,有废墟之感。 [点击阅读]
三毛《哭泣的骆驼》
作者:三毛
章节:14 人气:2
摘要:尘缘——重新的父亲节(代序)二度从奈及利亚风尘仆仆的独自飞回加纳利群岛,邮局通知有两大麻袋邮件等着。第一日着人顺便送了一袋来,第二袋是自己过了一日才去扛回来的。小镇邮局说,他们是为我一个人开行服务的。说的人有理,听的人心花怒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大批邻居小儿们,代拆小山也似的邮件,代价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中国邮票,拆好的丢给跪在一边的我。 [点击阅读]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
智齿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自从梁功辰换了那把硬度偏高的牙刷后,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虽然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有夸张的嫌疑,毕竟梁功辰一天只刷两次牙。但他每次刷牙时,我都极力躲闪,那牙刷分明是砂纸,每当那再硬一点儿就完全有资格被称之为“针”的刷毛接触我时,我都比较痛苦,像受刑。我是一颗智齿,梁功辰的智齿。从你的牙齿中缝往两边数,第8颗是智齿。也许你会说,智齿和盲肠一样,是人身上多余的东西。 [点击阅读]
最后一名女知青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也许这是天命。写完这部小说我就病了,不能说是因为写这部长篇病的,更不能说就积劳而成疾。但这短短的二十几万字是我这一生身体好坏的一个分水岭。此之前,我写小说一天数千字乃至上万字可以坚持很长时间,曾经让同行们咂舌。此之后,因为腰椎病我再也不能坐在桌前写一篇小说,甚至连稍长的一封信也不能坐下写了。 [点击阅读]
有种你爱我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有种你爱我作者:暗夜行路内容简介:此文献给大洋彼岸的ANGI同学:D1今天是小满,要吃扁豆焖面。越小满去了几个就近的饭馆,都没有卖那个东西的,只有一家有打卤面,用豆角做的卤。越小满记得陈奶奶还活着的时候,他吃过的,过程他都记得,先把豆角放进去,炒啊炒,然后放佐料,加水,要漠过豆角,然后把切面放进去,盖上盖,中间翻一次面,最后,抄底儿,盛在碗里,放点醋,就着蒜瓣,吃的要多香有多香!这个过程, [点击阅读]
沉重的翅膀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一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菜汤的香味,从厨房里飘送过来。案板上,还响着切菜刀轻快的节奏。也许因为身体已经恢复了健康,叶知秋的心情就像窗外那片冬日少有的晴空,融着太阳的暖意。发了几天烧,身子软软的,嘴里老有一股苦味,什么也吃不下去。厨房里送过来的香味,诱发着叶知秋的食欲。她跟许多善良的人一样,一点儿顺心的小事,都会使她加倍地感到生活的乐趣。 [点击阅读]
沙僧日记2 盛开的师傅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上个日记本写到:我们师徒五个历尽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磨万难、千妖百怪、千娇百媚,终于来到了西天佛祖处,取得了真经,修成了正果。当我们这群罗汉果还没来得及变成开心果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我们回去的路上,观音老母掐指一算,说我们还没有达到九九八十一难的指标,还差一难。 [点击阅读]
潘金莲逃离西门镇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刘街是那样一个处境,在耙耧山脉的一道川地里,借着公路带来的繁华,就有人在路边设摊摆点。因为方圆数十里的农民,日常赶集要到山外的乡里,于是,在四十六岁的村长庆的呼吁下,给有关部门送去了许多花生、核桃,政府就下了一纸批文,刘村正式更名为刘街,成了耙耧山中的一个集贸中心。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