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双城记 - 《双城记》电子书【死人复活】第六章 鞋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日安!”德伐日先生说,低头看着那个低垂着的白发的头。那人在做鞋。
  那头抬起了一下,一个非常微弱的声音作了回答,仿佛来自遥远的地方。
  “日安!”
  “我看你工作得还是很辛苦?”
  良久的沉默,然后那头才抬了起来;那声音回答说,“是--我在工作。”这一回有一双失神的眼睛望了望发问的人,然后那张脸又低了下去。
  那
  声音之微弱今人怜悯,却也吓人,并非由于体力上的衰弱,虽然囚禁与粗劣的食物无疑都起过作用;却是由于孤独与废弃所导致的衰弱,而这正是它凄惨的特色*。它
  仿佛是漠漠远古的声音那微弱、濒危的回响,已完全失去了人类嗓音所具有的生命力与共鸣,仿佛只是一种曾经美丽的颜色*褪败成的模糊可怜的污斑。那声音很低
  沉,很压抑,像是从地下发出来的,令人想起在荒野里踽踽独行、疲惫不堪、饥饿待毙的旅人,那无家可归的绝望的生灵在躺下身子准备死去之前苦念着家庭和亲友
  时所发出的哀音。
  一声不吭的工作进行了几分钟,那双失神的眼睛又抬起来望了望。眼里全无兴趣或好奇,只是模糊地机械地意识到刚才有个唯一的客人站立的地方现在还没有空出来。
  “我想多放一点光线进来,”德伐日目不转睛地望着鞋匠,“你可以多接受一点么?
  鞋匠停止了工作,露出一种茫然谛听的神情,望了望他身边的地板,同样望了望另一面地板,再抬头望着说话的人。
  “你说什么?”
  “你可以多接受一点光线么?”
  “你要放进来,我只好忍受。”(“只好”两字受到很轻微的强调)
  只
  开了一线的门开大了一些,暂时固定在了那个角度。一大片光线射进阁楼,照出鞋匠已停止了工作;.一只没做完的鞋放在他膝头上;几件平常的工具和各种皮件放
  在脚旁或长凳上。他长了一把白胡子,不长,修剪得很乱;面颊凹陷,眼睛异常明亮。因为面颊干瘦和凹陷,长在仍然深浓的眉毛和乱糟糟的头发之下的那双眼睛似
  乎显得很大,虽然实际上并非如此一-它们天生就大,可现在看去却大得不自然。他那破烂的黄衬衫领口敞开,露出瘦骨嶙峋的身子。由于长期与直接的阳光和空气
  隔绝,他跟他那帆布外衣、松垂的长袜和破烂的衣衫全都淡成了羊皮纸似的灰黄,混成一片,难以分清了。
  他一直用手挡住眼前的光线,那手似乎连骨头都透明了。他就像这样坐着,停止了工作,直勾勾地瞪着眼。在直视眼前的人形之前,他总要东望望,西望望,仿佛已失去了把声音跟地点联系的习惯。说话之前也是如此,东看看,西看看,又忘掉了说话。
  “你今天要做完那双鞋么?”德伐日问。
  “你说什么?”
  “你今天打算做完那双鞋么?”
  “我说不清是不是打算,我想是的。我不知道。”
  但是,这个问题却让他想起了他的工作,便又埋头忙起活儿来。
  罗
  瑞先生让那姑娘留在门口,自己走上前去。他在德伐日身边站了一两分钟,鞋匠才抬起了头。他并不因见了另一个人而显得惊讶,但他一只颤巍巍的手指却在见他时
  放错了地方,落到了嘴唇上(他的嘴唇和指甲都灰白得像铅),然后那手又回到了活儿上,他弯下腰重新做起鞋来。那目光和身体的动作都只是一瞬间的事。
  “你有客人了,你看,”德伐日先生说。
  “你说什么?”
  “这儿有个客人。”
  鞋匠像刚才一样抬头望了望,双手还在继续工作。
  “来吧!”德伐日说。“这位先生很懂得鞋的好坏。把你做的鞋让他看看。拿好,先生。”
  罗瑞先生接过鞋。
  “告诉这位先生这是什么鞋,是谁做的。”
  这一次的停顿比刚才要长,好一会儿之后鞋匠才回了话:
  “我忘了你问的话。你说的是什么?”
  “我说,你能不能介绍一下这类鞋,给这位先生介绍一下情况。”
  “这是女鞋,年轻女士走路时穿的。是流行的款式。我没见过那款式。可我手上有图样。”他带着瞬息即逝的一丝自豪望了望他的鞋。
  “鞋匠的名字是……?”德伐日说。
  现
  在手上再没了工件,他便把右手的指关节放在左手掌心里,然后又把左手的指关节放到右手掌心里,接着又用一只手抹了抹胡子拉碴的下巴。他就像这样一刻不停地
  依次摸来摸去,每说出一句话他总要落入一片空白。要想把他从那片空白之中唤醒过来简直像是维持一个极度衰弱的病人不致休克,或是维持濒于死亡者的生命,希
  望他能透露些什么。
  “你问我的名字吗?”
  “是的。”

  “北塔一o五。”
  “就这个?”
  “北塔一0五。”
  他发出了一种既非叹息也非**的厌倦的声音,然后又弯腰干起活儿来,直做到沉默再度被打破。
  “做鞋不是你的职业吧?”罗瑞先生注视着他说。
  他那枯槁的眼睛转向了德伐日,仿佛希望把题目交给他来回答,从那儿没得到答案,他又在地下找了一会儿,才又转向提问者。
  “做鞋不是我的职业么?不是。我--我是在这儿才学做鞋的。我是自学的。我请求让我--”
  他又失去了记忆。这回长达几分钟,这时他那两只手又依次摸索起来。他的眼睛终于慢慢回到刚才离开的那张脸上。一见到那张脸,他吃了一惊,却又平静下来,像是那时才醒来的人,又回到了昨夜的题目上。
  “我申请自学做鞋,费了很多力,花了很多时间,批准了。从那以后我就做鞋。”
  他伸手想要回被拿走的鞋,罗瑞先生仍然注视着他的脸,说:
  “曼内特先生,你一点都想不起我了么?”
  鞋掉到地下,他坐在那儿呆望着提问题的人。
  “曼内特先生,”罗瑞先生一只手放在德伐日的手臂上,“你一点也想不起这个人了么?看看他,看看我。你心里是不是还想得起以前的银行职员,以前的职业和仆人,曼内特先生?”
  这
  位多年的囚徒坐在那儿一会儿呆望着罗瑞先生,一会儿呆望着德伐日,他额头正中已被长期抹去的聪明深沉的智力迹象逐渐穿破笼罩着它的-阴-霾透了出来,却随即又
  被遮住了,模糊了,隐没了,不过那种迹象确实出现过。可他的这些表情却都在一张年轻漂亮的面孔上准确地得到了反映。那姑娘早已沿着墙根悄悄走到一个能看见
  他的地点,此时正凝望着他。她最初举起了手,即使不是想把自己与他隔开,怕见到他,也是表现了一种混合着同情的恐惧。现在那手却又伸向了他,颤抖着,急于
  把他那幽灵样的面孔放到她温暖年轻的胸膛上去,用爱使他复活,使他产生希望--那表情在她那年轻漂亮的脸上重复得如此准确(虽是表现了坚强的性*格),竟仿
  佛是一道活动的光从他身上移向了她。
  黑暗又笼罩了他,他对两人的注视逐渐松懈下来,双眼以一种昏瞀而茫然的表情在地下找了一会儿,便又照老样子东张西望,最后发出一声深沉的长长的叹息,拿起鞋又干起了活儿。
  “你认出他了么,先生?”德伐日先生问。
  “认出来了,只一会儿。开头我还以为完全没有希望了,可我却在一瞬间毫无疑问地看到了那张我曾十分熟悉的面孔。嘘!咱们再退开一点,嘘!”
  那姑娘已离开阁楼的墙壁,走近了老人的长凳。老人在低头干活儿,靠近他的人影几乎要伸出手来摸摸他,而他却一无所知。此中有一种东西令人肃然竦然。
  没有话语,没有声音。她像精灵一样站在他身边,而他则弯着腰在干活。
  终于,他放下了手中的工具,要取皮匠刀了。那刀就在他身边--不是她站立的一边。他拿起了刀,弯下腰要工作,眼睛却瞥见了她的裙子。他抬起头来,看到了她的脸。两个旁观者要走上前来,她却做了个手势,让他们别动。她并不担心他会用刀伤害她,虽然那两人有些不放心。
  他恐惧地望着她,过了一会儿他的嘴唇开始做出说话的动作,虽然没有发出声音。他的呼吸急促吃力,不时停顿,却听见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了出来:
  “这是什么?”
  姑娘泪流满面,把双手放到唇边吻了吻,又伸向他;然后把他搂在胸前,仿佛要把他那衰迈的头放在她的怀抱里。
  “你不是看守的女儿吧?”
  她叹了口气,“不是。”
  “你是谁?”
  她对自己的声音不放心,便在他身边长凳上坐了下来。他退缩了一下,但她把手放到了他的手臂上,一阵震颤明显地通过他全身。他温和地放下了鞋刀,坐在那儿瞪大眼望着她。
  她刚才匆匆掠到一边的金色*长发此时又垂落到她的脖子上。他一点点地伸出手来拿起发鬟看着。这个动作才做了一半他又迷糊了,重新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又做起鞋来。
  但
  他做得并不久。她放掉他的胳膊,却把手放到了他的肩上。他怀疑地看了那手两三次,似乎要肯定它确实在那儿,然后放下了工作,把手放到自己脖子上,取下一根
  脏污的绳,绳上有一块卷好的布。他在膝盖上小心地把它打开,其中有少许头发;只不过两三根金色*的长发,是多年前缠在他指头上扯下来的。
  他又把她的头发拿在手上,仔细审视。“是同样的,怎么可能!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是怎么回事?”
  在苦思的表情回到他额上时,他仿佛看到她也有同样的表情,便拉她完全转向了亮光,打量她。

  “那天晚上我被叫走时,她的头放在我的肩上一-她怕我走,虽然我并不怕--我被送到北塔时,他们在我的袖子上找到了这个。‘你们可以把它留给我么?它不能帮助我的身体逃掉,虽然能让我的精神飞走。’这是我当时说的话。我记得很清楚。”
  他用嘴唇做了多次动作才表示出了这些意思。但是他一旦找到了话语,话语便连贯而来,虽然来得缓慢。
  “怎么样--是你吗?”
  两个旁观者又吓了一跳,因为他令人害怕地突然转向了她。然而她却任凭他抓住,坦然地坐着,低声说,“我求你们,好先生们,不要过来,不要说话,不要动。”
  “听:”他惊叫,“是谁的声音?”
  他一面叫,一面已放松了她,然后两手伸到头上,发狂似地扯起头发来。正跟除了做鞋之外他的一切都会过去一样,这阵发作终于过去。他把他的小包卷了起来,打算重新挂到胸口,却仍然望着她,伤心地摇着头。
  “不,
  不,不,你太年轻,太美丽,这是不可能的。看看囚犯是什么样子吧!这样的手她当年从来没看见过,这样的脸她当年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声音她当年从来没有
  听到过。不,不。她--还有他--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在北塔那漫长的时间之前。你叫什么名字,我温和的天使?”
  为了庆贺他变得柔和语调和态度,女儿跪倒在他面前,哀告的双手抚慰着父亲的胸口。
  “啊,先生,以后我会告诉你我的名字,我的母亲是谁,我的父亲是谁,我为什么不知道他们那痛苦不堪的经历。但我现在不能告诉你,不能在这儿告诉你。我现在可以在这儿告诉你的是我请求你**我,为我祝福,亲我,亲我啊,亲爱的,我亲爱的!”
  他那一头凄凉的白发跟她那一头闪光的金发混到了一起,金发温暖了白发,也照亮了它,仿佛是自由的光芒照射在他的身上。
  “如
  果你从我的声音里听出了你曾听到过的甜蜜的音乐--我不知道你会不会,但我希望会--就为它哭泣吧,为它哭泣吧!如果你在**我的头发时能回想起在你自
  由的青年时代曾靠在你胸前的头的话,就为它哭泣吧,为它哭泣吧!若是我向你表示我们还会有一个家,我会对你一片孝心,全心全意地服侍你,这话能令你想起一
  个败落多年的家,因而使你的心憔悴,你就为它哭吧,哭吧!”
  她更紧地搂住他的脖子,像摇孩子似的在胸前摇着他。
  “如
  果我告诉你,我最最亲爱的人,你的痛苦已经过去,我是到这儿来带你脱离苦海的,我们要到英国去,去享受和平与安宁,因而让你想到你白白葬送的大好年华,想
  到我们的生地--对你这样冷酷无情的法兰西,你就哭吧!哭吧!如果我告诉你我的名字,谈起我还活着的父亲和已经死去的母亲,告诉你我应当跪在我光明磊落的
  父亲面前求他饶恕,因为我不曾营救过他,不曾为他通宵流泪、睡不着觉,而那是因为我可怜的母亲爱我,不肯让我知道她的痛苦。若是这样你就哭吧!哭吧!为她
  而哭!也为我哭!两位好先生,谢谢上帝!我感到他神圣的眼泪落在我脸上,他的呜咽抽搐在我心上!啊,你看!为我们感谢上帝吧!感谢上帝!”
  他已倒在了她的怀里,他的脸落到了她的胸膛上:一个异常动人,也异常可怕的场面(因为那奇冤和惨祸)。两个在场人都不禁双手掩面。
  阁
  楼的静谧久久不曾受到干扰,抽泣的胸膛和颤抖的身躯平静了下来。正如一切风暴之后总有静谧。那是人世的象征,被称作生命的那场风暴必然会静下来,进入休息
  和寂寥。两人走上前去把父女俩从地上扶了起来--老人已逐渐歪倒在地上,精疲力竭,昏睡过去。姑娘是扶着他倒下去的,让他的头落在自己的手臂上;她的金发
  垂了下来,挡住了他的光线。
  “如果我们能把一切安排好,”她说,罗瑞先生已好几次抽动鼻孔,这时才对她弯下身来。她向他举起手说,“我们立即离开巴黎吧!不用惊醒他就能从门口把他带走--”
  “可是你得考虑,他经得起长途跋涉么?”罗瑞先生问。
  “这个城市对他太可怕,让他长途跋涉也比留在这儿强。”
  “这倒是真的,”德伐日说,此时他正跪在地上旁观,听着他们说话。“更重要的是,有一切理由认为,曼内特先生最好是离开法国。你看,我是不是去雇一辆驿车?”
  “这是业务工作,”罗瑞先生说,转瞬之间恢复了他一板一眼的工作态度。“既是业务工作,最好就由我来做。”
  “那
  就谢谢你了,”曼内特小姐催促道,“就让我跟他留在这儿。你看,他已经平静下来。把他交给我好了,不用担心。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如果你关上门,保证我们不

  受干扰,我毫不怀疑他在你回来的时候会跟你离开时一样平静。我保证尽一切努力照顾好他。你一回来我们马上就带他走。”
  对这做法罗瑞先生跟德伐日都不怎么赞成。他们都很希望有一个人能留下来陪着,但是又要雇马车,又要办旅行手续;而天色*又已经晚了,时间很急迫。最后他们只好把要办的事匆匆分了个工就赶着办事去了。
  暮色*笼罩下来,女儿把头放在硬地上,靠在父亲身旁,观察着他,两人静静地躺着。夜色*越来越浓,一道光从墙壁的缝隙里透了进来。
  罗瑞先生和德伐日先生已办好了旅行所需的一应事项,除了旅行外衣、围巾,还带来了夹肉面包、酒和热咖啡。德伐日先生把食品和带来的灯放到鞋匠长凳上(阁楼里除了一张草荐床之外别无他物),他跟罗瑞先生弄醒了囚徒,扶他站起身来。
  人
  类的全部智慧怕也无法从那张脸上那惊恐茫然的表情解释他心里的神秘。他是否明白已经发生的事?他是否回忆起了他们告诉他的东西?他是否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
  自由?没有任何聪明的头脑能够回答。他们试着和他交谈,但是他仍然很迷糊,回答来得很缓慢。见到他那惶惑*的样子,他们都感到害怕,都同意不再去惊扰
  他。他露出了一种从没出现过疯狂*的表情,只用双手死死抱住脑袋。但-听见他女儿的声音就面露喜色*,并把头向她转过去。
  他们给他东西吃,他就吃;给他东西喝,他就喝;给他东西穿,他就穿;给他东西围,他就围,一副长期习惯于担惊受怕、逆来顺受的样子。他的女几揽住他的胳膊,他反应很快,立即用双手抓住她的手不放。
  他们开始下楼,德伐日先生提着灯走在前面,罗瑞先生断后。他们才踏上长长的主楼梯没几步,老人便停下了脚,盯着房顶和四壁细看。
  “你记得这地方么,爸爸?你记得是从这儿上去的么?”
  “你说什么?”
  但是不等她重复她的问题,他却喃喃地作出了回答,仿佛她已经再次问过了。
  “记得?不,不记得,太久了。”
  他
  们发现他显然已不记得从监牢被带到这屋里的事了。他们听见他低声含糊地念叨着“北塔一o五”。他向四面细看,显然是在寻找长期囚禁他的城堡坚壁。才下到天
  井里,他便本能地改变了步态,好像预计着前面便是吊桥。在他看到没有吊桥,倒是有马车在大街上等着他时,他便放掉女儿的手,抱紧了头。
  门口没有人群;窗户很多,窗前却阒无一人,甚至街面上也没有行人。一种不自然的寂静和空旷笼罩着。那儿只看到一个人,那就是德伐日太太一-她倚在门框上织着毛线,什么都没看见。
  囚
  徒进了马车,他的女儿也跟着上去了,罗瑞先生刚踩上踏板,却被他的问题挡住了一-老人在痛苦地追问他的皮匠工具和没做完的鞋。德伐日太太立即告诉丈夫她去
  取,然后便打着毛线走出灯光,进了天井。她很快便拿来了东西,递进马车--又立即靠在门框上打起毛线来,什么都没看见。
  德伐日坐上驭手座位,说,“去关卡!”双手“叭”的一声挥动鞭子,一行人就在头顶昏暗摇曳的路灯下蹄声得得地上路。
  马
  车在摇曳的路灯下走着。灯光好时街道便明亮,灯光差时街道便幽暗。他们驰过了火光点点的店铺、衣着鲜艳的人群、**辉煌的咖啡厅和戏院大门,往一道城门
  走去。提着风灯的卫兵站在岗哨小屋边。“证件,客人!”“那就看这儿,军官先生,”德伐日说,走下车把卫兵拉到一旁,“这是车里那位白头发先生的证件。文
  件和他都交我负责,是在一一”他放低了声音,几盏军用风灯闪烁了一下,穿制服的手臂举起一盏风灯,伸进马车,跟手臂相连的眼睛用颇不寻常的眼色*望了望白发
  的头。“行了,走吧!”穿制服的人说。“再见!”德伐日回答。这样,他们从摇曳在头顶越来越暗淡的不长的光林里走了出去,来到浩瀚无涯的星光之林下面。
  天
  弯里悬满并不摇曳的永恒的光点,天穹下夜的-阴-影广阔而幽渺。有的光点距离这小小的地球如此辽远,学者甚至告诉我们它们发出的光是否足以显示出自己尚成问
  题。它们只是宇宙的微尘,而在宇宙中一切都能容忍,一切都干了出来。在黎明之前整个寒冷而不安的旅途中,点点星光再一次对着贾维斯.罗瑞先生的耳朵悄悄提
  出了老问题--罗瑞先生面对已被埋葬又被掘出的老人坐着,猜测着老人已失去了哪一些精微的能力,哪一些能力还可以恢复:
  “我希望你愿意重返人世?”
  得到的还是老答案:
  “我
  不知道。”
或许您还会喜欢: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魔山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一《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九二九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评论界公认的事实。二关于托马斯·曼,我国读者并不陌生。 [点击阅读]
1973年的弹子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有一段时间——10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自己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点击阅读]
24个比利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序言本书叙述的是一则真实故事──威廉.密里根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他不像精神病或一般小说上所记载的其他多重人格病患一样使用杜撰的假名,从被逮捕到被控诉开始,他一直都是争论性的公众人物。他的面孔出现在各报章杂志的头版和封面上,心智检查的结果不仅出现在夜间电视新闻节目,更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全世界。 [点击阅读]
ABC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在我的这本记叙性的书中,我摒弃了常规,仅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亲自处理过的一些案件和勘查过的现场,而其它章节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写的。我希冀读者相信书中的情节是真实的。虽然在描述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及感情上过于细腻,可是我保证,这都是我当时精细的笔录。此外,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还亲自对它们进行过校对。 [点击阅读]
H庄园的一次午餐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埃莉诺·凯瑟琳·卡莱尔,您被指控于本年七月二十七日杀害了玛丽·杰勒德。您是否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埃莉诺·卡莱尔笔直地站立着。她那傲然高昂的头、生气勃勃的蓝色眼睛使人惊讶。她的头发像煤炭一样乌黑。修剪应时的眉毛形成两条细线。法庭笼罩在一片沉闷而紧张的寂静中。 [点击阅读]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0
摘要:正文第1节:春天(1)春天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有间屋子的门楣上摆着一排漂亮的镜框,里面全是猫的照片。再往屋里一看,从左面墙开始,隔过中间窗户,一直转到右面墙的一半,又挂了快一圈儿猫的照片,我懒得去数多少张了。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有的猫不理睬我,有的猫死盯着我。整个房间就像个佛龛,令人窒息。我呆呆地站在门口。"这围脖真好看哪。 [点击阅读]
一朵桔梗花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1.一串白藤花序幕花街上,点着常夜灯。如今,连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可是大正(注:日本年号,1911-1926)末年,在那个伸入濑户内海的小小港埠里,有一所即今是当时也使人觉得凄寂的风化区,名字就叫“常夜坡”。活了这么一把年纪,到如今还常常会想起那整晚点着的白花花、冷清清的灯光;奇异的是每次想起,它总是那么凄冷,了无生气。 [点击阅读]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阿里阿德理-奥列弗夫人在朋友朱迪思-巴特勒家作客。一天德雷克夫人家准备给村里的孩子们开个晚会,奥列弗夫人便跟朋友一道前去帮忙。德雷克夫人家热闹非凡.女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进进出出地搬着椅子、小桌子、花瓶什么的.还搬来许多老南瓜,有条不紊地放在选定的位置上。今天要举行的是万圣节前夜晚会,邀请了一群十至十七岁的孩子作客。 [点击阅读]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死者引导我们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醒来,寻求着一种热切的“期待”的感觉,摸索着噩梦残破的意识。一如咽下一口要以烧着你五脏六腑的威士忌,这种“期待”的感觉热辣辣的。我心中忐忑,摸索着,企望它能切实重返体内。然而这种摸索却永远都是徒劳枉然。手指已没了气力,我只好将它们并拢起来。分明觉出自己全身的骨肉都已分离。迎着光亮,我的意识畏葸不前,这种感觉也正转化成一种钝痛。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