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万历十五年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中国历史上的十几个朝代当中,最不喜欢的就是明朝。因为个人觉得除了明以外,历朝历代总有点令人骄傲的事情发生:秦皇汉武自不提,此下魏晋有风骨,隋唐霸万世,五代大融合,两宋盛商贸,元朝出了个成吉思汗,这一路的中国经济与社会都走在一个正常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轨道;而大清虽是帝国的终结,康乾百年盛世也尚有几分香艳风流。可明就让人觉得是个乏善可陈的朝代——极度低效的政府,刻板可笑的制度,空虚无物的精神,纵乐荒诞的社会,那本是可以改变世界的郑和下西洋事件也因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南辕北辙而变得愈加悲壮。有明一朝,封建制度最丑陋最腐朽最摇摇欲坠的一面都表露无疑,整个中华帝国就如同披了锦衣的朽木,真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正是因为如此,明是许多研究中国史的学者最喜欢关注的朝代。黄仁宇先生便是其中一位。黄先生本身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本是国民党军官,二战后以不惑之年始治学,竟成为在东西方都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黄先生倡导著名的大历史观,即把几千年中国史看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血脉线(当然本身也是,只是能做到这样必须对整个中国历史有宏观性的驾驭能力),而每一个断面的观察都与这个血脉紧密相连,断面的特质由前期的状况引致,而其状况又决定后期的特质。在这一观点下,黄先生的著作常高瞻远瞩纵跃千年,却唯一地为明朝单独立书作传,且不止一本,包皮皮皮括他最著名的《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英文稿,题目是《1587 - A Year of Insignificance》。窃以为这一英文标题更加切中要害,因为就在这看起来毫无特别的一年,中国社会平静表面下的暗潮涌动决定了这个伟大帝国数百年后的惨烈没落,站远了回头看,这Insignificance就有了浓重的嘲讽和惋惜的意味。法语版的译名则更加直白:《1587 - Le Declin de La Dynastie des Ming》,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是什么意思吧。书的中文版很早就看过,在英国时买到了英文版,读了小半部分,终因晦涩艰难还是回头把中文版重读了一遍。书当然是经典之作,黄先生也以致力于给普通国民树立民族历史性格而闻名,但我觉得这本书还是要那些对中国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注意不是“掌握”或“研究”)的朋友们才能看得比较透彻。因为这到底是本史学专著,其中涉及了大量历史背景知识,同时以黄先生的大历史观,若不能常常把书中描述放到中国历史的整体构架中去看,此书的精华就失了十之六七了。若是仰慕黄先生之名来看的朋友们,建议从《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三本开始,会比较轻松愉悦,也能对大师的大历史观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

  题目看起来和年份有关,书的内容却是关于七个人的。万历皇帝自然是少不了的。朱家16位皇帝里面除了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狠心父子之外,其他14个人的治国水平加起来估计还抵不过一个14岁开始亲政的康熙。这16个人每个人在野史上都有一段相当有卖点的记录 ,我们的万历同学那就更值得大书特书了,早期重用张居正还“中兴”了一把,但“宰相之杰”张元辅老师挂了之后,这位仁兄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不下,竟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1587年,正是这位仁兄“闭关”前夕,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明显。这可以看作是封建君主集权和“民主”议政之间的博弈,事实上这个时点的西方也处在类似状态(距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已经不远)。众所周知,两场博弈的结果是截然相反的,民主的火种很快在欧洲大陆上全面铺开,而大明帝国则继续在昏暗的封建道路上走它的不归路。
  书中继续罗列一些琐碎的细节,看起来漫不经心,却让人读起来心生凉意,因这点点碎语正似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征兆着一个帝国的崩溃。元辅张居正已经死了五年了。改革家在封建中国从没有好下场,商鞅被车裂,王安石被罢免郁郁而终,张居正呢,生时有多风光死后就有多惨烈,真是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啊。小农经济的强大根基像一块巨大的石头,谁妄想搬动它只能砸了自己的脚。那个世间第一清官和第一榆木脑袋海瑞也在这一年故去了,一个僵硬体制里最清亮的那颗螺丝钉没入了尘土,剩下的只有腐朽和更僵硬。明朝政府制度的荒诞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农民皇帝朱元璋认为“小国寡民”就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于是大家都不可以富,所有人都要平等地贫穷着。政府官员的俸禄少到难以糊口,而区区几两白银的贪污就可以问死罪。海瑞同志的伟大并不在于清廉,而在于坚持。他对这样看起来根本没有任何逻辑的政策主张竟要100%地照办,而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也是牺牲品。黄先生另有一书《十六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里面描述的明朝政府财政体制之混乱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样一个脆弱的金钱链条竟可以让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继续运作下去的,除了明朝大约没人能办到。主流舆论对工商业的限制和打压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政府因为太穷于是妄想控制所有可以产生利润的经济活动,“官与民争利”和200年后一个叫Adam Smith的英国人提出的”The Invisible Hand”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年底殁了,他一生骄傲的抗倭事业也没了下文,因为那本就不是“倭寇”,而是过于严苛的商业贸易管制导致的“官逼民反”。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们无上的天朝大国竟然只允许“朝贡”这种非贸易的商贸活动存在,可全世界都在等着中国的棉布、丝绸、茶叶、瓷器。于是化身“倭寇”的东南沿海商人开始秘密地到日本,到东南亚,甚至美洲进行贸易。与此同时,全球每年开采的白银数量的一半都哗啦啦地流进了大明帝国的口袋,可这些钱进了门之后竟然如同小碎石投入了深海,哑然没了声音。以我浅薄的经济金融知识揣测,这应是中国社会当时极端低下的货币化水平所致。中国自两宋以来民间商品贸易已经非常发达,虽然北宋时四川已有纸币出现,但市场上的硬通货仍然是金银铜。而贵金属货币的铸造权自汉武帝起全部收归中央政府(汉初地方藩王可铸币结果后来导致七王之乱),当时显然也不懂得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宏观调控,不断增长的贸易和相对固定的货币供给导致中国社会长期都处在一个高通货紧缩的状态,虽然白银在不断涌入,想要填补这个几百年形成的巨大缺口却不是那么容易,于是大明帝国成了世界的“储蓄箱”。这样看来如今这明代中国同今日中国一样,不仅是“世界工厂”,而且贸易存在巨大顺差,握有全球最高的“外汇”储备。

  但大明帝国并没有把这全球财富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有了钱的商人让孩子们读书,入仕途,做地主,因这社会总还是“农重商轻”。但封建制度到底是快走到它的尽头了,刻板的八股举士让整个社会的失去了自由思考的能力,偶尔出现一两个值得书写的学者,譬如书中第七章提到的哲学家李贽,却也陷入自相矛盾的怪圈。精神的空虚带来的是物质上的极度纵欲,所有生活的细节都被无限放大,精巧繁复的建筑、家俱、服饰、餐饮…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竟然出现有钱女子嫖男妓的可笑情节,整个社会的混乱失控可见一斑。而与此同时,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布教令于部中,他的八旗子弟正磨刀霍霍;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1587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全书结语)。
  黄先生的书,字里行间总流露出一股因为深深爱恋而生出的惆怅哀怨。我读罢,心里也是难受。1587, a year of insignificance,然而这之后,东西方的发展开始急速分化,不到300年,世界实力的强弱结构已经全盘改写。痛定思痛,从明朝到现在,很多东西当然是变了,但也有许多是没有变的。读史明志,这个民族未来要走向何方,答案在你我手中。
或许您还会喜欢: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余华《第七天》
作者:余华
章节:44 人气:2
摘要:varcpro_id='u179742';varcpro_id='u179742';【1】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昨夜响了一宵倒塌的声音,轰然声连接着轰然声,仿佛一幢一幢房屋疲惫不堪之后躺下了。 [点击阅读]
凉州往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风儿一阵紧过一阵,猎猎风声卷起的,不只是峡谷的惊叫,还有一颗少女的心。水英英幸福得要死了,她还从没跟家远哥这么亲近过这么幸福过呢。五糊爷带上拾粮上路的时候,还是一脑子的雾水。两天前他被青石岭牧场主水二爷召去,原以为是说丫头拾草的事,没想,水二爷只字未提拾草,倒是怪惊惊说,我想让拾粮到院里来。让拾粮去院里?这个老东西,总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2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哲理小品文(中国卷)
作者:佚名
章节:195 人气:2
摘要:○席慕蓉一电话里,T告诉我,他为了一件忍无可忍的事,终于发脾气骂了人。我问他,发了脾气以后,会后悔吗?他说:“我要学着不后悔。就好像在摔了一个茶杯之后又百般设法要再粘起来的那种后悔,我不要。”我静静聆听着朋友低沉的声音,心里忽然有种怅惘的感觉。 [点击阅读]
围城
作者:钱钟书
章节:13 人气:2
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不敢来评的,只记录一些感受罢了。注:较长,请选择性*阅读。吃葡萄的人八年前,我上高三,正在为高考没日没夜的做模拟试题。前一天做完的卷子,第二天上课时语文老师会讲其中的一两道试题。某天他讲了一道阅读理解题,题目是:有两种人吃葡萄的人,第一种人从每串里最好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好的一颗;第二种人从每串里最坏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一颗, [点击阅读]
士兵突击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今天是我当兵的四年八个月零八天,我想我可能要死了。我并不太懂他们所说的荣誉。我不是一个好军人。我只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当了四年八个月零八天的兵,最后的几天,我来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绝对没有仁慈,因为这里允许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被流弹击中死亡是合理的,因自然条件恶劣死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代表敌人,指望敌人仁慈的军人不如后悔自己的出生……我很遗憾,我遇上的甚至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点击阅读]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重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是高兴的。这本书在市场已经绝迹二十多年,只剩有极少几本收藏在黑暗尘封的书库里,或秘藏在个别读者的手中。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有这本书,没有读过,较老的读者也会忘记这本书,因此,它的重新问世,重新在读者中接受考验,我以为是一件好事。作品是属于人民的,社会的,它应该在广大的读者中经受风雨。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