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2 - Part2 原理 第六章 用理性来武装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被训练用语言文字装,一个人只会人格分裂
  1968年5月,法国大学生在巴黎街头举起了造反的义旗。他们嘴巴里念着一个人的名字。
  这个人就是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同志。当时,他和另外两位M同志——马克思同志和毛泽东同志——一起被并称为“3M”(每个人名字的第一个英文字母都是M),是革命群众心中的精神偶像。
  他最著名的理论,就是揭示社会有一套对人进行洗脑的机制,一个人一不小心,就会被洗成“单向度的人”。所谓“单向度的人”,通俗地讲,就是“脑残粉”“一根筋”。
  法国大学生们对老马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喊出了这样的口号:“托老师和考试的福,六岁就开始与人竞争”“社会是一株食人花”。
  看到法国大学生这样,我不禁唏嘘慨叹0社会是一株食人花,这不是很夸张,但六岁就开始与人竞争算什么?在今天的中国,竞争已经从精子开始了。但是,还是要佩服一下法国大学生,他们确实厉害,能够把哲学家的思想变得如此浅显易懂,而且以人民群众也喜闻乐见的口号喊出来。
  这不奇怪。法国学生在高中毕业会考时就考哲学了,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传统,出的往往是“人们是否可以摆脱偏见”“语言是否会背离思维”“文化是否让人扭曲”等问题。
  很有意思的是,法国2012年高考哲学题目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像“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的吗”“我们是否有追求真理的义务”“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仅仅从问题上看,中国人的思维,就比人家差了一大截。
  出 这些问题,你回答“YES”或者“NO”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理解了你正在思考的是什么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你要“澄清”它,而且为你的判断给 出理由。这是在检测一个人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让他在理性上得到成长。与之相比,我们总摆脱不了抒情和空发议论的高考作文实在太小儿科了——这只是在训 练一个人如何用文字来装而已!
  我想说,越是在成长过程中被训练用语言文字来装,缺乏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但擅长抒情和空发议论的人,更容易被洗脑,更虚伪,更容易人格分裂。
  2、没有理性的人,一旦有利益诱惑,他的人格结构就会散架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一个被训练用语言文字来装的人会有这样的后果?
  我恭恭敬敬地回答:他缺乏一个由理性组成的、独立而强大的自我来支撑他的人格结构。一旦有利益诱惑,他脆弱的人格结构就会散架,轻易就把自己卖出去。
  还有很多虽然也被洗脑,但并不虚伪或人格分裂的人,他们由于有道德感,不会轻易卖掉自我,但后果一定是心理弱小,正如今天很多人一样。
  与此相反,如果他具备强大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那么,他就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来支撑人格结构,谁也别想将他的自我夺走,或者在心理上击倒他!
  3、如果我们习惯了命令小孩,我们将不得不让自己变成一个暴君
  所以,这里不得不又扯到了教育问题。而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长大后有心理问题,都拜小时候的心理创伤所赐,尤其是家庭教育。
  让我们走回去看一下小时候自己。也让我们——无论是否已为人父母——看一下,如何不让一个孩子在心理上受伤?

  如果你有了孩子,那么,我真的有一个建议:让你的孩子多看点哲学的启蒙书吧,无论他是否看得懂,都没关系,长大以后,那些书,书里面的理性精神,就成了他参与这个世界的知识背景、人格背景了!
  而如果你能够和他讨论,让他学会用理性思考的方法澄清某些问题,那就太好了。
  比 如说,你希望他不要随便去买零食,要听父母的话,你采用的不是命令、规劝、恐吓的方式,如“你去买零食我就打你”“小孩子吃零食不好哦,不要去买哦”“零 食可能有毒,吃了要生病”等,而是用“澄清”的方式,“不是父母不让你吃零食哦,而是街边卖的那些零食,很多都不卫生,吃了会生病,而一个小孩子,当然要 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同时呢,作为孩子,也有义务不让父母担心。因为你还小,欠缺一定的识别能力,所以呢,父母就不能放手让你吃零食,因为要对你负 责。”
  看到没有?如果你对小孩采用命令的方式,无论他如何反应,在心理上都会遭到抵触,因为这阻遏了他成长中自我的 独立倾向,把他变成了你控制下的附庸,这时他在心理上一定要反抗的。要成功地消除他的反抗,你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暴君,一个施虐狂,让他一听到你的声音, 一见到你就害怕。后果是什么,不用我再说了吧?
  4、你的话不能让孩子明白,那就相当于你没说过这句话
  如果你采用规劝的方式,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你没有给出任何理由,他对为什么不能去吃零食还是搞不清楚,自然,他在心理上相当于你从未说过这句话!
  5、我们是让自己的孩子有所敬畏,或者有所防御,而不是让他从小就害怕
  恐吓呢?这是最坏的一种教育方法,因为这是在把恐惧残忍地植入小孩子的内心世界,培养他对世界上很多东西的恐惧感,让他以后胆怯、懦弱,不敢闯、不敢拼,在心理上任人宰割。
  不知流传了多少年,毒害了多少小孩子的“狼外婆”故事必须得到清算,而恐吓比这样的故事还要坏。切记:我们是让自己的孩子有所敬畏,或者有所防御,而不是让他从小就害怕!
  6、当我们能理性地约束自己的时候,就无须玩压抑了
  和这些教育的烂招数相反,以权威的身份,和孩子理性地讨论,不仅可以让孩子心理健康,而且让他在头脑上、心理上,具有把握这个世界的自信。
  因为,你如果澄清了“不能吃零食”的问题,那么,他就会明白,他确实没有理由随便去街边买零食吃——这不是听你的话的结果,而是“本来就不能这样去做”。
  同时,看到了这一点,他也知道自己想吃零食的欲望应该得到理性的控制,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他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不能放纵自己——在以后的类似事情上,他采用的,是理性地约束自己,而不是压抑自己的策略。
  还记得我原来说过什么吗?“理性对人构成了一种真正的说服!”
  再强调一下:你要在头脑上说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理性来说服他,而你要在心理上说服一个人,最好就是让他自我说服!
  还有,当你向孩子澄清“为什么不能吃零食”的问题时,你就把理性思维引入到了他的头脑,作为一种心理力量,理性又进入了他的心理世界——而孩子的自我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在他的自我和陌生、复杂、似乎有着诸多奥秘的世界打交道时,恰恰需要理性来给这个自我增加力量!

  7、让一个人自己问自己:我还是不是个人?
  类似的教育方法,还可以用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中,比如孝顺、尊重父母之类。
  我们都知道,孝顺往往是通过情感和道德教导来搞定的。它们的原理并不复杂:情感是唤起孩子的内疚心,使它以感恩的方式表现出来,否则就感觉自己在道德上不是人。
  “学术超男”易中天先生就说过这样一句激情澎湃的话——“骂茅于轼的都不是人!”
  对超男先生这句话澄清一下就是:我在观点上干不过你是吧?行,我用道德大棒打你!
  我们不会用道德大棒打自己,但如果我们在情感上,体验到父母对我们好,而我们居然不孝顺,在心理上就会活不下去,会有“我还有没有良心”的焦虑。
  而道德教导则是从小就把“要孝顺父母”这样的道德命令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他要听这个道德权威的话,不听就会有道德压力,好像自己的内心和别人都在审视自己:你是人还是个畜生,嗯?
  情感和道德命令有效吗?当然!
  但它们的有效性,依赖于孩子和父母的正确关系,依赖于孩子是否能体验到父母的苦和对自己的好。它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父母不能无原则地溺爱!
  8、溺爱孩子,小心他将来会埋怨为什么他爸不是李刚而是你
  在广州曾经发过一个母亲失手误杀“恶女”的悲剧,让人唏嘘慨叹。祸根就在于父母对女儿的溺爱。
  从小,女儿要什么父母都满足,“关怀周到,无微不至”。上初中时,母亲就为女儿办了银行卡。到案发前,年仅16岁的女儿便拥有了四张银行卡。
  发展到后来,女儿在家谁都不怕,蛮不讲理,如果不给钱,她就对父母大打出手,狠扇耳光。
  悲剧发生后,女儿的父亲说:“我们夫妻俩采取温和、讲理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女儿,想了许多办法,可是并不奏效。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我们无从掌控。”
  我能够理解处于痛苦之中的这位父亲为什么这样说。要一个人从某种心理情境当中醒来是很难的,尤其是他正在承受有自己一份责任的悲剧后果的时候——想一想,就算可以进行自我反思,那还有什么用,还能挽回这一切吗?所以,不如把责任全推出去,减少心理的折磨。
  但其他人,却应该吸取教训。
  即使你对孩子非常好,什么苦都可以为他吃,而且还教育他要孝顺,但如果你溺爱他,在他心理上会发生什么呢?——“你们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而如果不能满足我的要求,你们就对不起我,我会恨你们,我要报复!”
  就 是说,溺爱会挫败所有的孝顺教育和对父母的尊重,因为这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原则被驱逐了!不再有一种从内心深处传来的声音告诉孩子“父母对你好,养了你, 你也应该孝顺他们,尊重他们,养他们老”,而是他在父母的溺爱行为中告诉自己“父母对我好,本来就是他们应该的,欠我的”。
  这样,无论他有没有看见和体验到父母的苦,他都会培养出对父母的恨,让他变得冷酷无情,很难排除。有时候孩子看到父母的操劳,会有内疚感,伸手要钱和不孝顺时会有道德压力,但他的恨的力量,马上就会压倒道德的力量!
  溺爱一个孩子,居然会让他恨父母,有点不可理解是吧?
  其实非常好懂!它是“你们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是应该的,是欠我的”这种想法的一个逻辑结果,就是说,按照这种想法,一往前走,就走到了恨。

  因为,只要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被认为是义务,也就意味着孩子不认为自己对父母有什么孝顺、尊重的义务——而在心理上,他必须把这种想法、把“父母欠我的”、把索取更多合理化,以更能理直气壮地说服自己,而办法,就是给它们增加恨的力量。
  其实溺爱不仅仅导致恨。如果你混得不是太好的话,在恨之外,你还要遭到孩子的鄙视,因为,在和别人的心理竞争中,你在社会价值排序上如果不高,在他那儿根本拿不出手,只能让他丢面子,你的存在,让他的存在成为一种耻辱。他会埋怨为什么他爸不是李刚而是你?
  9、90后最害怕的,就是“现实”对他反戈一击
  理性,是我们在心理成长时,真正可以让我们心理健全的药方,也是心理强大的武器。
  它也可以帮父母界定好和孩子的关系。
  让我们先看一下这个现象:为什么现在的90后,比之80后(更不用说是70后)更早熟、更精明、更现实,但也更脆弱?
  答案在一个人的头脑、心理与世界的关系中。
  90后成长的时代,社会变化非常快,他的“自我”在成长时,头脑快速地接受了社会上玩的那些东西,进入心理结构,变成他的“自我”的一部分,他的心理结构,和现实结合得很紧密,因此很现实、很世故。
  但是,他心理结构上的东西,更多的是头脑上的东西,里面没有一个稍微独立点的、坚固的自我在支撑。所以,只要一受到什么打击,即“现实”。
  不再支持他而是构成了对他的威胁,他弱小的“自我”就受不了了。
  90后把自己完全投入到了“现实”之中。他最害怕的,就是“现实”对他反戈一击!
  而80后以上的人,其“自我”在成长时,社会相对来说发展得没那么快,也没那么现实,他头脑上受到社会上玩的那一套的影响,在进入心理结构,变成他的“自我”一部分时,还给一个稍微独立的“自我”成长留有一定的空间。
  所以,他不像90后那样现实,因为他那个稍微独立的“自我”并不现实。他也没那么脆弱,因为他那个稍微独立的“自我”本身就不是“现实”驻扎在内心里的代理人,而是有一点力量的。
  当然,80后也可以变得比90后更“现实”,原理你应该已经清楚了:把他那个稍微独立的“自我”卖掉或扼杀掉,豁出去了,投入“现实”里!
  好,我们来看如何通过理性的澄清,帮孩子界定好和父母的正确关系。
  我们可以在孩子伸手要钱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父母养你,拿钱买衣服给你穿,拿钱让你读书是不是应该的啊?”
  无 论孩子如何回答(如果你的孩子第一反应是诧异,你太有必要这样教育了!),我们可以继续:“其实呢,不存在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在你成长,能够独立生活之 前,父母要给你提供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目的是让你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但不是你想要什么都要满足你,因为有些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你长大后自己去创造的。 而相应呢,父母给你的这些东西,表现出了父母对你的爱,你就不要认为是父母欠你的。你长大了,父母老了,就轮到你照顾父母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曾许诺·殇
作者:佚名
章节:123 人气:2
摘要:白云苍狗,世事无常,悠悠时光看似漫长,不过是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曾经鲜衣怒马的少年,已卧黄土陇中,曾经容颜如花的少女,已是枯骨一堆,那些恩恩怨怨的悲欢离合,都只变成了街角巷尾人们打发闲暇的故事,即使最跌宕起伏的传奇,在一年又一年的时光中,也渐渐失去了色彩,消抿于风中。只有那山坡上的野花烂漫无主,自开自落,自芳自华,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都绚烂缤纷。 [点击阅读]
河自漫漫景自端
作者:佚名
章节:375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鸟与鱼的距离(一)楼下落地钟发出清脆的声音,自端下意识的合上书,数着,钟敲了十二下。她揉了揉额角,从沙发上站起来。原本拥着的靠垫和毛毯拖在地上,她没管。光着一双脚,走到窗边。从窗帘的缝隙中看着静静的庭院,屋前的水杉默默的立着。夜色深沉。静的让人心里有些发慌。不知道站了有多久,听到外面有车子的响动。自端撩开窗帘一角,看到警卫开了大门。车子进门以后便熄了火。车上下来两个人。 [点击阅读]
炒股的智慧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5
摘要:股市给那些缺乏经济基础的人带来了以小钱赚大钱的机会。对那些才高志大者来说,股市简直就是一块经济福地。然而这个“有经验的人获得很多金钱,有金钱的人获得很多经验”的地方杀机四伏,偶有斩获虽然不难,要频频得手并非易事,而以此为生则更是对自我和人性的挑战。 [点击阅读]
你可以看透任何人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3
摘要:5分钟搞定对方:你可以看透任何人作者:[美]大卫·李柏曼【内容简介】5分钟搞定对方:你可以看透任何人书中的技术被广泛使用在美国FBI、海军部、全球500强企业以及至少25个国家的政府和公司。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能够迅速准确的清楚对方的心理,看透对方的本意,必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一个无意识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能反映出深藏不漏的本意。 [点击阅读]
30岁前别结婚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4
摘要:序言剩女: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中国教育部,2007生活中万事皆有定时。我拥有了梦寐以求的事业,我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丈夫,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孩子们。我是38岁结的婚。而我之所有能够拥有这一切,都得益于我的晚婚。我亲爱的父母一度因为我这个“剩女”而忧心忡忡。 [点击阅读]
每天学点经济学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前言简单设问一下,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什么样的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有史以来,人类一直所面对的,那就是——怎样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而为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在不懈努力的,便正是“经济学”。这也许是对经济学最平民化的解释。然而,作为一门真正的现代科学,真正了解经济学,并能为己所用者,却为数不多。 [点击阅读]
柜中美人
作者:佚名
章节:65 人气:2
摘要:第一章窃丹从现如今往上推算,距今天一千一百八十三年前,天下正是大唐宝历二年,当朝的皇帝自然姓李,单名一个湛字,是为唐敬宗。这一年,这位皇帝恰满十六岁,正值青春年少,人也生得精神漂亮。据大明宫的老宫女说,当她们的陛下在大明宫别殿里呱呱坠地时,六月的火烧云正一望无际,太液池的白鹤竟一起飞上云霄,翩翩展翅环绕住整座宫殿,悠扬的鹤唳声就连太极宫都能听见。 [点击阅读]
步步惊心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2
摘要:2005年,深圳华灯初上的街道,比白天多了几分妩媚温柔,张小文身着浅蓝套装,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有些疲惫。刚进楼门却想起浴室的灯泡坏了,忙转身向楼旁的便利店走去。开门,打灯,踢鞋,扔包,一气呵成。张小文从阳台上把沉重的梯子一点点挪到浴室,试了试平衡,小心翼翼上了梯子,突然脚一滑,“啊”的一声惊叫,身子后仰重重摔倒在瓷砖地上,一动不动。清、康熙43年,北京湖边景亭的走道,面对面站着两位十三四岁的姑娘。 [点击阅读]
星云禅话
作者:佚名
章节:396 人气:2
摘要:有一学僧请示盘珪禅师道:“我有一个天生的毛病-气短心急,曾受师父指责,我也知错要改,但因心急已成为习气,始终没有办法纠正,请问禅师,您有什么办法帮我改正习气呢?”盘珪禅师非常认真的答道:“你心急的习气,如果能拿出来,我帮你改正。”学僧道:“现在不会心急,有时会忽然跑出来。”盘珪微微一笑道:“那么,你的心急,时有时无,不是习性,更不是天性;是你触境而生的,本来没有,因境而生。 [点击阅读]
虎妈战歌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耶鲁教授育儿经第一部分第1节:译者序(1)本书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母亲、两个女儿和两条狗。伴随着钢琴激越的音符和小提琴悠扬的旋律,她们又是怎样荣登卡内基音乐圣殿,演绎莫扎特和门德尔松的经典之作。你或许以为,这个故事想告诉读者—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中国父母比西方父母更优秀。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