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我的名字叫红 - 13.人们都叫我“鹳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接近正午祷告的时候,我听见门口有人敲门。是很久以前,我们小时候就认识的黑。我们相互拥抱。外头很冷,于是我让他进了屋。我甚至没有问他是怎么找到这个家的。一定是他的姨父派他探探我的口风,问问我关于高雅先生失踪的事,以及他的下落。不仅如此,他还带来了奥斯曼大师的话。“容我问你一个问题,”他说,“依照奥斯曼大师的说法,证明一位优秀的细密画家与众不同的是‘时间’:绘画的时间。”我对此有何想法?仔细听了。
  绘画与时间
  大家都知道,很久以前,我们国家的插画家,比如说,阿拉伯前辈大师们,与当今的法兰克异教徒一样看这个世界,他们也是站在那儿看着街上的流浪汉和无赖、看着商店里的售货员和傻瓜而画出他们的一切的。由于他们不懂得今日被法兰克大师引以为傲的透视画法,因而他们所画的世界就像无赖和傻瓜所看到的那么单调而狭窄。接着发生了一件事,我们整个绘画世界也随之而发生了改变。让我从这里开始给你们讲。
  三个关于绘画与时间的故事
  一
  三百五十年前,一个寒冷的二月,蒙古人占领了巴格达,并展开残暴的掠夺。伊本?沙奇尔是当时阿拉伯地区,甚至整个伊斯兰世界最负盛名且技术最为纯熟的书法家。虽然年纪很轻,但在巴格达几座世界知名的图书馆里,却已收藏了他所抄写的二十二册书籍,其中大部分是《古兰经》的篇章。伊本?沙奇尔相信这些书本将流传至世界末日,因此对于时间的永恒有着深刻而强烈的体认。而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这些书就被蒙古可汗旭烈兀手下的士兵们一本本地撕碎、扯烂、烧毁,丢入了底格里斯河,因此这些书如今我们已无从知晓了。就在这二月的一个夜晚,一整夜,他勇敢地在摇曳的烛光下抄写了这些传奇书籍中的最后一部。传统的阿拉伯书法大师们,相信书本会是永恒的。过去五个世纪以来,他们习惯于背对初升的太阳望着西方地平线,借助于这种让眼睛休息的方法预防失明。伊本?沙奇尔也在凉爽的清晨登上了哈里发清真寺的宣礼塔,站在露台上,目睹了一切暴行,而这一切也即将结束五百年来延续着的书写艺术的传统。他先是看到了旭烈兀凶残的士兵攻入巴格达,但他却仍留在宣礼塔塔顶。他看到了整座城市被掳掠一空、摧毁殆尽,看到了城里的几十万平民惨遭杀戮;他看到了统治巴格达五百年的伊斯兰哈里发中的最后一位被杀害,看到了妇女们被奸婬、图书馆被焚毁、上万册的书籍被抛入了底格里斯河。两天后,在尸臭与死亡的哀号声中,他望着被书本里的墨水染红了的底格里斯河的流水,想到所有他以优美书法抄写的、而今已荡然无存的这十几本书籍,居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力量能够阻止这场血腥杀戮与毁灭。从那天起,他发誓永远不再书写。不仅如此,一股强烈的渴望涌入心中,他想要透过绘画呈现自己亲眼目睹的痛苦与灾难,虽然直到那天之前,他对绘画始终不屑一顾,认为它是对安拉的侮辱。就这样,在随身携带的纸上,他画下了自己从宣礼塔塔顶所看到的一切。蒙古入侵过后,伊斯兰绘画的力量之所以能够持续三百年,他的崇拜者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有别于基督教的绘画,我们这个悲苦的世界之所以能够从安拉所观望的角度画一条地平线来进行描绘,全有赖于这一次神奇的经历,也有赖于伊本?沙奇尔在亲眼目睹大屠杀之后,带着他的图画及他心中对绘画的执着,前往北方,走向蒙古军队前来的方向,学习了中国大师们的绘画……就这样,人们终于明白,五百年来阿拉伯书法大师们心中的永恒时间观,不是在书写中,而是在绘画中才能得到体现。最好的证明就是,手抄本与书籍可以被撕碎销毁,而其中的绘画却仍会进入其他书册,流传到永远,继续呈现安拉的尘世领土。

  二
  世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重复着,因此如果没有老死一说,人们就无法察觉到还有时间这种东西的存在,而人们也总是以同样的故事和绘画来描绘我们的世界,仿佛时间根本就不存在似的。就在这既古老又崭新的时间里,正如撒马尔罕人萨利姆所著的简短《历史》一书中所述的那样,法希尔国王人数不多的军队打败了赛拉哈丁汗的军队。胜利了的法希尔国王俘虏了赛拉哈丁汗,将他折磨致死后,依照习俗,法希尔国王立刻入主已故大汗的图书馆与后宫,作为确立其统治的第一要务。图书馆里,老练的装订师拆散了已故国王的书籍,将它们重新编排,开始着手装订新的书册;书法家们也开始着手把书中的“永远不败”的赛拉哈丁汗的名字更改为“胜利者法希尔国王”;细密画家们也抹去了已故赛拉哈丁汗那画在书籍最美丽的图画中的精致脸孔,开始画上法希尔国王更为年轻的面容。才踏进后宫,法希尔国王便轻易找到了里面最美丽的女人,然而由于他是精通诗画的文雅之士,没有强占她,而是决定要赢得她的芳心,于是和她聊天交谈。就这样,已故赛拉哈丁汗众佳丽中的美女、眼中尚有泪水的妻子奈丽曼苏丹,向要成为她新丈夫的法希尔国王提出了惟一的要求:请他不要抹去在浪漫故事《莱依拉与梅吉农》一书中她已故丈夫赛拉哈丁汗的画像,在这张画里,莱依拉被画成了奈丽曼苏丹,而在她对面的梅吉农则是赛拉哈丁汗的脸。她希望,至少在这一页中,丈夫长年以来企图借由书本达到的不朽,不会被销毁。胜利者法希尔国王大度地允诺了这个简单的要求,他的绘画大师们惟有对这一张画没有进行任何改动。就这样,奈丽曼与法希尔很快地上床做爱,没有多久,他们就忘记了恐怖的过去,彼此真心相爱了。只不过,法希尔国王仍旧忘不了《莱依拉与梅吉农》书中的那张画。不,让他不安的不是嫉妒,也不是因为他的妻子与前任丈夫同在画中。啃噬着他内心的是:由于他自己没有出现在那本华丽书本的古老传说中,他将无法与妻子共同达到不朽。这只多疑的蛀虫在法希尔国王心中啮食了五年,直到最后,某个欢愉的夜里,在与奈丽曼长时间的翻云覆雨之后,他拿起蜡烛,像个小偷般溜进了自己的图书馆,翻开《莱依拉与梅吉农》这本书,然后在奈丽曼已故前夫的脸孔上,画下了自己的脸。就如许多喜爱彩饰及绘画的大汗一样,他不过是个业余的画家,没能把自己的脸画好。到了早晨,他的图书馆员发现了凌乱的痕迹,心存疑虑地打开了书本,看见在画成奈丽曼的莱依拉对面,已故的赛拉哈丁汗被换上了一张新的脸孔。他非但认不出那是法希尔国王,更宣布画中人是法希尔国王的头号敌人,年轻英俊的阿布杜拉赫王。谣言传遍了法希尔国王的军队,使得士气大落,更鼓舞了年轻好斗的新君主阿布杜拉赫王。他也在第一次战役中便击败、俘虏并杀死了法希尔国王,占领了敌人的图书馆与后宫,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并且成为永远美丽的奈丽曼的新丈夫。
  三
  伊斯坦布尔人说的细密画家高个子麦赫梅特,也就是波斯人说的呼罗珊人穆罕默德,他的传奇故事在画师们之间,大多数时候总是作为长寿与失明的例子来讲的,但事实上这也不过是关于绘画与时间的一个实例。这位大师九岁开始学徒生涯,直到失明大概画了一百一十年的画;他最大的特色,就是他没有特色。我这么说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说出了发自内心的一句赞语。他和所有人一样,更多的是依照前辈大师的技法来进行绘画,也因而成为了最伟大的大师。他视绘画艺术为对安拉的服侍,不仅谦卑,而且全身心地投入绘画;在工作的画坊里,他总是远离那些内部的纷争;尽管从年龄上来说也适合担当细密画家总监,但他从来也没有这种欲望。在他的绘画生涯当中,一百一十年来,他耐心地描绘了每一个边角的细节:填满书页边缘的细草、千万片树叶、卷曲的云絮,需要一根根梳理的马鬃、砖墙,蜿蜒不止的墙头檐饰,以及上万张一模一样细眼睛、尖下巴的面孔。他极为知足含蓄,从不妄想凸显自己,也不曾追求自己的风格与个性。那一阵子,无论自己在哪一位大汗或王子的画坊里工作,他都把它当作自己的家,并把自己当成那间房屋的一件家具。当大汗与君王们互相残杀,细密画家们也和后宫嫔妃一样,跟着新主人从这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的日子里,他所画的树叶、细草、岩石的弧度以及他耐心绘制的暗隐曲线,首先成为了新画坊的风格。当他八十岁时,人们忘记了他是血肉之躯,开始相信他活在自己笔下的传说故事中。或许是这个原因,有些人认为他超脱了时间,永远不会衰老、死亡。也有人解释说,尽管没有自己的家可住,尽管每晚睡在画坊的工作间或帐篷里,尽管所有时间几乎都盯着书页纸,但最终没有失明,这完全是由于时间已经为他而停驻这一奇迹。有些人声称他其实已经瞎了,画画时完全是靠记忆,已不再需要用眼睛看了。一百一十九岁时,这位没结过婚、甚至没做过爱的传奇大师在塔赫玛斯普君王的画坊里,遇见了一位他画了一百年的细眼睛、尖下巴、俏脸蛋的美貌少年,这是一个中国与克罗地亚的混血儿,一个有血有肉的十六岁学徒。可以理解,大师一见他,立刻就爱上了他。和所有现实生活当中陷入爱河的人一样,为了得到这位俊美无双的少年学徒,大师投身到了细密画家之间的权力斗争、谎言、欺骗与阴谋当中。这位呼罗珊的细密画大师努力地想要满足自己一百年来成功远离的日常需求,虽然这种努力一开始也令他充满了活力,但最终也把他从古老传说中时间的永恒里拽了出来。一天午后,他站在一扇敞开的窗户前,迷蒙地看着俊美的学徒时,在大布里士冰冷的风中受了风寒。第二天,在一阵喷嚏声中,他双眼瞎了。两天后,他从画坊高高的石阶上跌落下来,摔死了。

  “我听过呼罗珊人高个子麦赫梅特这个名字,但从不知道这段故事。”黑说。
  他巧妙地说出了这些话,表示他知道故事已经说完了,而且脑中满是我所讲的。我静默不语了好一阵子,让他可以尽情地打量我。由于只要手一闲下来就觉得不自在,第二个故事才开始没多久,我又开始在刚才敲门时停下的地方接着画画了。我漂亮的学徒玛赫穆特静静地坐在我身旁,一边听我说着故事,一边欣赏着我画的画。平常,他总是坐在跟前替我调颜料,帮我削芦秆笔,偶尔为我把错误擦掉。里屋,传来了妻子走动的声响。
  “啊呀,”黑说,“苏丹怎么是站着的?”
  他吃惊地盯着图画,我假装那个令他吃惊的原因微不足道,不过让我坦白地告诉你们:庆典叙事诗所有两百张割礼仪式的图画中,崇高的苏丹陛下都是以坐姿呈现。在割礼仪式的过程中,五十二天来,他一直都坐着,在凉廊的窗户底下,观看工匠、行会、民众、士兵及囚犯游行经过。只有在我画的这张画中,他起身站立,从装满银币的袋子掏出钱币,抛给广场上的人群。我的重点是捕捉人群的惊讶与兴奋,他们互相掐着脖子,互相拳打脚踢,争先恐后地抢夺掉在地上的银币,屁股高高地翘向天空。

  “如果画的主题中有爱情,那么就要用爱来画画,”我说,“如果有痛苦,那么画中也应该流露出痛苦。然而,表达痛苦的并不是画中的人物或是他们的泪水,而应当是画的内部和谐,这种和谐第一眼是看不出来的,但能感觉得到。我描绘惊讶的方法,没有像几世纪以来成千上百的大师们那样,画出一个人把食指伸进合不拢的嘴里;相反,我让整张画蕴含着惊讶。要达到这个效果,也只有请苏丹陛下起身站立了。”
  黑仔细审视着我的物品及绘画用具,而事实上他是在审视我整个的生命,试图寻找什么痕迹。我的注意力也盯上了他的目光,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家。
  大家都知道,有一阵子宫殿、澡堂与城堡的图片,风行于大布里士与设拉子。为了让图画看起来好像是透过全知全能、崇高安拉的锐利眼神所见,细密画家仿佛用一把巨大、神奇的剃刀,把他所描绘的宫殿切成了两半,画出了室内的瓶瓶罐罐、玻璃水杯,外面绝对看不见的墙壁装饰、帘幕,笼中的鹦鹉,最私密的角落、枕头,以及斜倚在枕头上从来不晒太阳的美丽少女。黑像一个好奇而着迷的读者,仔细地看着我的颜料、我的纸张、我的书、我可爱的助手、我为游客所画的《服饰之书》和图案集、我秘密为一位帕夏随手乱画的春宫画和其他猥亵图片,看着各种用玻璃、青铜,陶土制造的墨水瓶,我的象牙笔刀、我的金柄画笔,还有,我俊俏学徒的眼神。
  “和前辈大师不同的是,我见过许多许多战争。”我说道,想用自己的存在来打破沉默,“战争的机器、大炮、军队、死尸。苏丹陛下和帕夏们营帐里的顶篷都是我画的。战役结束,军队返回伊斯坦布尔后,为了不让人们遗忘,是我,用图画记录下了战争的景象:劈成了两半的尸体、混战中的敌我双方、躲在被围城堡高塔墙垛后恐惧地看着我们的大炮和军队的卑贱的异教徒士兵、被砍下了脑袋的叛贼、冲锋陷阵的马匹。我把眼睛所见的一切,都印刻在了脑中:一台新式咖啡豆研磨器、某种我从没见过的窗户栅栏、一门大炮、一把新式法兰克步枪的扳机、宴会中谁穿了哪种颜色的长袍、谁吃了什么、谁的手怎么放在哪里……”
  “你刚才说的三个故事,有什么寓意?”黑问道,像是要总结一下所有的一切,又像是有一点要算账的样子。
  “其一,”我说,“有关宣礼塔楼的第一则故事显示出,无论一位细密画家多么有才华,画出‘完美’图画的却是时间。‘其二’,关于后宫和图书馆的第二则故事,说明超越时间的惟一途径就是技巧和绘画。至于第三个故事,这样吧,就由你来告诉我吧。”
  “其三!”黑信心十足地说,“关于一百一十九岁细密画家的第三则故事,结合了‘其一’与‘其二’,离开了完美的生活和完美的绘画,时间就会结束,就会死亡,它所展示的就是这一点。”
或许您还会喜欢:
元旦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她过去很坏……一向如此,他们常常在第五大道旅馆见面。”我母亲这么说,好像那一越轨的情景增加了她所提起的那对男女的罪过。她斜挎着眼镜,看着手里的编织活,声音厚重得嘶嘶作响,好像要烤焦她毫不倦怠的手指间编织的雪白童毯一样。(我母亲是一个典型的乐善好施的人,然而说出的话却尖酸刻薄,一点也不慈善。 [点击阅读]
其他诗集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印]戈斯这一时期②,诗人一开始便尝试一种新的样式——散文诗。虽然泰戈尔的大部分翻译作品都采用了散文诗这种形式,然而这些作品的孟加拉文原著,显然都是些出色的韵文。那么,诗人到底为什么动手写起了散文诗呢?人们自然会以为,采用散文诗写作与“散文”③《吉檀迦利》的成功(指英译本)有关,诗人自己也赞同这种观点(《再次集》导言)。 [点击阅读]
刺猬的优雅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马克思(开场白)1.播种欲望的人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平时从不跟我讲话的小帕利埃今天早上如此向我宣布。安托万帕利埃,这个古老工业家族的继承者,他的父亲是我八个雇主之一。他是资产阶级大财团打的最后的饱嗝——特别而毫无杂质——此时,他正为自己的发现而洋洋得意,条件反射似的向我阐述起他的大道理,甚至没有考虑到我是否能听得懂, [点击阅读]
千只鹤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菊治踏入镰仓圆觉寺院内,对于是否去参加茶会还在踌躇不决。时间已经晚了。“栗本近子之会”每次在圆觉寺深院的茶室里举办茶会的时候,菊治照例收到请帖,可是自从父亲辞世后,他一次也不曾去过。因为他觉得给她发请帖,只不过是一种顾及亡父情面的礼节而已,实在不屑一顾。然而,这回的请帖上却附加了一句:切盼莅临,见见我的一个女弟子。读了请帖,菊治想起了近子的那块痣。菊治记得大概是八九岁的时候吧。 [点击阅读]
司汤达中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出生在罗马一个显贵门第。我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尚年轻,立意改嫁,托一个无子女叔父照管我的学习。他高兴地、甚至是迫不及待地收留了我,因为他想利用他的监护人身份,决定把他收养的孤儿,培育成一个忠于神甫的信徒。对于狄法洛将军的历史,知道的人太多了,这里就用不着我赘述。将军死后,神甫们看到法国军队威胁着这个宗教之国,便开始放出风,说有人看到基督和圣母木头塑像睁开了眼睛。 [点击阅读]
园丁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仆人请对您的仆人开恩吧,我的女王!女王集会已经开过,我的仆人们都走了。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呢?仆人您同别人谈过以后,就是我的时间了。我来问有什么剩余的工作,好让您的最末一个仆人去做。女王在这么晚的时间你还想做什么呢?仆人让我做您花园里的园丁吧。女王这是什么傻想头呢?仆人我要搁下别的工作。我把我的剑矛扔在尘土里。不要差遣我去遥远的宫廷;不要命令我做新的征讨。只求您让我做花园里的园丁。 [点击阅读]
在路上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1第一次遇到狄恩是在我与妻子分手后不久。那时我刚刚生了一场大病,对此我不想再提及了。不过它的确与那次令人烦恼、充满灾难性的离婚有关,当时我似乎觉得一切情感都已经死了。自从狄恩·莫里亚蒂闯入我的世界,你便可以称我的生活是“在路上”。在这之前,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梦想着要去西部,但只是在虚无缥缈地计划着,从没有付诸行动。狄恩这家伙是个最理想的旅伴,他就是在路上出生的。 [点击阅读]
在黑暗中蠕动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具体的年代已经忘记。就连是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的旅程也已想不起来。那时我刚过二十,每天在颓废中生活,当时怀疑人生的态度与刚体会到的游戏感受莫名地交织在一起。也许正因为如此,那时的记忆也就更加模糊不清了。那是艘两三百吨,包着铁皮的小木船。我横躺在二等船舱中。这是位于船尾,依照船体呈环状的铺有榻榻米的房间。 [点击阅读]
夜城8·非自然询问报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夜城,黑夜永无止尽。这里是隐身于伦敦的黑暗魔法之心,美梦以各种型态现世,诱惑与救赎永远都在特卖。你可以在夜城中找到任何事物,只要对方没有抢先找上门来。火热的霓虹,深邃的黑暗,信用卡难以支付的罪恶,狂放的夜店,疯狂的音乐。换上你的舞鞋,舞动到血流如注为止。夜晚持续不断,欢乐永不止歇。随时都会有人手中握着印有你的名字的子弹。我名叫约翰·泰勒,是一名迷失灵魂、在诅咒之地寻求救赎的私家侦探。 [点击阅读]
夜城外传·影子瀑布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世界上存在着一座梦想前去等待死亡的城镇。一个恶梦得以结束,希望终得安歇的所在。所有故事找到结局,所有冒险迎向终点,所有迷失的灵魂都能迈入最后归宿的地方。从古至今,世界上一直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地方,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黑暗角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魔法的消逝,大部分的奇景都已不复见,而这类隐藏的角落也随之凋零。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