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汤姆·索亚历险记 - 马克·吐温简介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
  美国作家。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1835年11月30日生于密苏里州,1910年4月21日卒于康涅狄格州。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最具美国本土特色的作家”。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
  幼时家境贫困,12岁时因父亲去世辍学,开始到印刷所当学徒,稍大一点便外出找活干。21岁时,对轮船上的领港员生活发生极大兴趣,决定拜师学艺。 密西西比河上4年领港生活使他熟悉各式各样的人。这一段经历为他今后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他的笔名马克•吐温就取自船工生活:mark是“测 标”,twain为“两英寻(合12英尺)”,“测标两英寻”说明仍是安全水位。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他随哥哥去内华达;先卷入找矿热潮,后去报馆 工作,从此开始创作生涯。
  19世纪60~70年代,马克•吐温发表幽默短篇共70篇,其中多数为小品类。它们的主要特色是极度夸张、幽默、滑稽。主人公往往天真老实,思想单 纯,有一套先入为主的想法,结果处处碰壁。他的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和名篇《竞选州长》、《神秘的访问》都是这样写的。在一部分作品里,幽默 含有讽刺,如《竞选州长》、《坏孩子的故事》、《好孩子的故事》等。作者解释说“幽默只是花絮”,“为幽默而幽默是不能经久的”,他的幽默滑稽出自严肃的 创作目的。这期间他讽喻的社会现象有:种族歧视、新闻界的乌烟瘴气、投机心理以及社会道德的错位与虚伪。
  60年代末马克•吐温到了东部之后,发表了《傻子出国记》、《过苦日子》和《镀金时代》三部长篇作品。
  《傻子出国记》为通讯集,是马克•吐温的旅欧报道。写天真无知的美国人在欧洲的旅游见闻,滑稽、诙谐,表现出美国人在欧洲封建社会及其印记面前的优 越感。《过苦日子》是一部回忆录,写作者到内华达找矿经过,其中有不少虚构成分,把艰苦的淘金生活写得生气勃勃,热气腾腾,其间一些夸张、滑稽的故事表现 出马克•吐温的喜剧才能。《镀金时代》是他同邻居、作家查尔斯•沃纳合写的长篇小说,旨在讽刺当时疯狂的社会投机心理。小说的人物有企业家、政客、农场主 和小市民。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告诉我们:在那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获得大量财富的是投机商、企业家和政客,小人物永远是在做梦,就像那位塞勒斯上校,发 财梦做了一个又一个,可餐桌上“只见冷水和生萝卜”。

  70年代初,马克•吐温同一位富商的女儿奥利薇亚•兰登结婚,定居在马萨诸塞州的哈特福德。《汤姆•索亚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上》和《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就是这段稳定的生活期间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少年儿童追求新奇、冒险的生活。小汤姆厌恶呆板乏味的小镇生活,包括主日学校的虚伪 刻板、守旧的小市民习气、老一套的布道演说……他同小伙伴去岛上“探险”,同大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少年儿童的活泼的稚气。《在密西西比河上》回忆了作者 当年的水上生涯。大河景色、航运经历、弟弟遇难等真实故事,富有诗意,抒情气氛很浓。书中写到领港员协会的组织和斗争是19世纪美国劳工运动的宝贵史料。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名著。小说续《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内容,主人公换成汤姆的朋友哈克——一个穷 苦白人的儿子。他害怕醉鬼父亲毒打,又受不了保护人的清规戒律,离家出走,半路上遇见黑奴吉姆,两人乘木排沿着密西西比河逃亡,去寻找自由州。哈克虽没有 受过教育,爱撒谎,但本性善良,好开玩笑,又富于同情心。一路上吉姆照顾哈克,哈克帮助吉姆匿藏。哈克长期生活在蓄奴州,流行的种族歧视观念常牵制着他。 他们越接近自由州,哈克的内心矛盾越尖锐。当时蓄奴州的法律规定,帮助黑奴逃跑是有罪的,他决定写信向吉姆的主人告发。可是一想起吉姆渴望自由,临危不 惧,而且舍己为人等优良品质,哈克就感到为难,最后终于把信撕掉。哈克的作为表现了作者自由、平等的民主理想。书中还描写了南北战争前多方面的社会生活, 创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小说纯粹用美国口语写成,开创了美国文学口语文体的传统。
  80年代后期开始,马克•吐温的作品有:用荒诞情节批判英国封建体制的《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用巧妙错位的故事讽刺美国种族歧视的《傻瓜威尔逊》,歌颂法国民族女英雄的《冉•达克》,以及深刻剖析金钱腐蚀作用、暴露上等人伪善面貌的《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80年代马克•吐温筹办出版公司并投资新式排字机的试制工程。这两项工作均告失败,致使马克•吐温破产。1891年,他迁家欧洲,自己作环球巡回演讲以偿还债务。1900年回国。这个时期,他发表的长篇作品有《赤道环游记》。
  20世纪初,马克•吐温发表了一系列反帝政论:《使用私刑的合众国》、《给生在黑暗中的人》、《为芬斯顿将军辩护》、《战争祈祷》等。在这些论文 中,作者控诉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同情并支持殖民地人民的斗争。随着作者对社会现实认识的深化,他的幽默风格逐渐从滑稽趋向讽喻,开朗活泼的心情也逐渐变 为忧郁愤慨,这在他后期反帝政论中尤为明显。在《什么是人》,《第44号,神秘的陌生人》等作品中还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悲观情绪。

  他的文学生涯很长,因此发表过的作品也有很多。作品大致分类:
  短篇:处女作《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百万英镑》、《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康涅狄克焦最近的狂欢节上的罪行纪实》
  中篇:《败坏赫德莱堡的人》、《艰难历程》
  长篇:《傻子国外旅行记》、《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傻瓜威尔逊》、《在亚瑟王朝的康涅狄克州的美国佬》、《冉·达克》
  侦探汤姆.索亚》
  游记:《国外旅游记》、《赤道游记》
  剧本:《阿星》
  回忆录:《格兰特回忆录》
  马克吐温的创作年表:
  1852.5.1《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发表于波士顿的幽默周刊《手提包》上。这是赛缪尔·克莱门斯的处女作。(自学的马克·吐温在印刷所当学徒、排字时,即开始练笔,发表这个处女作时年17岁。)
  1864.6移居旧金山,在《晨报》工作。开始为《旧金山人》写稿,时主编为小说家勃勒特·哈特。
  1865.11.18纽约的《星期六邮报》发表了马克·吐温的《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各处纷纷转载,马克·吐温开始在国内取得名声。
  1867.4.25查尔斯·韦勃出版了马克·吐温的第一本书《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和其它随笔》。
  1869.7马克·吐温的《傻子国外旅行记》出版,发行者为易里夏·勃里斯。
  1872.2《艰难历程》由勃里斯的美国出版公司出版。
  1873年冬马克·吐温与作家查尔斯·特德雷·华纳合作,写了《镀金时代》。华纳为其在哈特福特的邻居。
  1873.12《镀金时代》出版。发行者为美国出版公司的勃里斯。(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起一个幽默而讽刺的名字,并为世人所认同,尚乏先例)
  1874年夏马克·吐温开始写《汤姆·索亚历险记》,并把《镀金时代》编成剧本。当时是在纽约的埃尔弥拉附近的夸雷农庄。
  1876.1《康涅狄克焦最近的狂欢节上的罪行纪实》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

  1876年夏马克·吐温开始写《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地点在夸雷农庄。
  1876.10与勃勒特·哈特合作写喜剧《阿星》。十二月完成,但两人的友谊从此难以维持。
  1876.12《汤姆·索亚历险记》由勃里斯出版。时间是在交稿后一年以上,这样就没有能赶上圣诞节的好生意季节。马克·吐温开始考虑换一家出版商出版其著作。
  1877.7.31《阿星》在纽约的“第五条街剧院”演出。五周后停演,演出者在钱财上有亏损。
  1877.11开始写《王子与贫儿》。
  1878年春—1879年夏全家往欧洲旅行,特别是游了德国。为《国外旅游记》收集了材料。
  1880.3《国外旅游记》出版。出版者为美国出版公司的勃里斯。
  1881.12《王子与贫儿》出版。出版者为波士顿的詹姆斯·勒·奥斯谷特。
  1882.4马克·吐温重访密西西比河上,以便为其《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的下半部收集材料。他遍访密西西比河流域,一直到五月底。
  1883年夏马克·吐温在夸雷农庄完成了《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的写作。《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由奥斯谷特出版。
  1885.2.18《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由惠勃斯特出版公司出版。
  1885.3麻省康谷尔顿的图书委员会称《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为“无聊之作,只能供贫民窟阅读”。不得放在书架上,从而开始了禁书的一段历史,其影响直至今日。虽然如此,到五月份时,《赫克》出售了五万一千本。(这样的禁书是个别单位的,并非全国性的)
  1885.12惠勃斯特公司出版了《格兰特回忆录》,格兰特一家收益四十万元,使得他们能免于破产。马克·吐温也深信自己有经商的天才。(格兰特将军,1869—1877任总统。格兰特与马克·吐温交谊较深)
  1886.1马克·吐温开始写《在亚瑟王朝的康涅狄克州的美国佬》。
  1889.12《在亚瑟王朝的康涅狄克州的美国佬》由惠勃斯特出版公司出版。
  1894.4.16《汤姆·索亚在国外》由惠勃斯特公司出版。
  1894.11《傻瓜威尔逊》由美国出版公司出版。
  1896.5《冉·达克》由哈泼公司出版。
  1896.11《侦探汤姆.索亚》由哈泼公司出版。
  1897.11《赤道游记》由美国出版公司出版。
  1901.2《致坐在黑暗中的人》在《北美评论》上发表。(这是马克·吐温反对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实行侵略的名篇——译者)
  1910年冬春马克·吐温健康恶化。
  1910.4.21马克·吐温因狭心症不治逝世。
或许您还会喜欢:
安德的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我用他的眼睛来观察,用他的耳朵来聆听,我告诉你他是独特的,至少他非常接近于我们要找的人。”“这话你已经对他的哥哥说过。”“由于某些原因,他哥哥已经被测试过不符合需要,但这和他的能力无关。”“他的姐姐也是这样,我很怀疑他会不会也是这样,他的性格太过柔弱,很容易屈服于别人的意愿。”“但不会是对他的敌人。”“那么我们怎么做?将他无时不刻的置于敌人之中?”“我们没有选择。”“我想你喜欢这孩子。 [点击阅读]
梦的解析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2
摘要:我尝试在本书中描述“梦的解析”;相信在这么做的时候,我并没有超越神经病理学的范围。因为心理学上的探讨显示梦是许多病态心理现象的第一种;它如歇斯底里性恐惧、强迫性思想、妄想亦是属于此现象,并且因为实际的理由,很为医生们所看重。由后遗症看来,梦并没有实际上的重要性;不过由它成为一种范例的理论价值来看,其重要性却相对地增加不少。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五十度灰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67 人气:2
摘要:E L James is a TV executive, wife, and mother of two, based in West London. Since early childhood, she dreamt of writing stories that readers would fall in love with, but put those dreams on hold to focus on her family and her career. She finally plucked up the courage to put pen to paper with her first novel, Fifty Shades of Grey. [点击阅读]
儿子与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34 人气:2
摘要: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杰出的英国小说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劳伦斯于1885年9月11日诞生在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矿区一个矿工家庭。做矿工的父亲因贫困而粗暴、酗酒,与当过教师的母亲感情日渐冷淡。母亲对儿子的畸型的爱,使劳伦斯长期依赖母亲而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性爱能力。直到1910年11月,母亲病逝后,劳伦斯才挣扎着走出畸形母爱的怪圈。 [点击阅读]
布登勃洛克一家
作者:佚名
章节:98 人气:2
摘要:(上)在!”9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期德国北部的商业城市吕贝克。这一家人的老一代祖父老约翰·布登洛克,年轻的时候正值反对拿破仑的战争,靠为普鲁士军队供应粮食发了财。他建立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此外,他还拥有许多粮栈、轮船和地产,儿子小约翰又获得了尼德兰政府赠予的参议员荣誉头衔,因而他和他的一家在吕贝克享有很高的声望。这一家人最近在孟街买下了一所大邸宅,布置得既富丽又典雅。 [点击阅读]
黄色房间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8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疑云(1)陈述约瑟夫?胡乐塔贝耶的这段奇妙经历时,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激动。时至今日,他还在坚决反对我讲出这段仍然留有谜团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确实可以称为过去十五年中最为奇妙的悬疑故事。如果不是著名的斯坦森教授最近在晚间杂志《荣誉军团》的一篇文章中提议,我甚至认为大家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著名的黄色房间案件的全部事实了。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4
作者:佚名
章节:86 人气:2
摘要:Chapter1序章“龙。”莫兰德边说,边从地上抓起一只干瘪的苹果,在双手之间丢来丢去。“扔啊。”外号“斯芬克斯”的拉蕾萨催促。他从箭囊里抽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我想看龙。”鲁尼在他们当中年纪最小,又矮又胖,尚有两岁才成年。“哪怕一眼都好。”我想萝希搂着我睡觉,佩特心想。 [点击阅读]
基督山伯爵
作者:佚名
章节:130 人气:2
摘要:大仲马(1802-1870),法国十九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杰出的通俗小说家。其祖父是侯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大仲马三岁时父亲病故,二十岁只身闯荡巴黎,曾当过公爵的书记员、国民自卫军指挥官。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他因为拥护共和而流亡。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 [点击阅读]
大西洋底来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0 人气:2
摘要:阴云密布,狂风怒号,滔天的大浪冲击着海岸。海草、杂鱼、各种水生物被涌上海滩,在狂风中飘滚、颤动。一道嶙峋的峭壁在海边耸起,俯视着无边无际的滔滔大洋。一条破木船搁浅在岸边,孤零零地忍受着风浪的抽打。船上写着几行日文。孤船的旁边,一条被海浪选到沙滩上的小鲨鱼,发出刺耳的哀叫。在任暴的风浪里,野生的海带漂忽不走,有些在海浪里起伏深沉,有些被刮到海滩上,任凭酷热的蒸腾。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