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日瓦戈医生 -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最早接触的同名电影。VCD,三碟装。那时的我,沾到枕头能睡,作为日常睡前娱乐的看碟,往往有始无终。《日瓦戈》不能幸免。后来升级DVD了,就没重看的兴致。依稀仿佛记得,一个女人在舞会上刺杀一个男人。后来知道,那是美丽的女主人公拉莉萨。
  再后来,读原著,感觉不深,留意了一些细节。最有印象的,是主人公死亡时,正乘在一辆时时抛锚的公车里,“一个头戴缠着亚麻布制成的雏菊花和矢车菊花的淡黄|色*草帽、身穿紫丁香色*的老式紧身连衣裙的女人”,骑着自行车,和汽车同向行驶。几次抛锚时,日瓦戈都看到她超到前面去。最后他心脏病发作倒地,那女人又超上来,还下自行车看了一眼,继续上车前行。“穿紫色*连衣裙的女士是从梅留泽耶沃来的瑞士籍的弗列里小姐。她已经非常衰老了。十二年来,她一直在书面申请准许她返回祖国。不久前她的申请被批准了。她到莫斯科来领取出境护照。那天她到本国大使馆去领取护照,她当扇子扇的东西便是用绸带扎起来的卷成一卷的证件。她向前走去,已经超过电车十次了,但一点都不知道她超过了日瓦戈,而且比他活得长。”
  这种细节的隽永,并非伟大作家才能做到。《日瓦戈医生》的伟大,也并非因了此类细节。这是我最近重读时,深刻意识到的。
  重读《日瓦戈医生》,第一感觉是开场叙述缓慢。俄罗斯人名冗长,一个人几个昵称,前看后忘。诗人对修辞的迷恋,使得句子节奏不鲜快(尤其是景色*描写频繁的开头段落)——比如他常给一件事物按上两三个比喻。对于现代小说,我认为一物一喻足矣。作为诗人的帕斯捷尔纳克,舍不得浪费语言火花,迫使我的阅读,经常停顿迂回在句子里。如果我只是一个随手翻翻的普通读者,也许就熬不过开头十几页,那么,我就错过了此后的渐入佳境。

  掩卷之后,想写些什么,但很长时间陷在一种不可言传的冲击感里。正因不可言传,使得文学阅读犹如读者作者之间的精神幽会。读者推门进去,一扇一扇,可能迷路,可能曲折,但最终抵达作者的内心。如果试着描述我看到的内心,我愿意说,他们是一片片阳光照耀下的沼泽。不同的是,有的明媚一点,比如帕斯捷尔纳克的,有的更-阴-暗潮烂,比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
  《日瓦戈医生》,这本有名的“政治小说”,在我看来,根本不是写政治。作者本人必如日瓦戈,厌恶并且希望远离政治。它通篇写的人,写绝大多数人变成野兽的时代中,极少部分人残存的一点点人性*与爱。这种惨烈主题,这种时代状况——在中国,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存在过。而帕斯捷尔纳克,勇敢地写出来,他本人因此付出了代价。
  相比之下,《双城记》的作者“聪明”很多。狄更斯有感于英国的社会境况,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谓“借古喻今”,最大的优点是安全,缺点则是“隔”,乃至虚假。这是为什么,读《日瓦戈》能感到作者喷涌的情感;而《双城记》别说喷涌,仅有的一点涓流,也是人工开凿的小水槽。背景抽象,人物抽象,细节也抽象 ——如果算它有细节的话。更别提一堆堆的历史错误了,请不要以“文学作品不是历史著作”为借口,细节对于小说,是关键的,也是决定性*的(至少是之一)。

  当然,另有一些,索性*完全架空,比如《蝇王》,我就更不喜欢。美国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曾借用威廉·燕卜荪“牧歌”的概念,认为可以“用一个简单得多的世界来映照一个远为复杂的世界,特别是深谙世故的读者的世界。这样的(有普遍意义的)人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因此,牧歌的模式便成为一个表现带普遍性*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在表现时既可以有新鲜的洞察力,也可以与问题保持适当的美学距离。”然而,在我看来,小说的美,乃至小说的意义,正在于复杂。普遍性*问题本身,在莎士比亚时代已被穷尽;在今天,表现问题的方法,远比问题本身重要。正因为“这样的(有普遍意义的)人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我认为解决的方法不在简化,而在复杂化。复杂、具体、历史性*地、深谙世故地表现普遍性*。这也是莎士比亚写完了人类的爱恨善恶之后,文学仍值得存在的原因。

  经历了战争的帕斯捷尔纳克,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大时代需要大作家,大作家也需要大时代。一些批评家说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啊,没赶上文化大革命,怎能写出好小说。这话对吗?对,也不对。每个时代都是大时代。有些变动是外部的,它需要广度;有些变动则是内部的,需要深度。所以,没赶上文化大革命的,或能向内,向纵深。
  见几位师友谈《三峡好人》,有说:文学家为啥不能像贾导一样,写出这个时代。这话像是意思,存在一个脱离人之外的时代,而文学作品应该“人”和“时代”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是这样吗?电影篇幅短,需要一个讨巧的契点。而小说——尤其长篇,有的是篇幅,不妨慢慢做解剖手术吧。我就不信,在哪个普通人身上,会没有一个时代。
  《日瓦戈》的中译本,盖棺定论了八个字:“反思历史,呼唤人性*”。我看,次序要倒倒。先呼唤人性*,才反思历史。单个的人构成生活。很多很多人的生活,构成时代。一个个时代,就构成了历史。
  所以,终要一圈一圈地写回来,从外围写到内围,最终写自己。不少大作家,晚期都有一本类似《忏悔录》的东西。因为终于有足够的智慧、洞见和勇气,打开自己的阳光沼泽晒晒。那是境界。所以,福楼拜说:我就是包皮法利夫人。
或许您还会喜欢:
荡魂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由霸空港起飞的定期航班,于午后四时抵达东京羽田机场,羽田机场一片嘈杂,寺田绫子找到了机场大厅的公用电话亭。绫子身上带着拍摄完毕的胶卷,这种胶卷为深海摄影专用的胶卷,目前,只能在东洋冲印所冲印,绫子要找的冲洗师正巧不在,她只得提上行李朝单轨电车站走去。赶回调布市的私宅已是夜间了,这是一栋小巧别致的商品住宅。绫子走进房间后,立即打开所有的窗户,房间已紧闭了十来天,里面残留着夏天的湿气。 [点击阅读]
蝴蝶梦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影片从梦中的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我'回忆往事开始。夜里,我又梦回曼陀丽。面对这堆被焚的中世纪建筑废墟,我又想起很多过去……那是从法国开始的。做为'陪伴'的我随范霍夫太太来到蒙特卡洛。一天,在海边我看到一个在陡崖边徘徊的男子。我以为他要投海,就叫出了声。他向我投来愤怒的一瞥。我知道我想错了,他可真是一个怪人。很巧,他竟同我们住在同一个饭店里。 [点击阅读]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1我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我的童年幸福快乐。我有一个可爱的家庭和宅院,一位聪颖耐心的保姆;父母情意甚笃,是一对恩爱夫妻和称职的家长。回首往事,我感到家庭里充满了欢乐。这要归功于父亲,他为人随和。如今,人们不大看重随和的品性,注重的大多是某个男人是否机敏、勤奋,是否有益于社会,并且说话算数。至于父亲,公正地说,他是一位非常随和的人。这种随和给与他相处的人带来无尽的欢愉。 [点击阅读]
阿甘正传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朋友:当白痴的滋味可不像巧克力。别人会嘲笑你,对你不耐烦,态度恶劣。呐,人家说,要善待不幸的人,可是我告诉你——事实不一定是这样。话虽如此,我并不埋怨,因为我自认生活过得很有意思,可以这么说。我生下来就是个白痴:我的智商将近七十,这个数字跟我的智力相符,他们是这么说的。 [点击阅读]
雪国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你好,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 [点击阅读]
霍桑短篇作品选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01牧师的黑面纱①①新英格兰缅因州约克县有位约瑟夫·穆迪牧师,约摸八十年前去世。他与这里所讲的胡珀牧师有相同的怪癖,引人注目。不过,他的面纱含义不同。年轻时,他因失手杀死一位好友,于是从那天直到死,都戴着面纱,不让人看到他面孔。——作者注一个寓言米尔福礼拜堂的门廊上,司事正忙着扯开钟绳。 [点击阅读]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阿里阿德理-奥列弗夫人在朋友朱迪思-巴特勒家作客。一天德雷克夫人家准备给村里的孩子们开个晚会,奥列弗夫人便跟朋友一道前去帮忙。德雷克夫人家热闹非凡.女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进进出出地搬着椅子、小桌子、花瓶什么的.还搬来许多老南瓜,有条不紊地放在选定的位置上。今天要举行的是万圣节前夜晚会,邀请了一群十至十七岁的孩子作客。 [点击阅读]
人间失格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纤细的自传体中透露出极致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在发表这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就自杀身亡。 [点击阅读]
人鱼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眼前是突兀林立的岩石群。多摩河上游的这片布满岩石的区域,地势险峻,令垂钓者望而却步。几年前,曾发现一女子被人推下悬崖赤裸裸地嵌陷在岩石缝中。岩石区怪石嶙峋、地势凶险,当初,调查现场的警官也是费尽周折才踏进这片岩石区域的。一个少女划破清澈的溪流浮出水面。十四五岁的样子,赤身倮体,一丝不挂。望着眼前的情景,垂钓者的两颊不由得痉挛起来。直到方才为止,在不断敲打、吞噬着岩石的激流中还不曾出现过任何物体。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