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一些书房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南方都市报》读书版要做一个“文人读书”的专版。我说,我读了一些书但乱七八糟不成系统,不过一些碎片,还是写写书房吧。每个文人要走过很多寒冷的路,书房才是一生的暖箱。
  我两岁的时候就启蒙了,在成都。外公李耳余那时头顶“现行反革命” “历史反革命” “特嫌”(指特务嫌疑人)三顶反动帽子被监控在家,除了接受批斗没事干,就教我念字,繁体字。
  我太小,有时念不出“狗” “猫” “牛”来,就以“汪”、“喵”和“哞”来代替,外公捻着稀稀拉拉的胡须很得意,说“这娃趣哇哇的”。我五岁时开始学背唐诗,和现在的背法不一样,外公讲究“吟”,那种怪声怪气让我很害怕,屡屡被打。九岁时开始读《三国》《水浒》及夏商周秦汉,我不理解,但记性很好,能把南北朝、五代十国的皇帝和大将们分得很清,也能把鎏金镗和方天画戟分得很清。
  给我启蒙的这段时间,外公用日语和英语翻译《毛主席选集》,翻译到高兴之处就用食指敲得桌子笃笃响。躲在墙脚的居委会大妈听到后就飞快跑去派出所报告,说李耳余越来越反动了,躲在家里用外国话骂毛主席,还笃笃地发密电码。我见过一次外公扫大街的样子,头上流着血,腿肿得发亮。但还乐观,说幸好老夫会武功,没被打出内伤。他是晚清留洋大潮的学生,与后来一个很著名的“郭”姓同学兼同乡交好,但人生诡异,两人四十年后因志不同道不合彻底交恶。我记得他总骂,读书人叛变,就是读书读到牛勾子(牛屁眼)去了。我一直想问这是什么典故,可惜他走了。
  大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外公因中日邦交恶化愤然回国,受聘于北师大任教,后转到大西南。积极投入到抗日和反国民党的潮流中,和车耀先交好并营救了一些地下党人。晚年他说,我在国民党时期是左派,在共产党时期是右派,我左右两边都不是人啊。他最困难时,那个“郭”姓同学好心让他去北京,也好给他一些照应,他拒绝了,说不能与之为伍。现在想来,外公就是书读得太多,臭清高,自寻死路。他死的那几天正好是伟大领袖驾崩的时候,所以丧事不能大办。悄悄火化后,把骨灰撒都江堰宝瓶口了,洄水窝一漩,那把老骨头就不见了踪影。这也是他的遗愿。

  写这么多我的外公,因为他是我第一个老师,位于祠惠堂的那间简陋瓦房,是我第一间书房。我一直记得他说的:干某个职业的,凡刻意穿得像那个职业,就证明他干得很糟。后来的生活证明外公说得很对,比如现在你看整天留着长头发动辄萨特莫奈的人,一定是假装的文艺青年,没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把装逼当风格;还比如下雨天都戴着墨镜走路假装低头怕被认出来的,一定只是三流明星故作姿态引你注意;天天跟你头头是道分析股市的,其实被深沪套牢十年了......不一而足。
  小时候,成都到处都是可以读书的地方,九眼桥头的茶馆,锦江边上的评书场。不像现在,省图书馆不知修到哪儿去了,旧址外是卖伪劣服装的。博物馆久不见什么文物,倒是很多成都人把那里当成打麻将的好去处,阳光灿烂的时候就会听到排山倒海的“搓起搓起”。我记得外公常带我去东大街处一个书摊,两分钱可以看一本连环图, 《基度山恩仇记》《中锋在黎明前死去》《茶花女》都有,好多孩子埋头坐在条凳上看书,有的呆若木鸡,有的想入非非。现在那里全改成了高档娱乐场所,晚间有很多标致的八零、九零后孩子在那里打电玩或者嗑药,眼神迷离,嗑大了就在街边呕吐。
  外公死时我正在新疆,辗转知道他对我有一个要求,让我一定要回成都,这是一个可以好好读书的地方。
  他要活到现在,一定不会这么说的。
  外公没什么好结果,我的另一个老师也没什么好结果。小学四年级时我回到成都,班主任名叫辜正九。我的写作就是他启蒙的。他教我们成语时总会身体力行,比如“功亏一篑”,会把扁担和竹篓挑进教室,模仿挖土挑土的样子,说明这个成语的缘起。他还教过我们背现代诗,他念的时候,眼睛亮亮,声音很悠扬。
  他个子高高,皮肤白晳,戴个斯文的眼镜。后来听说他受了一些刺激。学校开分房讨论会时把他支到校门口值勤,等他回来时房都分完了,而他正等房结婚。听人说,辜老师在路上狂奔,不断把帽子使劲往天上扔,并大叫“瓦西里,冲啊,我来了”……二十多年后我偶遇辜老师,这个传说被他纠正。他并未斥责我,仍像当年那样斯斯文文地说,可能有些误会,情况不是这样的。再也不多提。也许是另一学校同姓老师的遭遇,我传讹了。

  我对他很感恩,是他教会我,写文章首先讲究就是“生动”,还要有画面感。还带我们去科甲巷的图书馆学习怎么借书,告诉石达开就是在这里慷慨就义的,当时有义士想劫法场等等。当时我从新疆到四川读书,作文一直跟不上。他一直鼓励我,说文章其实不必管开头和结尾,只顾写,一路写出来,就是好文章。
  还有一些人对我有恩。我的表哥二十八岁就在省政府当了小秘书,一直尝试让我做一个正派的读书人,借给我很多书看。他第一个告诉我什么叫三权分治,什么是“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愿用生命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说得热血沸腾。可是生活总那么神奇,很多年后,他早不读书而是倒腾文物去了,跟非洲人做乌木和古董生意。现在他的最爱是打麻将斗地主,把有限的青春投入到无限的娱乐事业中去,那名言变成了“我不同意你和牌,但我用生命捍卫你和牌的权利”。
  成都现在的读书人越来越少,能读到好书的地方也越来越少,这和全国形势是一样的。不过玉林小区有一家叫“大印象书房”的地方,装修得旧旧的。二楼是书吧,人不多,年龄都在三十五以上,表情淡然得像杯泡到第三次的蒙尖茶。玉林还有一家更小的书店,躲在一家火锅店旁边,老板一副永远睡不醒的样子。这里能买到全套村上的书,港版和台湾版,很不易。跟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不同,成都的小书店总在勾栏酒肆旁,最早的李潘书房甚至开在皇钻夜总会旁,成都读书人不在乎清修,就是大隐隐于市了。
  成都的新华书店做得挺大,卖得最火的是各类工具书,工具书里最火的是成功学。人人都想成功,是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很失败。三十年来书店最大的变化是,那时站着的人多,现在跳着的人多——因那时的人没钱,只能去书店蹭书看还偷偷抄书上的内容;现在明星来签售的多,所以到处是举着荧光棒疯狂蹦跳着呼喊偶像名字的粉丝,虽然大多数分不清博尔赫斯还是赫尔博斯,也分不清岳飞和张飞,不过这没什么,只要还分得清王菲。

  我在成都的家有一间书房,当初装修时就把最大那间房做成了书房,沿西墙用木头做了足有五米长的书架,脚下全做成了书柜,一律不安玻璃门,真正的读书人是要一伸手直接可以取下书的。不过大多没来得及看,这是半拉子读书人的通病,觉得装帧漂亮的书亭亭玉立在那里,像情人暧味地等待你开启衣裳,而你竟总不开启......下面还有好多报纸合订本,我觉得最好玩的事情是看近十年来报纸的合订本,比聊斋还荒诞,比科幻小说还科幻。
  很多年后,我有了一些钱,在北京买了一套靠河的房,我把靠北一间小房当成书房,往远处看是一排现代化的建筑,SOHO、国贸、银泰,中央电视台的大裤裆弥久地散发着烟火味。也有很多简陋脏乱的地方,面目狰狞的工地大坑,混乱十足的给民工发放盒饭的露天食堂,半夜找不到住处的上访户在露营......北京书房下面的风景,是中国目前的缩影,是五十年前和五十年后的粗暴嫁接。
  但风水先生说靠铁路线的房子风水都不好,会引发腰疼、招无妄官司。为了对抗风水不利,我吭哧吭哧搬来两大块泰山石摆在窗前。后来回成都把两大块石头托运回去时,安检员盯着我,问我是不是倒玉的。我点点头,书中自有颜如玉。
  新近消息,我在成都最爱去的那家大印象书房因无力交房租关了。这样的书店倒闭转营的消息时时从全国传来,美人嫁为商妇。前几天应邀去新装修的文轩旗舰店参加活动,我大声呼吁珍惜这家硕果仅存的读书圣地。下边笑得很诡异。我不明就里。临走时被盛邀参观一下新装修的书店,我走了一圈,才发现一楼竟全转型了,不卖图书,专卖各款家用电器和山寨手机。
  不知为什么,这些,书里并没有告诉我。
或许您还会喜欢:
经典小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1409 人气:2
摘要:目录页■蒋廷松《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6年第6期通俗文学-超短小说一天,我陪乡长到县城找西郭局长办事。到西郭局长家时,他儿子小西郭也在,这小西郭是前不久被西郭局长安排到咱芳塘乡工作的。西郭局长见我们上门,递烟、敬茶、让坐,挺热情。小西郭呢,望着我们便是傻乎乎地笑。我们与西郭局长谈话时,小西郭便小心翼翼地往乡长的脸上“呼呼”地吹气。我想,他大约是在替乡长吹灰尘吧。 [点击阅读]
中国在梁庄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姦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中国在梁庄》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 [点击阅读]
五个苹果折腾地球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4
摘要:这是一棵普通的苹果树。狗年的一天,使它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一棵普通的苹果树。它的果实把地球折腾得喘不过气来。现在是春天的午夜。一个飞碟在夜色的掩护下接近地球,飞碟上的外星人是路过地球,想休息一会儿。“下边是一座苹果园,着陆比较合适。”担任观察的宇宙人对机长说。“同意在苹果园着陆。”机长发令。飞碟缓慢地在那闷果树旁着陆。飞碟舱门打开了,几个宇宙人走出飞碟,在果园里活动筋骨,呼吸空气。 [点击阅读]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我从一些人的世界路过,一些人从我的世界路过。陆陆续续写了许多睡前故事,都是深夜完成的。它们像寄存在站台的行李,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朋友的,不需要领取,于是融化成路途的足迹。但我觉得它们很漂亮。一旦融化,便和无限的蓝天白云不分彼此,如同书签,值得夹在时间的罅隙里,偶尔回头看看就好。其实这本书中,一部分连短篇都算不上,充其量是随笔,甚至是涂鸦。 [点击阅读]
厚黑学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最初的厚黑学并不像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也没有所谓的厚黑经和厚黑传习录,而是一篇文言文体的文章,其中不少句式都是套用的儒家经典的句式,由此也可看出李宗吾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传统文化的基因没有完全消除贻尽。这篇文言文体在李宗吾所有文章为唯一一篇,以后的各种厚黑学著作以及1949年之后坊间各种粗制滥造的厚黑学,均以此为蓝本,兹抄录如下:“吾自读书识字以来,见古之享大名膺厚实者,心窃异之。 [点击阅读]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鬼车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4
摘要:这已经是苗我白近几天第4次在深夜3点钟被楼下的汽车报警器的鸣叫声吵醒了。他怒不可遏。从30岁起,苗我白的夜间睡眠改为一次性的:醒了当夜就再也睡不着,不管几点醒。这个毛病已经困扰苗我白6年。为了能睡一个完整的觉,苗我白每天下午从5点起就停止饮水,以防夜间膀胱骚扰大脑。和苗我白睡在一张床上的,是他的妻子鲍蕊。鲍蕊不是苗我白的原配妻子。苗我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崔文然,那是苗我白的至爱。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
骚动之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鹰在头顶威严郑重地巡视了两圈,忽然一紧翅尖,以极其轻盈优雅的样子滑上峰顶,飘过黝森森的山林梢头,沉没到湖泊似的深邃清澈的天空中了。谷地上,那只天真灵秀的小布鸽,还在扑楞着翅膀,发出惊惧凄婉的呼救。“真他妈倒霉!”一丛枝叶张扬的山桃树后,跳起一个三十五六岁的男子,不胜遗憾的目光朝着鹰去的方向望了几望,侧转身子,向旁边的一方草地,做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手势。草地极小,处在乱石棘棵之中。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