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一双绣花鞋 - 小说《一双绣花鞋》在线阅读——第七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就在大连市发生庄美美被杀案不久,重庆市也发生了一件凶杀案。
  重庆市东南有一座小天主教堂,清末所建;天主教堂内有个法国主教和三个修女。三年前那个法国主教得暴病死了,两年前有个修女突然失踪了,去年又有个修女失踪了,目前只有一个修女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独地守着这个教堂。
  这一天清晨,嘉陵江面涌起大雾,雾徐徐飘来,包皮围了山城,使山城成为一座雾城,一片白茫茫的。教堂在雾中时隐时现,活像一个幽灵在空中飘来荡去。清洁老工人王凯仍旧像往日一样用大扫帚清扫附近的路面。
  王凯已六十多岁,每天负责这几条街道的卫生,他步履迟缓,正扫着街,忽然发现教堂的小楼上亮着烛光,那烛光忽闪不定。他想,可能是那个中国修女起得早,因此没有理会,继续扫街。正扫着,慌里慌张来了一个人,一头撞在他身上,他一抬头,那人却朝教堂里走去了。王凯想:“这是什么人?这么早到教堂干什么?”为了探个究竟,他放下扫帚,也朝教堂走来。
  雾越来越大,几步之外什么也看不见。王凯壮着胆子模向教堂。走进教堂,只见四尺五寸的平台上,三面皆有汉白玉栏杆绕护,台的正中及左右,有三起台阶,正面有块长一丈二尺、宽四尺的汉白玉,镌刻着耶稣善牧圣像。大堂正面两旁,有中国式黄亭各一座。堂中有三十多楹明柱,柱基五皆为汉白玉,柱顶俱楼花菜叶形,玲球可观,每柱高有五丈,皆为美国运来的桧木。
  堂之正身,有双尖洞瞩,高约三丈,蔽以五色*浇花玻璃,灿烂夺目,系巴黎所产。
  王凯见教堂内空无一人,甚觉纳闷,于是转到后面,只见有个耶稣受难小堂,与大堂相通,间以玲政隔扇。大堂正祭台,雕接精致,金碧辉煌,尤为美观;正祭台外又有九座配台,油漆描金,亦颇艳丽。王凯离开雾云腾腾的街道,一进教堂,顿觉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奇怪,方才进来的那个人到哪里去了?”他暗暗想着,又走向东楼。东楼在大堂正门内,烛光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王凯走上楼梯,猛一抬头,只见在楼梯口出现一个高大的身影,那身影愈来愈大,愈压愈低……那个中国修女头戴黑教巾,两只眼睛露出凶光,脸色*惨白,身穿一件黑旗袍,赤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精致的绣花鞋……
  啊!王凯惊叫着往后退着,他已明显地发现那个身穿黑旗袍的女人不是那个修女,而是一个漂亮的陌生女人……
  那影子愈来愈大,王凯只觉头上挨了重重一击,软绵绵倒下来。
  血,淌了一地板……
  几天前,肖克接到命令赴渝协助重庆市**局共同破案。在重庆市**局见到了负责此案的侦察科长田旭。田旭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

  田旭告诉他,王凯被害,天主教堂里最后一个修女也失踪了,至今没有下落。**人员小侯前去破案,至今没有回音。
  这天晚上,肖克会同田旭决心去闯这个神秘的天主教堂。两个人走进教堂,昏暗的烛光摇曳着,寂无人声。这时,肖克只见楼上有个人影一闪,大声道:“楼上有情况!”
  田旭随肖克冲上楼,只听修女住的房间的门砰的关上,肖克冲到门前,用手一推,谁不动,于是用肩膀狠撞,撞不开。田旭和肖克交换一下眼色*,二人喊道:“一、二、三!”一齐往上撞,门被撞开了,只见屋内空无一人。两张硬板木床,支着蚊帐,屋内有大衣柜、梳妆柜、书柜、沙发等,壁上挂着一幅耶稣受难图,地上是木板地。
  “奇怪,明明有人,会到哪里去了?”田旭有些纳闷地说,眼睛注视着屋里的动静。
  肖克见四壁没有窗户,知道敌人一定藏在屋内。于是一一打开衣柜和梳妆柜,可是里面只有衣物或梳妆用品,根本没有人迹。肖克仔细地检查着屋内的每一个角落。
  蜡烛终于耗尽了,余苗颤动了几下,终于失去了最后一丝光明。
  屋内漆黑一团,由于没有窗户,伸手不见五指。
  “肖克!”田旭在黑暗中叫道。
  “在这呢。”肖克向田旭凑了过来。
  田旭小声地对肖克道:“你听,有动静。”
  如果要是亮着灯,肖克和田旭各自忙着搜查,不会注意轻微的动静,如今屋内漆黑,两个人都在细心观察,因此轻微的动静也听出来了。床下似乎有生人的喘息声。
  肖克扭亮了手电筒,田旭也扭亮了手电筒,两道强烈的光柱一齐照到床底下……
  没有人,只有一只精致的绣花鞋。
  那绣花鞋是旧的,鞋面是红锦的,鞋头镶绣着一朵金色*的梅花,鼓鼓的,非常逼真。
  肖克一把将这只绣花鞋抓到手,疑惑地自言自语道:“修女怎么会有绣花鞋呢?奇怪,这只绣花鞋定有名堂。”他把绣花鞋揣入怀里。
  肖克和田旭两只手电筒的光柱在屋内晃来晃去。
  肖克的手电筒照在梳妆台上,意外地发现了法国香水。这时,他只觉掉在脸上一个湿腻腻的东西,伸手一摸,软软的,拿到鼻子底下一闻,腥臭,肖克用手电筒照着头上的顶壁,啊,原来是一小团白蛆,密密的,肥肥的,令人恶心。原来房上有一道小裂缝。
  肖克搬开梳妆柜,爬了上去,顶壁上有一个天穴,盖着盖,肖克打开盖,里面黑洞洞的,一股恶臭扑鼻而来。
  肖克将头伸进天穴,用手电筒一照,只见顶棚上排着四具尸首,一男三女,一个洋主教和三个修女。
  肖克走下来对田旭道:“教堂里四个失踪的人都在上面,有两具已剩了骨架。”

  “凶手是谁呢?”田旭闷闷地问。
  肖克沉思片刻道:“这个房间肯定有问题。刚才那个人影一定是个特务,他一定就藏在这屋里,这间房屋一定有夹壁墙或地下室。”说着,折下一条旧桌腿在房间四壁敲着,敲了一阵,肖克道:“不像有夹壁墙。”他又拿着手电筒仔细观察着衣柜,光柱在衣柜四周转来转去。
  “咦,这衣柜有点错位。”肖克说着用力扳开衣柜,露出一个洞口。
  “砰……”一颗子弹射来,射在衣柜上。
  肖克抽出手|枪,大声喝道:“负隅顽抗,死路一条!”
  洞内传出急促的脚步声。
  “快追!”肖克喊一声,先跳了进去,田旭也跳了下去。
  肖克往前跑了两步,“噗通”又掉进一个洞口,被铁梯架住。他顺着铁梯下去,钻进一个地道,地道里霉味扑鼻。
  追了有一里多地,前面现出一个密室,肖克见铁门大开,发现是一座地下陵墓,两个大黑棺木已经有些衰朽,棺木前有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川陕巡抚裕隆之墓,嘉庆二十一年立。
  肖克见前面又有一个洞口,他探头听了听,只听前面没有动静。于是来到大黑棺木前,费力撬开一个大黑棺木的顶盖,只见里面密密麻麻地藏满了各种武器,有卡宾枪。手|枪、机关枪。手榴弹。手雷、子弹,泡在油里。
  肖克和田旭又撬开第二个黑棺木,“砰,砰,砰……”一梭子卡宾格子弹射来,一个大汉跃了起来,肖克眼快,上前一拳将大汉击昏,上前夺过卡宾枪,掏出手铐将那人拷住,拖了出来。
  肖克仔细瞧那大汉,那大汉四十余岁,身穿中山服,像是广东人,中等身材,面孔黝黑,颧骨突出。
  一会儿,那个大汉醒来,一见肖克,惊得发抖道:“饶命,别杀我,我在台湾家有老母啊”‘肖克道:“**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你要老实交待,会得到人民zheng府的宽大处理。你从哪儿来?到这里有什么任务?”
  “我是pp组织的成员,一直在台北pp组织总部工作,一个月前pp组织头子白敬斋交给我一个特别任务,要我与大陆一个叫白薇的女人接头,设法找到pp组织在大陆的潜伏名单。”
  “白薇?”
  “对,就是白敬斋的二女儿,她是pp组织大陆交部负责人,大陆沦陷前潜伏下来,一直秘密发展组织。”
  肖克问:“你是如何入境的?”
  那大汉道:“我是从缅甸边境潜入大陆的,两个星期前来到重庆,白敬斋指示我到这个教堂与白薇接头,上星期我与她在这里接上了头。接头时正遇一个扫街的老头,我把他干掉了。”

  “你们接头的暗号是什么?”
  大汉道:“一只绣花鞋。”
  肖克从怀里掏出那只绣花鞋,问道:“是这只绣花鞋吗?”
  大汉惊奇地点点头,“就是这只。白敬斋告诉我,白薇一看到我拿的绣花鞋就能接上关系,白薇那里也有一只绣花鞋,这两只绣花鞋是一双,据白敬斋说,是白敬斋的二姨太,也就是白薇的生母做的。”
  肖克又问:“白薇把那图交给你了吗?”
  大汉摇摇头说:“没有,她一直闭口不谈图,只是一个劲问海外的情况,她变得比以前老多了,我当时在南京见她时,她还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姑娘。”
  “你叫什么名字?”
  “阮明。”
  “如果你拿到梅花图后怎么出境?”
  “还是从中缅边境混出去,下月10日晚上在缅甸首都仰光,白敬斋的大女儿白蔷将在迷人宫与我接头,她负责送我回台湾。”
  “如果你一旦有麻烦呢?”
  “白薇会派人送出境。”
  “暗号是什么?”
  “有一枚pp型金质纪念章,这是pp组织的标志,对方也佩戴一枚这样的纪念章。”说着,阮明举手到胸前,说道:“在衬衣里。”
  肖克伸手在他的衫衣里摸出一枚纪念章,只见金光闪闪,呈英文大写pp.肖克又问:“你还有什么任务?”
  阮明低头说道:“白薇的发报机坏了,让我们带三个小型发报机来。”
  “发报机呢?”
  “在云南翻山时,装有发报机和密码的皮箱滚到山洞里了,整整两天也没找到。”
  “白薇如今在哪儿?”
  阮明摇摇头说:“这几天你们查得紧,她又不露面了,我这次来就是找她的。”
  “你怎么知道这个地道?”
  阮明喘了一大口气道:“上次我打死那个扫街的老头,白|小|姐埋怨我太鲁莽,接我进了这个地道。她说她也是在意外之中发现这个地道的;我们整整在地道里趴了一天,夜里才敢出来。”
  肖克皱眉想了想又问:“你知道白薇的公开身份是什么吗?”
  阮明摇摇头说:“她从没有提起,不过我看出她的生活似乎很清苦。”
  “她为什么选择这个教堂与你会面,又为什么迟迟不肯把图交给你呢?”
  阮明莫名其妙地望着肖克,没有说话。
  肖克走进新的洞口,刚走了两步就撞上了洞壁,看样子这里是新挖的,旁边还有一堆土。
  肖克向重庆市**局汇报了情况后匆匆乘车北上,他要迅速向上级汇报,同时又想出一个大胆的计划……
  追查白薇的任务交给了重庆市**局。
或许您还会喜欢:
村子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祝永达在村口那棵松树下碰见马秀萍是很偶然的事情,当时,他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念头:有朝一日娶马秀萍为妻,从此甜甜美美地活人过日子。那是!”979年早春二月的一个晌午。走在田地里的祝永达觉得明媚的春天仿佛是从他脚底下生长出来的,解冻了的土地酥软而仁慈,从枯萎的色泽中挣脱出来的麦苗儿扑面而来。远远近近的村庄里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鸡鸣狗吠声和空气中逸散出的各种细微的声音在表示大地苏醒了活跃了。 [点击阅读]
第二个太阳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一列火车向南急驶。其中一节平板车上装载着一辆小吉普和一辆中型吉普。兵团副司令秦震坐在小吉普司机旁边他的坐位上。雨水在风挡玻璃上狂泻奔流,风把雨水旋进吉普车厢里面,凉渗渗的大雨点扑在秦震的脸上,他的美式军大衣和微微敞开的军装上衣的领口,都淋湿了,雨水聚汇起来,顺着脖颈流注到胸膛上。参谋、警卫员几次请他搬到后面中型吉普电台车上去,他却断然拒绝了。因为在这种历史转折关头,他宁愿在暴风雨里猛进。 [点击阅读]
红塔乐园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皮皮鲁属虎,他的同学也都属虎。他们盼望在虎年能有一番奇特的经历。果然,在虎年中,属虎的皮皮鲁和他的同学们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故事--皮皮鲁上课的时候盼放学。下课铃响了,他又怕放学。放学以后干什么去呢?“皮皮鲁,咱们找个地方玩吧!”这天下午放学后,苏宇在学校门口等着皮皮鲁。“玩什么?”皮皮鲁两手一摊,感到没什么可玩。一群麻雀落在电线上。“要是有个足球场就好了。”苏宇叹了口气。“少年宫有!”田莉眼睛一亮。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金瓯缺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序写历史小说有写历史小说的困难。不熟悉史实,则不会原原本本地写成有条有理、丝丝入扣的文章。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就是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搜罗了大量的资料,用去伪存真、剔异求同的科研手法才理出一个线索来的,所以历史知识就是最基本的一个必要条件。 [点击阅读]
鲁迅《呐喊》
作者:鲁迅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点击阅读]
Q版语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从前啊,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而且白雪公主们爱穿着高叉泳衣去打猎(哎呀,不好……不好意思啊,作者又跑题了。真是低能且变态!)。森林里住着一只美若天仙的猪妈妈,(听猪五郎说的)猪妈妈生了三只可爱的猪娃娃。猪娃娃一天天长大了,猪妈妈想,该是他们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猪长大了,都是要独立谋生的。于是在孩子们生日这天,她把三只小猪叫到身边。 [点击阅读]
三家巷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公历一千八百九十年,那时候还是前清光绪年间。铁匠周大和他老婆,带着一个儿子,搬到广州市三家巷来住。周大为人和顺,手艺精良,打出来的剪刀又好使,样子又好,真是人人称赞。他自从出师以后,就在西门口一间旗下人开的正岐利剪刀铺子里当伙计,几十年没换过东家。他老婆也贤德勤俭,会绣金线,手艺也很巧。夫妇俩省吃俭用,慢慢就积攒下几个钱来,日子倒也过得满欢喜。 [点击阅读]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三毛,我亲爱的女儿:自你决定去撒哈拉大漠后,我们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担心你难以适应沙漠的日常生活。但每次接你来信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物质上的缺乏,气候的骤变,并没有影响你的情绪。我想可能是沙漠美丽的景色*深深地迷惑了你,夕阳中的蜃楼,一望无垠的黄沙,一向是你所神住。一旦投入其中,谁能体会?谁能领略?所以,这次你去撒哈拉,我和你父亲都没有阻止。 [点击阅读]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