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我用一生去寻找 - 1.新世界的叩门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当今时代的一些智者,都在预言着一个新世界即将到来。如房龙在他的《人类的故事》最后一章,格林斯潘在他的《我们的新世界》中,还有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信息时代的预言家们、网络英雄等,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描述出一些即将出现的新世界特征。如和平,而不是争斗、战争;团结,人类一家,全球化,"同一世界,同一梦想",而不是分裂和歧视;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不是物质过度发展,忽视精神进步;新世界是文明、智力的世界,而不是野蛮、无知的世界……尤其是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一书的最后,借用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期最高尚的人物之一孔多塞侯爵被打死前讲的一段话,描述了我们人类面对新世界的趋势和特征:"大自然给了我们无尽的希望。人类挣脱了锁链,以坚实的步伐在真理、美德和幸福的大道上阔步前进的景象,为哲学家显示了一个人间奇迹,使他从至今仍玷污和折磨人世间的错误、犯罪以及不公正中得到安慰。"的确,未来新世界是更智慧的世界,人们更智慧地行走在真理、美德和幸福的大道上。智慧从哪里来?这首先要说一说教育。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教室里、课堂上的老师是知识、智慧的代表和象征,要用各种仪式树立老师的地位和威严,似乎只有如此才能作好教学,用儒家的话来总结就是"师道尊严"。这套办法在旧世界中的确有效,但在新世界到来的今天,这套办法似乎已经显得落后,因为今天一个小学生可以掌握的知识远比一位当年读着拉丁文、拿着鹅毛笔的饱学之士的学问还要多。知识和智慧散布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里。新世界的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启发者和发现者,发现和启发每一个同学的智慧和天才,让每一个同学发现自己的潜能。同学们之间也互相启发,互相发现。但我看到现在的教室还是旧世界的格局--高高的讲台,老师的脚底下还铺垫着高高的台阶。前不久,我去北京科技大学与他们管理学院的同学们交流,就被架在这种高高的、仅能站两个人的讲台上。我对请我去的赵晓博士开玩笑说,你是不是嫌我个子矮,垫这么高。他说,不是,每个老师来,都这样的高高在上。
  我觉得我们的教室,尤其是大学的教室应该像星巴克咖啡厅一样,讨论不同课题的同学们聚在一起,一边上网,一边喝着饮料,一边学习和讨论问题(尤其是案例),通过案例,提出一个小组方案,而不是个人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各种能力。老师在这里应该是协调者、组织者、服务者,不应该像高高在上的大干部,更应该像咖啡厅的服务员。
  以上仅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因为教室对多数人来讲好理解。同样道理,在公司里,在新世界中最重要的资本一定是智力、智慧,公司的领导人如果采用家长式、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模式,这个公司智力资本的质量一定会很差。因为公司的智力同样分布在每一个员工身上,作为公司任何一级领导,都是一个启发者和服务者。同样要有餐厅服务员一样的服务意识,启发和发掘公司每一个同事、办公室每个角落的智慧。为了这些智慧,办公室需要营造良好、舒适的气氛,有可口的小吃,有香浓的茶和咖啡,有单独静想的地方,有互相讨论的各种大小会议室等。有了愉快的心情,才可能有创造力。而这些仅仅局限于自己公司还远远不够,与你打交道的人和公司也都要给他们以帮助、力量、启发和服务,把大家的智慧都汇集起来。我们公司刚刚搬了新办公室,就是按新世界公司的模式来营造的,希望公司的同事们喜欢。前几天我去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期关于"2008年房价会不会出现拐点"的节目,做节目时,我就在想,新世界电视台的指导思想也要改变,电视节目再也不是过去高高在上老师般的说教,端着永远放不下的架子,而是如何去启发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这些观众的智慧远远高于几个嘉宾和几个主持人、编导。在节目里即使出现了错误、偏差,但这些错误如果能启发电视机前亿万观众的智慧,就是一期好节目,犯了错误也值。总比那些假的、装腔作势和说教形式的节目好过一百倍、一千倍。有些编导、主持人总认为我们节目是给8亿农民看的,观众水平低,这种想法一定是错误的,只是他们高高在上,离观众太远了,不了解观众。更有一些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不去追求美好和启发大家的智慧,而是不断用武力、宫廷权谋甚至色情来吸引眼球和注意力,殊不知走了这条路,它的"阈值"越来越高,要用更强大、更残忍的武力、更阴险的权谋,才能让观众过瘾,永无止境,就像吸毒一样,直到彻底崩溃。不久前,我曾遇到一位做电子游戏的大腕,我从来没有玩过电子游戏,不懂他们的行当,他给我介绍说,现在他们公司的这款网游不行,是以明朝为背景的,使用冷兵器,不刺激。下一款网游是以现代社会为背景,网友们凑在一起可以成立一个国家,花一些钱,买一颗原子弹,必要时可以发射到另一个国家去……这话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
  对旧世界的描述,很容易以批评的态度出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我们存在的缺点和遇到的问题是相同的,只是领域不同,问题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我们迈入新世界时,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刚走第一步就摔倒了,但这不是失败,毕竟我们已经迈出了这一步。
  在教室、在公司、在电视台是这样的道理,仔细想想,其他行业,其他的领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以及全球都是一样的道理。
  新世界将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那就是磋商。我这本《我用一生去寻找》有大量的篇幅是在写关于"磋商"这种文化现象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与大家共同磋商,共同面向新世界。我已经听到了新世界的叩门声。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海菲在铜镜前徘徊,打量着自己。“只有眼睛还和年轻时一样。”他一边自言自语着,一边转过身慢慢地在敞亮的大理石地板上走着。他拖着年迈的步伐在黑色的玛瑙柱子之间穿行,走过几张雕刻着象牙花饰的桌子。卧榻和长沙发椅发着龟甲的微光。镶嵌着宝石的墙壁上,织锦的精美图案闪闪发光。古铜花盆里,硕大的棕榈枝叶静静地生长着,沐浴在石膏美人的喷泉中。缀满宝石的花坛和里面的花儿竞相争宠。 [点击阅读]
买夫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楔子那年的冬天很冷,长得像是没有尽头。岁末将至,家家户户忙置办年货,围炉守岁过个好年。那是她失去家人的第四个年头,却依然无法习惯没了亲人在身旁围炉守岁的新年。她讨厌安安静静的屋子,说了话无人应答,空冷的木桌、木椅,怎么也坐不满。每一个独自面对的新年,都好寂寞,好难挨。送走最后一个客人,她收拾妥当,隔壁摊上还剩两块干烙大饼,她索性全买了,却一点想吃的欲…望也无。 [点击阅读]
叛逆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楔子夜半,惊醒!一身的酸痛,直觉摸索身侧的棉被,只触到一掌的冰冷与坚硬。她茫然睁开眼,身下是大理石地板,而不是她温暖柔软的大床。又跌下来了吗?她苦笑。明天,要记得叫人来铺上长毛地毯。室内空调似乎没有发挥它的效用,冷,是唯一的感觉。功能再强有什么用?一点都不暖的暖气,明天要顺便换掉它!她坐起身,赤脚下楼。打开冰箱,里头塞得满满,应有尽有。 [点击阅读]
回首的相思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楔子最后一抹夕阳余光没入地平线之下,宁静的小家庭中,婴儿嘹亮的哭啼、夹杂成一股笔墨难以形容的氛围----那叫温馨。突然,悠扬的门铃声响起。“擎,去开门。“房内,尹心语扬声喊道,由那慌乱的口气和婴儿更加撼动山河的壮烈哭声可以判断,刚晋升为母亲的小女人尚未摆平那个才数月大的小东西。宋擎了然地笑了笑,先关了炉火后,才离开厨房。 [点击阅读]
奇特的一生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作者想着怎样吸引读者,读者寻思值不值得看下去谈这个人的事,很想做到实事求是,又想写得生动些。这两个要求很难捏到一块儿。只有在不一定要实事求是的时候,事实才会叫人感兴趣。本来嘛,可以想办法发明一种新颖的手法,用它把事实地制成引人入胜的情节。又有秘密,又有斗争,又有险风恶浪。同时又翔实可靠。比方说,满容易把这个人写成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孤胆战士,单枪匹马对付强大的对手。独个儿对着大伙儿干。 [点击阅读]
寂寞高手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股市并非深不可测并非无所适从而是有内在规律的懂得其内在规律的人才能“有的放矢”集资和锁筹功能(一)这个功能在沪市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国家认为股市只不过是一种泡沫经济,而其又在二级市场中失去了集资功能,那么还有生存的必要吗?既然答案是肯定的。既然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坚信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在经历过磨合后必将逐步走向辉煌。 [点击阅读]
悠情似雨浓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大清年间傲风堡偏厅。内首席端坐着一名老者,由外观看来,约已年届七旬,虽两鬓斑白,威严肃穆的神情却在无形中给人一种强大的压迫感,犀利睿智的眼眸不但并无垂老之色,精锐中反而带着一股天生的权威气势,令人不由得心生敬畏。一旁卓然而立的男子抿紧了薄唇,英挺卓众的容颜散发着与老者相同的慑魄气势,轻拢的眉宇间有着凝然与苦恼。 [点击阅读]
我不是教你诈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打听人机的人,易招人怨。泄漏天机的人,易遭天遣。好个知心朋友"可是我菜都买好了……好吧!谢谢……再……"小英的"再见"还没说完,对方挂了电话。许久,许久,她呆坐着,电话还在手里,发出呜、呜的声响,在这个已经空了的办公室里,显得有点刺耳。"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一双手伸过来,帮她挂上了电话,抬头,是新来的唐小姐。"没什么事。"她扯了扯嘴角:"你怎么还没走?""急什么?有什么事等我回家办?家又不像个家。 [点击阅读]
攻心话术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第1章化弱为强:换来主动性a:“你是80后吧?”b:“是。”a:“老家是山东的?”b:“是。”a:“是本科毕业吧?”b:“是。”a:“你工作挺顺利吧?”b:“是。 [点击阅读]
柳林风声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肯尼斯·格雷厄姆(1859~1932)生于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童年很不幸,5岁丧母,随后丧父,几兄弟都由亲戚收养。中学毕业后,他没有钱继续读大学,20岁进英格兰银行工作,直到1908年,因在银行里被一疯汉用枪击伤而退休。他喜欢自然和文学,业余研究动物和写作,很早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