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星际战争 - 第一部 火星人入侵-第三章 在霍塞尔公地上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发现一小群人,大约有20个左右,围在圆筒坠落的巨坑四周。前面我已经描叙过深陷地下的庞然大物的外表。周围的草皮和沙石突然遭到爆炸,化为烧焦土,无疑是爆炸冲击力引发的。亨德森与奥格尔维不在场。我想他们看出眼下毫无办法,便到亨德森家去吃早饭了。
  有四五个顽童坐在沙坑边缘,双脚悬在坑里,向那庞然大物扔石子玩。我上去制止,他
  们才作罢,但又开始在围观人群里蹿进蹿出,捉迷藏。
  人群中有几个骑自行车的人,一个我偶尔雇佣的花工,一个抱着婴孩的姑娘,屠夫格瑞格和他的小儿子,以及两三个经常在火车站附近游荡的流浪汉与高尔夫球童。话声稀少。那时候的英国,普通老百姓中对天文学哪怕略知一二的人也寥寥无几。围观者大都默默地凝视着圆筒那状若巨桌的尾部,亨德森和奥格尔维离开时那尾部静静地躺着,此时它依然无声无息。
  我猜想,人们期待的是一堆烧焦的身体,不料却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庞然大物,因而大失所望。一些人走了,另一些人又来了,我一直呆在那里。我爬进坑里,仿佛听见脚下有细微的响动。圆筒顶部显然已经停止了旋转。
  我走近才看清楚了这个奇特的东西。乍一看,它好像一架翻转的马车厢或一棵被炸断的树横在路上,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确不过如此。它看上去像一只生了锈的气体浮筒。要进一步看出那东西的灰色鳞壳不是普通的氧化物,筒盖与筒身之间缝隙里闪光的灰白色金属有一种奇异的色彩,这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才行。绝大多数看热闹的人对“外星”概念一无所知。当时,我心里十分清楚那东西来自火星,但却断定里面不可能有任何生物。我以为筒顶可能是自动旋开的。尽管有奥格尔维的宏论,我仍然相信火星上存在有人。所以,我想入非非,猜测圆筒里装有手稿的种种可能性、翻译手稿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否会在圆筒里面发现钱币和模型等等,不一而足。然而,那东西太庞大了,我的一切猜测都不能自圆其说。于是,我迫不及待想目睹它打开。到了11点左右,仍然没有丝毫动静,我只好返回马百利自己家里,一路上心事重重。回到家后却没有心思搞什么玄学研究了。
  当天下午,公共用地方面的情况已被传媒炒得面目全非。各家晚报早早就出来了,头版头条大标题,震惊了伦敦:
  来自火星的消息——来自沃金的特大新闻
  如此等等,此外,奥格尔维拍给天文信息交换站的电报惊动了三个王国三个王国:指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每一家天文台。
  沙坑旁边停着十多辆从沃金车站赶来的出租马车,一辆从乔布汉姆来的四轮游览马车,以及一辆豪华马车。此外,还停了一大堆自行车。许多人冒着烈日,从沃金和彻特塞赶来,聚集了一大群人——其中还有一两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士。
  骄阳似火,天空没有一丝云彩、一丝微风,只有几棵稀疏的松树撒下的阴影。燃烧的石南花丛已经荡然无存,但目之所及,向奥特肖绵延的平地已经焦黑了,依然冒着道道烟光,直冲云天。乔布汉姆路一位生意兴隆的糖果商叫儿子运来一手推车青苹果和姜啤姜啤:一种汽水,味比干姜水浓……
  我走到巨坑边缘,发现坑里有一小群人,大约好几个——亨德森、奥格尔维和一位高个子金发男子(后来我才知道他是皇家天文协会会员斯藤特),还有几个工人在挥舞铁铲铁锹。斯藤特站在此时显然已经大大冷却的圆筒上,用清晰的声音高声指挥,脸涨得通红,汗如雨注,显得有点焦躁不安。
  圆筒很大一部分被挖出来了,只是它的下部仍然埋在土里。人群围在坑边注目凝视,我也在其中,奥格尔维一瞧见我,就立即招呼我下坑去,并且托我去找庄园主谢尔顿勋爵。
  他说,人越聚越多,严重阻碍了挖掘的进展,尤其是那些毛小子们。因此,他们想搭一道简易栅栏,以便阻止人群拥进来。他还告诉我,偶尔听见圆筒里有轻微响动,但工人们没能拧开圆筒顶部,连下手的地方都没有。圆筒显得十分厚实,我们听见的微弱声音可能显示圆筒内部在躁动。
  我欣然答应,于是便成为众目睽睽之下的一位特殊旁观者。随后我赶到谢尔顿勋爵家里,他不在,听说他将乘下午6点从滑铁卢滑铁卢:伦敦附近城市。开出的火车从伦敦返回;当时大约5点1刻,于是我回家吃点茶点,然后步行到火车站去等他。
或许您还会喜欢:
宠物公墓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耶稣对他的门徒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门徒互相看看,有些人不知道耶稣的话是带有比喻含义的,他们笑着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耶稣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死了……如今我们去他那儿吧。”——摘自《约翰福音》第01章路易斯·克利德3岁就失去了父亲,也从不知道祖父是谁,他从没料想到在自己步入中年时,却遇到了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 [点击阅读]
幽灵塔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我要讲的这段亲身经历,其离奇恐怖的程度恐怕无人能比。虽不清楚世上到底有没有幽灵,可我的这段经历,却发生在孤寂山村中一栋传说有幽灵出没的老房子里。故事的主人公就像幽灵一样飘忽不定,徘徊哀叹,而且她还像《牡丹灯笼》中的小露①一样,是个年轻美丽的女子。那是发生在大正初年的事情。虽说已经过去20多年了,但每次当我回想起来,都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做了一个恐怖的噩梦。 [点击阅读]
悬崖上的谋杀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博比·琼斯把球放在球座上,击球前球杆简单地轻摆一下,然后慢慢收回球杆,接着以闪电般的速度向下一击。在五号铁头球棒的随便一击下,球会呼啸腾起,越过障碍,又直又准地落到球场的第十四穴处吗?不,远非如此,结果太糟了,球掠过地面,稳稳地陷入了障碍坑洼。没有热心的观众发出沮丧的哼哼声,惟一的目击者也显得一点不吃惊。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4:破晓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童年不是从出生到某一个年龄为止;也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年纪孩子长大了,抛开幼稚童年的国度里,没有人会死去EdnaSt.VincentMillay前言我拥有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濒临死亡的经历;这并不是一件你真正会习惯的事。这似乎有些奇怪,我又一次不可避免地面对着死亡。好像注定逃不开这一宿命,每一次我都成功逃开了,但是它又一次次地回到我身边。然而,这一次的似乎与众不同。 [点击阅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美国作家。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1835年11月30日生于密苏里州,1910年4月21日卒于康涅狄格州。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清洁女工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从维拉饭店出来,迈步朝索霍区走去。他竖起大衣领护住他的脖子,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一种需要,不如说是处于谨慎,因为这时的夜晚并不太冷。“不过,在我这种年龄,一个人还是别冒什么风险的好。”波洛习惯这样说。他心情愉快,两眼睡意朦胧。维拉饭店的蜗牛实在是美味极了,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道的小餐馆,这次总算是找对了。 [点击阅读]
牛虻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六月里一个炎热的傍晚,所有的窗户都敞开着,大学生亚瑟·勃尔顿正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翻查一大迭讲道稿。院长蒙太尼里神甫慈爱地注视着他。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点击阅读]
狼的诱惑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彩麻,你能去安阳真的好棒,既可以见到芷希和戴寒,又可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真的是好羡慕你啊!”“勾构,我以后会经常回来的,你也可以到安阳来看我呀。记得常给我写信,还有打电话。”“喂,各位!车子马上就要出发了。”长途客运站的管理员冲我们叫道。“你快去吧,否则可要被车子落下了。”“嗯,我要走了,勾构。我一到妈妈家就会给你打电话的。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