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幽谷百合 - 面对幽谷的谈话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那里展现一座山谷,起自蒙巴宗镇,延至卢瓦尔河。两边山峦有腾跃之势,上面古堡错落有致;整个山谷宛如一个翡翠杯,安德尔河在谷底蜿蜒流过。……我注意到在一棵白桃树下,葡萄架中间,有一个白点,那是她的轻纱长裙。可能您已经知道她就是这座幽谷的百合花。为天地而生长,满谷飘溢着她美德的馨香。而她自己却毫无觉察。无限的柔情充满我的心灵,它没有别种滋养,只有那依稀可见的身影。然而我觉得,那绿岸夹护、碧波粼粼的长长水带,那装点爱情之谷的摇曳多姿的行行白杨、那弯弯曲曲的岸边坡地的葡萄园中脱颖而出的片片橡林、那渐渐远近而色调变幻的空-天际,都在表述这种爱情。您想要观赏如未婚妻一般美丽而贞洁的自然风光,请您春天来吧;您想要平复您心灵上涔涔流血的伤口,请您晚秋再去那里吧。春天,爱情在那里振翅凌空翱翔;秋天,可以在那里缅怀已经长逝的人们。”
  我们站在萨榭古堡的砂地庭院里,眺望绿油油的河谷,印证巴尔扎克的描述。
  不算开车带我们游览的法国友人S先生,我们是两个人:一个是正在攻读法国文学博士的Y女士,一个是我,《幽谷百合》的译者。我们慕名来游览卢瓦尔河两岸的古堡,萨榭古堡自然是重要的一站。
  看了一部名著,往往还要到现实里寻找书中的原型。我抱着这种好奇心,曾去古城昂古莱姆,由当地文学社负责人贝朗瑞夫人热心接待,参现了《幻灭》的背景地德-巴日东侯爵府,走进那不大的社交沙龙,想像一下野心勃勃的外省青年吕西安闻社会的情景。比起吕西安来,《幽谷百合》的男主人公,贵族青年费利克斯的命运要好上百倍,只因他遇到了这幽谷的百合花,他的守护神亨利埃特-德-莫尔索伯爵夫人。

  我和Y女士在初秋晴朗的一天,前来幽谷凭吊。我们伫立的地点,正是费利克斯-德-旺德奈斯子爵初见意中女子居所的地方。秀谷媚峦,在阳光下绿得发亮,仿佛一个二十二岁的青年和一个二十八岁的少妇流露出的欲念的闪光。正是这种闪光,给这幽谷增添几分神秘而圣洁的气氛。
  “巴尔扎克这么多小说,你为什么挑选了《幽谷百合》翻译呢?”Y女士问道。
  “因为我认为,这是巴氏最动真情的一部小说,”我答道,“独有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一首哀歌,一部史诗。其他小说都是现实主义的;惟独《幽谷百合》是理想主义的。你的博士论文写巴尔扎克小说中的女性,德-莫尔索夫人也算其中之一吧。”
  “是重要的一员。巴氏善于写三十岁左右的女性,他认为到这种年龄的女子,感情更加深挚,思想更加成熟,既尝过幸福,也吃过苦头,但是仍然满怀强烈的愿望,珍视美好的情感,还能不自觉地流露出青春的激情。她们比起少女或少妇来,别有一种风韵,魅力更含蓄,也更丰满。”
  “到底是研究巴尔扎克的,”我笑道,“一下子就说到点子上。巴氏偏爱这种年龄的女性,也和他本人的气质和经历有密切关系。他的头脑可以包皮罗万象,他的激情和欲望可以无限膨胀,自然也就喜欢能体现繁丰的美和繁丰的爱的女性。”
  “你说和他的经历有关,是指他与德-贝尔尼夫人的关系。巴?”
  “对。费利克斯入世之初,遇见了给他爱和指导的德-莫尔索夫人。同样,巴尔扎克二十几岁的时候,有德-贝尔尼夫人的爱和教诲。他在给母亲和韩斯卡夫人的信中,称德-贝尔尼夫人是天使,说她成为体大思想的母亲,未来的依托,宛若黝暗叶丛中的百合花,是黑暗中灿烂的阳光;还说他的大部分思想都来B她那里,如同鲜花散发出来的芳香……”

  “不错,她发现并培育了一位天才,而且为此感到骄傲。看来,德-莫尔索夫人就是她的影子。书中她给费利克斯的那封信,正是他立身处世、飞黄腾达的锦囊妙计,也是德-贝尔尼夫人智慧的结晶。年轻人都应当读一读。”
  我们边参观萨榭堡边议论。萨榭堡建于16世纪,既不很古老,又不算宏伟,却是我们参观的重点,就因为从1823年到1837年,巴氏几乎每年都来这里写作,躲避那些债主的追逼。他在这里创作了九部小说,如《高老头》、《幻灭》等;尤其是《幽谷百合》,整个故事就是在这个景区展开的。堡主曾是巴氏母亲的情人,爱屋及乌,将那份感情从母亲延至儿子身上。
  专门留给巴氏的房间在三楼,窗户正对着安德尔河谷。屋里布慢帐的床铺还是原物。他晚上十点钟睡觉,凌晨两点起来,一直工作到下午五点钟。在十五个小时的写作中,他吃下大量水果和烤面包皮片,不知喝下多少杯用酒精灯煮的咖啡;抬眼望望幽静的树林与河谷,就算是休息了。
  晚上他才下楼,同主人家共进晚餐。如果是接待邻里乡绅的日子,他就留下来陪客,而且用不着过分敦促,就给客人朗诵他正在创作的小说。宽敞的客厅点好几支蜡烛,他在烛光之间走来走去,许多怪影在四壁和天棚上晃动,仿佛书中人物都登台表演了。他全凭记忆讲述,同时扮演所有人物,有对话的段落,则模仿不同的声调和表情。他就是这样独自一人,表演他的《人间喜剧》。每次晚会结束,那些乡绅都热烈鼓掌,盛赞巴氏的精彩演出,认为度过这样一个愉快的夜晚,驱车一二十公里是值得的。

  我们伫立在巴氏写作的窗前,眺望秀丽的山林与河谷,凭吊那段感泣鬼神的恋情。我恍惚看见费利克斯游荡的孤魂、德-莫尔索夫人那凄婉的倩影,一时意绪恍惚,怅然若失……
  Y女士悠缓的声音,又传到我的耳际:
  “巴氏的《人间喜剧》,其实就是人生悲剧……”
  “喜也人生,悲也人生,这正是人生的伟大吧。”我又说道:“德-莫尔索夫人和情欲之间,在这幽谷展开的鲜为人知的战役,也许比规模最大的战役还要激烈……”
  “说到这点,我倒想起圣勃夫的小说《情欲》,写这位文学批评家和雨果夫人阿黛尔的恋情,展示肉体和精神的冲突……他花了四年写成的书,还不怎么成功。”
  “巴氏拾起这个题材,要给始终贬他的这个文学批评家一个教训,只用大约两个来月的时间,就创作出一部杰作。不过也招来一些批评,认为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过分理想化了。”
  “这朵百合花不是放在花店里展示美,而是半掩在幽谷的草丛里。在现实中,德-贝尔尼夫人并没有拒绝情爱的乐趣,而在书中,德-莫尔索夫人对幸福爱情的憧憬,从青春起就在她身上沉睡了,临终才惊醒,但是悔之已晚。”
  “情爱的乐趣,不可能全部展示给人,巴氏就着意渲染了诗意的一面。他一生创作了九十余部小说,却写不出一首精彩的诗,而《幽谷百合》这部爱情小说,却可以当作一首感人的长诗来读。”
  李玉民
或许您还会喜欢:
培根随笔集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译文序一、本书系依据Selby编辑之Macmillan本,参考《万人丛书》(Everyman’sLibrary)本而译成者。二、译此书时或“亦步亦趋”而“直译”之。或颠倒其词序,拆裂其长句而“意译”之。但求无愧我心,不顾他人之臧否也。 [点击阅读]
大象的证词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奥利弗夫人照着镜子。她自信地瞄了一眼壁炉架上的时钟,她知道它已经慢了二十分钟。然后她继续摆弄着自己的头发。奥利弗夫人坦率地承认,令她烦恼的是经常要改变发型。她差不多已把每种样式都试过了。她先梳了一个庄重的,把头发从四面向上卷得又松又高;接着又梳了一种迎风式的,把发绺往后梳,修饰得看上去很有学者风度,至少她希望如此。她已经试了绷紧的整齐的卷发,也试过一种很有艺术味道的凌乱的发型。 [点击阅读]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点击阅读]
尤物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3
摘要:渡边伸出不隐约的双手捧住她的脸,动作温柔得教她感到难以承受。她是没指望或许该说不敢指望会更贴切一些,他的温柔对待,以及他此刻凝视她的眼神,他把她拉进自己怀里,抱着她好长好长一段时间,什么话也没有说。终于,他开始吻她,整个晚上,因为过度渴望而凝聚成的硬结,此刻开始化解为缓缓的甜蜜,流过她的每一根神经和每一颗细胞,就象一条遗忘的溪流。 [点击阅读]
尼罗河上的惨案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1)“林内特·里奇维!”“就是她!”伯纳比先生说。这位先生是“三王冠”旅馆的老板。他用手肘推推他的同伴。这两个人乡巴佬似的睁大眼睛盯着,嘴巴微微张开。一辆深红色的劳斯莱斯停在邮局门口。一个女孩跳下汽车,她没戴帽子,穿一件看起来很普通(只是看起来)的上衣。 [点击阅读]
德伯家的苔丝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五月下旬的一个傍晚,一位为编写新郡志而正在考察这一带居民谱系的牧师告诉约翰·德伯:他是该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后裔。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这个贫穷的乡村小贩乐得手舞足蹈,他异想天开地要17岁的大女儿苔丝到附近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认“本家”,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2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1864年7月26日,东北风呼呼地叫,一艘典雅而华丽的游船使足了马力,在北爱尔兰与苏格兰之间的北海峡海面上航行。英国国旗在船尾桅杆的斜竿上飘动,大桅顶上垂挂着一面小蓝旗,旗上有金线绣成的“E.G.”两个字母(是船主姓名(Edward&Glenarvan(爱德华·哥利纳帆)这两个字的第一个字母),字的上面还有个公爵冕冠标记。这艘游船叫邓肯号,它属爱德华·哥利纳帆爵士所有。 [点击阅读]
死亡终局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故事是发生在公元前二○○○年埃及尼罗河西岸的底比斯,时间和地点对这个故事来说都是附带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无妨,但是由于这个故事的人物和情节、灵感是来自纽约市立艺术馆埃及探险队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间在勒克瑟对岸的一个石墓里所发现,并由巴帝斯坎.顾恩教授翻译发表在艺术馆公报上的埃及第十一王朝的两、三封信,所以我还是以这种方式写出。 [点击阅读]
沉默的羔羊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沉默的羔羊》还不能算是经典,可“名著”的殊荣它还是当之无愧的。一部书,印到四百万册以上,无论如何其影响力不能低估。《纽约时报》一九九二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沉默的羔羊》稳稳地坐着第一把交椅,而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又在本年度一下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大奖,这一来更是推波助澜,使这部以悬念及恐怖著称的小说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我大约三年前在一个朋友的家中看到了《沉默的羔羊》。那是原版录像。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