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日本的黑雾 - 朝鲜战争的策划 八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八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麦克阿瑟突然被杜鲁门免职。
  一周前(即四月三日),麦克阿瑟视察了朝鲜前线,在襄阳对韩国军队还进行了一番鼓励。当时,美军在西线突破三八线,收复了汉城,正在乘胜追击。听说神只般的、“比天皇还伟大”的麦克阿瑟被免职而大吃一惊的,只有日本国民;而蒙在鼓里不知道他被免职的原因的,也只有日本国民。
  事先的会谈是在太平洋中的孤岛威克岛上举行的。那是一九五〇年十月十五日(星期日),地点就在威克岛上的民航局宿舍,一座简陋的建筑物里。
  “会谈的气氛是融洽的。杜鲁门同麦克阿瑟先单独交谈了一小时左右,然后由双方的随员参加,进行了两小时的商谈,会谈一结束就起草公报。二人俨然外国政府首脑似的,各自在公报上签了字。签字后,元帅显出心神有些惶惶不安的样子,似乎巴不得赶快离开那里。他曾一度从衣袋里取出金表,看了一眼,然后用手指慢慢抚摸表面,又放回袋里。这次会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结束,几乎使任何人都感到意外。最初的计划是,杜鲁门在当天傍晚动身回去,可是他在中午就出发了。麦克阿瑟比他迟五分钟,也走上了归途。”(约翰·根室)

  在朝鲜战场上,当时正是把北朝鲜军队推回三八线以北的时刻。正当接近“胜利”的时候,杜鲁门却把麦克阿瑟免了职,这是什么原因呢?
  直接的原因是,一名共和党议员就一项一般意见向麦克阿瑟提出了质询。这项意见说,应当把在台湾的国民党军队送到中国大陆去,开辟战场,把共军从朝鲜赶走。麦克阿瑟书面回答说,他尊重这项意见。可是这位议员却在众议院里宣读了这个书面答复,因而发生了问题。这表明麦克阿瑟完全不顾杜鲁门要把这场战争局限于朝鲜的政策。
  “如果事件只是这样的话,美国政府恐怕还不至于考虑把麦克阿瑟免职。但那是一连串事件的开始。元帅不听杜鲁门总统的指示,不顾政府的反对,决心要迫使杜鲁门采纳根据他自己对形势的判断而认为最适合的军事政策。他考虑的是把战争从朝鲜转移到中国去,封锁中国沿海、对中国大陆展开空军活动,轰炸在中国东北的军事经济基地,大概还要让国民党军队从台湾侵入中国大陆——这些想法后来才公诸于世。总之,元帅认为采取这些政策是绝对必要的。而且他相信即使强迫执行这些政策,也会得到美国大部分舆论的支持。他认为舆论既已促成‘贴红标签的’决议在议会里通过,只要得到舆论的支持,他就能够使政府按照他的意志行事。”(英国《曼彻斯特卫报》主编盖·温德:《朝鲜战争回忆录》)

  麦克阿瑟所希望采取的是什么方针呢?他认为美国把战争局限于朝鲜是错误的。美国所夸耀的优良武器在朝鲜的地势上不适用。这个半岛山岳太多,进行机械化战争太狭窄了。空军轰炸目标也太少。
  因此,麦克阿瑟认为应当鼓励蒋介石进攻中国大陆。不要让他的军队光是睡大觉,应该充分有效地予以使用,采取“收复大陆”的行动。如果采取这样的手段,战争就会在不蒙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迅速结束,而在朝鲜的有生力量的消耗也可以停止。如果按照迄今为止的作战方式把战争继续下去,只会徒使伤亡人数增加而成功的希望是很少的——这是麦克阿瑟实际上讲的话。而且据他看来,即使美军把北朝鲜军队赶到鸭绿江沿岸,中国也不会出兵,苏联也不会干涉(当时中国军队还没有出现)。
  在委员会里进行讨论时,持反对意见的有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他说,如果按照麦克阿瑟的意见行事,美国势必把美军投入没有希望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地区,美军要撤退都非常口难。一旦进行这样的冒险,国背后的苏联就可以在其他地方——大概是在欧洲出击。在这种情况下,就无从有效地使用能够与之对抗的美军。杜鲁门终于站到布莱德雷这一边。

  不言而喻,麦克阿瑟虽然没有明白讲出来,他一定考虑到在侵入中国大陆的情况下使用原子弹。就以杜鲁门本人而论,当中国军队席卷而来的时候,他也会发表过声明说:“不排除使用原子弹的可能性。”英国外相看了这个声明大吃一惊,当即赶往华盛顿加以制止,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华盛顿政府、英国和法国都没有像麦克阿瑟那么乐观。如果美军侵入中国,就必然会像当年日本军队尝过的滋味一样,陷在泥沼里战斗,苏联必定会在什么地方越过国境出击。那样,世界大战必然爆发。而且像布莱德雷所担心的那样,当美军在中国的广大地区寸步难行的时候,苏联很可能从欧洲的一个角落出击。这对英法来说是最可怕的事态。
  杜鲁门之所以罢免麦克阿瑟,不单是由于他支持布莱德雷的看法,还由于友邦竭力制止的缘故。
  可是在这里所要谈的不是杜鲁门和麦克阿瑟之间的争执,而是如果麦克阿瑟所持的见解是他一向的计划,那末这会给作为他的基地的日本带来什么样影响的问题。
或许您还会喜欢:
再次集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昆虫的天地卡弥尼树的枝丫,悬曳着露水打湿的坚韧的蛛丝。花园曲径的两旁,星散着小小的棕色蚁垤。上午,下午,我穿行其间,忽然发现素馨花枝绽开了花苞,达迦尔树缀满了洁白的花朵。地球上,人的家庭看起来很小,其实不然。昆虫的巢穴何尝不是如此哩。它们不易看清,却处于一切创造的中心。世世代代,它们有许多的忧虑,许多的难处,许多的需求——构成了漫长的历史。 [点击阅读]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第一章1赫尔曼·布罗德翻了个身,睁开一只眼睛。他睡得稀里糊涂,拿不准自己是在美国,在齐甫凯夫还是在德国难民营里。他甚至想象自己正躲在利普斯克的草料棚里。有时,这几处地方在他心里混在一起。他知道自己是在布鲁克林,可是他能听到纳粹分子的哈喝声。他们用刺刀乱捅,想把他吓出来,他拚命往草料棚深处钻。刺刀尖都碰到了他的脑袋。需要有个果断的动作才能完全清醒过来。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2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彗星的尾巴划过清晨,好似紫红天幕上的一道伤口,在龙石岛的危崖绝壁上空汩汩泣血。老学士独自伫立在卧房外狂风怒吼的阳台上。信鸦长途跋涉之后,正是于此停息。两尊十二尺高的石像立在两侧,一边是地狱犬,一边是长翼龙,其上洒布着乌鸦粪便。这样的石像鬼为数过千,蹲踞于瓦雷利亚古城高墙之上。当年他初抵龙石岛,曾因满城的狰狞石像而局促不安。 [点击阅读]
刺猬的优雅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马克思(开场白)1.播种欲望的人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平时从不跟我讲话的小帕利埃今天早上如此向我宣布。安托万帕利埃,这个古老工业家族的继承者,他的父亲是我八个雇主之一。他是资产阶级大财团打的最后的饱嗝——特别而毫无杂质——此时,他正为自己的发现而洋洋得意,条件反射似的向我阐述起他的大道理,甚至没有考虑到我是否能听得懂, [点击阅读]
动物农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庄园农场的琼斯先生锁好几间鸡棚准备过夜,只是这一天他喝得烂醉,竟忘记关上那几扇小门了。他东倒西歪地走过院子,手中一盏提灯的光圈也随着摇摇晃晃。走进后门,他把靴子甩掉,又从放在洗碗间的酒桶里给自己倒了这一天的最后一杯啤酒,就爬上床去。这时琼斯太太早已在那儿打呼噜了。琼斯先生寝室里的灯光一灭,农场里个个厩棚就响起一阵骚动和嘈杂的声响。 [点击阅读]
匹克威克外传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匹克威克派除却疑云,把黑暗化为耀眼的光明,使不朽的匹克威克的光荣事业的早期历史免于湮没,这第一线光辉,是检阅匹克威克社文献中如下的记载得来的;编者把这个记录呈献于读者之前,感到最大的荣幸,这证明了托付给他的浩瀚的文件的时候所具有的小心谨慎、孜孜不倦的勤勉和高超的眼力。一八二七年五月十二日。主席,匹克威克社永任副社长约瑟夫·史密格斯阁下。一致通过如下的决议。 [点击阅读]
十字军骑士
作者:佚名
章节:103 人气:2
摘要:——《十字军骑士》亨利克·显克维奇是我国读者熟悉的波兰著名作家。他的历史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和短篇小说集早已介绍到我国来了。《十字军骑士》是作者另一部重要的历史长篇小说,这次介绍给我国读者,将使我国读者对这位作家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亨利克·显克维奇一八四六年五月四日生于波兰一个地主家庭。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波兰农民的生活,对于农民的艰苦劳动、悲惨生活有所反映。 [点击阅读]
千只鹤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菊治踏入镰仓圆觉寺院内,对于是否去参加茶会还在踌躇不决。时间已经晚了。“栗本近子之会”每次在圆觉寺深院的茶室里举办茶会的时候,菊治照例收到请帖,可是自从父亲辞世后,他一次也不曾去过。因为他觉得给她发请帖,只不过是一种顾及亡父情面的礼节而已,实在不屑一顾。然而,这回的请帖上却附加了一句:切盼莅临,见见我的一个女弟子。读了请帖,菊治想起了近子的那块痣。菊治记得大概是八九岁的时候吧。 [点击阅读]
印第安酋长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亲爱的读者,你知道,“青角”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无论用在谁身上,这个词都损人、气人到极点,它指的是触角。“青”就是青,“角”就是触角。因此“青角”是个刚到这个国家(指美国),缺乏经验,尚显稚嫩的人,如果他不想惹人嫌,就得小心翼翼地探出他的触角。我当初也是这么一个“青角”。 [点击阅读]
同时代的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1妹妹:我从记事的年代就常常地想,我这辈子总得抽时间把这事写出来。但是一旦动笔写,虽然我相信一定能够按当初确定的写法毫不偏离地写下去,然而回头看看写出来的东西,又踌蹰不前了。所以此刻打算给你写这个信。妹妹,你那下身穿工作裤上身穿红衬衫,衬衫下摆打成结,露出肚子,宽宽的额头也袒露无遗,而且笑容满面的照片,还有那前额头发全用发夹子夹住的彩色幻灯照片,我全看到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