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天涯过客 - 十六、皮克伟上校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从法国传来的消息非常不妙,”皮克伟上校拍着西装上的一大堆雪茄灰说,“我还记得邱吉尔在上次大战时也说过同样的话。他是我所知道的最能把握言简意赅这门艺术的人。这句话虽然很不带感情,但已经足够说明我们应该要知道的。时间虽然隔了很久,但是,今天我给各位的一句话,也是同样的,从法国传来的消息非常不妙。”
  他皱着眉头咳了一下,又弹掉更多的烟灰。
  “意大利的消息也不佳,”他说,“假如俄国的情形我们能多知道一些的话,想必也不会太好。到处都有暴动发生,示威学生砸烂窗户,攻击各地的大使馆!埃及、耶路撒冷、叙利亚,那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但阿根廷的消息就有些非比寻常了,阿根廷、巴西、古巴等地的学生已经联合在一起,自称为黄金青年联邦、他们还有军队、服装、武器,制度都很齐全,也有飞机、炸弹,天知道还有些什么致命的武器。最糟的是,他们还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武器。他们一路唱着歌,有流行歌曲、民谣和过去的军歌,就像救世军一样。”
  他接着说。“我还接到消息说,一系列的行动将在我们这些文明国家里展开,第一个就是英国,我们还可以称得上文明国家吧?我还记得前几天有个政治家说:‘我们真是一个绝顶奇妙的国家,主要的理由是太过纵容了。我们号称民主,所以可以砸毁商店的窗户;假如我们无聊得没事干,就抓一个人来揍他一顿。我们以暴力的行为,来表示高昂的斗志;以脱光衣服的裸奔,来表示纯洁。’我猜他八成不知道自己在讲些什么——政治家本来就如此,但他的话却又切中时弊,所以他们才成为政治家。他只是刚好讲对。”

  他停了一下,看着正在听他高谈阔论的人。
  “真是令人沮丧,你难道没有欢乐一点的消息?”乔治-派克罕尔爵士说。“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而且令人忧虑,令人——你要讲的就是这些?”他面无表情地问。
  “这些还不够?你真是贪心啊!无政府主义正蔓延于世界,他们就快得势了。”
  “当然我们会采取某些行动来抵挡他们的攻势罗?”
  “当然,但是并非你想象的那样容易。催泪弹只能阻挡他们一时,而给警察先生们一个喘息与重整阵容的机会。我们自然也拥有不少细菌武器、原子弹和一大堆的危险东西,但是,你想想看,只要我们一用,情况会有多可怕?示威的男孩女孩,在商业区购物的主妇们,在家的老年人。还有许多无辜的人,这不等于一场大屠杀吗?”皮克伟上校吸了一口烟,又盯了乔治-派克罕尔爵士一眼,继续说道,“不过,假如你对这些还不满意的话,当然,我知道你在来此以前刚接到一通热电,德国首相亨利克-史宾塞亲自拍来的,何不拿出来分享呢?”
  “我的天,你怎么知道的呢?这应该是最高的机密——”
  “这儿的每一件事我们都知道,”皮克伟又用他那一句名言:“这是国家付给我们薪水的目的。”

  “而且他们还要派什么科学家,是不是?”皮克伟又说。
  “是的,一位李查德博士,他们最好的科学家,我想是——”
  “不是,是医生,疯人院——”
  “哦,我的天,是——心理学家家?”
  “可能是,经营疯人院的多数都是心理学家,不是吗?但愿他能替我们看一看这些年轻朋友,是哪一点出了毛病,整个脑袋装满了德国哲学,黑人人权哲学,已故法国作家的哲学,就是没有我们自己国家的。而且,他们也许让他替那些法官看看病。不要整天说那些废话,要我们小心谨慎地处理,不可伤害那些年轻人的自尊,说他们将来还要到社会上来工作的。我倒宁可请他们回房里,专心读他们的哲学吧。我的思想是落伍了,我知道,但我真是这样想。”
  “一个人应该学着接受新思想,”乔治爵士说,“我感觉,我希望——哎,这很难说——”
  “您一定很难过,不能把心里的话适当地表现出来。”
  桌上的电话铃响了,皮克伟上校接了以后,把话筒拿给乔治爵士。.“是的,我是,”乔治爵士说,“喂,是的,我同意,可以,可以,哦——不,不能在办公室,这是私人性的聚会,当然,我们可以——”乔治爵士谨慎地打量室内。
  “我这儿还不太挤,”皮克伟意有所指地说。
  “密码蓝色多瑙河,”乔治爵士嘘着声音说,“是的,是的,我会和皮克伟上校一起来——哦,当然,当然,一定要请到他,就说我们专程请他,不过要记得我们的会议一定要保持绝对的秘密。”

  “不能坐我的车吧?太引人注目了。”皮克伟说。
  “河士汉会开他的金龟车来接我们。”
  “很好,”皮克伟上校说,“很有意思吧?这一切?”
  “我希望——”乔治爵士迟疑地说。
  “你希望什么?”
  “我希望,你不介意我建议你用一下衣刷子。”
  “哦,这个,”皮克伟上校拍拍自己的肩膀,造成一小片烟灰的云雾,乔治爵士又咳了好几下。
  “兰妮--”皮克伟上校接了桌上的一个铃。
  一个中年妇人手持衣刷,像神灯里的仙人一样及时赶到。“请你暂时闭一下气,乔治爵士,”她说,“会很呛人的。”
  她打开门让他出去,房间里传来皮克伟上校间杂着咳嗽的抱怨声。
  “这些有洁癖的人,咳、咳,每次都非得让我像剃头师傅那样干净。”
  “我可不敢说。您有人家一半干净。您应该让我每天为您清理一次,您们内政部患喘病的人已经够多了。”
  “嗯——那是他们自己的错,为什么不改善伦敦街道上的严重的空气污染。”皮克伟语声一顿便接着道:“走吧,乔治爵士,让我们去听远道而来的德国和尚是否会念比较精采的经。好像还是挺紧急的事。”
或许您还会喜欢: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干掉,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我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战争与和平
作者:佚名
章节:361 人气:0
摘要:“啊,公爵,热那亚和卢加现在是波拿巴家族的领地,不过,我得事先对您说,如果您不对我说我们这里处于战争状态,如果您还敢袒护这个基督的敌人(我确乎相信,他是一个基督的敌人)的种种卑劣行径和他一手造成的灾祸,那么我就不再管您了。您就不再是我的朋友,您就不再是,如您所说的,我的忠实的奴隶。啊,您好,您好。我看我正在吓唬您了,请坐,讲给我听。 [点击阅读]
户隐传说杀人事件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没有想到拉动门栓时竟然发出惊人的响声,令男子吓了一大跳,好在风声掩去了这一声响,没有惊动房间里的人。从太阳落山的时候起就起风了。风儿摇动着树林里粗壮的树枝。整座山峦开始呼啸,呼啸声掠过屋子的屋顶。已经到了11月的月底,天空却刮起了在这季节里不可能出现的南风。据村子里的老人说,现在这个时候刮这样的风,不是一个好兆头。但愿这不是出事的征兆。对男子来说,就是靠着这风声,才使他在拉动门栓时没有被人发现。 [点击阅读]
手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0
摘要:“脉冲”事件发生于十月一日下午东部标准时间三点零三分。这个名称显然不当,但在事情发生后的十小时内,大多数能够指出这个错误的科学家们要么死亡要么疯癫。无论如何,名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响。那天下午三点,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人正意气风发地在波士顿的波伊斯顿大街上往东走。他名叫克雷顿·里德尔,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步伐也特别矫健。他左手提着一个艺术家的画夹,关上再拉上拉链就成了一个旅行箱。 [点击阅读]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