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失落的秘符 - Chapter 7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庇护所。答案。
  当兰登和凯瑟琳冲出亚当斯大厦的边门,闯进寒冷的冬夜时,这些话仍在他的头脑里萦绕不去。神秘的致电人用晦涩的隐语暗示了自己的位置,但兰登明白了。令人惊讶的是凯瑟琳的反应,她对下一个目的地充满信心:要找真一神,难道还有别的地方可去吗?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到达那里。
  兰登开始收拾,生怕落下什么东西。天很黑,但幸好雨云已消散。他们正站在一个小庭院里。远处,圆顶国会大厦看起来是那么遥远,兰登突然意识到,这是他七小时前赶到国会大厦后第一次走到室外。
  我的演讲到此为止。
  “罗伯特,你看!”凯瑟琳指着杰斐逊纪念堂的轮廓说道。
  兰登的第一反应是讶异:他们竟然在地下传送带上行经了这么长一段路!紧接着他就警觉起来。杰斐逊纪念堂外闹哄哄的——卡车和汽车直往里开,还有人在喧哗。那是探照灯吗?
  兰登一把拉住凯瑟琳的手。“快走。”
  他们穿过庭院向北飞奔,迅速消失在一栋马蹄形的优雅建筑物后面,兰登知道,他们经过的是福尔吉·莎士比亚图书馆。今夜,这座图书馆似乎是他们绝佳的藏身地,因为弗朗西斯·培根的《新亚特兰蒂斯》原著拉丁文手稿就保存在这里,美国先辈正是依据古老文明的乌托邦理想来建构新世界的。但即便如此,兰登也不想在此逗留。

  我们需要一辆出租车。
  他们跑到第三大街和国会东街的拐角。路上没几辆车,兰登四下张望搜寻出租车,心渐渐凉了半截。他和凯瑟琳沿着第三大街向北小跑,只想把国会图书馆远远地抛在身后。他们跑过整整一个街区之后,兰登总算在街角发现了一辆出租车。他挥手示意司机,车子便慢慢地靠过来。
  收音机里放着中东音乐,年轻的阿拉伯司机朝他们和善地笑笑,等他们一跳上车便问:“去哪儿?”
  “我们要去——”
  “西北!”凯瑟琳插了一句,指着和杰斐逊纪念堂方向相反的第三大街。“朝联合车站开,然后在马萨诸塞街左拐。什么时候停车我们会告诉你的。”
  司机一耸肩,拉上了树脂玻璃隔板,转而把音乐声重新调大。
  凯瑟琳瞧了兰登一眼,似乎在警告他:“不能留下踪迹。”她指了指车窗,示意兰登去看盘旋在低空的一架黑色直升机,它正在逼近这个地区。该死的。佐藤动真格的了,她显然是铁了心要抢回所罗门的金字塔。
  他们观望着直升机降落在杰斐逊纪念堂和亚当斯大厦之间,凯瑟琳转过身,忧虑的神情越来越凝重了。“我能不能看一下你的手机?”
  兰登把手机递给她。

  “彼得跟我说过,你的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她说着,摇下她身边的车窗。“也记得自己拨过的每一个电话号码?”
  “是真的,但——”
  凯瑟琳一扬手,手机消失在夜色中。兰登扭过身去,眼看着他的手机翻了几个跟斗,在车后的人行道上砸得粉碎。“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销声匿迹。”凯瑟琳目光深沉地说。“这尊金字塔是我们找到哥哥的惟一希望,我不想眼看着中央情报局从我们手上偷走它。”
  奥玛·阿米拉纳在驾驶座上摇头晃脑,跟着音乐哼着小调。今晚生意惨淡,总算有了上门客,他觉得自己挺走运的。车刚过斯坦顿公园,收音机里就传来公司调度员嘶哑的嗓门。
  “调度中心呼叫国家广场区的所有车辆。我们刚刚接到政府部门发来的通知,有两名逃犯从亚当斯大厦……”
  奥玛听着调度员描述逃犯的外貌,不禁大吃一惊,分明就是他车里的那对乘客。他不安地偷偷瞥了一眼后视镜。奥玛不得不承认,高个儿男人确实有些眼熟。
  莫非是在全美通缉告示上见过他?
  奥玛尽量不露声色地把手探向无线电话机。“调度?”他压低了声音对着话筒说,“我是一三四号出租车。你刚提到的那两人——他们在我车上……就是现在。”
  调度员立刻指示奥玛该怎么做,并告诉他一个电话号码。奥玛拨手机时,双手不停地颤抖。有人接电话了,声音果断干练,像士兵。

  “我是特纳·西姆金探员,中央情报局现场探员。你是谁?”
  “呃……我是那辆出租车的司机,”奥玛说,“他们跟我说有两个——”
  “逃犯眼下就在你车上吗?回答是或否。”
  “是。”
  “他们听得到你打电话吗?是或否?”
  “否。隔板——一”
  “你送他们去哪里?”
  “马萨诸塞街西北边。”
  “具体方位?”
  “他们没说。”
  探员迟疑了一下,又问:“男乘客是否携带一只皮包皮?”
  奥玛瞥向后视镜,瞪大了双眼。“是的!那只包皮里没什么爆炸物或——”
  “仔细听好,”探员说,“只要你按照我的指示做,你就没有危险。明白吗?”
  “是,先生。”
  “你叫什么?”
  “奥玛。”他已经吓出了一身冷汗。
  “听着,奥玛,”对方镇定地说下去,“你做得很棒。我的小组会赶到你前面,我要你尽可能缓慢行驶。你明白吗?”
  “是,先生。”
  “另外,你有没有装车内通话器,能让你和后座的乘客交流?”
  “有,先生。”
  “很好。我来告诉你接下去怎么做。”
或许您还会喜欢:
在人间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写于1914年。讲述的是阿廖沙11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点击阅读]
在黑暗中蠕动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具体的年代已经忘记。就连是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的旅程也已想不起来。那时我刚过二十,每天在颓废中生活,当时怀疑人生的态度与刚体会到的游戏感受莫名地交织在一起。也许正因为如此,那时的记忆也就更加模糊不清了。那是艘两三百吨,包着铁皮的小木船。我横躺在二等船舱中。这是位于船尾,依照船体呈环状的铺有榻榻米的房间。 [点击阅读]
夜半撞车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1在我即将步入成年那遥远的日子里,一天深夜,我穿过方尖碑广场,向协和广场走去,这时,一辆轿车突然从黑暗中冒了出来。起先,我以为它只是与我擦身而过,而后,我感觉从踝骨到膝盖有一阵剧烈的疼痛。我跌倒在人行道上。不过,我还是能够重新站起身来。在一阵玻璃的碎裂声中,这辆轿车已经一个急拐弯,撞在广场拱廊的一根柱子上。车门打开了,一名女子摇摇晃晃地走了出来。拱廊下,站在大饭店门口的一个人把我们带进大厅。 [点击阅读]
夜城4·魔女回归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夜城里什么东西都有,从神圣的遗产到污秽的法器一应俱全。不过除非具有钢铁般的意志,不然我绝不推荐任何人参加夜城里举行的拍卖会。虽然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敢在拍卖会中跟我抢标,不过我已经很久没有出席任何拍卖会了,因为每次我都会在标到真正想要的东西之前先标下一堆垃圾。有一次我意外标到了一张召唤妖精用的“普卡”,结果就出现了一只只有我才看得到的花花公子玩伴女郎,足足跟了我好几个月。 [点击阅读]
夜城7·地狱债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夜城,黑暗而又神秘的领域,位于伦敦市内。不论是诸神与怪物,还是人类与生灵,都会为了许多私密的理由来到这个病态的魔法境地,追求其他地方无法提供的梦想与梦魇。这里的一切都有标价,商品不会太过陈旧。想要召唤恶魔或是跟天使做爱?出卖自己的灵魂,或是别人的灵魂?想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或是纯粹只是变得大不相同?夜城随时敞开双臂,面带微笑地等着满足你的需求。 [点击阅读]
夜城8·非自然询问报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夜城,黑夜永无止尽。这里是隐身于伦敦的黑暗魔法之心,美梦以各种型态现世,诱惑与救赎永远都在特卖。你可以在夜城中找到任何事物,只要对方没有抢先找上门来。火热的霓虹,深邃的黑暗,信用卡难以支付的罪恶,狂放的夜店,疯狂的音乐。换上你的舞鞋,舞动到血流如注为止。夜晚持续不断,欢乐永不止歇。随时都会有人手中握着印有你的名字的子弹。我名叫约翰·泰勒,是一名迷失灵魂、在诅咒之地寻求救赎的私家侦探。 [点击阅读]
夜行观览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观览车,意指“摩天轮”。兴建期间,附近高级公寓发生惊人命案这群斜坡上的住户,都衷心期待摩天轮落成后,明天会更加闪耀……01晚上七点四十分——事情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呢?远藤真弓眼前的少女名叫彩花,这名字是她取的。少女一面高声嘶喊,一面挥手把书桌上的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全扫落到地上。不对,手机、大头贴小册之类她喜欢的东西部避开了。 [点击阅读]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铁凝喜爱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不能不读他的自传的。每当我读过那些大家的自传后,就如同跟随着他们的人生重新跋涉了一遍,接着很可能再去重读他们的小说或诗。于是一种崭新的享受开始了,在这崭新阅读的途中,总会有新的美景突现,遥远而又亲近,陌生而又熟稔——是因为你了解并理解着他们作品之外的奇异人生所致吧。读许金龙先生最新译作《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即是这样的心情。 [点击阅读]
大象的证词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奥利弗夫人照着镜子。她自信地瞄了一眼壁炉架上的时钟,她知道它已经慢了二十分钟。然后她继续摆弄着自己的头发。奥利弗夫人坦率地承认,令她烦恼的是经常要改变发型。她差不多已把每种样式都试过了。她先梳了一个庄重的,把头发从四面向上卷得又松又高;接着又梳了一种迎风式的,把发绺往后梳,修饰得看上去很有学者风度,至少她希望如此。她已经试了绷紧的整齐的卷发,也试过一种很有艺术味道的凌乱的发型。 [点击阅读]
天路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约翰.本仁写过一部自传,书名为《丰盛的恩典》,讲述神对罪人的恩典。约翰.本仁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