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日本的黑雾 - 朝鲜战争的策划 三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三
  关于韩国军队在三八线上的防御轻易就被突破这一点,麦克阿瑟后来作证说:“韩国军队完全不能抵抗北朝鲜军队,而且韩国军队的后勤工作做得也很差,补给不得其法。韩国军队把物资和装备都撂在三八线旁边了。他们没有构筑纵深阵地。从三八线到汉城之间,到处都是韩国军队堆积物资的地方。”
  由此看来,韩国军队在败退的时候,把成堆的武器和军用物资(大概是美国和日本制造的)丢下就跑了,随后开进的北朝鲜军队就使用了这些武器。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战斗初期,尽管北朝鲜军队的主力部署在远离三八线的地带,却能够连战连捷。
  也许是由于数据丰富的原故,南朝鲜方面对战争即将爆发的预料,就像地震仪一样有着频繁的记载。一九五〇年五月初起,韩国方面就传出北朝鲜大军在三八线附近集结的消息。五月十日,国防部长官申性模特别接见外国记者团时发表谈话说:“看来十天之内将爆发全面的内战。”李大总统在同月十二日声称:“五、六月是危险的时期,说不定会出什么事。”此外,蔡参谋长也发表了这样的谈话:“北朝鲜方面乘五月二十日韩国大选(一九四八年五月,美帝国主义与李承晚集团不顾南朝鲜人民的坚决反对,凭借暴力在南朝鲜强行举行单独选举,成立了伪“国民议会”。——译者注)的机会,有发动大规模攻势之虞。韩国军队已布置了兵力,严加警戒。”

  但是不知怎地,这却是南朝鲜方面最后一次公开发表这类警告。
  “为什么从那一天起南朝鲜就保持沉默了呢?从那以后,汉城不再发表任何声明,东京方面也不再发出反映官方意图的新闻电讯,美国国会里也不再有人就这个问题发表演说了。”(伊·弗·斯通)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国防部长约翰逊、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国务院顾问杜勒斯访问了远东,同麦克阿瑟举行了会谈。接着,杜勒斯就访问南朝鲜,到战壕里进行视察。杜勒斯为什么视察前线呢?正如苏联外交部长维辛斯基所讽刺的那样:“他到战壕里总不会是去摘紫罗兰吧?”杜勒斯还在韩国国会发表演说,声明美国准备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向对共产主义作战的南朝鲜提供必要的援助。此外,在战争爆发的五天之前,杜勒斯还写信给李承晚说:“对于贵国在这一重大戏剧中担任的主要角色,我寄予很大期望。”
  李承晚政府的原内务部长官金考锡被北朝鲜方面俘掳之后,曾写过“坦白书”。据他说,一九五〇年一月,罗伯茨将军训令李承晚的阁员说:“北伐计划已经确定。即使由我们发动进攻,也有必要制造借口,让人们觉得正义是在我们方面。为此,最重要的是联合国委员会的报告。联合国委员会提出有利于美国的报告,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各位也必须对这个问题多加注意,努力博得联合国委员会的同情。”即便说,由于这是北朝鲜方面抓到的俘虏所写的“坦白书”而需要打一些折扣,但估计是有可能发出这种训示的。

  根据以上数据来看,不免令人得出这样一种强烈的印象:在三八线上是南朝鲜方面先开的火。但是我再重复一遍:与南朝鲜比起来,北朝鲜方面的数据是稀少的。南朝鲜方面的数据在此重上要大得多。因此,根据这些数据,必然得出不利于韩国和美国方面的结论。如果北朝鲜方面也发表了同样数量的数据,加以比较,也许就会变得更明确和公正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样的事实:南朝鲜军队刚一“入侵”,北朝鲜军队不仅立即把他们“赶回去”,并以破竹之势攻下汉城,向大田以北挺进,别动队还快速进击日本海沿岸的江原道;而且开战数日后,北朝鲜军队就与取韩国军队而代之的美军交手,把美军一直追击到南朝鲜的一个角落里;这种实力也使我们大为惊野。当然,正如北朝鲜方面所说的,美国占领地区的人民抱有民族解放的热烈愿望,而北朝鲜军队在远离三八线的后方所受的训练也一定发挥了作用,但我们想知道这场高度近代化战争的起源。

  坦率地说,究竟是哪一边先越过三八线的,我认为这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因为李承晚一直叫嚷要“北伐”,金日成也提出解放南朝鲜的号召,在战争以前经常向南朝鲜人民发出呼吁。李承晚认为整个朝鲜都是自己的“领土”;金日成也同样认为李承晚政府是傀儡政府,而南朝鲜是遭到美国侵略的地区。总之,对双方来说,用三八线这样一条界线来分开的两个国家并不存在。战争爆发之前,沿着这条界线曾发生过一千多次小型战斗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联合国观察员们在六月二十四日回去后,提出了(三八线视察)报告。战争就在他们离去的当天晚上爆发了。李承晚宣称:由于北朝鲜的挑衅,战争爆发了。另一方面,北朝鲜政府报告说,韩国军队从三处越过三八线,北朝鲜军队将他们击退后,转入了进攻。”(伊·弗·斯通)
或许您还会喜欢: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盖特露德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倘若从外表来看我的生活,我似乎并不特别幸福。然而我尽管犯过许多错误,却也谈不上特别不幸。说到底,追究何谓幸福,何谓不幸,实在是愚蠢透顶,因为我常常感到,我对自己生活中不幸日子的眷恋远远超过了那些快活的日子。也许一个人命中注定必须自觉地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必须备尝甜酸苦辣,必须克服潜藏于外在之内的内在的、真正的、非偶然性的命运,这么说来我的生活实在是既不穷也不坏。 [点击阅读]
睡美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客栈的女人叮嘱江口老人说:请不要恶作剧,也不要把手指伸进昏睡的姑娘嘴里。看起来,这里称不上是一家旅馆。二楼大概只有两间客房,一间是江口和女人正在说话的八铺席宽的房间,以及贴邻的一间。狭窄的楼下,似乎没有客厅。这里没有挂出客栈的招牌。再说,这家的秘密恐怕也打不出这种招牌来吧。房子里静悄悄的。此刻,除了这个在上了锁的门前迎接江口老人之后还在说话的女人以外,别无其他人。 [点击阅读]
窄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你们尽力从这窄门进来吧。”——《路加福音》第13章24节。我这里讲的一段经历,别人可能会写成一部书,而我倾尽全力去度过,耗掉了自己的特质,就只能极其简单地记下我的回忆。这些往事有时显得支离破碎,但我绝不想虚构点儿什么来补缀或通连:气力花在涂饰上,反而会妨害我讲述时所期望得到的最后的乐趣。 [点击阅读]
纯真年代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作者:蒲隆美国文学批评家菲利普·拉赫夫把美国文学中典雅和粗犷这两种不同的流派形象地称为“苍白脸和红皮肤”。这两种流派不仅写作风格相异,而且题材也不同:“苍白脸”多写上流社会,“红皮肤”则多写下层民众。当然两派作家的家庭出身和社会经历也大相径庭。 [点击阅读]
绞刑架下的报告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一代英雄,惨遭杀害,但他们是一座座高大雄伟的雕像,矗立在大地上,鲜花环绕,阳光沐浴,人们把最崇敬的感情献上。一伙魑魅魍魉,蝇营狗苟,虽生犹死,都是些朽木雕成的木偶,人们投之以冷眼、蔑视与嘲笑。捷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他举世闻名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部不朽的作品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伟大与渺歇—雕像与木偶的根本区别。 [点击阅读]
罗亭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那是个静谧的夏天早晨。太阳已经高悬在明净的天空,可是田野里还闪烁着露珠。苏醒不久的山谷散发出阵阵清新的幽香。那片依然弥漫着潮气,尚未喧闹起来的树林里,只有赶早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缓缓倾斜的山坡上,自上到下长满了刚扬花的黑麦。山顶上,远远可以望见一座小小的村落。一位身穿白色薄纱连衣裙,头戴圆形草帽,手拿阳伞的少妇,正沿着狭窄的乡间小道向那座村庄走去。一名小厮远远跟在她后面。 [点击阅读]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死者引导我们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醒来,寻求着一种热切的“期待”的感觉,摸索着噩梦残破的意识。一如咽下一口要以烧着你五脏六腑的威士忌,这种“期待”的感觉热辣辣的。我心中忐忑,摸索着,企望它能切实重返体内。然而这种摸索却永远都是徒劳枉然。手指已没了气力,我只好将它们并拢起来。分明觉出自己全身的骨肉都已分离。迎着光亮,我的意识畏葸不前,这种感觉也正转化成一种钝痛。 [点击阅读]
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海明为、海明微、海明威,其实是一个人,美国著名小说家,英文名Hemingway,中文通常翻译为海明威,也有作品翻译为海鸣威,仅有少数地方翻译为海明为或海明微。由于均为音译,根据相关规定,外国人名可以选用同音字,因此,以上翻译都不能算错。海明威生于l899年,逝世于1961年,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小说家。 [点击阅读]
低地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站台上,火车喷着蒸气,亲人们追着它跑过来。每一步,他们都高高扬起胳膊,挥舞。一个年轻的男人站在车窗后。窗玻璃的下沿到他的腋下。他在胸前持着一束白色碎花,神情呆滞。一个年轻女人把一个脸色苍白的孩子从火车站拽出去。女人是个驼背。火车开进战争。我啪的一声关掉电视。父亲躺在房间正中的棺材里。房间四壁挂满照片,看不到墙。一张照片中,父亲扶着一把椅子,他只有椅子的一半高。他穿着长袍,弯腿站着,腿上满是肉褶子。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