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羊皮卷 - 第九课:如何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能力(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们运用自己的能力,制定明确稳健的目标,向着实现的征程不松劲,就一定会得到丰厚回报。使命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从而能够集中我们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集中又增添了我们的力量。爱德华二世有一次问威廉·布希将军(救世军的发起人),他怎么会将全部身心都奉献给如此繁琐复杂,而常常又是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布希将军的回答发人深省:
  有些人的热情是金子,
  有些人的热情是名望,
  我的热情是拯救人和灵魂。
  布希将军的目标集中在为那些被遗弃的人们服务。这样的使命感和热情给了他无限的力量,大大彰显了自己的能力。
  简·亚当斯是芝加哥豪尔基金的创始人。小的时候,她就已经找到自己生命的使命。还只有六岁的她目睹了伊利诺伊州自由港的背街上那些落魄无助、遭人遗弃、生活困苦的人们。这番景象深深铭刻在心里,于是简打定主意,自己长大了一定要有一所大房子,就像自己住的一样;不过,这所房子一定是建在自己看到的那些贫民窟里。这种同情心和使命感从未远离过简·亚当斯,而且还成了她运用能力才智的一个支点。后来,豪尔屋成了一片贫民窟中鹤立鸡群的大房子。那是一所充满爱心和友善的大房子,简·亚当斯也因此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不过,如果她没有这种使命感的话,还会成为简·亚当斯吗?豪尔屋还会存在吗?同样,没有这种使命感,我们能达到能力和实力本应达到的抱负和水平吗?在这样使命感的支持下,我们还会被困难打倒,为阻力溶化吗?在你人生经历最困难的几个章节去找找答案。也许你费尽周折要上学,拿学位,可是你必须自己想办法筹钱。而一切又是那么艰难,你得到的帮助少之又少——除了自己的双手会帮助你,还有自己的意志告诉你,你会成功。于是,你苦苦支撑,因陋就简地生活。而其他很多学生却逍遥自在,丰衣足食。甚至有一段时间,你觉得自己可能坚持不下去了。然而不管怎么样,你还是坚持下来了。当那令人自豪的一天终于来到,你头戴学位帽,身穿学位服,流苏挂在肩上,挥舞着毕业文凭,你可以自豪而胜利地高喊:“我终于成功了!”
  当然,你不愿意重温那段磨砺心志的时光。但想想看,哪一个生活中最珍贵、最有价值的获得不是经过了艰难困苦,磨练和期待之后得到的呢?如果是一条平坦容易的道路,那么这些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就不会真正属于你。在磨砺中,你的才智得到了扩展,你学会了耐心和忍受——当然也包括了解金钱的价值,你所经历过的牺牲到头来证明都会是有意义的,你不会后悔经历过这些艰难和困苦。这样的教益十分清楚:不论在什么领域里,如果我们期望发挥自己的能力,发现幸福,实现个人成就,那就必须愿意去牺牲一些东西来换取才智的扩展。

  检查了我们的库存,清点了我们的能力,那就要厉兵秣马,等待那激励我们的使命感的东风到来。接着,下一步就是让才智和禀赋为我们所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去发展去完善。或许我们的能力还很小,或许运用能力的机会还不太成熟,但是充分发挥能力对我们至关重要。前面讲到的寓言中第三个仆人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运用在邪恶目的上,而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用,这恰恰是他的缺点(他把创物主给的惟一的金币埋在了地里,根本上浪费了自己的能力)。
  这种启发的实用价值向我们一览无遗地展示出来。有的普通人也许才智平常,但却比身心更强健的人做出的成就更大。因为那些普通人是倾其所有,更加努力地发挥和使用自己的能力。在龟兔赛跑的古老故事里,兔子比乌龟奔跑的能力大得多。可是最后还是乌龟获得了胜利,因为乌龟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要知道,跑步比赛并不总是青睐那些敏捷的;同样,贡献和成功也不是只加冕给最聪慧的、智商最高的。很多人失败的原因,和在淘金潮中吉姆没能聚敛财富的原因一样。在一群富人中,吉姆显得是那么样的“一事无成”。有个朋友解析说,“吉姆有淘金的狂热,但他缺少的是向下深挖的韧劲”。对我们而言,不能那么轻易承认失败,轻易放弃默许的计划。为我们自己着想,我们甚至应该责备那些走近路,抄小道,找容易的方法,而要记住“向下深挖的原则”十分重要!每天我们不妨都把自己的能力和困难较量一番,甚至和看起来超越我们能力的困难任务较量一番,那我们就是在好好历练意志,锻炼大脑和身心。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当我们逐渐掌握了困难的脉搏,自己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就能够迎接更大、更困难的任务和更重要的责任,我们也会在拼搏中成长。
  帕德里夫斯基(1860~1961,波兰音乐家、作曲家,钢琴演奏家,爱国者和政治家)在维多利亚女王面前精练优美地演奏完乐曲,女王热烈地鼓掌喝彩:“帕德里夫斯基先生,您真是一位天才!”“啊,女王陛下,”他回答道,“也许是吧,不过成为天才之前,我可是个苦力”。为了将能力大大地运用,想像力给我们加上“好奇心”的翅膀,让我们的能力飞翔。有时,就算我们敲开了成就和成功的大门,可是,这种成功我们不仅没有预料到,甚至还可能本以为远远超越了我们对自己才智最大的奢望,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想像力是一个人最大的资产和财富,也因此具有最独特的气质。
  想像一下,用拇指和食指把一个卡死的螺母从螺栓上拧下来,可能吗?而许多世纪以前,杠杆和轮子已发明,一些充满想像力的家伙给大拇指和食指加了点修饰,加长了一些,于是第一把扳手就这么诞生了。而今,诸如此类的特殊工具像许多有力的大手一样,能干很多工作。再想一下,用你握紧的拳头去钉钉子,可以吗?很早以前,富有创见的人们就运用想像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他们用随手捡起身边的石块敲击原始的钉子,之后发明了原始的锤子。于是,他们的力量得以成倍扩大。想像力看到了火,受到了鼓动,内燃机便点燃了火焰。想像力看到了蒸汽,蒸汽引擎便成为人类的仆人。想像力看到了机械手在摘棉花,梦想着机器写东西还可以复制东西,展望着机械工具播种、收获谷物,获取电力,甚至把沉重的机器举到空中;最后,想像力还看到了原子分裂释放出原子能量。从一步到另一步,每上升一步,想像力就将人类一次次带到新的成就的高度。在它的帮助下,生产了我们需要的每一件东西,发现了每一个重要理论和原则,使我们生活得更健康、更舒适;建起了现代的教堂和各种机构;赞助了各种各样文明的发展和复杂的活动。它是社会构架、逻辑和科学进步的无价瑰宝,带给我们更美好的一天和更美好的生活。

  想像力是有无限创意的,这一点已为工业发展所证明。美国铝业公司甚至还独创了一个新词——想像加工。该公司解释说,这个词意味着“让你的想像力腾空而起,然后在地球上进行脚踏实地的深加工”。在使用自己的能力时,运用这样的原则不失为智慧的体现。马尔克斯·奥瑞伊斯说,“你的思想想什么,你的头脑就反映什么:因为灵魂反应的是思想的颜色。”如果我们不去运用想像力,那生活就会陷入平庸刻板。平庸和刻板会带来老套的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而沾沾自喜对创造性扩展我们的技能来说又有致命的伤害。想像力不论看到什么情形都会瞪大好奇的双眼,发现我们也许还有没完全看到的可能性。法国巴黎有个小姑娘,家里穷困潦倒。她天天祈祷上苍赐给她金钱,好让她请一个模特练习临摹。小姑娘仿佛出生时手里就拿着画笔,画画是她惟一的渴望。但是她家后院没有降下法郎,上苍也没有听到她的哀求。然而,忽然有一天,她正走在市场上,灵感一闪,想像力便告诉她解决难题的办法。是啊,瞧,它就站在那里,坚定有力,安详镇定站在她面前,等着人去画呢!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模特——农夫的马!它肯定不会介意给小姑娘摆几个姿势,只要她不介意就行。小姑娘兴奋不已,冲回家,拿了画架和画笔,奔回市场。如今,在纽约大都会艺术馆里,你就能看到这样一幅著名的绘画,标题是《马市》,作者是罗莎·鲍奈尔,她尤其以画马闻名于世。
  想像力是主要的,但同样不能缺少的还有热情。在寓言中把惟一的金币藏在地里的那个家伙是两样都缺。随便调查一下成功人士便不难发现,毫无例外,所有这些人都浸透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未来充满活力的想法。他们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激动振奋,愿意把这份激动和别人交流,这样他们的能力又得以尽情挥洒。如果没有交流,没有这份酣畅淋漓的挥洒,他们的能力也不可能增加。

  有一次,一个建筑师制作了自己设计的教堂模型。模型极为精致,所有的点、线、面的细节都非常对称,但总好像缺点什么。原来,模型缺乏的是生命活力,所以显得死气沉沉。于是,建筑师在里面放了盏灯,一下子,那种沉寂和死气荡然无存,小小教堂里洋溢着温暖的活力和生命的美丽光辉。
  热情给予我们的能力添加的,就像是在我们心里加了一盏灯,使我们的能力闪烁着温暖和活力。热情这个词的词根,源自“上帝赐予”的意思,这一点让我们很清楚热情的源泉和重要性。如果说,这些都是古代人给热情加上去的素质,那我们再看一看热情众多的同义词吧,一定也很能说明问题:渴望,温暖,热望,狂热,生机,活力。没什么比火更能燃起火焰;在“热情”这簇火焰的燃烧下,我们的力量能得以扩张,我们全身心都容光焕发,富于感染力。但是热情、想像力,甚至是目标,都不能最终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除非你自己驾着毅力的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地耕耘。
  有个人偶尔听到,一位爱尔兰老人对正要上船去寻找财富的年轻人提了几点忠告:“好了,麦克尔,我的孩子,”老人说,“记住三根骨头,你就会一切没事的”。这个过路人的好奇心驱使他走上前来,问了问爱尔兰人三个骨头是什么意思。“啊,你看,”老人上了年纪的儿子回答说,眼睛还一眨一眨的:“难道还不明白吗?第一就是胸骨,也叫渴望骨;第二是下巴骨,第三就是脊梁骨呀。渴望骨让你去找寻;下巴骨让你不断问问题,去发现你想要的东西;而脊梁骨嘛,就是让你一直坚持,直到你得到成功才行。”要想在使用能力的过程当中发现幸福,我们必须要坚韧不拔地去运用能力,使它们能够回应我们的召唤。坚持不懈的努力往往是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分界线。就像劈木头一样,如果我们不来最后一下,把木头劈开,那前面的努力都会白废。所以当困难的巨浪排山倒海般压下来,要挤扁我们的时候,当我们的能力受到挑战和压迫的时候,要想不浪费自己的能量,除非表现出更多的坚毅和忍耐。当然,如果不在令人皱眉的困难中勇敢坚持住,那么些许的成就也不会持续多久。正是每个人内在的能力和坚韧超越了所遭遇的挑战,我们才能成功。
或许您还会喜欢:
苏肉难寻
作者:佚名
章节:170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来,介绍一下,我叫苏栩,大家都喊我苏苏,孤儿一个,一个很冷很冷专业的稍微大龄的女硕士生,近来有点花痴倾向。不能怨我,孤儿院的老院长成天在电话中苦口婆心的教导我说:“苏苏啊,你年纪也不小了,老爹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都会背锄禾日当午了,你要抓紧时间,在学校里找一个男朋友,将来一起在北京工作……”老爹的训话都是从我背锄禾日当午开始, [点击阅读]
这书能让你戒烟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2
摘要:或许我应该先解释一下,我究竟有什么资格写这本书。我既不是医生,也不是心理学家,不过我认为我比他们更有资格。我的吸烟史长达33年,到了后期,我每天多则抽100支烟,少则六七十支。我曾十几次尝试过戒烟,有一次甚至强忍了六个月没有犯禁。但是我并没有摆脱烟瘾,仍然会在旁边有人吸烟时情不自禁地凑上前去,想尽量多吸入一点烟气。乘火车的时候,我总是购买吸烟车厢的车票。 [点击阅读]
世界如此险恶 你要内心强大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自序从今天起,做强大自我的主人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就困惑于人类心理的这些现象:为什么一个有权或有钱的人,要去羞辱一个弱者?为什么一个人?仅因为没钱,就被众人贬损,活得屈辱不堪?为什么一个人因为在心理上对一些事情无法承受,就发疯甚至自杀?如今,人类早已走出了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笔下的原始丛林,在这个原始丛林里,人对人是狼。 [点击阅读]
他来了请闭眼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1.怪男人鸦青色的天空掩映着远山,薄薄的雪堆积在林间小径上。空气微寒而清爽,人若行走其中,很快会感觉到身体仿佛被松枝和雪的气息填满,冰冷又惬意。简瑶在大路旁下了公交车,又拐上石板小径走了十多分钟,终于看到前方山坡上,一幢灰绿屋顶的欧式小别墅。自简瑶有记忆起,这幢别墅就矗立在城郊的山腰上。二十多年过去了,即使拿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这幢错落有致的建筑一点也不过时。 [点击阅读]
把妹达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0 人气:2
摘要:第1节谜男MeetMyStery屋子里一片狼藉。门板裂了开来,铰链也脱落了;墙上散布着串头、电话、花盆撞击的凹痕;贺柏为了逃命,躲到饭店去了;而谜男则哭着瘫倒在客厅地毯上。他已经整整哭了两天了,这不是那种正常的哭泣。正常的眼泪是可以理解的.但谜男已经超出常理,他失控丁。一星期以来,他游栘在极端愤怒与暴力,和一阵一阵间歇性,发泄式的呜咽之间。现在他威胁着要自杀。 [点击阅读]
遇见未知的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自序活出你想要的人生有个男子一天下班的时候,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仅有的路灯下找东西。她非常慌张、着急地在找,让这个男子不禁停下脚步,想助她一臂之力。“请问你在找什么?”男子问。“我的车钥匙,没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女子焦虑地说。 [点击阅读]
24重人格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中文版序言受出版社编辑的委托,我花了几个晚上阅读了全书(台湾译本),深感一个心理学家(CameronWest博士,本书的作者和主角)能用非常优美的文字和细致入微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他的心路历程,揭示普通人或许不可思议或难以理解的一个多变、离奇、但又确实存在的“世界”——多重人格现象——之难能可贵。 [点击阅读]
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引言不打不骂也能教出好孩子打和骂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专家认为: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庭制度的残余,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严重摧残。打骂教育,也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而且还有可能酿成家庭悲剧。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 [点击阅读]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2
摘要:我在等你,你已逝去(1)第一章寂寞让爱情如此美丽人们总是嫌爱情不够美丽,便用金钱、权势、地位去装扮它,终于,爱情变得光彩十足,却教人无法看到它的本质。真正美丽的爱情,并不需要过多的元素,平淡时的相亲相爱,苦难时的相濡以沫,寂寞与爱情,凄凉与美丽,其实靠得很近。1917年,27岁的胡适在母亲冯顺娣的安排下,与比他大一岁的同乡女子江冬秀拜堂成亲。 [点击阅读]
原来你非不快乐
作者:佚名
章节:83 人气:2
摘要:致内地读者得怀着感恩的心情,在因缘际会下,我第一本在内地发行的书,是关于快乐/不快乐的课题,跟内地朋友分享自己这几年的体会。当前大势。不失为反思“拥有与失去”的黄金机会,能借此想到拥有的代价、失去的回报,内心得以从外在环境与际遇中释放,堪称千金不换。过去写下不少勾引别人眼泪的歌词,有时会反省自己是不是美化了伤感,有时又觉得让人落泪,可得到发泄,但愿也不算是作孽、遗害人间。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