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夜谭十记 - 第一记 峨眉山人:破城记 2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县太爷的创作天才和编谎话的本领,使我们十分吃惊,他居然在这几个钟头的纷乱生活中,有条不紊地编出这么一套好听的话儿,其实全是一派胡言乱语。
  我敢说这位视察委员和往常来的委员也不过是一丘之貉,县太爷才开始报告,他就显出对于那些枯燥数字没有兴趣。我相信他心中想的,早已是就要摆出来的丰盛筵席和将滚滚流入他的腰包皮里去的钞票了。虽然他在听的过程中,不时瞟我们这几个不合新生活标准的老头儿,其实不过是一种“说包皮袱”的策略,好像对县太爷表示:“你说得多好听,我当面就拿到你不合新生活标准的把柄了,等一会儿‘说包皮袱’,是要多加一点才行的。”
  当县太爷讲的稍微松一口气的时候,视察委员问:“说完了吗?”
  县太爷赶忙站起来,微笑着说:“没有了,没有什么了。”他恭敬地低着头,用手向后花园客房一摆,说:“请!”
  这位视察委员坐着不动,忽然把他的大皮包皮打开来,拿出一块绸布和理发用的推剪,向我们几个老头儿一指说:“叫他们快来剃头吧!”
  “啊?”县太爷和我们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禁惊叫起来。
  县太爷过了好一阵,才清醒过来。他的胖脸上开始*,红得像个大辣子,不知道是因为害羞还是将要大发雷霆。我们看着他忽然用手狠狠地在办公桌上拍了一掌,把公文夹和墨盒都骇得跳了起来,大叫:“浑蛋!”他用手指着那位视察委员——不,现在应该说是剃头师傅了——大叫:“妈的皮!你为什么冒充视察委员?”
  那个剃头师傅忽然陷入这样一种莫名其妙的局面里来,却并不感觉害怕,到底是大码头来的人。他理直气壮地说:“我哪里冒充了什么委员?”
  师爷也跳到他的面前狠狠地说:“你冒充了新生活视察委员!”
  剃头师傅还是有些莫名其妙地说:“我真冒充了吗?”
  县太爷越发生气地骂:“浑蛋!你不是真冒充,难道还是假冒充?”
  剃头师傅没有答话,他明白他是无罪的,坦然微笑。
  县太爷明明知道是自己一时糊涂,弄错了人,大家都明明白白在眼前看到的,是县太爷忙中出了错,哪里能怪这个剃头师傅?师爷赶忙出来给县太爷搭梯子,好叫他下台。他对剃头师傅说:“一个剃头匠,怎么穿得这样洋里洋气的?算了,算了,快到下屋去给他们剃头吧!”他又回头对我们这三个老头儿说:“都怪你们平时不修边幅,惹出今天这一场是非,快点到下屋里去剃头吧。”
  又是无妄之灾,这从哪里说起?这哪能说是我们这三个老朽惹出来的是非呢?
  “都给我刮得光光的!”县太爷打退堂鼓了,说罢,气冲冲地和师爷到签押房里去了。我们三个老头儿一个一个到下屋去给剃头师傅“大扫除”去了。

  前面两个同事王老科员和张老科员去下屋剃了头,刮了胡子回来,都大变了相,的确年轻得多。只是叫我奇怪,起初他们出去的时候,都是撅着嘴很不乐意,剃了头回来,却只管抿着嘴笑,不说一句话。大概是这个剃头师傅的手艺不错吧!
  轮到我去剃头了,这个剃头的师傅虽说是下江来的,手艺却实在不高明,简直像是在拔毛一样,用个推剪在我的头上死气白赖地推,整得飞痛。快要刮完,我实在忍无可忍,不能不开起“黄腔”来了。我说:“咦,你这是啥子剃头师傅哟?”书包皮网txt小说上传分享
  他说:“我本来不是剃头师傅嘛。”
  “你不是剃头师傅,是啥子人?”我看这个人才叫怪咧,他还能是别样人吗?
  他冷冷地说:“我正是新生活视察委员。”
  我听了这一句话,好比听到一声晴天霹雳,差点把我从凳子上打到地下去了。怎么今天尽出怪事情?我把他呆呆地看了好一阵,我怀疑地问他:“师傅!你在开玩笑吧?”
  “哪个开玩笑?你看这个嘛。”他说罢,拿出一个大证章,又摸出一封公文打开来,我一看公文上那颗大印,就知道这张派令是真的。我简直给吓昏了,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是剃头师傅——不,现在却又要叫他视察委员了——还是视察委员说:“你不要怕,我是特地先到这个县里来密查的。现在我问你的话,你都要如实说来,如若不然,我以后查出来了,你们要按同罪办理。”
  我的天!我们这种科员哪里吃得起这种官司,我只得满口应承了。他问了好几件县太爷贪赃枉法的案子,以及运烟贩毒、聚赌抽头的坏事,我都如实说了。他拍一下我肩头说:“好,你们都是好人,我一定替你们保守秘密,不要害怕,以后结了案有赏。”
  算了吧!我不稀罕这个赏,只要不把我拉进这种背时官司里去,就谢天谢地了。
  最后他叫我到里面去请师爷出来见他说话,我走到签押房外边,才像大梦方醒,可是一想起来还害怕,我结结巴巴地喊:“师爷,那……那个人叫您去。”
  师爷走出来,打量了我剃光的头和下巴,不明白有什么事,问道:“哪个人?”
  我说:“那……那个呀,就是那个……剃头的……”
  师爷说:“这才怪呢,我又不剃头,叫我干啥?”
  我简直弄得晕头转向,一句话也说不清了,我只管用手向那间下屋指着,鼓了劲才逼出一句话来,说:“那个……剃头的……哦,委……委员……”
  师爷莫名其妙,生气地骂我:“你胡说些什么?”
  我再也说不出话来,只是呆呆地张着嘴,用手指着下屋。师爷大概也觉得我的脸色不好看,不知道为什么我被吓成这个样子,也就只好到下屋去看个究竟。我就赶快溜回我们的办公室去。我和那两个被叫去剃过头的老科员正在面面相觑,忽然见到师爷出来了。一看,他的脸色发白,张着嘴巴,看来并不比我高明一些。他很想快跑,可是他那双腿不听使唤,像打了摆子,东偏西倒地走不快。他用手拉着裤腿,继而又拍他的大腿,想叫他的大腿快走。他总算走进签押房去了。过了一会儿,县太爷出来了,师爷的毛病好像一下子就传染给县太爷了,他也是脸色煞白,张开嘴巴,两腿拖拖拉拉地走不动,不同的是,他还用雪白的手帕不住擦额头上冒出来的汗水。

  他们两个到下屋里去了,过了一会儿,县太爷先出来,接着是师爷出来,两个人一字儿排在门口,低着头,县太爷诚惶诚恐地用手一摆,指着去后花园的路,说:“请!”接着,那个真正的视察委员昂头阔步,抱着大公事皮包皮,从下屋走了出来,向后花园去了。县太爷和师爷也跟着进去,很恭顺的样子。
  以后的事情,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只是看到师爷跑进跑出,不知道他在忙些什么。第一次出来他是愁眉苦脸的;第二次出来却是喜笑颜开的样子了。我们这些老在衙门进出的人,一看就明白,紧张的形势已经缓和下来,就是说,“包皮袱”已经说妥,剩下来的事就是摆出丰盛的接风筵席了。
  果然不出我们所料,晚上在后花园的花厅里灯烛辉煌,本县各方面的当道人物都一个一个地来了。
  来得最早的一个是县党部的郭书记长。新生活的事情是他最重要的公事,同时,大概他还要把本县防止共产党活动的事向来的视察大员汇报。因为按照惯例,这种从中央派出来的大员,特别是像这种新生活视察委员,都负有这种秘密使命的,因此书记长要早一步来。
  第二个来的是本县县银行的朱行长,人家都叫他“猪头”,不特因为这个人胖得出奇,而且大家一有用钱的事,总是想起他来。他是本县的财神爷。人家恭敬他的时候就叫他“朱财神”。他对于各种各样的宴会总是兴趣最浓,因为他的身体对于各种各样富于营养的物质最感迫切需要。今晚上这种丰盛的筵席他是绝不可以迟到的。自然,也许还另外有原因,县太爷许给视察委员的“包皮袱”,总是先从县银行垫出来的,也许是送大票子来了。你看他手里不是提着一个沉甸甸的绿帆布手提包皮吗?
  第三个进来的是本县的中学校长,他也是本县新生活运动指导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之一。他在年轻的时候到日本留过学,很带回一些“维新思想”,只要一提起日本明治维新的事,他就口若悬河地摆个不停。他很讲究卫生和身体锻炼,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倒霉就因为是东亚病夫。为了去掉东亚病夫的诟病,他年逾六十,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来在花园打太极拳,锻炼身体。他非常反对随地吐痰,他说这是百病之源。他常常说:“当我在日本的时候……”大家一听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了,又是吐痰的事儿。果然他接着就说:“随地吐痰是犯法的,要罚款的。”说罢,他就摸出几张白色绵纸,很文明地把痰吐在上面,然后谨慎地包皮了起来,放进他的宽袖里去。他素来是遵守时间的,所以他也来得很早。

  以后进来的人就多起来了。局长、院长、处长、所长、会长,还有圆胖胖的脸上总是堆着微笑、很满意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地主老爷们,还有精神抖擞、走起路来一摇三摆、卷着白袖头随时准备打架的袍哥大爷。当然也还有在官场、市场、赌场上以及在公馆、妓馆、烟馆里或者如意或者失意的各色绅士……总之,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嘻嘻哈哈的,愁眉苦脸的,都来了。大家碰到了有的在握手,有的在打恭,有的在鞠躬,然后都走进花厅里去了。
  时间看来已经不早,可是高老太爷还没有到,因此宴会就无法开始。高老太爷是本县的第一块金字招牌,他家几代为官,有良田千顷,他本人是前清光绪末年的一个举人。据他说,要不是忽然改朝换代了,他准可以上京赶考,中个进士啦什么的,说不定还会有状元之份哩。所以他对于民国就特别痛恨,什么都看不惯。这个国家乱纷纷的不像样子,好像都和他没有来得及中状元有关。但是他有两个儿子却都在民国做了不小的官,大儿子因缘时会,到日本跑了几年,结识了革命党人,回国后一直在外面革命,如今在中央政府不知道做什么官;二儿子当然就可以跟着大儿子高升,听说很做了几任县长。只有三儿子他认为不争气,没有出去做官,但是也算本县出色的人物,年轻漂亮,风度潇洒,手面很宽,花钱如水。不过他的进账也不小,他和几任县太爷做了一揽子生意,把所有要收的捐税包皮下来。他到处立关设卡,自定名目,收捐收税;他还开了土产贸易公司,专运鸦片烟出口;他还开了县银行,自任董事长,还自发流通券。由于这种种关系,所有到本县来的县太爷,谁都知道第一件要办的大事就是去拜高老太爷的门。一定要赖着做个门生,才敢回来上任接事。无论大小宴会——这种宴会其实是一种联席办公的形式,本县大小政事都在会上商量解决——要不把高老太爷请来,谁也不敢叫开宴。今天为什么高老太爷还迟迟不到呢?
  最后听到衙门口守卫的叫“立正”的声音特别响亮,我们猜一定是高老太爷来了。果然,我们看到一乘轿子抬到后堂来才下轿,两个跟班扶出一个白胡子老汉,县太爷拜在他门前当弟子,所以他的轿子可以破格直抬进来。县太爷、师爷,还有许多人跑出来迎接他,一片请安声:“老太爷好!”他不住向大家点头打招呼,大家簇拥着到后花厅去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莫言《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章节:59 人气:2
摘要:《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点击阅读]
莫言《红树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那天深夜里,她开车来到海边的秘密别墅。刚刚被暴雨冲洗过的路面泛着一片水光,路上空无一人,远处传来海水的咆哮声。她习惯赤着脚开快车,红色凌志好像一条发疯的鲨鱼向前冲刺,车轮溅起了一片片水花。她这样开车让我感到胆战心惊。林岚,其实你不必这样;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其实不必这样。我低声地劝告着她。轿车猛拐弯,如同卡通片里一匹莽撞的兽,夸张地急刹在别墅大门前。 [点击阅读]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雾茫茫一在冬季里,偏僻的葫芦坝上的庄稼人,当黎明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一天的日子就开始了先是坝子上这儿那儿黑黝黝的竹林里,响起一阵吱吱嘎嘎的开门的声音,一个一个小青年跑出门来。他们肩上挂着书包,手里提着饭袋;有的女孩子一边走还一边梳头,男娃子大声打着饱嗝。他们轻快地走着,很快就在柳溪河上小桥那儿聚齐了。 [点击阅读]
逝去的武林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李仲轩(1915~2004),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弟子,因生于文化世家,青年时代武林名号为“二先生”,34岁退隐,遵守向尚云祥立下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杂志发表系列文章,在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荣辱悲欢事勿追我的父系在明朝迁到宁河西关,初祖叫李荣,当时宁河还没有建县。 [点击阅读]
韩寒《三重门》
作者:韩寒
章节:22 人气:2
摘要:林雨翔所在的镇是个小镇。小镇一共一个学校,那学校好比独生子女。小镇政府生造的一些教育机构奖项全给了它,那学校门口“先进单位”的牌子都挂不下了,恨不得用奖状铺地。镇上的老少都为这学校自豪。那学校也争过一次气,前几届不知怎么地培养出两个理科尖子,获了全国的数学竞赛季亚军。 [点击阅读]
鲁西西传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居住着老鼠六兄弟。老鼠六兄弟的生活过得还不错,可近来他们很苦恼。这是因为有一天鼠三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本画报,上面几乎都是骂老鼠的内容。有一页上写着: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还画着一只狼狈逃窜的老鼠。还有一页上画着一群老鼠在粮仓偷吃粮食的情景。旁边写着:警惕老鼠盗窃粮食。老鼠六兄弟边看边皱眉头。鼠大说:“咱们不能背着这么个坏名声过日子!”老鼠兄弟们一致同意。 [点击阅读]
309暗室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家原先住在一栋老式楼房里。连他们的爸爸妈妈也说不清这栋楼房是哪个年代建造的。楼房的墙壁很厚,非常坚固,而且冬暖夏凉。一天下午,皮皮鲁和鲁西西放学以后在家里做作业。鲁西西写了一会儿,觉得有点儿冷,她打开壁柜的门,钻进去找毛衣。鲁西西家的壁柜很大,可以站进去好几个人。鲁西西和皮皮鲁小时候经常在里边捉迷藏。 [点击阅读]
三毛《哭泣的骆驼》
作者:三毛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尘缘——重新的父亲节(代序)二度从奈及利亚风尘仆仆的独自飞回加纳利群岛,邮局通知有两大麻袋邮件等着。第一日着人顺便送了一袋来,第二袋是自己过了一日才去扛回来的。小镇邮局说,他们是为我一个人开行服务的。说的人有理,听的人心花怒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大批邻居小儿们,代拆小山也似的邮件,代价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中国邮票,拆好的丢给跪在一边的我。 [点击阅读]
乡关何处
作者:佚名
章节:91 人气:0
摘要:章诒和2008年的年初,我和一个从事出版业的朋友相约在建国门友谊商店里的星巴克咖啡店碰面。寒暄几句,朋友说:“愚姐,建议你看看野夫的散文,看几篇就行,你肯定喜欢。”我们各自喝完饮料,聊了几句,随即分手。翌日下午,我打去电话,说:“你推荐的文章,让我一夜无睡,让我痛哭流涕……我要认识那个叫野夫的人。”五月中旬,四川发生大地震。下旬,我在北京见到了野夫。 [点击阅读]
傅雷家书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傅雷(!”908~!”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