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邵燕祥散文集 - 让孑民先生安息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北京大学今年纪念建校一百周年,总是让人想到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蔡元培1940年在香港病逝,蔡墓就在香港仔的"华人永远坟场",坟场依山而建。墨绿色的云石碑上,闪着金字"蔡孑民先生之墓",为叶遐庵所书。前些年就有人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文章,建议援萧红墓由浅水湾迁回广州之例,将蔡墓迁回现北大校园。无人作出回应。近年在香港的文化人尤其是北大校友中,也有这样的主张,他们总觉得一代宗师的老校长,遗骨"沦落于香江一隅",使学生和后死者于心不安,希望能归葬北京大学,与曾执教燕京大学后来病逝瑞士的美国记者斯诺之墓在未名湖畔为邻。从一本书上读到北大校长办公室给一位居港的校友复信称,学校领导对来信作了研究,答复如下:"北大现在的校园为原燕京大学旧址,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后,北京大学由沙滩迁到这里。校园的主要部分已于1994年3月,由北京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区,该文物保护区必须保存现有格局,一切翻修和兴建事宜,皆需遵照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经批准后,才得执行,学校方面无权动土。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区的校园,如学生宿舍、食堂、文体活动中心等,楼间的距离甚窄,声闹喧杂,又不是安排蔡先生墓葬的适当场所。"云云。因此,关于将蔡先生遗骨迁葬北京大学的建议,是"得毋庸议"的了。我则以为,在北京,在香港及在其他各地的北大校友和蔡先生的景仰者们,有迁墓之议,心情可以理解;此议不成,却也不必感到遗憾。即使归葬未名湖畔,对蔡先生来说,那也只是"燕园";而蔡先生曾主校政的北大,他抗战流亡中至死魂牵梦萦的,应是在沙滩的红楼。昔之红楼,久已拨作他用,楼后校园,早就填满了简易楼房,而"孑民堂"则属文化部机关所有:老北大旧址,倒更是"楼间的距离甚窄,声闹喧杂,又不是安排蔡先生墓葬的适当场所"了。当然,燕京大学旧址亦即今天的北大校园,在可以预见的时日里,大约不会像五十年来的红楼经历恁多沧桑,然而即使是校园内的"文物保护区",能否得到切实的保护,也还在未定之天。从目前我国文物保护法的执法情况来看,我是不敢乐观的。有法不依,执法不力,触目皆是,见怪不怪。万里长城在世界上也是只此一家吧?鼎鼎大名的山海关附近,竟有一段几百年保存完好的长城,据说为了修路,在区政府办公会上决定,说扒就扒了。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后来曾是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府和蒋介石的总统府,其文物价值当不在燕园文物保护区之下吧?通衢大道,众目睽睽,且在省府省委眼皮底下,竟破墙开店,改建餐厅,据说还造了一个"配有裸女浮雕"的"非常西洋化的大门"!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且未必能保护得好,若把蔡元培先生墓迁移到现在的北大校园来,谁能保证一劳永逸?主张迁墓的朋友,以为蔡先生墓在香港,"葬非其地",其实那个"华人永远坟场",因在香港仔山上,没有修路开店炒地皮之虞,加之市政规划早成定局,一般不会改来改去,倒许能"入土为安";业已半个多世纪,不如就让蔡先生在那里安息下去。何况香港已经回归祖国,蔡先生有灵,从香港办个回乡证也不难;魂兮归来,回故乡浙江绍兴比回北京还近便得多。再说,蔡墓怎么也比不上雨花台烈士陵园的革命历史纪念意义,而雨花台曾拟举办狗展,近来在粤报上又在讨论借烈士陵园场地办舞会是否适宜:北大校园一般不会考虑举办狗展,而校园里办舞会,在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先生或当引以为慰;然而,日久天长,在校园里怕难免有为蔡先生所不乐闻见者,也许还是互相回避为好吧。真正要继承蔡先生治学治校的精神,为人为文的风格,其实并不需要守墓,也不一定非北大人不可;正如北京大学出身乃至在北大做事,却未必就具有北大精神。若不知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为何物,不知蔡先生在现代中国社会进步中的历史贡献,那末,就是把蔡先生的墓建在他的门口,又有什么用?中国人历来太重视遗骸的安顿,所以骂人最厉害的就是"死无葬身之地";整人最厉害的就是弄得你"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连**、彭德怀送火葬场都用的假名字)。最大的尊崇呢,便是保存尸骨,大修坟墓,古代帝王这边呱呱一落地,那边就动土挖穴,建地宫、修陵庙,准备后事了。但我们所纪念的蔡元培先生,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而且是反对皇权的革命者,是民主主义的教育家,是反对"忠君""尊孔"、主张信仰自由的先行者,他的思想活在后人的事业中,他的形象活在后人的记忆中,固不在乎葬在何处,有无牌位,是否奉为图腾也。1998年2月5日
或许您还会喜欢:
韩寒《青春》
作者:韩寒
章节:45 人气:2
摘要:《青春》里收编了我最近的一些文章。这本书最早在台湾地区出版,大陆版本自然多有不同。这个书名源于早先时候富士康员工不断跳楼,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青春》。这是一个太大的名词,其实不太恰当,就好比你不能弄一些街拍照片就出版一本摄影集叫《中国》。和很多人逝去的青春不一样,这篇文章得以幸存。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朋友,是我的邻居,出现在很多的场合,包皮括《独唱团》里的《所有人问所有人》。 [点击阅读]
骚动之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鹰在头顶威严郑重地巡视了两圈,忽然一紧翅尖,以极其轻盈优雅的样子滑上峰顶,飘过黝森森的山林梢头,沉没到湖泊似的深邃清澈的天空中了。谷地上,那只天真灵秀的小布鸽,还在扑楞着翅膀,发出惊惧凄婉的呼救。“真他妈倒霉!”一丛枝叶张扬的山桃树后,跳起一个三十五六岁的男子,不胜遗憾的目光朝着鹰去的方向望了几望,侧转身子,向旁边的一方草地,做了一个无可奈何的手势。草地极小,处在乱石棘棵之中。 [点击阅读]
千年一叹
作者:佚名
章节:99 人气:2
摘要: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目的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刁饰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 [点击阅读]
没有语言的生活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王老炳和他的聋儿子王家宽在坡地上除草,玉米已高过人头,他们弯腰除草的时候谁也看不见谁。只有在王老炳停下来吸烟的瞬间,他才能听到王家宽刮草的声音。王家宽在玉米林里刮草的声音响亮而且富于节奏,王老炳以此判断出儿子很勤劳。那些生机勃勃的杂草,被王老炳锋利的刮子斩首,老鼠和虫子窜出它们的巢四处流浪。王老炳看见一团黑色的东西向他头部扑来,当他意识到撞了蜂巢的时候,他的头部、脸蛋以及颈部全被马蜂包围。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繁花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 [点击阅读]
芙蓉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001婚礼中的插曲1林静站在巨大的落地镜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突然觉得有些陌生,不禁伸手抚触自己的脸庞。高挽着的头发,披着轻柔的婚纱,精致的妆容,有着一种妖冶的美,雪白的项颈装饰这耀眼的钻石项链,圆润的耳垂搭配着同一系列的耳环,巴黎空运过来的婚纱,镂空的设计衬托着她那姣好的身材,带着点妖娆。这是她吗?林静不禁在心底问自己。是的,是她,今天是她结婚的日子,而她就是新娘。 [点击阅读]
血色浪漫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在钟跃民的记忆深处,1968年的那个冬天发生的事情显得格外清晰,那年冬天他差点儿卷入一场杀人案中,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1968年是个闹哄哄的年头,钟跃民记忆中的背景是红色的,当时北京的大街小巷都用红油漆覆盖起来,上面写满了毛主席语录,映入眼帘的是红旗、红色的语录本、红袖章……总之,红色成了当时的主色调,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充满了红色的希望。 [点击阅读]
铁梨花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关于《铁梨花》《铁梨花》是严歌苓改编自她的父亲——同样是著名作家的萧马老先生的作品,讲述的是在军阀混战动荡岁月里,一个出生在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铁梨花,从一个普通人家女儿、到军阀家的姨太太、再到誓死离家出走甘当单身妈妈的心路历程,演绎了一部爱恨情仇交织的女性传奇史诗。 [点击阅读]
不省心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说实话省心(1)红也分怎么用:天安门城楼,红墙、红灯笼、红旗配金瓦白石桥就是端庄;天安门要改成绿瓦,插彩旗再配电镀桥栏杆儿那就没法看了,信不信由您前几日去潭柘寺拍摄,临近山门,路两边小竹竿东倒西歪地插满了红黄绿粉蓝各色彩旗,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把一个佛教圣地弄得跟窑子似的,全然不顾宗教的庄严和淡泊,欺负佛祖不会说话,只能坐大雄宝殿里生闷气。当然这也不能怪插旗的人,他还以为这是隆重呢。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