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章 河虾粉丝煲
带着一辈子熟悉的食物味道,
一直走,走,走
andrew还记得那天坐的船抵达台湾时候的情形。那是1949年,他没有跟爸妈在一起,就这样由叔叔领到了台湾,还不知道会在哪一所学校念书,同桌是不是好看的女孩子。
他现在似乎成了一个喜欢到处游走的人。太太在世的时候他也经常往返于多个城市之间,不过很多时候还是和太太在一起。后来到上海做生意的那几年,太太就在这座能看见黄浦江的房子里做饭给他吃。
他现在自己一个人做饭。
出门远行的时候只要一个能背能拉的小旅行箱就够了。有宽边沿的帽子、棉麻围巾、垮裤,像一个宫崎骏电影里身负某些神秘故事的老爷爷。
从市场买回来的河虾在盛满清水的脸盆里不甘地扭动着。他站在水池边拿一把小剪刀给它们一一剪去触须,然后扔进一只锅里。
上海味道的菜是他最熟悉也是最爱吃的菜,即使在台湾生活了那么久……
当初他并不是和爸妈一起到的台湾,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终于团聚了。爸爸在上海做的是出版生意,到台湾继续操持老行当,家里来来往往的有很多文化界的人士,他的爸爸在家里只说上海话,所以有些能听懂,有些听不明白的只能依靠手势来交流。在初到台湾的几年里,爸爸结识的人里有一些成为了他们家的“住宿生”,也可以说是“食客”。原因是这些人像andrew家一样从内地迁徙到了台湾,但是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稳定的工作,他们当中有与出版、文化相关的人,也有原先从事会计、行销、教育等行业的人,还不乏有大学教授。andrew下了课回到家,经常能看到几个人聚在门口谈论着什么。
andrew家里自他幼时起就有专门做饭的阿姨。到了台湾,“住宿生”们的伙食也由他家的厨房包了。爸爸请了位当地的厨师并教厨师做上海菜。爸爸虽然很少自己下厨,但对食材、味道的把握十分精准。家里天天开一至两桌的饭菜给“住宿生”们是很正常的事,他们吃这样的私房菜上了瘾,还会给厨师出主意创新菜式。好在他们的家乡大多是上海、江苏一带,口味基本一致,厨师也不为难。
“塔苦菜也没有。冬笋也没有。”
爸爸常这么念叨。这些在江南常能吃到的蔬菜那时在台湾很难见到。包括草头、马兰头、毛豆等,火腿也很少有。
在长大的过程中,andrew的口味变得和爸爸一样犀利并且充满“上海气息”。他对上海物化的印象那么浅,但味觉上的感触却又那么深。他能讲出台北最地道的上海餐馆是哪家,而那些不地道的分别都是哪些方面不地道。“台湾菜……其实哪有什么台湾菜呀。”他自信地笑起来。
自从做进口贸易做顺手之后,到国外出差成了家常便饭。事实上,“家常便饭”很少吃到,西餐倒吃了不少。后来为了消磨时间,他想出来带锅出差。如果那时候谁在德国菜市场里看见一个提着锅子逛摊的中国人,就是他了。
给虾修剪触须的时候,耳边犹有爸爸的那句“虾的须一定要修”。
“地道的红烧肉做出来,你用一根筷子插在肉里把它提起来,肉汁连成一条线,不会断的。”
“烧猪肺汤,你把猪肺放在水龙头下面,开小一点的水流冲两个小时。”煮出来的汤真好喝。
这些都是爸爸说给他听的,还包括油豆腐粉丝汤里的油豆腐在第一遍煮完的时候,煮的水要倒掉,最后汤才会好喝。
他坐下来,面前是一锅河虾粉丝煲,里面还放了一只切成两半的大闸蟹;一盘红酒小番茄,面上洒了他在桂花树下捡起的桂花;芦笋色拉用切开的红椒盛着。他端起玻璃杯喝了一口红酒,放下杯子,用筷子夹起一只小番茄来吃,又放下筷子。对他来说每夹完一口菜都放下筷子是餐桌礼仪。
外面暮色渐浓。
河虾粉丝煲
材料
河虾、大闸蟹、粉丝、葱、姜、酱油、蚝油、红酒、冰糖。
做法
修剪河虾的触须。大闸蟹切为两半。葱切段。姜切片。
在油锅里把葱、姜爆香,放入河虾,炒至半熟放入蟹,加酱油、蚝油、红酒、冰糖。
放入烫软的粉丝,翻炒均匀。
换到砂锅中,开小火焖5分钟。
收汁后,熄火再焖10分钟。
|
目录 上页 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