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盛夏的方程式 - 第15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5
  噗咻一声,伴随着一声喷射音,火箭飞向了遥远的前方。恭平嘟起了嘴。他又一次没能看到发射的瞬间。火箭飞出去的速度根本就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它的冲力远远超出了恭平的预想。
  汤川抬起一具小小的望远镜。火箭似乎已经落到水面上了。
  “距离多少?”
  恭平看了看固定在地面上的电动绞盘的标尺。火箭上绑着钓鱼线,被扯出去的线长,大致就是火箭的飞行距离。
  “呃,大概一百三十五米。比刚才稍近一些。”
  “好了,回收。”汤川在地上盘腿坐下,敲打起了放在包上的笔记本电脑的键盘。
  恭平一边侧眼看着汤川,一边用电动绞盘把火箭拉了回来。从刚才起,他就已经做了六次同样的事了。汤川不停地发射火箭,完全没有向自己展示海底的迹象。恭平搞不明白,汤川这么做到底有什么意义。
  汤川两只眼睛盯着电脑的画面,在胸前抱起了双臂。
  “看起来,结论已经出来了啊。与模拟试验结果之间的误差的原因也弄清楚了。如此一来,就可以以最佳条件发射了。”
  “还要发射?你到底要放多少回啊?”
  “可能的话,最好是发射上无数次。在正式发射前要试射无数次,不管是载人宇宙火箭还是水火箭,在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不过呢,真实的火箭是受到预算经费的制约的。而我们的火箭,也同样受到着时间的制约。现在日头已高,再磨蹭下去的话,就没法看到海底的玻璃了。好,接下来就正式开始吧。”

  汤川站起身来,把身旁的水桶扔进了海里。水桶上,拴着一条尼龙绳。
  一边等着恭平用电动绞盘把水火箭收回来,汤川一边灵活地操纵着那只拴有尼龙绳的水桶,打了些海水上来。之前,汤川也重复地做过好几次这样的事。
  汤川做的这只水火箭不光体型较大,而且火箭箭身上还带着一对形状怪异的翅膀。照他本人的说法,这是他汤川的独创,但恭平却看不出来到底哪里有什么独创性。此外,另外的一个特征,就是火箭的内部,装了一个烟盒大小的重物。汤川每次试验之前,都会对那块重物的位置稍稍作一些调整。那是一块重约一百克的重物。恭平觉得,火箭之所以无法飞远,原因就在于里边的那块重物,但汤川却说,那块重物是绝对必需的。
  恭平不由得再次开始揣测起来,眼前的这位学者到底是何方神圣?自己虽然说过很想看看那些沉眠在海底的玻璃,但这愿望却也并非十分强烈。可汤川却一直执著于此,非要替自己实现这个心愿。但他却又不愿把话给说清楚。恭平只能一边默默地看着,一边默默地做着手上的事。
  但不知为何,恭平的心里却没有半点的抵触。他总觉得,只要自己和汤川待在一起,就一定会遇上什么有趣的事。
  “好了,咱们正式开始吧。”

  汤川拿起火箭,把装在里边的重物取了出来。恭平“哎”了一声,问道:“你不是说,那块重物很重要的吗?”
  就在这时,手机的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汤川从包里掏出手机,看了看显示屏,阴沉着脸接起了电话:“喂,我是汤川。”
  对方似乎说了些什么,汤川的眉毛挑动了一下。
  “不好意思,今天不行。明天再说吧……现在我在做实验。我在做物理实验,今天不行。就这样吧。”说完,汤川便挂断了电话。
  工作的事吗?恭平问。
  “DESMEC的人。说是有事要找我商量,其实不过就是想约我闲聊几句,一起吃顿饭,借此来套个近乎。这种事情,根本就算不上是工作的。”
  汤川往火箭舱里装入了一定量的海水。而喷射口上则装着一只用水管阀门改造成的特别的阀门。把火箭整个儿地装在手制的发射台上之后,汤川开始用自行车打气筒往火箭舱里打气。塑料瓶明显地鼓胀了起来。海水的量、空气的量、发射台的角度,这一切都已经通过之前的试验查明了。唯一的不同,就是火箭上的重物已经取下来了。
  好。汤川把打气筒的阀门从火箭上拿下来。紧接着,他又从衣兜里掏出了刚才的那只手机。汤川用拇指飞快地在手机上摁了一阵,开始动手把手机安装到刚才安装重物的地方。
  “哎?你要把手机放到火箭里去?”

  就在恭平一脸惊异地开口询问时,他的那只儿童手机便响了起来。恭平掏出手机,准备接电话。
  “电话待会儿再接。”汤川叫道,“我倒数三声。三,二,一,发射。”
  汤川摁下接在发射台上的开关,火箭猛地从尾部喷射出大量的海水。恭平立刻将目光挪到了前方。湛蓝的天空下,一只透明的火箭直飞而去。火箭沐浴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
  火箭在比刚才更远的海面上落下。恭平看了看电动绞盘上的标尺。二百二十五米。这是一直以来的最高记录。他激动地叫嚷着,把这结果告诉了汤川。
  “好。”物理学者的反应很淡定,“你接电话吧。”
  听汤川这么一说,恭平才想起自己的手机还在响个不停。从衣兜里掏出手机来一看,恭平才发现是一通视频电话。他两眼盯着液晶屏,接通了电话。
  “哇。”恭平不由得惊呼了一声。
  液晶屏上,显示出了色彩缤纷的海底。红色,蓝色,绿色。感觉就像是海底沉着一块巨大的彩绘玻璃一样。海水清澈透亮,伴随着入射光角度的改变,它的颜色也在不停地变化着。
  “怎么样?”汤川问道。
  恭平默默地把液晶屏转朝向了汤川。原本面无表情的物理学者也稍稍睁大了些眼睛。汤川一脸满意地连点了两三下头,用毫无抑扬顿挫的声音说道:“实验成功。”
或许您还会喜欢:
芥川龙之介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本该有不少戴女笠和乌软帽的男女行人,到这儿来避雨,可是现在却只有他一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懂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照那时留下来的记载,还有把佛像、供具打碎,将带有朱漆和飞金的木头堆在路边当柴卖的。 [点击阅读]
茨威格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战争爆发前十年,我有一回在里维耶拉度假期,住在一所小公寓里。一天,饭桌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渐渐转变成忿怒的争吵,几乎闹到结怨动武的地步,这真是万没料到的。世上的人大多数幻想能力十分迟钝,不论什么事情,若不直接牵涉到自己,若不象尖刺般狼狠地扎迸头脑里,他们决不会昂奋激动的,可是,一旦有点什么,哪怕十分微不足道,只要是明摆在眼前,直截了当地触动感觉,便立刻会使他们大动感情,往往超出应有的限度。 [点击阅读]
荒岛夺命案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一部优秀的通俗小说不仅应明白晓畅,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群众生活,而且应该成为社会文化的窗口,使读者可以从中管窥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美国小说家内尔森-德米勒于一九九七年写出的《荒岛夺命案》正是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以其超凡的叙事才能,将金钱、法律、谋杀、爱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等融为一炉,演释出一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而又发人深思的侦探小说。 [点击阅读]
葬礼之后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老蓝斯坎伯拖着蹒跚的脚步,一个房间接一个房间地,逐一拉起房里的百叶窗。他那粘湿的双眼,不时地望向窗外,挤出了满脸的皱纹。他们就快要从火葬场回来了。他老迈的脚步加快了些。窗子这么多。“思德比府邸”是一幢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哥德式大建筑。每个房间的窗帘都是豪华锦缎或天鹅绒,有些墙面上仍旧系挂着丝绸,尽管这些都已年久褪色。 [点击阅读]
蝴蝶梦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影片从梦中的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我'回忆往事开始。夜里,我又梦回曼陀丽。面对这堆被焚的中世纪建筑废墟,我又想起很多过去……那是从法国开始的。做为'陪伴'的我随范霍夫太太来到蒙特卡洛。一天,在海边我看到一个在陡崖边徘徊的男子。我以为他要投海,就叫出了声。他向我投来愤怒的一瞥。我知道我想错了,他可真是一个怪人。很巧,他竟同我们住在同一个饭店里。 [点击阅读]
质数的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爱丽丝·德拉·罗卡讨厌滑雪学校。她讨厌在圣诞假期也要一大早七点半就起床,她讨厌在吃早餐时父亲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同时一条腿在餐桌下面焦躁地抖个不停,仿佛在催促她说:“快吃!”她讨厌那条会扎她大腿的羊毛连裤袜,讨厌那双让她手指不能动弹的滑雪手套,讨厌那顶勒住她的面颊、同时又用铁带扣卡住她下巴的头盔,也讨厌那双特别挤脚、让她走起路来像只大猩猩的滑雪靴。“你到底喝不喝这杯奶?”父亲再一次逼问她。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阿甘正传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朋友:当白痴的滋味可不像巧克力。别人会嘲笑你,对你不耐烦,态度恶劣。呐,人家说,要善待不幸的人,可是我告诉你——事实不一定是这样。话虽如此,我并不埋怨,因为我自认生活过得很有意思,可以这么说。我生下来就是个白痴:我的智商将近七十,这个数字跟我的智力相符,他们是这么说的。 [点击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这些地方的变化日新月异,它们已有了戴王冠的仙女。——莱昂德罗·迪亚斯这是确定无疑的:苦扁桃的气息总勾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刚走进那个半明半暗的房间就悟到了这一点。他匆匆忙忙地赶到那里本是为了进行急救,但那件多年以来使他是心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 [点击阅读]
青春咖啡馆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咖啡厅很小,她总是在小厅最里端的同一张桌子旁落座。初来乍到的那段时光,她从不跟任何人搭讪,日子一长,她认识了孔岱咖啡馆里的那些常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跟我们年纪相仿,我的意思是说,我们都在十九到二十五岁之间。有时候,她会坐到他们中间去,但大部分时间里,她还是喜欢坐她自己的那个专座,也就是说坐最里端的那个位子。她来咖啡馆的时间也不固定。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