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我在暧昧的日本 - 第10章 归国感怀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五月中旬,在准备离开普林斯顿整理行装之际,毕生恩师的话语浮现在脑海之中。
  “对重要的事情要勇于面对,不可逃避1
  我不禁在心中自忖: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自己是否实践了恩师的教诲呢?事实上,美国的大学正是实现上述想法的好去处。不过……
  归国之后第一周首先着手做的事情便是整理书籍。这些书籍,有的是自己身在异乡之际他人馈赠的礼物;有的是自己订购的寄送品;还有一些则是每周一次、自己骑车经过大学前面的广场,运到那家给人以老式、小巧印象的邮局窗口前的包裹内的邮寄物。到那家邮局办事是需要等候片刻的,然而窗口工作人员的态度却不乏亲切之感。
  我的作业便是将这些书籍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并将它们逐一归整到藏书室、兼做书房的寝室和起居间里。然而所有的书架均早已书满为患。于是,就只好将与新近到手的书籍数量相等的架上旧书发配到相距不远、已是自己老友的古旧书商手中。
  书架上的书籍每年均需整理三次。此次合三为一,工作量自是不可小觑。然而,似乎惟此才得以不折不扣地窥视出这一年期间乃至其后岁月里自己读书的轨迹。
  在即将离开大学之际举办的“宗教与想像力”研讨会上,自不必说奥姆真理教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不仅如此,笔者甚至还得到了向宗教系教授派厄尔斯女士表露心迹的机会。我对她说:
  “您的那本关于诺斯蒂主义福音书的大作,特别是在文体方面,令我这个小说家真是铭感至深。”

  接下来我又说道:
  “此次无意之中将与您同属于一个研究领域的日本的研究家荒井献先生的书籍悉数带在了身边,按理说是可以继续读上它一段时间的。”
  于是,女士答曰:
  “荒井……献?他嘛,就是您方才提到的拙著的日本译者。”
  荒井先生理解了时隔两千余载、并且超越了国界之差异的福音书是怎样向当今世界人类的精神、灵魂乃至行动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笔者常常暗自思忖:自己有缘接触到诸多国内国外、对重要的事情敢于面对绝不逃避的学者,这真是自己人生旅途的一件幸事。在美国,这种机缘亦不胜枚举。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亦有重要的人物离开了人世。笔者固然不敢对自己的人生抱有奢望,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有三位女性以她们宽广的胸襟、独特的思维、感受力以及幽默感把关爱之情赐给了我。她们其一是我的母亲;其二是我的妻子——如此道来未免会令人产生奇异之感,因为她是自己青春时期一位景仰有加的友人的胞妹,故此始终对其敬之如宾;而另一位便是方才言及的恩师夫人。仙逝而去的便是这位女士。
  此外,还有一位友人因为脑病后遗症而痛苦地生存在这个世上。令笔者担心的是,探视之际也不知他是否能够认出自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对他说道:你我合著的《广岛札记》的最新译本已经被摆放在美国和法国读者的案头。前来查房的护士是一位小说爱好者,她在患者的耳边大声地重复着我的名字。于是,友人手掌上的握力便着实增大起来。可是,笔者反倒没了章程——一如得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疾患,腹中虽有千言万语,却无法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

  归国前曾读过日本某刊的一篇评论。评语如下:在朝鲜战争白热化阶段,一些日本人曾被动员参加了清除水雷的行动并且死于非命。这便是我国以武力形式参与国际纠纷的一个既成事实。
  如果不曾忘记向将处于被人占领状态下的国民拉进战争漩涡的那个国家发出抗议之音,那么,这一年来日益高涨的新民族主义论调也还算顺理成章。但是,他们居然将在国家主权尚未恢复的那一时期内受美国驱使而不得不为之的、从国际法角度看亦可质疑的行为奉为今后日本的前进指南。岂不哀哉!
  读了一本归国后最初映入眼帘、经过大肆渲染的书后感慨颇深。《纽约时报》近来的常行之道便是对这数年来官僚、银行乃至实业界屡见不鲜的腐败行为进行始终不渝的口诛笔伐,并将其视为笼罩日本经济前景的一团暗云。作为一名暂时旅居美国的日本人,笔者曾多次在沉闷的心态下迎来黎明的晨曦。老态龙钟的经济界人士作为复苏日本经济的象征基本上已经被神化了。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成为指导担负着我国未来社会重任的年轻一代前进方向的指南针。其实上述书籍早已跻身于畅销书之列。

  即便隔海远眺,笔者这一年之内所看到的也同样是一种异样的景观——司马辽太郎笔下对那些年代已经些许有些遥远、具有人情味的、日本人眼中的英雄人物的描述,已经被利用于煽动政治家、实业家乃至新闻工作者的新民族主义情绪上。司马氏绝对不可能过目无睹的这个国家现代化的黑暗面——那些难辞其咎,表面上看似乃世之精英、魅力十足,而实际上却已经“黔驴技穷”的人们的真实状态已经被那些利用者们掩盖住了。倘若起始于战后日积月累而成的民主主义所带来的国家发展模式从国际视野上看同样正明显地引导着我们的国家走向衰败的话,那么,身为现代历史学者的作家难道不正应该对那些重任在肩却将上述模式引入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比如经济界人士的龌龊以及他们业已周郎才尽的事实——挥笔书之以昭天下吗?
  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机制已经可以将这颗行星上任何一处的人们召集到同一张会议桌旁。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我国乃至我们的国民反倒要强调什么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并将其据为救命稻草。甚至还在这个迈向新世纪的革新年代里把那些老字辈人物奉为楷模推上了前台。为什么就不能相信新一代日本人那展望世界的想像力呢?
  还是时差在作祟,上述想法已成为自己昏昏沉沉头脑中的最大疑团。
  (帅松生译)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万灵节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一艾瑞丝-玛尔正在想着她的姐姐罗斯玛丽。在过去将近一年里,她极尽可能地试着把罗斯玛丽自脑海中抹去。她不想去记起。那太痛苦——太恐怖了!那氰化钾中毒发蓝的脸孔,那痉挛紧缩的手指……那与前一天欢乐可爱的罗斯玛丽形成的强烈对比……呵,也许并不真的是欢乐。 [点击阅读]
万物有灵且美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JamesHerriot吉米•哈利(1916—1995)(原名JamesAlfredWight)苏格兰人。一个多才多艺的兽医,也是个善于说故事的高手,被英国媒体誉为“其写作天赋足以让很多职业作家羞愧”。平实而不失风趣的文风和朴素的博爱主义打动了千千万万英美读者,并启发了后世的兽医文学。 [点击阅读]
三幕悲剧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萨特思韦特先生坐在鸦巢屋的露台上,看着屋主查尔斯-卡特赖特爵士从海边爬上小路。鸦巢屋是一座漂亮的现代平房,木质结构不到一半,没有三角墙,没有三流建筑师爱不释手的多佘累赘的设计。这是一幢简洁而坚固的白色建筑物。它看起来比实际的体积小得多.真是不可貌相。这房子的名声要归功于它的位置-居高临下,俯瞰整个鲁茅斯海港。 [点击阅读]
不分手的理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在喧闹的大街拐弯之后,刹那间四周变得寂静无声,黑暗中一排路灯伫立在街头。放眼望去,只有一盏红绿灯在寒空中绽放着鲜红色的光芒。速见修平往前欠身,嘱咐计程车司机行驶至红绿灯时左转。这一带是世田谷的新兴社区,近年来开始兴建,大量的超级市场和公寓,修平目前住的房子也是三年前才盖好的。住宅用地有高度的限制,修平住的公寓只有三层楼,他本身住在二楼。 [点击阅读]
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海明为、海明微、海明威,其实是一个人,美国著名小说家,英文名Hemingway,中文通常翻译为海明威,也有作品翻译为海鸣威,仅有少数地方翻译为海明为或海明微。由于均为音译,根据相关规定,外国人名可以选用同音字,因此,以上翻译都不能算错。海明威生于l899年,逝世于1961年,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小说家。 [点击阅读]
个人的体验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鸟俯视着野鹿般昂然而优雅地摆在陈列架上的精美的非洲地图,很有克制地发出轻微的叹息。书店店员们从制服外衣里探出来的脖颈和手腕,星星点点凸起了鸡皮疙瘩。对于鸟的叹息,她们没有给予特别注意。暮色已深,初夏的暑热,犹如一个死去的巨人的体温,从覆盖地表的大气里全然脱落。人们都在幽暗的潜意识里摸摸索索地追寻白天残存在皮肤上的温暖记忆,最终只能无奈地吐出含混暧昧的叹息。 [点击阅读]
人性的优点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1、改变人一生的24个字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作为一名蒙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才能开业?怎样才能谋生?他拿起一本书,看到了对他的前途有着很大影响的24个字。这24个字使1871年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医学家。 [点击阅读]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坑地阵亡战士纪念碑四周长满了玫瑰。这是一片茂密的灌木林。杂乱丛生,小草透不过气来。白色的小花开着,像纸一样卷起。花儿簌簌作响。天色破晓,就快天亮了。每天早上独自穿过马路去往磨坊的路上,温迪施数着一天的时光。在纪念碑前,他数着年头。每当自行车过了纪念碑后的第一棵杨树,他数着天数,从那儿他骑向同一个坑地。夜晚,每当温迪施锁上磨坊,他又数上一遍年头和天数。他远远地看着小小的白玫瑰、阵亡战士纪念碑和杨树。 [点击阅读]
人生的智慧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出版说明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着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于年写了《附录与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是该书中的一部分。在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一举成名。 [点击阅读]
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作品简介StefanZweig斯蒂芬·茨威格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曾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获得博士学位。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茨威格便“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