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Site Manager
苏菲的世界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一场哲学的魔幻怪谈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挪威作家乔斯坦在他的那本著名的《苏菲的世界》里的第一句这么写道:“苏菲放学回家了。有一段路她和乔安同行。”
  有点羞愧的是,作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书的《苏菲的世界》,我二十四岁才第一次读到。我接触西方哲学很晚,大学的时候零零散散的上过一些哲学的选修课程,喜欢上它也是近两年的事情。可能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和我一样,如果不算那些基础教育里思想政治课中朦朦胧胧而且不成系统的唯物主义理论,几乎就没有受到过任何其他方面的哲学教育。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是“爱智”。抛开意识形态的问题,在中国人的眼里,这门关于“热爱智慧”的科学,恐怕根本就不会比数学物理这样具有明显社会实用价值的科目更吸引中国的教育业者。
  你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在这是《苏菲的世界》里的哲学家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在很多人眼里,《苏菲的世界》恐怕是一部很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说——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我说的魔幻指的是托尔金魔戒上铭刻的咒语或者某个男孩头上的闪电疤痕,那也不是伊斯兰世界中神秘的苏菲主义,这只不过是个名称上的巧合罢了。我们所说的魔幻,是指它看起来严肃而温馨情节里却充满了荒诞与匪夷所思。故事发生在挪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这不是一本high书,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它按照有关欧洲哲学的历史与文化而展开,平淡,虽悬念重生却波澜不惊。
  这本书对于没有文化背景的中国学生来说,在理解上的确会有些难度和缺乏系统性*。因为欧洲哲学史,说穿了就是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
  从古希腊爱琴海里发源的自然派哲学光芒,到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在整个欧洲所燃起的燎原的千年智慧之火;

  从人性*被献上神权祭坛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理性*主义和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碰撞;
  从启蒙运动里人权对于王权和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和理性*的推崇,到黑格尔三段式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个哲学家的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理想;
  从基督徒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义到二十世纪无神论者萨特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
  哲学,在大众的眼里向来是艰深而晦涩的。光是那些“主义”的名词,就足够杀灭我们头脑中并不很充足的智慧。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来说,有个先天性*的不足,便是太过于强调主观感受,强调天人合一,从而造成理性*和客观的缺乏。黑格尔曾经说中国是没有哲学的。我想他的意思,是指中国没有类似于西方这样主要依靠理性*而搭建的哲学体系,而是更多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这一点上罗素曾说黑格尔是幼稚的)不过,作为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我倒是很同意冯友兰先生的话,中国哲学情怀是高于欧洲传统的宗教境界的。至少它其中还有“庄周梦蝶”这样浪漫魔幻的世界观。对于和智慧抱团取暖的哲学家来说,最孤独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无法思考和无法拥有智慧。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古典哲学家,他们并不孤独。
  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才是哲学的外在意义。《苏菲的世界》里显然更多的注重于人生观的建立。萨特曾说,因为存在高于本质,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需要构建自己的人生。二十年前那个在山海关自杀的青年说他看到了人类的末日,他死的时候身旁摆着《圣经》和《瓦尔登湖》。他把人的存在构架于理想主义的层面是对幸福的绝对忠诚,但破灭之后却也是对生命本身了无意义的反证。正是因为人生的无望和迷茫,所以很多人便去探求于一种“超越理性*”的关怀。维特根斯坦说宗教是人对痛苦的一种“解脱的渴望”,尼采说“上帝已死”,后来又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者“人说,要有上帝,于是便有了上帝”的调侃。其实对上帝的怀疑,也就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迷茫。很多身为基督徒的哲学家都有这样的矛盾,如果说理性*是上帝的恩赐,我们是否应该用这种恩赐去探知他?我生命中曾有好几位跟我关系密切的基督徒,他们很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上帝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相信。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基于信仰的事实,却也能很好的给予他们现世的安稳,充实和幸福。

  哲学中最好的思考方式莫过于提出问题并用理性*去寻求解答。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毕达哥拉斯),你很难想象,同样的一些分子构成的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大脑为什么偏偏让人类拥有了理性*,猪就不知道最近正在流行一种以它的名字命名的瘟疫。如果没有理性*,我们的地球仍然是宇宙的中心,世界可能还在九头大象的背上。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果我问人从哪里来,估计有一群人会翻开圣经的创世纪念出他们喜欢的句子,而另外一部分人的思维就会跳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从英格兰出发的小猎犬号上了。西方的哲学,以研究人的理性*存在的价值为终极目标。如果真有一个超越一切并代表所有终极价值的“神”存在,那么哲学便是用来和这位神沟通的巴比塔,而理性*便是用来建这座塔的石料。这实际是一个在有限的未来里人类无法完成的浩大工程。更何况,我们并不知道,这位“神”会不会在我们建成之前摧毁它。如果你能抛开一切现世烦恼,你会发现,原来哲学的终极命题,虽然没有像精灵公主与独眼巨人带着纯粹的美好或者丑陋,也确确实实如同这座巴比塔一样透露着让人不可探知的魔幻意境。
  两年多关于哲学书籍的阅读,常常让我觉得哲学,仿佛是一架人性*的风车,在人性*的作用下转动,并引发思考。我不知道是否因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之神雅典娜是个女人,所以在哲学史里,男人们更“爱智”。哲学的世界是男人的世界,鲜有著名女性*哲学家的存在。我想,之所以说以女性*为观察视角的《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优秀哲学启蒙书籍的原因,除开作者乔斯坦对西方哲学的通俗故事化,恐怕也是因为行文中浓郁的人文及女权主义气息吧。

  《苏菲的世界》里的故事主体,不同于柏拉图理想国中那些望着岩壁上投影的洞穴人,而是一个三层嵌套世界里的苏菲与“上帝”的互动关系。作为“创作者”的上校创造了主人公苏菲的世界,而这本书的作者乔斯坦又创造了上校和他的女儿席德的世界。当苏菲得到真相的时候,她没有感觉一切变得虚无和意义丧失,而是希望摆脱这位造物主的干预——小说的最后触及了存在主义的精神核心。从上校的书中逃离,这是主人公苏菲最后的选择。对于这个结局,通常有两种理解,有人说这是在隐喻二十世纪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也有人说这是苏菲要努力逃脱束缚,并勇敢的完全“自我”。对于作者的立意,我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
  “上帝”嗒嗒的敲击着键盘:“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夜里,男孩从笔记本电脑里抬起头。
  “上帝”这么写道,TA微微的笑了笑。
  海滨城市无边际的黑夜里,海鸟银色*的羽翼划破天空,窗外微风习习,月朗星稀。
  男孩在想,在这个浩大的世界,他将与谁同行。
或许您还会喜欢:
恐怖的隧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1金秋10月,天气分外晴朗。一辆公共汽车正在沿着关门公路向南行驶。秋田直治坐在车中最后一排的座位上,他知道车马上就要驶到关门隧道了,透过宽大明亮的车窗玻璃,他看到深秋时的天空湛蓝而高远,没有一丝浮云。往日,北九州市因为是一座工业城市,所以上空总是被浓烟笼罩着,空气污染的十分厉害。就连与它相邻的部分地区也被污染了,香川县的坂付市,远远望去,它上空墨色的污浊气体象一片拖着长尾的薄云。 [点击阅读]
情书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下雪了,就在藤井先生结束致词的一刻。"就此,多谢大家的到来。我肯定,阿树泉下有知,一定会很高兴。"渡边博子参加了藤井树逝世三周年的纪念仪式。藤井树的父亲正站在墓碑前讲及他儿子生前的点滴。博子?如果阿树多留一点时间便好了。三年前的事就像在眼前。当时,她跟阿树正准备结婚。就在婚期之前,阿树参加了一个攀山探险旅程。山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迫使探险队改行一条少人使用的路。 [点击阅读]
无影灯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01“今晚值班不是小桥医师吗?”做完晚上7点的测体温、查房,返回护士值班室的宇野薰一边看着墙上贴着的医师值班表一边问。“那上面写着的倒是小桥医师,可是,听说今晚换人了。”正在桌上装订住院患者病历卡片的志村伦子对阿薰的问话头也没抬地回答说。“换人了,换的是谁?”“好像是直江医师。 [点击阅读]
道德情操论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2
摘要:自从很久以前即1759年初《道德情操论》第一版问世以来,我想到了其中可作的一些修改,以及有关该学说的种种很好的说明。但是,我一生中的种种偶然事件必然使我全神贯注于各种工作,直到现在都妨碍我常想以小心谨慎和专心致志的态度进行的修订这一著作的工作。读者将在这一新版中,在第一卷第三篇的最末一章中,以及在第三卷第四篇的第一章中,看到我已作出的主要改动。第六卷,正如它在新版中呈现的那样,完全是新写的。 [点击阅读]
1408幻影凶间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一迈克·恩斯林还站在旋转门里面的时候就看到了奥林——多尔芬旅馆的经理——正坐在大堂里厚厚的椅子上。迈克心里一沉。要是我让律师一块儿来就好了,他想。哎,可现在为时已晚。即使奥林已经决定设置重重障碍,想办法不让迈克进入1408房间,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总有办法对付他的。迈克走出旋转门后,奥林伸出又短又粗的手走了过来。 [点击阅读]
1Q84 book3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nbs;《1Q84Book3》内容简介“你為什麼死的?”“為了要这样再生。”“再生需要有什麼?”“人无法為自己再生。要為别人才行。”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超过30年创作履歷中,自我期待最重要的一部!《1Q84Book3》突破性*完结!少年时代的爱恋,分隔二十年后再重逢&helli;天吾和青豆,两个孤独的灵魂同样的十二月,终於在这1Q84年的世界, [点击阅读]
修道院纪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在王室名录上第五位叫唐·若奥的国王今天晚上要去妻子的卧室。唐娜·马丽娅·安娜·若泽珐来到这里已经两年有余,为的是给葡萄牙王室生下王子,但至今尚未怀孕。宫廷内外早已议论纷纷,说王后可能没有生育能力。但这仅限于关系亲密者之间的隐隐低语,以免隔墙有耳,遭到告发。要说过错在国王身上,那简直难以想象,这首先是因为,无生育能力不是男人们的病症,而是女人们的缺陷,所以女人被抛弃的事屡见不鲜。 [点击阅读]
地狱
作者:佚名
章节:110 人气:2
摘要:致中国的合作者、读者和书迷们:对于今年不能亲至中国一事,我深感遗憾,因此想借这封短信向你们所有人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有了你们,才有我所谓的成功。谢谢你们为我的作品中文版所付出的时间与努力,你们的厚爱尤其让我感动。我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拜访你们美丽的国家,亲口表达我的谢意。谨致最诚挚的祝愿。 [点击阅读]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点击阅读]
妖窟魔影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当山冈圭介来到琴川河的上游地区,已是时近中午。山冈行走在岩石地带时,极为小心谨慎。如果从同上次一样的道路上通过,则很容易留下足印。山冈圭介连那足印也极力避免留下。他每一步都尽量地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方,以及草地,把步子尽可能踩在土质坚硬的路面上以及岩石上,以免留下走过的痕迹。他的整个行动都小心翼翼。他深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山冈进入到岩石地带的中心部位。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