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邵燕祥散文集 - 诗人公刘的《纸上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鲁迅《自题〈呐喊〉》诗人公刘曾说过:"我的女儿是我个人命运的纪念碑。"因为他的女儿打从1958年春一落生,就失去母亲的爱,而与身陷不测的父亲同其命运,四十年来相依为命,饱尝坎坷与酸辛。我以为,公刘从青春做伴,投笔从戎,奔走边关,纵情歌唱,历经短暂的荣,长久的辱,胼手胝足,哀乐中年,直到垂老浑身伤病而壮心犹在的今天,他本人,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做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纪念碑。由公刘的女儿刘粹(小麦)编定并作序的公刘随笔集《纸上声》,其中记录的悲欢升沉,就不仅是他个人之所曾经;从他笔端发出的声音,一嗟一叹,多半也是同代人心中所有,然而他表达得比常人更敏锐也更深沉,更带着公刘的个人风格。凡见到报刊上公刘的诗,公刘的文,我都是要读的。我的印象是,他极少敷衍塞责之篇,只要落笔,或发乎情,或成于思,板上钉钉,实实在在。这上下两册随笔文字,我多数都读到过,这回汇集成书,我又通读一遍。读其书犹如觌其面,也不能不想起他的诗。小麦在序言中说到"以血煮字",公刘诗文中的字都是以血煮过的,又不止是个人的,而是民族的血泪。就拿开篇一文《刑场归来》说,这是他1979年8月12日踏访沉阳北郊大洼张志新烈士被害处有感而作。在那里,他在寒风如剪中看到遍地盛开的各色野花;我记起他在当天写的《刑场》一诗就提到过这一点:……我们喊不出这些花的名字,白的,黄的,蓝的,密密麻麻,大家都低下头去慢慢采摘,惟独紫的谁也不碰,那是血痂。/血痂下面便是大地的伤口,哦,可--怕!∥我们把鲜花捧在胸口,依旧是默然相对,一言不发;旷野静悄悄,静悄悄,四周的杨树也禁绝了喧哗。/难道万物都一起哑啦?哦,可--怕!∥原来杨树被割断了喉管,只能直挺挺地站着,像她;那么,你们就这样地站着吧,直等到有了满意的回答!/中国!你果真是无声的吗?哦,可--怕!公刘半个多月后写的散文中,说:"现在毕竟到了大声呼喊的时候了,可以呼喊,应该呼喊,必须呼喊!"然而他也引用了张志新早在1969年8月25日写下的不幸而言中的预见:"矛盾在短期内难于揭晓,揭露矛盾的阻力在短期内难于清扫。"公刘呼吁尽可能迅速和尽可能彻底地消除文革极左路线造成的愚昧、盲从和麻木。他这些话也已说过二十二年了,不知今天的年轻人能不能懂得一个历经忧患的幸存者这些话的分量?张志新当年所说的"矛盾",有的经由文革结束和后来一步步的改革开放而得到解决或部分解决,但新的矛盾和变了形的老矛盾仍会接踵而来。我还愿意引用公刘1985年在《告别宽容年》中的一段话,这是他面对一些矛盾,"通过不宽容追求宽容"的基本态度。他说,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作为中国知识界的一员,有些事是他无法宽容的:①我拒绝宽容一切为"恶"招魂的阴谋和阳谋。例如,日本军国主义的自我美化,西方社会中的纳粹残余蠢蠢欲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孽根不尽,新芽时萌,等等。我认为,诸如此类,就都是曾经一度发展到极致,而且今后仍有可能死灰复燃的大恶。宽容屠杀,等于自杀。②我拒绝宽容某种势力企图复活"个人迷信"的企图,不论是复活中国的"个人迷信",还是复活外国的"个人迷信"。我想,吃尽苦头的中国人,都有切身体会,"个人迷信"是"极左"的老根。"左"而至于"极",顾名思义,必定意味着绝对的排他性,意味着除了自身,其他皆曰可杀。因此,同这种非人道、无人性的势力讨论宽容,无异与虎谋皮。③鉴于中国文坛现状,我拒绝宽容那种一心盘算个人得失,见风使舵,躲在什么背后挥舞"批判的武器",专事暗器伤人的"战士"。……④我拒绝宽容一切"改造"历史的行为,不论它是以什么名义,也不论它在多大范围实行。……⑤我也拒绝宽容大小伪善家们的表演:自己多行不义,偏偏倡言"宽容",损着别人的牙齿,却要求别人"打落牙齿和血吞"……公刘说他以这些文字对国际宽容年致告别辞,也是对自己的自律。我以为,这些深藏于心的憎爱,也正可看做公刘《纸上声》全书的纲领。书中自述经历和胸怀的部分,正是他形成这一基本人生态度的根据和心路历程,而书中即使是诗论文论,也无不贯彻着这一历史观和不妥协的精神,至于那些短兵相接的杂文,不论是写国内事,写国际事,锋芒毕现,就更不用说了。2000年5月3日
或许您还会喜欢: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凉州往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风儿一阵紧过一阵,猎猎风声卷起的,不只是峡谷的惊叫,还有一颗少女的心。水英英幸福得要死了,她还从没跟家远哥这么亲近过这么幸福过呢。五糊爷带上拾粮上路的时候,还是一脑子的雾水。两天前他被青石岭牧场主水二爷召去,原以为是说丫头拾草的事,没想,水二爷只字未提拾草,倒是怪惊惊说,我想让拾粮到院里来。让拾粮去院里?这个老东西,总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 [点击阅读]
夜幕下的哈尔滨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清明过去,谷雨快到了。可是哈尔滨的夜晚,还是凉风扑面,寒气袭人。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真让人担心,那经过严冬酷寒,朔风吹打,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会再被这塞外风吹刮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夜越来越深了,热闹的哈尔滨站前,南来北往的人流早已断了线,通往道里、道外、南岗、马家沟的电车也没有几个乘客了。 [点击阅读]
太阳黑子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白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高高的海岸线上,环岛路蜿蜒。三个男人闯过红胶质的人行道,拉开刚停在黑色车道上一辆的士车门。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
张承志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离开沙沟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但那弹洞累累的清真寺和闻之已久的红军遗迹并没有留住我们,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 [点击阅读]
新结婚时代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2010年新版《新结婚时代》在《新结婚时代》中,对于谁是婚姻的“杀手”,王海鸰提出了新的质疑。小说中,引发婚姻矛盾的原因不是个性不合、第三者,或者两人缺乏沟通、相互猜疑,而是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从某种意义来说,《新结婚时代》比《中国式离婚》更沉重。门当户对该不该,许多读者从这本书中的两代人三种个性婚恋中展开了话题。 [点击阅读]
最后一名女知青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也许这是天命。写完这部小说我就病了,不能说是因为写这部长篇病的,更不能说就积劳而成疾。但这短短的二十几万字是我这一生身体好坏的一个分水岭。此之前,我写小说一天数千字乃至上万字可以坚持很长时间,曾经让同行们咂舌。此之后,因为腰椎病我再也不能坐在桌前写一篇小说,甚至连稍长的一封信也不能坐下写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