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邵燕祥散文集 - "基度山"外话恩仇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春节后有一天,偶从电视机上拨出电影《基度山伯爵》。如果说,在五十、六十年代的中国,曾有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等外国文学作品的风行,值得在什么史册上添注一笔的话,那末,到了六七十年代,大仲马的《基度山恩仇记》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也是值得一提的。那时候,在公众的书市、书架、书桌上,所有被**谥为"封、资、修"、"名、洋、古"的文学著作,都已扫荡一空。但是解放前上海出版的蒋学模译《基度山恩仇记》四卷本,则因**的青睐,而在一定范围内传阅不歇。一百年前法国的大仲马,不会想到他会在此时此地暗中走红;经济学者蒋学模教授,更是万也想不到他的本行功业全被抹煞之际,他的大名竟是随附着水手丹特斯的报仇故事而为人所知。**是怎么发现这本书的?是因浏览国外电影而及此书,还是有谁向她推荐的?如此等等,大可不必深究。**为什么喜欢这本书?正如她格外喜欢《飘》(旧译《乱世佳人》),倒是个有趣的问题。这部小说和据以改编的电影,贯穿人物就是马赛水手爱德蒙·丹特斯,他被几个萧艾小人所陷害,羁押海上伊夫岛,后来越狱出来,由于意外得到一批珍宝,他借助于金钱的力量,一个一个地收拾了他的几个仇家。这样一个报仇的故事,一般认为属于大仲马《三个火枪手》(旧译《侠隐记》)等当时连载畅销、后来长久流传的通俗小说,似乎难登大雅之堂。30年代郑振铎《文学大纲》曾经点到书名,50年代以后,法国文学除了巴尔扎克得蒙圣眷外,连什么左拉、司汤达、福楼拜、莫泊桑都打入冷宫,更遑论大仲马了。只在五六十年代之交,《世界文学》上发表一篇苏联文艺学家多宾论情节的提炼和展开的论文,里面以《基度山恩仇记》开头人物两两出场为例,论述小说家笔下的层次和匠心;如果我的记忆不错的话,这是大仲马此书惟一一次见诸当年报刊。而**大约并未见到,在她有关样板戏和其他文艺问题的讲话里,谈到艺术结构,根本没涉及过大仲马。这也可以反证,**爱读此书,一定另有缘由;但不像**对《红与黑》一书的观感,有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记录,因此,我们只好试加猜测了。1966年10月,赵丹、郑君里、陈鲤庭,这三位30年代上海电影界的过来人,同时遭到抄家。后来查明,此前**曾经对"林办"主任叶群说过:"现在趁乱的时候,你给我抓了这个仇人,你有什么仇人,我也替你去抓。"一个这样处心积虑,必欲报仇的人,别有会心地爱读《基度山恩仇记》,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深奥之处。丹特斯要报的仇,是我们习惯所说,与"杀父之仇"对举的"夺妻之恨",加上无妄临头的牢狱之灾。虽说陷害他时找的借口,也多少与当时政治即拿破仑和反拿破仑的背景有关,但并不是出于政治动机的人身迫害。丹特斯报的是个人之仇,但他是被不义之人迫害,值得同情。**报仇,很难相提并论。**迫害的人多矣,恐怕情况也各有不同。她是利用政治权力和政治动乱时机以遂其报仇心愿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扫清她从政道路上的障碍。如赵丹等人,其实是她早年的同事和朋友,未必有什么积怨;他们之成为**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只是因他们对她30年代上海生涯知之甚稔,而那一段**的行藏,恰恰是**党内有些人反对她成为**合法配偶的理由,因此也成了她自己的心病。这些可怜的"旧雨"还够不上称为她的"仇人"。她目为"仇人",而要在文革中借机报复的,是在高层,延安时期对她的"入闱"持不同意见者首当其冲,其次便是在她深感受挫和"被压制"的心理以至心理变态下视为敌对的人。由于她的活动范围在政治权力圈中,她的"仇人"或亦可称"政敌"了吧。从这一点解释**文革中之所为,也不失为一个可取的角度。我以为,不仅对**,许多文革中的现象,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即所谓"官报私仇"是也。从**的正统理论来说,不主张"个人复仇",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来解决"阶级仇"和"民族恨"(而**认为民族问题归根结底也是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在《人的阶级性》一文中,还把"报复性"列为农民阶级之阶级性的负面表现之一。从若干党内教材和文艺作品中,也都表明个人急于报仇,往往成为"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行为,干扰革命大局。如《红色娘子军》剧中的女主角,就是从个人报仇出发,认识到让整个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才是惟一的出路,这标志着她阶级觉悟的提高,政治上的成熟。然而,我们看到,革命队伍重在吸收"苦大仇深"的人入伍,即使由于"苦大仇深"而在总的革命行动中发生个人的过火行为,也往往会以"朴素的阶级感情"而取得谅解。与此相应,就是各种各样的人,把私人动机汇入革命行动,包皮括我们称为"官报私仇"在内。由于革命的群众运动在发动之初总是要反"右",而不惜大量依靠"勇敢分子",且从根据地、解放区时期的土改、肃反,到全国执政后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无法律条款可依,不是按法律程序办事,其中大小掌权者的个人打击报复,夹杂在似乎光明正大的运动之中,甚至达到**裸的地步,也不足为奇。在下面,不过添了些小小无名的冤死鬼;而在上面,如**者,矛头所向就是周恩来等一干人了。中国江湖上俗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从30年代后期熬到60年代中期,将近三十年,才等来报仇的机会,要说韧性,也还是有一些的。她的报仇,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说是实现了的,但她依靠的并非丹特斯那样是倘来的金钱,而是多少年间苦心积累的政治权力。中国历史上,报仇雪耻作为能够掀动千万人的文化心理,是贯串了几千年的一条线。古之宗法社会,没有阶级的概念,但报君父之仇,报家国之仇,史不绝书,且多树作英雄式的楷模;报恩的事也有,但总不如报仇之轰轰烈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千秋佳话,而所谓报恩也者,也往往与报仇有关,或是在双方仇杀中帮了弱者一把,或是帮助别人报了仇,最终得到了回馈;当然也有的是报"知遇之恩",就去替恩人卖命报仇。恩仇之间,正义或非正义的对立和转化是非常复杂的。鲁迅不止一次引用过乡先贤、明末王思任的一句名言:"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在我们绍兴、山阴这个老家,一说报仇雪耻,就想到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报了仇;不过想一想他的对手中,那个伍子胥,倒也是个复仇的力行者,先是报楚平王杀父之仇,后来,他又被吴王夫差冤杀,临死则表示要挖下他的眼悬在都城东门,"以观越之入灭吴也",好看看夫差的下场,他是虽死也不忘仇家的。如此种种,恩恩仇仇的观念和实例,通过正规的训教,民间的说部和戏曲,对中国人影响至深。至今也还是武侠小说中的永恒主题。要了解中国文化,固然须知道中国人的爱,是怎样取得和实现的,尤其不可不知他们的仇恨,一般是采取什么方式来表现和解决--化解,还是报复?特别是当握有权力者怀恨在心的时候,那末他们的报仇和雪耻,就会波及本不相干的人。李广一介武夫,打败仗撤职回乡,一天夜里喝了酒过霸陵亭,霸陵尉拦住他不让夜行,从人报名:"故李将军!"那小官也喝了酒,趁着酒劲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这下子大伤了李广的脸面,他是记仇的,不久,皇帝又召他出来做官,他请求带上那个霸陵尉,到军中就给斩了。霸陵尉说了一句不入耳的话,刺了李广为将遭贬、废为庶人这一根最敏感的神经,"故将军"认为是奇耻大辱,睚眦必报,小小尉官自然倒霉了。都说"李广难封",官运不济,倘若他封侯拜相,更不用说当上皇帝,那说不定就要搞"扩大化",把所有地方巡夜查夜的官员兵丁亭尉县尉通通杀掉了。希望有心人能好好研究一下仇恨和复仇、羞耻和雪耻这些观念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具体内容,以至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今天是从昨天而来,今天生活中也还留着昨天的残迹,**自是一例,但远非孤例。1999年2月23日
或许您还会喜欢:
傅雷家书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傅雷(!”908~!”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点击阅读]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
士兵突击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今天是我当兵的四年八个月零八天,我想我可能要死了。我并不太懂他们所说的荣誉。我不是一个好军人。我只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当了四年八个月零八天的兵,最后的几天,我来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绝对没有仁慈,因为这里允许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被流弹击中死亡是合理的,因自然条件恶劣死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代表敌人,指望敌人仁慈的军人不如后悔自己的出生……我很遗憾,我遇上的甚至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点击阅读]
有种你爱我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有种你爱我作者:暗夜行路内容简介:此文献给大洋彼岸的ANGI同学:D1今天是小满,要吃扁豆焖面。越小满去了几个就近的饭馆,都没有卖那个东西的,只有一家有打卤面,用豆角做的卤。越小满记得陈奶奶还活着的时候,他吃过的,过程他都记得,先把豆角放进去,炒啊炒,然后放佐料,加水,要漠过豆角,然后把切面放进去,盖上盖,中间翻一次面,最后,抄底儿,盛在碗里,放点醋,就着蒜瓣,吃的要多香有多香!这个过程, [点击阅读]
沙僧日记2 盛开的师傅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上个日记本写到:我们师徒五个历尽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磨万难、千妖百怪、千娇百媚,终于来到了西天佛祖处,取得了真经,修成了正果。当我们这群罗汉果还没来得及变成开心果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我们回去的路上,观音老母掐指一算,说我们还没有达到九九八十一难的指标,还差一难。 [点击阅读]
皮皮鲁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终于有一天,在一座图书馆里,男孩子和女孩子都不满意啦!他们想,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头发不一样,穿的衣服不一样,说话的声音也不一样,可为什么看的书一样呢?他们一不满意,可不得了啦!一个个嘴噘得老高,脸涨得通红,把半边天都烧鼹了。消防队发现北边的天烧红了,开着救火车赶来,可是到了现场一看,哪有什么火,原来是孩子们生气呢。后来,图书馆的阿姨把我叫去。 [点击阅读]
第二个太阳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一列火车向南急驶。其中一节平板车上装载着一辆小吉普和一辆中型吉普。兵团副司令秦震坐在小吉普司机旁边他的坐位上。雨水在风挡玻璃上狂泻奔流,风把雨水旋进吉普车厢里面,凉渗渗的大雨点扑在秦震的脸上,他的美式军大衣和微微敞开的军装上衣的领口,都淋湿了,雨水聚汇起来,顺着脖颈流注到胸膛上。参谋、警卫员几次请他搬到后面中型吉普电台车上去,他却断然拒绝了。因为在这种历史转折关头,他宁愿在暴风雨里猛进。 [点击阅读]
红塔乐园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皮皮鲁属虎,他的同学也都属虎。他们盼望在虎年能有一番奇特的经历。果然,在虎年中,属虎的皮皮鲁和他的同学们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故事--皮皮鲁上课的时候盼放学。下课铃响了,他又怕放学。放学以后干什么去呢?“皮皮鲁,咱们找个地方玩吧!”这天下午放学后,苏宇在学校门口等着皮皮鲁。“玩什么?”皮皮鲁两手一摊,感到没什么可玩。一群麻雀落在电线上。“要是有个足球场就好了。”苏宇叹了口气。“少年宫有!”田莉眼睛一亮。 [点击阅读]
红顶商人胡雪岩
作者:佚名
章节:83 人气:2
摘要:在清朝咸丰七年,英商麦加利银行设分行于上海以前,全国金融事业,为两个集团所掌握,商业上的术语称为“帮”,北方是山西帮,南方地宁绍帮,所业虽同,其名则异,大致前者称为“票号”,后者称是“钱庄”。山西帮又分为祁、太,平三帮,祁县、太谷、平遥,而始创票号者,为平遥人雷履泰。他最初受雇于同县李姓,在天津主持一定颜料铺,招牌叫做“日升昌”,其时大约在乾隆末年。 [点击阅读]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雾茫茫一在冬季里,偏僻的葫芦坝上的庄稼人,当黎明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一天的日子就开始了先是坝子上这儿那儿黑黝黝的竹林里,响起一阵吱吱嘎嘎的开门的声音,一个一个小青年跑出门来。他们肩上挂着书包,手里提着饭袋;有的女孩子一边走还一边梳头,男娃子大声打着饱嗝。他们轻快地走着,很快就在柳溪河上小桥那儿聚齐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