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邵燕祥散文集 - 罪·刑·法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潘元亨著《潘氏三兄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写了潘梓年、潘菽、潘汉年兄弟三人在20世纪内的经历。潘汉年1955年被秘密逮捕后,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判处他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其根据是"潘汉年于1936年,在国共谈判中秘密投降国民党,充当国民党特务",因此"认定潘汉年是长期暗藏在中国**和国家机关内部的内奸分子"。潘汉年1977年瘐死于劳改农场。1982年《**中央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中说,"潘汉年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很老的党员,在党内外历任重要领导职务,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过许多重要贡献。1955年后被错定为'内奸'"云云。这个罪名,与一则"十万大洋"的轶闻有关。大家知道,1936年的西安事变,如果没有潘汉年参与,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潘汉年在上海从事**地下"特科"活动的时候,有一个身份是担任宋庆龄夫人的"秘书"。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戏中有戏",宋美龄正一筹莫展,一天她听说二姊宋庆龄准备与何香凝联袂飞往西安去劝说张学良,她深知二姊素来憎恶蒋介石,为此两姊妹也绝少来往,她没想到二姊如此不计个人恩怨,就去找了宋庆龄。她劝宋庆龄不忙走,"说不定让别人出面,更有效一些",她指的是找**,"没别的路可走了"。宋庆龄便想到潘汉年。宋美龄一再保证来人安全,宋庆龄才答应代为联络。宋美龄说,"二姊,事情能成,我可以给来人五万银洋。我知道你与他们一直有联系,这次全靠二姊了。"书里写宋庆龄带到口信,宋美龄愿找**的人会晤,设法营救蒋介石。潘汉年欣然应诺。下面有一段有趣的叙述:宋庆龄含笑道:"美龄愿意付五万银洋,只要保得住蒋介石的命……"潘汉年笑了,说:"这个时候,蒋介石的人头又何止值五万银洋呢!"宋庆龄立即通知了宋美龄,末了,不无深意地搭上了一句话:"人家说,此刻,蒋先生的人头何止五万银洋呢。"宋美龄没听出弦外之音,忙说:"五万不够,那就十万吧!"她急切要求潘汉年当日赶到南京,上宋公馆会面,并看好了车次。"放心,潘先生不会食言的。"宋庆龄回答。为了全民族的命运,潘汉年才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只身闯入金陵城……十万银洋,买得回一个抗日统一战线局面吗?十几年后,50年代初期,回乡探亲的侄子告诉潘汉年,在他们老家宜兴,下乡的工作队都在说,潘汉年有十万家财,在上海买了栋房子,还说是在西安事变中宋美龄给的。到了1963年,潘汉年面对最高法院判决书上的所谓"在1936年国共谈判中,秘密投降国民党,充当国民党特务",又作何感想呢?下面几行只能是著者的"合理想象":这是指的什么?"十万银洋"?给斯大林的电报?充当宋氏兄妹的前导?……历史可会站出来说话吗?这本书是三兄弟的合传,且重在通过三人的遭遇折射反映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因此于潘汉年在隐秘战线上的无可代替的功勋,不可能一一细数。我在读这本书时,突出的感想,是假手于最高法院的终审判决,竟无非一纸谎言。在这一点上,它自然与30年代莫斯科审判时苏联总检察长维辛斯基的谎言同一模式。不同的是,大家知道,1955年逮捕潘汉年,乃是因为他曾往见汪精卫的"罪名"。而为什么最后在终审判决书上却是另一个罪名呢?再一想,这在长年没有法律可循的历史时期,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近读作家徐光耀回忆其被划右派的《昨夜西风凋碧树》一文,他划右的真实原因,是他在回答作协党组有关丁玲的书面调查时,如实反映真实情况,并对那种指供诱供式的调查提纲提出意见;但到定案时,罪状则只是他在1957年6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了。你说耐人寻味吗?这里有着比"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更深的机杼在。可悲的,是由法院(还是最高法院,还是最高人民法院!)出面。记得在文革前夕草草判决胡风案时,也在北京的一间法庭里走了这么一个过场。不但到庭的证人(也是"反革命"胡风的"同案犯")事前被指定了"证词"文本,作了背诵训练;连胡风本人也被"打了招呼"。当时并无需担心国内外舆论,当庭也不许局外人旁听,这样煞费苦心的表演又给谁看呢?听命于法外之权的法律不过是权力者手下的一支刀笔,听命于法外之权的法官不过是权力者手下的一个狱吏罢了。2000年6月6日
或许您还会喜欢:
狼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上午的颐和园门外,有两位大学生跳下了脚驴,跟两名赶驴的脚夫挥了挥手,说了声:“下午见!”就直奔票房,去打门票。两名脚夫将两头脚驴拴到不远处的绿柳浓荫下,从腰带上抽出七寸韭镰,到远处的青纱帐中,割了两大抱鲜嫩的青草,抱来喂驴。然后,二人又到小饭摊上打尖;匆匆吃了几卷煎饼卷大葱,喝了两大碗小米水饭,便又回到拴驴的柳荫下。 [点击阅读]
白门柳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2
摘要:在幽深的山谷里,有一株被人遗忘的梅树。这株山南常见的红梅,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被猝然暴发的山洪冲到谷底来的。同它一块冲下来的其他梅树,都压在坍塌的岩层底下了。只有这一株,因为长得特别粗大硕壮,侥幸地活了下来。不过,它受到的伤残是如此厉害,以至整个躯干像从当中挨了一斧头似的,可怕地劈裂开来。伤口的部位,结痂累累,永远无法重合了。 [点击阅读]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研究生痞子蔡一直渴望能拥有一份真诚的爱情,但事与愿违,他与女孩的交往屡屡失败,令他颇不自信。一次偶然的机会,痞子蔡在BBS上的留言引起了女孩轻舞飞扬的注意,她给痞子蔡发来的E-mail中称痞子蔡是个有趣的人。痞子蔡大大感到意外,他开始好奇地关注起轻舞飞扬,并逐渐被她的聪慧所吸引。此时,阿泰却奉劝痞子蔡对网络恋情切勿沉溺过深,因为虚幻的网络不会让情感永恒持久。 [点击阅读]
花田半亩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2
摘要: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 [点击阅读]
金瓯缺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序写历史小说有写历史小说的困难。不熟悉史实,则不会原原本本地写成有条有理、丝丝入扣的文章。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就是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搜罗了大量的资料,用去伪存真、剔异求同的科研手法才理出一个线索来的,所以历史知识就是最基本的一个必要条件。 [点击阅读]
鲁迅《呐喊》
作者:鲁迅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点击阅读]
丁庄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阎连科被称作"中国目前最具爆发力的作家",不仅因为他的两部中篇小说分别获得第一届和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而且他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都在文坛引起较大反响,《受活》近日获得第三届老舍文学奖。见到阎连科的时候,他正在和一位从美国来的资助人商议援助河南艾滋病村的事宜,他的下一部小说准备写艾滋病村,他还要把老舍文学奖的一部分奖金捐给艾滋病村。 [点击阅读]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余震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2006年1月6日多伦多圣麦克医院沃尔佛医生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看见秘书凯西的眉毛挑了一挑。“急诊外科转过来的,等你有一会儿了。”凯西朝一号诊疗室努了努嘴。沃尔佛医生挂牌行医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在还没有出现一个叫亨利?沃尔佛的心理医生的时候,早已存在着一个叫凯西?史密斯的医务秘书了。凯西在医院里已经工作了三十三年,可谓阅人无数。 [点击阅读]
北平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简介:1948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三年,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看似平静的北平城内暗流汹涌。国共两党决战之际,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少壮派,突然对涉嫌通共的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方孟敖委以重任,将其飞行大队改编为国防部经济稽查大队,前往北平调查民食调配物资的贪腐案,藉此打击以方孟敖的父亲、国民党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为核心的孔宋家族贪腐势力,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