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日瓦戈医生 - 《日瓦戈医生》观后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最早接触的同名电影。VCD,三碟装。那时的我,沾到枕头能睡,作为日常睡前娱乐的看碟,往往有始无终。《日瓦戈》不能幸免。后来升级DVD了,就没重看的兴致。依稀仿佛记得,一个女人在舞会上刺杀一个男人。后来知道,那是美丽的女主人公拉莉萨。
  再后来,读原著,感觉不深,留意了一些细节。最有印象的,是主人公死亡时,正乘在一辆时时抛锚的公车里,“一个头戴缠着亚麻布制成的雏菊花和矢车菊花的淡黄|色*草帽、身穿紫丁香色*的老式紧身连衣裙的女人”,骑着自行车,和汽车同向行驶。几次抛锚时,日瓦戈都看到她超到前面去。最后他心脏病发作倒地,那女人又超上来,还下自行车看了一眼,继续上车前行。“穿紫色*连衣裙的女士是从梅留泽耶沃来的瑞士籍的弗列里小姐。她已经非常衰老了。十二年来,她一直在书面申请准许她返回祖国。不久前她的申请被批准了。她到莫斯科来领取出境护照。那天她到本国大使馆去领取护照,她当扇子扇的东西便是用绸带扎起来的卷成一卷的证件。她向前走去,已经超过电车十次了,但一点都不知道她超过了日瓦戈,而且比他活得长。”
  这种细节的隽永,并非伟大作家才能做到。《日瓦戈医生》的伟大,也并非因了此类细节。这是我最近重读时,深刻意识到的。
  重读《日瓦戈医生》,第一感觉是开场叙述缓慢。俄罗斯人名冗长,一个人几个昵称,前看后忘。诗人对修辞的迷恋,使得句子节奏不鲜快(尤其是景色*描写频繁的开头段落)——比如他常给一件事物按上两三个比喻。对于现代小说,我认为一物一喻足矣。作为诗人的帕斯捷尔纳克,舍不得浪费语言火花,迫使我的阅读,经常停顿迂回在句子里。如果我只是一个随手翻翻的普通读者,也许就熬不过开头十几页,那么,我就错过了此后的渐入佳境。

  掩卷之后,想写些什么,但很长时间陷在一种不可言传的冲击感里。正因不可言传,使得文学阅读犹如读者作者之间的精神幽会。读者推门进去,一扇一扇,可能迷路,可能曲折,但最终抵达作者的内心。如果试着描述我看到的内心,我愿意说,他们是一片片阳光照耀下的沼泽。不同的是,有的明媚一点,比如帕斯捷尔纳克的,有的更-阴-暗潮烂,比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
  《日瓦戈医生》,这本有名的“政治小说”,在我看来,根本不是写政治。作者本人必如日瓦戈,厌恶并且希望远离政治。它通篇写的人,写绝大多数人变成野兽的时代中,极少部分人残存的一点点人性*与爱。这种惨烈主题,这种时代状况——在中国,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存在过。而帕斯捷尔纳克,勇敢地写出来,他本人因此付出了代价。
  相比之下,《双城记》的作者“聪明”很多。狄更斯有感于英国的社会境况,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谓“借古喻今”,最大的优点是安全,缺点则是“隔”,乃至虚假。这是为什么,读《日瓦戈》能感到作者喷涌的情感;而《双城记》别说喷涌,仅有的一点涓流,也是人工开凿的小水槽。背景抽象,人物抽象,细节也抽象 ——如果算它有细节的话。更别提一堆堆的历史错误了,请不要以“文学作品不是历史著作”为借口,细节对于小说,是关键的,也是决定性*的(至少是之一)。

  当然,另有一些,索性*完全架空,比如《蝇王》,我就更不喜欢。美国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曾借用威廉·燕卜荪“牧歌”的概念,认为可以“用一个简单得多的世界来映照一个远为复杂的世界,特别是深谙世故的读者的世界。这样的(有普遍意义的)人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因此,牧歌的模式便成为一个表现带普遍性*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在表现时既可以有新鲜的洞察力,也可以与问题保持适当的美学距离。”然而,在我看来,小说的美,乃至小说的意义,正在于复杂。普遍性*问题本身,在莎士比亚时代已被穷尽;在今天,表现问题的方法,远比问题本身重要。正因为“这样的(有普遍意义的)人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我认为解决的方法不在简化,而在复杂化。复杂、具体、历史性*地、深谙世故地表现普遍性*。这也是莎士比亚写完了人类的爱恨善恶之后,文学仍值得存在的原因。

  经历了战争的帕斯捷尔纳克,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大时代需要大作家,大作家也需要大时代。一些批评家说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啊,没赶上文化大革命,怎能写出好小说。这话对吗?对,也不对。每个时代都是大时代。有些变动是外部的,它需要广度;有些变动则是内部的,需要深度。所以,没赶上文化大革命的,或能向内,向纵深。
  见几位师友谈《三峡好人》,有说:文学家为啥不能像贾导一样,写出这个时代。这话像是意思,存在一个脱离人之外的时代,而文学作品应该“人”和“时代”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是这样吗?电影篇幅短,需要一个讨巧的契点。而小说——尤其长篇,有的是篇幅,不妨慢慢做解剖手术吧。我就不信,在哪个普通人身上,会没有一个时代。
  《日瓦戈》的中译本,盖棺定论了八个字:“反思历史,呼唤人性*”。我看,次序要倒倒。先呼唤人性*,才反思历史。单个的人构成生活。很多很多人的生活,构成时代。一个个时代,就构成了历史。
  所以,终要一圈一圈地写回来,从外围写到内围,最终写自己。不少大作家,晚期都有一本类似《忏悔录》的东西。因为终于有足够的智慧、洞见和勇气,打开自己的阳光沼泽晒晒。那是境界。所以,福楼拜说:我就是包皮法利夫人。
或许您还会喜欢:
老母塔之夜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下午,当我和我的随从们听到一个情况后,便决定在将要参加的审判会上采取强硬的态度。我们动身去“法庭”的时候,天色已晚,只见路上人很多。这些人在院子里找不到座位,只好站着,以便能看见我们走过来。我们刚刚走进院子,大门就关了起来。对我们来说,这可不是好兆头。看起来,穆巴拉克施加了影响,而且产生了效果。我们从人群中挤到听众广场上。那里本来只有一张椅子,现在增加了一条长板凳,笞刑刑具还放在那里。 [点击阅读]
老铁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杰斐逊城是密苏里州的州府,同时也是柯洛县的县府,它位于密苏里河右岸一个风景优美的山丘地带,从这里可以俯视到下面奔腾不息的密苏里河和河上热闹繁忙的景象。杰斐逊城的居民那时候比现在少多了,尽管如此,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由于地区法院定期在这里举行会议,这赋予它一个重要的地位。这里有好几家大饭店,这些饭店价格昂贵,住宿条件还过得去,提供的膳食也还可口。 [点击阅读]
苹果树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墨雷译《攸里披底斯的〈希波勒特斯〉》在他们的银婚日,艾舍斯特和妻子坐着汽车,行驶在荒原的外边,要到托尔基去过夜,圆满地结束这个节日,因为那里是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这是斯苔拉·艾舍斯特的主意,在她的性格里是有点儿多情色彩的。 [点击阅读]
荒原追踪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由于形势所迫,我同温内图分手了,他得去追捕杀人犯桑特。那时我并没料到,我得过几个月才能再见到我这位红种人朋友和结拜兄弟。因为事件以后的进展同我当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塞姆-霍金斯、迪克-斯通、威尔-帕克和我,一路真正的急行军后骑马到了南阿姆斯河流入雷德河的入口处,温内图曾把这条河称为纳基托什的鲍克索河。我们希望在这里碰上温内阁的一个阿帕奇人。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点击阅读]
莫罗博士的岛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1887年2月1日,“虚荣女士”号与一艘弃船相撞而失踪,出事地点大约在南纬1度,西经107度。1888年1月5日,即出事后的第十一个月零四天,我的叔叔爱德华·普伦狄克被一艘小船救起。方位在南纬5度3分,西经1ol度。小船的名字字迹模糊,但据推测应当是失踪的“吐根”号上的。我叔叔是个普通绅士,在卡亚俄码头登上“虚荣女士”号开始海上旅行。出事后人们以为他淹死了。 [点击阅读]
蒙面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在他面前将信整齐地放成一摞。他拿起最上面的一封,琢磨了一会儿上面的地址,然后用放在早餐桌上的专用裁纸刀将信封背面纵向裁开,将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在里面还有一个信封,用紫色的蜡仔细地封好,上面有“亲启保密”的字样。赫尔充里。波洛那鸡蛋形的脸上的眉毛向上扬了扬。他喃喃道;“耐心点,这就来了!”又一次用上了那把裁纸刀。这一次信封里出来了一封信-字迹颤巍巍的,又长又尖。好些字重重地画上了线。 [点击阅读]
蓝色长廊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男子已经意识朦胧。女子只能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周围的景物,或许刚才猛地受到了撞击,才失去了知觉。这一撞非同小可,驾驶座上已空无一人,车子正缓缓地向路边滑动,挡风玻璃的前端已接近没有护栏的路边。女子双眼模糊,她在潜意识里想到,男子曾经告诉过她这一带的悬崖有两百米深。如果车子照此滑落下去——而此时那位男子却困在副驾驶席上神志不清。 [点击阅读]
藏金潭夺宝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圣诞!这是两个多么可亲、多么令人神往的字眼!我是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哪个民族或哪个时代的语汇里,再也没有第二个如此深奥如此神圣的字眼,圣诞是年年都会到来的普普通通的节庆日子,是全家快乐的团聚、小孩充满喜悦的日子。有的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真诚的呼唤:“过去和现在的耶稣基督,你永远在我们心中!”有的人情不自禁地亮起歌喉或至少让他的孩子们唱起欢乐颂:世界走向毁灭时,基督诞生到世界。 [点击阅读]
褐衣男子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使整个巴黎为之疯狂的俄籍舞者纳蒂娜,正一再的向台下不断喝彩赞好的观众鞠躬谢幕。她那细窄的双眼,此时显得更加的细眯,猩红的唇线微微上翘。当布幔缓缓下落,逐渐遮盖住五彩缤纷的舞台装饰时,热情的法国观众仍不停地击掌赞赏。舞者终于在蓝色和橘色的布幔旋涡中离开了舞台。一位蓄须的绅士热情地拥抱着她,那是剧院的经理。“了不起,真了不起!”他叫喊着。“今晚的表演,你已超越了自己。”他一本正经地亲吻她的双颊。 [点击阅读]
西线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西线无战事[德国]雷马克著王国伟译作者埃里奇·马里亚·雷马克(ErichMaraRemarque,1898-1970),出生于德国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纳布吕克。祖先是法国人,一七八九年法兰西大革命时迁移到了莱茵兰,家境清贫。他一家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