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星际战争 - 第二部 火星人主宰地球-第九章 满目疮痍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的遭遇中最离奇的一幕出现了。不,也许并不那么离奇。到那天我站在樱草山顶上热泪礼赞上帝为止,所经历的一切,至今仍历历在目。随后发生的事情我就忘了。
  以后三天的情况我一无所知。我还以为自己是第一个发现火星人灭亡的人呢,后来才得知,好几位我这样的流浪者早在头天夜里就发现了。其中一个——是第一位发现者——赶到圣马丁列格兰德,在我栖身车站期间他就设法向巴黎拍去电报了。随即,特大喜讯的电波迅
  速传遍全世界;数以千计的城市,先前被可怕的凶兆抛进了冰窟里,此时突然沸腾起来,举城欢呼。当我停立在巨坑边缘的时候,消息已经传到了都柏林都柏林:爱尔兰首都。、爱丁堡爱丁堡:苏格兰首府。、曼彻斯特和伯明翰。我后来听说,人们高兴得热泪盈眶,纷纷放下手上的活儿,弹冠相庆,欢呼雀跃,组成浩浩荡荡的人流,一直伸展到克鲁,突然涌向伦敦。已经哑了两周的教堂钟声又敲响了,报告这特大喜讯,整个英格兰大地钟声长鸣。面容憔悴、蓬头垢面的人们骑着自行车沿着每一条乡村公路,大声高呼人类得救的意外消息,向那些面黄肌瘦、目光呆滞的绝望人高呼。急需粮食。谷物、面包和肉类越过英吉利海峡,越过爱尔兰海,越过大西洋,火速运来,救济我们。在那些日子里,似乎全世界的船只都在向伦敦运送物资。然而,对这一切我全无记忆。我四处游荡——一个神经错乱的人。我清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座房子里,多亏那儿的好心人,他们在第三天发现我徜徉在圣约翰树林的大街小巷,又是哭泣又是胡言乱语,疯疯癫癫的。他们告诉我,当时我胡乱唱着什么“剩下最后一个活人!好哇!剩下最后一个活人!”那些人虽然也有自己的不幸,但还是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把我带进房子里住下来,让我恢复正常。显然,在我恢复期间他们从我口里了解到关于我的遭遇的只鳞片爪。
  我恢复理智后,他们和颜悦色地就他们所知,告诉我关于皮头的情况。我被困在废墟里后两天,皮头就被一个火星人摧毁了,当地居民全部遇难。那火星人似乎并未受到任何挑衅,就把皮头从地球上抹掉了,就好像顽童一时心血来潮,就会将一座蚁冢踩得稀烂。

  我孑然一身,但他们对我胜似亲人。我孤独又伤心,于是他们非常迁就我。我康复后,又与他们呆了4天。在此期间,我心里萌发了一种蒙眬的渴望,想再次看一看我昔日的小小安乐窝还残存多少,想唤回自己的往昔,这个渴望变得日益强烈。然而,希望渺茫,我反倒愁上加愁。他们好言相劝。他们想方设法让我散一散心,少点忧郁。可是,我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最后还是挥泪告别我与之相处了4日的朋友们,信誓旦旦地保证要回到他们身边,然后又到街上去了,前不久街道都还是又黑暗又怪异又空寂的。
  此时街上又熙熙攘攘了,挤满了归来的人群;有些地方的商店甚至开业了,我还看见一处喷泉式饮水器在哗啦啦地流水。
  我记得,当我踏上返回沃金我那座小房子的伤心归途时,白日是多么明亮,仿佛在嘲弄我似的,街上多么繁忙,我周围的生命多么蓬勃。许多人流落他乡,在大千世界里奔忙,因此成千上万的人被屠杀似乎是不可信的。然而,随后我注意到,与我相遇的人多么面黄肌瘦,他们的头发是多么蓬乱,他们的眼睛是多么大而亮,差不多一半的人依然穿着肮脏的烂衣服。他们的面部表情不外乎两种——不是兴高采烈、生气勃勃,就是坚毅刚强。然而,除了一张张令人鼓舞的面孔外,伦敦似乎成了流浪汉之城。教堂见人就分发法国政府提供的面包。几匹马儿瘦骨嶙峋的。每一条街的街口上,都有佩戴白色警徽的特种警察特种警察:紧急时期帮助维持公共治安的警察。站岗,他们也是面带饥色。一路上没有看见什么火星人的遗迹,但一到惠灵顿大街,我就看见滑铁卢大桥扶壁爬满了红草。
  走到大桥一角,我还目睹到在那个荒唐时代一个常见的景象——一张纸固定在一根木棍上,轻轻地抚弄一丛红草。原来是第一张复刊报纸《每日邮报》的海报。我从衣袋里掏出一个焦黑的先令,买了一份。报纸的大部分版面都是空白,但那位孤独的报人却在报纸背页上登了一幅荒诞不经的广告天象图。他刊登的内容耸人听闻。当时,新闻机构还没有返回。我从报上没有读到什么新闻,只了解到,对火星人机械进行了检验,一周后就得出了惊人的结果。结果之一是发现了“秘密飞行”,当时我本来并不相信,但报纸却令我茅塞顿开。到了滑铁卢车站,我发现火车在免费把人们运回家园。第一次乘车高潮已经过去,火车上乘客寥寥无几,我没有兴致与人闲聊,便独自待在一节空车厢里,交臂而坐,忧伤的目光眺望窗外一掠而过的景物。明媚的阳光下,大地千疮百孔。火车快进站时,在临时铺设的铁轨上颠簸,铁路两旁,是一片焦黑的房屋废墟。克拉彭车站克拉彭车站:在伦敦西南部。方向,尽管一连两天雷雨交加,伦敦市容还是“黑烟”尘粒悬浮,一片黑茫茫的;到了克拉彭车站,铁路又是一团残骸;数以百计的失业职员和店员正在与挖土工一道铺路;我们在仓促铺设的铁轨上颠来簸去的。

  过了车站,沿线大地荒芜得让人倍感陌生,温布尔登受创尤为惨重。沃尔顿多亏其松树林才未被烧毁,似乎是沿线受毁坏最轻的地方。万达河、莫尔河、每一条小溪都成了一大片红草丛,看上去有几分像肉架上的鲜肉,又有几分像腌白菜。不过,萨里那里的松树林太干燥,红色匍匐植物的滕蔓爬不上去。过了温布尔登,铁路线旁,第六只圆筒附近的某些苗圃堆起了泥土。许多人站在圆筒周围,一些皇家工兵正在圆筒里面忙碌。圆筒上空,一面联合王国旗帜迎着习习的晨风招展,欢快地沙沙作响。苗圃里处处长满了红草,举目望去,一大
  片死灰色与紫红色相交,分外刺眼。目光离开近处焦煳的灰色与沉闷的红色,眺望东边山峦,一片翠绿,分外悦目。
  沃金车站通往伦敦的铁路正在抢修,于是我在拜佛里特车站下车,踏上通往美伯里的公路。经过我和炮兵曾与轻骑兵谈话的地方,我来到在那次暴风雨中瞧见火星人的地点附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闪到一旁,发现一簇红草中间躺着那辆翘曲、散架的马车,还有马的白骨散落一地,肉被鸟啄食一空。我驻足凝视这些残骸好一会儿……
  然后,我穿过松树林返回家园,树林里红草丛生,东一团西一团的,齐脖子高。我发现斑狗旅店的老板已经安葬了,于是我经过宗谱纹章院,往家走。路过一座茅屋时,屋门敞开着,一个人站在门口招呼我。

  我抱着一线希望瞧自家的房子,顿时心里凉了半截。房门被撬开了;门没有上插销,我一步步走近时,它在缓缓地敞开。
  只听见呯的一声门又关上了。书房那扇敞开的窗户窗帘飘着,先前我和炮兵就是从那扇窗户眺望黎明的。此后没有人关过它。窗前的树丛同4周前我离开时毫无二致,东倒西歪的。我跌跌撞撞地走过客厅,只觉得整座房子空荡荡的。楼梯上,那个浩劫之夜我成了落汤鸡,蜷伏着躲避暴风雨之处,地毯显得皱巴巴的,褪色了。我看见楼梯上依然留着我和炮兵的泥巴脚印。
  我随着脚印来到书房,发现写字台上依然放着手稿,那是圆筒打开那天下午我留下的,上面还压着透明石膏镇纸呢。我站着读了一会儿被我遗弃的手稿。是一篇论文,探讨关于道德观念的发展是否可能与文明进程同步的问题,文章结尾是一句预言的开头:“大约200年后,”我写道,“我们可望——”句子猝然结束。我记起了,刚刚一个月前那天早晨我魂不守舍,无法集中心思,干脆丢下笔,去向报童取我订阅的《每日快讯》。我还记起了,报童向我家门前走过来时,我走下楼来到花园大门口,听他讲关于“火星人”的离奇故事。
  我下楼来到饭厅,那儿摆着羊肉和面包,早已霉烂了,还有一只打翻的啤酒瓶,都和我与炮兵离开时一样原封不动。我的家荒废了。我看出,自己长久梦系魂牵的希望原来是痴心妄想。这时候,却发生了一桩怪事。“没有用处,”一个声音说道,“房子被遗弃了。已经有10天没有人住了。别呆在这里折磨自己了。全都死光了,只剩下你一人还活着。”
  我大吃一惊。是我在大声自言自语吗?我转过身来,背后的落地窗敞开着。我一步冲到落地窗前,头伸出窗外望去。
  顿时,我惊恐失色,原来是我的表哥和我的妻子,他们也同样惊恐失色——妻子脸色苍白,眼泪都哭干了。她有气无力地叫了一声。
  “我回来了,”她说,“我知道——知道——”
  说着妻子的手往喉咙伸去——身子开始摇晃。我急忙冲上前去,将她搂在怀里。
或许您还会喜欢:
真假亨特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我决定侦察悬崖上的城堡,救出被囚禁的德国同胞。我们要带的东西分量不轻,至少要带足三到四天的用品,包括干粮、马饲料、灯泡和长火炬。我们还给三个大油箱加足了燃油。所有这些用品,都是梅尔顿在同庄园主的买卖成交之前,向乌里斯商人订购的。事先,他还与尤马部落进行过谈判,把所有急需的东西交给他们运输。海格立斯对我说过,城堡周围的尤马部落有三百来人,四百多匹马。 [点击阅读]
睡美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客栈的女人叮嘱江口老人说:请不要恶作剧,也不要把手指伸进昏睡的姑娘嘴里。看起来,这里称不上是一家旅馆。二楼大概只有两间客房,一间是江口和女人正在说话的八铺席宽的房间,以及贴邻的一间。狭窄的楼下,似乎没有客厅。这里没有挂出客栈的招牌。再说,这家的秘密恐怕也打不出这种招牌来吧。房子里静悄悄的。此刻,除了这个在上了锁的门前迎接江口老人之后还在说话的女人以外,别无其他人。 [点击阅读]
神食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十九世纪中叶,在我们这个奇怪的世界上,有一类人开始变得愈来愈多。他们大都快上了年纪,被大家称为“科学家”,这个称呼颇力恰当,可是他们自己却非常下喜欢。他们对于这个称呼是如此之厌恶,以致在他们那份叫作《大自然)的有代表性的报纸里一直谨慎地避开它,好像所有的坏字眼都源出于它似的。 [点击阅读]
笑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维克多-雨果于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诞生在法国东部伯桑松城。雨果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本是法国东部南锡一个木工的儿子,法国大革命时他是共和国军队的上尉,曾参加过意大利和西班牙战争,在拿破仑时期晋升为将级军官。雨果从童年起就在不停的旅游中度过,他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把妻子和孩子从一个驻扎地带到另一个驻扎地。 [点击阅读]
老人与海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 [点击阅读]
莫普拉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1846年①,当我在诺昂写《莫普拉》这部小说时,我记得,我刚刚为夫妇分居进行了辩护。在此之前,我曾同婚姻的弊端作过斗争,由于没有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许让人以为我低估了婚姻的本质;然而在我看来,婚姻的道德原则恰恰是美好不过的——①原文如此,应为1836年。事实上,《莫普拉》这部小说由乔治-桑于1835年夏至1837年春写成,1837年4月至6月发表在《两世界杂志》上,同年出版单行本。 [点击阅读]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将近子夜时分,一个人穿过协和广场(巴黎最大的广场,位于塞纳河右岸,城西北部。译注)。他虽然穿着贵重的皮毛大衣,还是不难使人看出他体弱多病,穷困潦倒。这个人长着一副老鼠的面孔。谁也不会认为这样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在生活中会起什么作用。但正是他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发挥着他的作用。此时此刻,有一使命催他回家。但在回家之前,他还要做一件交易。而那一使命和这一交易是互不相干的。 [点击阅读]
谋杀启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1除星期天外,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乔尼?巴特总是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在奇平克里格霍恩村子里绕上一圈,牙缝里还一个劲地大声吹着口哨,把每家从位于高街的文具店老板托特曼先生处订的晨报扔给各户——不论是豪宅还是陋居,要不就从房门的投信口把报纸塞进去。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马丁伊登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2
摘要:那人用弹簧锁钥匙开门走了进去,后面跟着一个年轻人。年轻人笨拙地脱下了便帽。他穿一身粗布衣服,带着海洋的咸味。来到这宽阔的大汀他显然感到拘束,连帽子也不知道怎么处置。正想塞进外衣口袋,那人却接了过去。接得自然,一声不响,那笨拙的青年心里不禁感激,“他明白我,”他心想,“他会帮我到底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