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复旦之下,岂有完卵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如果我登黄山被困,一个杀人犯为救我而摔下山谷,死了。我也会尽我所能悼念他,补偿他的家人。这跟他是否是杀人犯没关系,他首先是人。一个人为救另一个人交出了生命,总让人难过。这是人的通感,动物的通感。
  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人们首先失去的并非信仰,而是逻辑。所以学生们不必说张宁海是警察,请把他当成一个人,一个挺精神的小伙儿忽地一下就没有了,你该感到难过。我觉得拿“为纳税人服务”说事也令人失望。就算纳税人,也只该要求警察履行公职,而不是要求他死有余辜。纳税人纳的是一种权利,如果纳的是别人的生命,就透着一份歹毒,就不是纳税人而是纳粹人。
  我看到一个视频,那个戴眼镜的斯文男生在叙述张宁海掉下去的过程时,语气轻淡得像看到一个手电筒掉下去。我很难接受视生命掉下去为手电筒掉下去。可是关于复旦十八学生冷漠对待张宁海之死,不流泪、BBS上密谋怎样借这个事件来篡夺登山协会老人的权......我不认为这些责任要算在学生的头上。这是中国教育的必然作品。
  复旦不可能这么牛逼地齐聚了十八个没人性的学生,黄山也没这么神奇地一夜间聚齐十八路妖孽。不单单是复旦,还有连捅下班女工很多刀的药加鑫,最大的错不在学生。我也不同意众人狂批的精英教育,因为哈佛、剑桥都是精英教育。请注意我一直说的是中国教育,而不是中国大学教育。因为冷漠的不仅是大学,还有街道。不仅冷漠,还有栽赃,比如,彭宇救的那老太太。

  我认为世风不古、道德沦丧的说法,也不太站得住脚。倒退几十年,红卫兵不仅冷漠地看人死,还亲自上阵用钢钎把人打死。只不过把武斗和上山下乡置换成黄山旅游。中国人最爱说:你们这一代,简直不如上一代,五零后对六零后说,六零后对七零后说,七零后对八零后说......现在又有反过来的迹象,八零后觉得七零后土鳖,七零后觉得六零后傻逼,六零后觉得五零后可以拉去回炉......全世界只有中国爱拿某生代来说事。美国只会分战后婴儿潮、垮掉一代、迷惘一代,可我们要逃避像文革、大饥荒这样的历史,又不敢承认阶级,在消费主义的推动下就只有推出虚无主义的某零后了。
  这些年来,没信仰的中国已让人民失去爱同类的能力。前几天,深圳福田村一个老干部在小区溜达时俯身倒地,可没人敢去救他,因为刚想伸手就会想起彭宇。最后老干部在不足十公分的水洼中窒息而死......其他的例子,大家自己举。这里不鼓励爱同类的能力,还要惩罚这能力。我们的历史是戕害同类的历史。
  我们先搞大义灭亲,把自己老爸都灭掉;再搞阶级斗争为纲,凡不同意见者必须打死;再后来在GDP鼓舞下,人人见同类都是对手。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鼓舞下,我们只有对手,没有同类。相信你看到这篇文章时,在办公室环顾前后左右的同事,隐隐会觉得他们其貌可憎,其心可诛。即使开车,也恨不得变身成一辆大铲车,把街上拥堵着的其他车统统剿灭。

  我们失去爱同类和救同类的能力,渐渐地连被同类爱的能力也失去。偶尔被爱也忘记了感恩,感恩也要求先感谢国家和政府,而不是感谢人。这样重视阶级而忽视同类的教育是可怕的,所以中国文学史上不会有雨果,不会有代表阶级和解的冉阿让和沙威警长。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文学,有什么样的文学,有什么样的学生。最终都变成狼。对不起,污辱狼了,狼不杀同类的。
  不是学生问题,是教育问题。网上看到很多红包皮稿,很跑题地在说登山乃自由风气,校方无责任。复旦利用新闻摇篮的优势让复旦帮到处扑火,这失去教育的本宗。学生在校方成功的扑火中很快就忘了傻逼的同类,只记得牛逼的校方。以后踏上社会,就只记得更牛逼的权贵,忘了更傻逼的民众。这样的虚情假意培养出来的他们,出来后就不是精英,而是妖精。刚看到一个消息,邓亚萍在一次讲座中说,人民日报六十二年来没有假新闻。在我看来,人民日报没有假新闻,才是最大的假新闻。我们的学子,就这样被骗子悉心培养,好意思让他们信人间有真情?
  那天去北大一个辩论赛当评委,去食堂吃饭时见一个奇观:门口本摆放了数百辆自行车,学生们为方便出入竟把摆在正中那一百多辆自行车推倒,从而在车阵中趟出一条通道。我扶起来一辆,旁边学生又推倒更多辆,傲然踏过......世上本没有路,推倒的人多了,便有了路。而旁边的老师竟不置一词。就是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挡我者死。我想批评,可想到大学时也干过拔人气门芯的事。我也很没道德,可现在我又很讨厌有些人总拿圣经里那个段子说事:你们中有谁没同样的罪恶,就拿石头砸那女人。这个桥段已被人运用出一种熟练的邪恶。它带来的问题是,大家都这么说,大家都干过坏事的,大家都不敢批评,这社会最后便成了强盗的社会。

  张宁海是个好警察。中国原有不少好警察的,慢慢地就不那么好了,慢慢地就变得邪恶,正如记者、法官、医生、你、我一样......慢慢就这个操性。
  有个脑子里长果冻的问:上次山西那警察死了,你还风言风语,这次为什么又站在警察立场上?对一件事情的评判,不要看这人的职业,而要看这人表现出的人性。山西那亿万身家的警察不是死在保卫人民的战场,而死在一根不知是大侠还是仇家的狗链下。张宁海尽职了,我尊重所有尽职的警察。
  看复旦十八个学生面对救命恩人时那一张张冷漠的脸,跟当年如拎长的鸭脖一样围看恩人被行刑的群众的脸,又有多少不一样呢?
  就是复旦之下,岂有完卵。
  17/12/2010
或许您还会喜欢:
血色浪漫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在钟跃民的记忆深处,1968年的那个冬天发生的事情显得格外清晰,那年冬天他差点儿卷入一场杀人案中,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1968年是个闹哄哄的年头,钟跃民记忆中的背景是红色的,当时北京的大街小巷都用红油漆覆盖起来,上面写满了毛主席语录,映入眼帘的是红旗、红色的语录本、红袖章……总之,红色成了当时的主色调,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充满了红色的希望。 [点击阅读]
铁梨花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关于《铁梨花》《铁梨花》是严歌苓改编自她的父亲——同样是著名作家的萧马老先生的作品,讲述的是在军阀混战动荡岁月里,一个出生在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铁梨花,从一个普通人家女儿、到军阀家的姨太太、再到誓死离家出走甘当单身妈妈的心路历程,演绎了一部爱恨情仇交织的女性传奇史诗。 [点击阅读]
不省心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说实话省心(1)红也分怎么用:天安门城楼,红墙、红灯笼、红旗配金瓦白石桥就是端庄;天安门要改成绿瓦,插彩旗再配电镀桥栏杆儿那就没法看了,信不信由您前几日去潭柘寺拍摄,临近山门,路两边小竹竿东倒西歪地插满了红黄绿粉蓝各色彩旗,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把一个佛教圣地弄得跟窑子似的,全然不顾宗教的庄严和淡泊,欺负佛祖不会说话,只能坐大雄宝殿里生闷气。当然这也不能怪插旗的人,他还以为这是隆重呢。 [点击阅读]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我早在搬进这栋板楼之前,就听老流氓孔建国讲起过朱裳的妈妈,老流氓孔建国说朱裳的妈妈是绝代的尤物。我和朱裳第一次见面,就下定决心,要想尽办法一辈子和她耗在一起。十七八岁的少年没有时间概念,一辈子的意思往往是永远。 [点击阅读]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重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是高兴的。这本书在市场已经绝迹二十多年,只剩有极少几本收藏在黑暗尘封的书库里,或秘藏在个别读者的手中。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有这本书,没有读过,较老的读者也会忘记这本书,因此,它的重新问世,重新在读者中接受考验,我以为是一件好事。作品是属于人民的,社会的,它应该在广大的读者中经受风雨。 [点击阅读]
没有语言的生活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王老炳和他的聋儿子王家宽在坡地上除草,玉米已高过人头,他们弯腰除草的时候谁也看不见谁。只有在王老炳停下来吸烟的瞬间,他才能听到王家宽刮草的声音。王家宽在玉米林里刮草的声音响亮而且富于节奏,王老炳以此判断出儿子很勤劳。那些生机勃勃的杂草,被王老炳锋利的刮子斩首,老鼠和虫子窜出它们的巢四处流浪。王老炳看见一团黑色的东西向他头部扑来,当他意识到撞了蜂巢的时候,他的头部、脸蛋以及颈部全被马蜂包围。 [点击阅读]
繁花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 [点击阅读]
红楼梦杀人事件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云雾弥漫,宝玉迷失在云雾中。他茫然四顾,又顺着朱栏白石,绿树清溪,悠悠荡荡地,朝前方走去。花径尽头,十数棵参天的大树,掩映着一座青瓦红墙,雕梁画栋的高楼。黯青底色的匾额上,写着“太虚幻境”四个泥金大字,两边还挂着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镂刻着精致的花鸟图案的木门虚掩着,宝玉轻轻推开了门。门轴发出涩滞的声响,如一两声沉闷的叹息,一座幽森阴敞的大厅,古画轴一般,徐徐在他眼前展开。 [点击阅读]
江南三部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1 人气:2
摘要:父亲从楼上下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白藤箱,胳膊上挂着枣木手杖,顺着阁楼的石阶,一步步走到院中。正是麦收时分,庭院闲寂。寒食时插在门上的杨柳和松枝,已经被太阳晒得干瘪。石山边的一簇西府海棠,也已花败叶茂,落地的残花久未洒扫,被风吹得满地都是。秀米手里捏着一条衬裤,本想偷偷拿到后院来晒,一时撞见父亲,不知如何是好。她已经是第二次看见衬裤上的血迹了,一个人伏在井边搓洗了半天。 [点击阅读]
花田半亩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2
摘要: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