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 第一部分 枫桥不眠夜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枫桥不眠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在诗人成堆的唐朝,张继算不上什么大人物,全唐诗中仅收录他的诗一卷,然而这并不重要,仅凭一首《枫桥夜泊》,张继便可以名传千古,傲然立于众大牌诗人中。《枫桥夜泊》让张继享够了名誉,可以说这首诗比他本人名气都大,这可以说是张继作为诗人最大的不幸,也是最大的幸运。一个人,一辈子,一首诗,已经足够。假使没有《枫桥夜泊》,时光流转千年以后,也许没有人会知道张继是谁。所有的故事得从那个不眠之夜说起……在唐朝,所有读书人的命运只和一件事情有关,那就是进京赶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青年才俊张继在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已经成功地考取了秀才、举人,只要再考中进士,他就可以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了。于是,带着父母的殷切希望,带着父老乡亲的期望,怀着金榜题名的梦想,张继踏上了通往长安的漫漫旅途。和那些成千上万想获取功名,光耀门楣的学子一样,张继在贡院那宛若蒸笼一般的狭小空间里奋斗了三天三夜后,终于交上了一张自己满意的答卷。短暂又漫长、兴奋又难耐的日子过后,终于放榜了。张继脚下生风,立刻飞奔来到了榜单面前。张继拨开人群,挤到了榜单面前,用急迫的目光在榜单上搜寻自己的名字,第一排——没有,第二排——没有,第三排——也没有。第一张榜单看完,张继没有看见自己的名字,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不敢继续想下去,转身向第二张榜单看去。他的预感很快灵验——第二张仍然没有他的名字。榜单只有两张,意思即是他落榜了。十年寒窗,付诸东流。张继迈着沉重的步伐,看着身边一个个兴高采烈的人、热闹而繁华的长安。他曾想着可以一举中第,想着可以跟同窗好友把酒言欢,想着可以衣锦还乡——一切已成泡影,十年心血付诸东流。那一夜,这个世界已从张继眼前消失,没有人陪他,没有人为他排解心中的悲苦,他也不需要人陪,热闹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这时候,只有酒最懂他。一个人,一壶酒,一轮明月,一腔热血,两行热泪。酒醒之后,寂寞依旧。张继决定离开长安,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城市,他决定去苏州。那时候的苏州,已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但是,还没有多少人知道寒山寺,更没有人知道枫桥。修建于梁朝的寒山寺本是姑苏城外一座很普通的寺庙,因为唐朝一个叫寒山的僧人隐居在这座寺庙里,人们就把这座寺庙称作寒山寺了,但仍是默默无名,只是一座幽静、冷清的寺庙。落榜后孤独寂寞地来到苏州的张继,在姑苏城郊外,在月夜枫桥下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留下了一首诗。而这首诗,成就了一座桥——枫桥,更成就了一座寺——寒山寺。因为张继,枫桥不再是一座普通的石拱桥,寒山寺也跻身中国四大名寺之列。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水乡的风光更是胜似天堂。张继来此的本意,也是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然而,山光水色,笑语欢歌,更让他这落榜之人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无人能诉伤心事,借景消愁愁更愁!在美景与人群中穿行了一天,夜晚,张继登上了一艘小船,河水缓缓地流淌,小船在水面上随风轻摆,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枫桥下。水波荡漾,小船轻摇,确实很舒服,张继一声轻叹,解衣躺下,可是,失意之人如何安枕?任他翻来覆去,仍是无法入睡。张继索性披衣起来,老船工已经躺在船头睡着了。张继不想惊动老船工,就悄无声息地站在船头赏月。此刻,船儿不动,水流无声,枫树不语,只看得见远处的渔火点点,天地万物都已归沉寂——而张继却醒着,陪伴他的只有天上的孤月和舟中的孤灯。黑夜无边,寂静无边,悲伤无边,孤独无边。张继独坐船头,久久地遥望长空,幼时苦读,十年寒窗,名落孙山,流落他乡,孤独寂寞一下子涌上心头,两行热泪从眼中不自觉地滑落。乌鸦一声轻啼,张继缓过神来,天边月亮西斜,张继感到了一阵寒意,下意识地裹紧了衣衫。已经三更,不远处的一座寺庙里突然传来了撞击钟鼓的声音,万籁俱寂之时,这钟声显得洪亮又悠扬,划破寂静的夜空,直抵张继心灵最深处最脆弱的地方。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被这奇特壮观的钟声占据了,而只有张继那颗失意孤独的心在回应着钟声,仿佛这钟声只为他一个人而敲。静夜里,钟声格外纯净悠扬,久久不散,落榜时分,异乡深夜,怎能不让张继震撼?他心中百感交集,只觉得有股东西在心头憋闷,纠缠,翻腾,便起身回到舟中,用笔和纸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写罢,两行泪水悄然滑落。第二天,张继离开了苏州。天宝十二年,张继终于考中进士及第。但是,1800多年后,无数人都还记得他曾经的那个不眠之夜,无数人还在传诵他那首《枫桥夜泊》。而张继落榜那年考中状元的是谁,他考中之后是怎样的风光,已经没有人知道了。落榜的张继、失意的张继、曾经孤独寂寞泛舟枫桥之上的张继,和他那首在孤独寂寞之时写下的《枫桥夜泊》,成了流传千年的不朽之作。【人生感悟】那个独孤寂寞的夜晚,一个孤独寂寞的人,写下了一首诗,于是,他的名字随着这首诗流传千古,不再寂寞。
或许您还会喜欢:
最美的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101 人气:2
摘要:多年以后我们终于相逢,眼前的你一如梦中,而我仍是你眼中的陌生人。被麻辣烫的电话吵醒时,正在做春梦。梦里我二八年华,还是豆蔻枝头上的一朵鲜花,那个水灵劲,嫩得拧一下,能滴出水来。我站在操场边看他打篮球,篮球打偏了,滴溜溜地飞到我的脚下。他大步跑着向我冲来。白色的球衣,古铜的肤色。头发梢上的汗珠,随着奔跑,一滴滴飞舞到空中,在金色阳光照射下,每一滴都变成了七彩的宝石,我被那光芒炫得气都喘不过来。 [点击阅读]
货币战争4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2
摘要:2008年9月,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惊醒了人们对永久繁荣的幻梦,全球化浪潮遭遇了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逆流。2009年,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继续维持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似乎在最近三年里出现了显著复苏的迹象。于是,一片“后危机时代”的乐观情绪开始弥漫开来。 [点击阅读]
婚姻潜规则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2
摘要: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婚姻是人们最终的归宿。爱情与婚姻共同构成了人生两大主题。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危险的,没有婚姻的爱情是无望的,爱情与婚姻注定将捆绑在一起。都说爱情是生命的一场意外,这场意外却每天都在上演。你爱他,他不爱你;他爱你,你不爱他;两个人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爱情就在煎熬和考验中演绎着一段段悲欢离合的故事。忽然某一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了合适的人,婚姻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点击阅读]
激荡三十年
作者:佚名
章节:172 人气:2
摘要: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2006年1月29日,中国春节。写于38000英尺高空,自华盛顿返回上海。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而后才又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 [点击阅读]
塔木德智慧全书
作者:佚名
章节:451 人气:2
摘要: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1)钱是货币,是一个人拥有物质财富多少的标志,就其自身而言,是不分贵贱的。在犹太人的赚钱观念中,他们从来就不把蹬三轮、扛麻袋看成是低贱的事,也不认为做老板、经理就高人一等,钱不管在谁身上都一样是钱,它们不会到了另一个人的口袋中就不是钱了。 [点击阅读]
云中歌2
作者:佚名
章节:125 人气:2
摘要:云歌被宦官拖放到一旁。拖动的人动作粗鲁,触动了伤口,她痛极反清醒了几分。隐约听到一个人吩咐准备马匹用具,设法不露痕迹地把她押送到地牢,拿什么口供。不知道是因为疼痛,还是大火,她眼前的整个世界都是红灿灿的。在纷乱模糊的人影中,她看到一抹影子,疏离地站在一片火红的世界中。四周滚烫纷扰,他却冷淡安静。 [点击阅读]
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第1章我是全中国最穷的穷光蛋第1章我是全中国最穷的穷光蛋2005年7月30日星期六阴我30岁。我没房子,住在岳父母家。每天,我睡到上午十点钟起床,煮一大碗面条,狠狠地填饱肚子,然后出门“上班”。白天就不再吃东西了,到了晚上七点,我“下班”回家吃晚饭。一天吃两顿,从不例外。我“上班”就是找一个网吧上网。 [点击阅读]
帝凰神医弃妃
作者:佚名
章节:270 人气:2
摘要:【简介】试问女子的贞洁有多值钱?大婚当天,她在郊外醒来,一件薄纱、一身吻痕,在众人的鄙夷下,一步一个血印踏入皇城……她是无父无母任人欺凌的孤女,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铁血王爷。她满身是伤,狼狈不堪。他遗世独立,风华无双。她卑微伏跪,他傲视天下。如此天差地别的两人,却阴差阳错地相遇……一件锦衣,遮她一身污秽,换她一世情深。 [点击阅读]
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靠姿色靠青春不如靠能力前言如果说“女人十八一枝花”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二十几岁的女人则是盛开的花,相较于“十八”这只花骨朵来说,更加成熟、有魅力。二十几岁的女人有着年轻的容颜、**的活力、对生活的渴望;有着新时代女性的追求;也有着不太成熟的性格、初为**的羞涩,对生活的迷茫……总之,二十几岁的女人拥有着太多的与众不同,同时,这些与众不同时刻决定着自己一生的命运。 [点击阅读]
5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致谢在此特别感谢:感谢我妻子艾琳·考威尔,感谢她的爱和支持,感谢她在编辑方面给我许多出色的建议,感谢她在这25年中与我深入、有益的沟通。感谢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的编辑米歇尔·霍瑞和亚历山德拉·奥西,感谢他们热情而富有建设性的想法,以及他们对这本书的信任。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