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远大前程 - 第34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慢慢地习惯了继承遗产的事实,也于不知不觉之中开始注意遗产对我个人的影响,以及对我周围人们的影响。至于遗产对我个人性格上的影响,我总是竭尽全力假装不知道,其实心中却明白得很,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好的。由于对乔的所做所为,我长期地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对于毕蒂,我也感到良心上有愧。有时我也像卡美拉一样,在夜里醒来,感到一种精神快要崩溃的疲倦,我想,要是我从来没有见过郝维仙小姐的面孔,一直伴随着乔,在光明磊落的老铁匠炉边,自满自足地长大成人,也许我会更加幸福,更加健康。多少个夜晚,我孤独地坐着,呆呆地望着壁炉,脑海里思忖着,此间哪有火比我那铁匠炉中的火及家中灶间里的火更好的呢?
  我的坐立不安和心烦意乱与埃斯苔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自问进入如此心情混乱的状态,无疑有几分责任在于我自己。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遇到这笔遗产,却有对埃斯苔娜的相思,我也不会得到安心,也不见得比现在的情况好到哪里。至于我个人的地位现在对别人的影响,倒没有如此地难以面对。我能感知得出,虽然是很模糊的,我的地位对任何人都无利,尤其对于赫伯特是绝对无利的。我已经形成了用钱如泼水一样的性格,而他并没有钱花,我却把他领向了浪费;他单纯朴实的生活本质被我腐蚀,弄得他不得安宁,使他焦躁与悔恨交集。至于鄱凯特家族的其他亲属,他们的天性生来小里小气,我在无意识中对他们施加的影响,也使他们施展出各种穷技。其实,即使我不去触动他们昏沉的天性,任何人都能把他们的天性挑动起来。赫伯特和他们相比,是一个不同类型的人。我一想起我对他施加了坏的影响,不由得内心感到一阵隐痛。在他的几间房屋中塞满了不调和的家具,我还又雇了一名穿鲜黄背心的讨债鬼听他使唤。
  因此,我贪图安逸享乐,由小乐而到大乐,这是必经之路,最后弄得一身债务。不管什么事我只要一开头,赫伯特便会跟上来,而且学我的样子还真够快的。斯塔特普曾建议我们申请成为一个叫做林中鸟类的俱乐部的成员。说实话,我真看不出这个学术团体有什么伟大目的,不过是让会员们每隔两个星期聚在一起大吃一顿,过后会员之间尽其本领争争吵吵,连六个端盘送菜的跑堂也吃得烂醉,全都倒在楼梯上。每一次集会都要弄到这个程度才算满意,才算大功告成。赫伯特和我所能了解的只是在好多次集会时祝酒词中的第一段话。这段话是:“诸位会员先生,愿我们林中鸟类俱乐部的成员们情谊常在,友谊长存。”
  这些会员鸟儿们花起钱来可真疯狂(我们用餐的饭店就是沽文特花园饭店),我加入俱乐部后看到的第一只鸟居然是本特莱-德鲁莫尔。当时,他驾着他的自备马车狂奔乱跑,在街上干出不少破坏事件,撞倒了不少街角的灯杆子。有时,他竟然会从马车的车慢后头朝下地摔出来。有一次,我看到他把车赶到了树林口,突然如此毫无戒备地从车上像倒煤一样翻滚下来。这里我说得过早了点儿,其实那时我还不是只鸟呢,因为根据学会的神圣章程,不到成年是不能加入的。

  我很自信,对自己的经济实力决不担心,很乐意担负赫伯特的一切开销;但是赫伯特颇有自尊心,我无法向他提出这项建议。所以,他每每陷入困境,也只有继续观望形势,等待良机。我们都逐渐养成一个习惯,都要相伴谈到夜深才入睡。我注意到他行为上的变化,在早餐时刻,他的眼睛总是沮丧不已;到了中午似乎有了一点希望;而在晚餐时,又表现出垂头丧气的神色,然后他仿佛在探视着远远的资本,特别是在饭后看得更加清楚;时到午夜,他好像沾沾自喜,似乎马上就能得到这笔资金;待到凌晨二时,他又一次感到失望得很,便说要买一支来福枪到美洲去,在驯猎野牛上大试身手,发家致富。
  通常每周我有一半时间在汉莫史密斯,当我在汉莫史密斯时我就会去到雷溪梦去看埃斯苔娜,关于这事的详情现在暂搁起,以后再说。我一来到汉莫史密斯,赫伯特便会常来和我做伴。在这段时间内,他的父亲也偶尔会看出赫伯特还没有观望成功,机会也还没有到来,不过既然这一家的人都是被摔掼大的,那么赫伯特在他自己的生活中被摔来掼去,总是会有些结果的。这时鄱凯特先生又增添了些灰发,每每遇到困惑不解时把自己头发抓得想拎起来的次数也愈来愈多;而鄱凯特夫人,依旧在阅读那本贵族谱,依旧一张被裙子遮住的小脚凳绊得孩子们跌跌倒倒,依旧经常落下手帕,依旧和我们谈起她的祖父当年如何如何,以及她的那套教育孩子的方法;只要小宝宝一引起她的注意,她就把孩子扔到床上,扔孩子上床是她培养幼儿的良策。
  现在我要概括一下我这一时期的生活情况,目的是为了把有些事情弄清楚,好继续叙述我的远大前程。我看最好的办法还是先把我们在巴纳德旅馆的通常行为及习惯和盘托出。
  我们在花钱方面从不计算,有多少花多少,而我们从别人那里所得到的却要随他们的高兴,因而就很少很少。我们总是处在不幸之中,有时不幸得多些,有时不幸得少些。大部分我们认识的朋友的处境与此也不相上下。我们时常想人非非,自我宽慰,而骨子里却一点儿也不高兴,永远也不会高兴。我坚信,像我们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
  每天清晨,赫伯特都怀着一种新鲜感去到城里观望形势。我时常也去看看他,他坐在一问黑暗的后屋中,和他做伴的是一瓶墨水、一只帽钉、一筐煤、一团线、一本年鉴、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和一把戒尺。除掉观望形势和等待机会外,我记不清他还干些什么。如果我们做事都能像赫伯特那样忠贞不二,我们就可以生活在具有高尚道德的理想国中了。我的这位可怜的朋友根本无事可做,但每天下午一定按时到罗意德商船协会去,这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看看他的老板,当然这是我的想法。在罗意德商船协会的名目下,他什么事也没有干出来,我发现他总是去了又回来。通常在感到形势非常严峻时,他必须去寻找一个机会,便在最繁忙的时刻去到证券交易所,在聚集的各种商业巨富之间进出,就好像在跳一种忧郁的土风舞一样。有一天,赫伯特在办了这一特别事务后回来吃晚饭,他对我说:“汉德尔,我发现了一个真理,机会不会掉到我们身上,我们必须去寻找机会,所以我去寻找机会。”

  我和赫伯特如果不是如此地紧密无间,情投意合,我看我们每天早晨会定期地相互埋怨。在这种悔恨交加的时刻,我非常怨恨所住的这几间屋子,特别不能忍受讨债鬼的出现,穿着那件号衣。尤其在早上,一见那号衣就使我觉得自己花费昂贵,而得到的太少。早餐愈来愈少得可怜,而负债却越来越多,甚至于接到了恐吓信,不还债就要到法院去算账。万一我们那份乡下的小报纸得到此新闻,说不定会写出一条“这和珠宝案不无联系”的新闻。这时,讨债鬼竟敢拿出一只面包圈让我们当早餐,我便一把抓住他的蓝色衣领,狠命地摇动他,几乎把他摇得双脚腾空,那副样子就像一个穿长统靴的小爱神丘比特。
  每隔一段时期,当然时期的长短是不一定的,而且要根据我们的心境而定,我就会像有了什么新发现一样,对赫伯特说:
  “亲爱的赫伯特,我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亲爱的汉德尔,”赫伯特总是用那副诚恳的样子答道,“真是奇怪的巧合,你说的话已到了我的嘴边上了,你该相信我们是一致的。”
  “那么,赫伯特,”我对他说道,“那么我们合计一下怎么办吧。”
  我们一想到要合计一下,这一做法立刻使我们心情舒畅起来。我一直认为这才是办正经事的样子,办事就该面对现实,俗语说杀敌要刺在喉管上,办事要办在点子上。我知道赫伯特的想法和我一样。
  这样一来我们又激动了,便叫来一顿不同平常的晚餐,又弄来一瓶同样不同平常的好酒,还自有理由,是为了完成我们的计划,好好干一场,以便重整旗鼓,振作精神。晚饭一过,我们便捧出一大把笔,备好充足的墨水,还有好多好多的写字纸和吸墨纸。因为,文房用具和材料越多,我们的心情也就越舒畅,越充实。
  于是我拿出一张纸,在纸的上端清楚整齐地写上一个标题:《皮普债务备忘录》,并注明巴纳德旅馆,又非常仔细地加上日期。赫伯特也抽出一张纸,郑重其事地写上相似的标题人赫伯特债务备忘录》。
  我们每一个人身边都有一堆乱七八糟的账单,有的塞在抽屉中,有的因为放在口袋中已磨出小洞,有的用来点蜡烛已烧去了半截,还有的丢在镜子背后几个星期了,被弄得破破烂烂。现在,写字时的沙沙声使我们精神焕发,甚至我有时发现,要区分这种精神启发式的还债和实际上的还债是十分困难的。这两种方式都自有价值,而且两者的价值又是相差无几的。
  写了没有一会儿,我就问赫伯特情况怎么样。赫伯特一个劲儿地抓头皮,看着累计的欠债数字,那副懊恼悔恨的样子就不用说了。
  “汉德尔,愈加愈没有完,”赫伯特说道,“我敢发誓,愈加愈没有完。
  “冷静些,赫伯特。”我反驳他的话,仍是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地写下去,“迎接现实,弄清事情面目,坚持下去,不要慌张。”

  “汉德尔,我是在冷静地坚持着,可是这些东西吓得我毛发倒竖。”
  无论如何,我坚决的态度起了应有的作用,赫伯特也继续写了下去。过了一会儿,他又一次停下来,并找借口说柯柏公司的账单不见了,要么就是罗柏公司的账单丢了,或者诺柏公司的账单也找不到了。总之他借口不少,理由充分。
  “赫伯特,我看你就估算一下。估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字,把它先记下来。”
  “你真是个才智过人的家伙!”我的朋友赞叹地答道,“看来你的处事能力真正是第一流的。”
  我何尝不是这样想。在这些场合下,我总是以办事第一流的人自居,自认办起事来迅捷、果断、有力、明确、冷静。我把全部应还的债务列成清单,核对每一笔账款,并一笔一笔打上记号。我在核对登录的账目时,沾沾自喜,心情说不尽的愉快。所有账目核对完后,我把全部账单迭得一般大小,整整齐齐,在每一账单后面附上摘要,然后把它们有序地扎成一捆。然后,我又帮着赫伯特做好这一切,因为他一再谦虚地自认为不具备我的行政管理才干。这样,我才感到帮他把事情也弄出了一点头绪。
  我的办事习惯还有另一个光辉的特点,我把它称为“留有余地”。比如说,赫伯特欠债的数字是一百六十四镑四先令二便士,于是我便给他来个留有余地,就算成总共二百镑。又比如,我自己的欠债账目相当于赫伯特的四倍,我也来个留有余地,把数目说成总共七百镑。在那时,我以为留有余地是一种了不起的伟大智慧思想,不过,今天回想起来,才感到留有余地这一种思考方法只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因为,我们的新债务会马上接踵而至,填满了旧债的那个留有余地;有时我们以为留有余地能使我们自由运转,觉得既然有偿还能力又何足惧,结果新债不断,不得已只能再来一次新的留有余地。
  每逢了结了一次清理债务账单的工作,我们便感到无限的轻松、安逸和道德上的宁静。这时我就会暗自赞叹自己,自以为是个杰出人士。我的尽心尽力、完美的方法和赫伯特的恭维使我昏头转向。我坐在那里,看着面前桌上一迭赫伯特的整齐匀称的账单和另一迭我的整齐匀称的账单,和各种文具放在一起,感到与其说我是一个普通的个体,不如说是拥有了一所银行。
  凡遇到这种严肃隆重场合,为了不至于被别人突然干扰,我们总是把外面的一扇门关好。一天晚上,事务处理完毕后,我正沉溺于安静的享受中,听到有投信的声音,只见一封信从门缝中塞了进来,掉在地板上。赫伯特说道:“汉德尔,是你的信。”于是他便走出去把信拿回来。因为这封信有一个黑框,还盖着黑火漆印,所以赫伯特说:“但愿不要有什么事发生。”
  信上写着特拉布成衣公司的地址,内容很简单,我被尊称为阁下,然后写着乔-葛奇里夫人已于星期一晚六时二十分谢世,并定于下星期一下午三时安葬,特此通知,希望届时参加
或许您还会喜欢:
春潮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欢快的岁月,幸福的时日——恰似春水悠悠,已经一去不留!——引自古老的抒情歌曲夜半一点多钟他回到自己的书房。打发走点燃灯烛的仆人,他便猛然坐到壁炉边的安乐椅里,用双手捂住了脸。他还从未感觉到这样疲乏——肉体的与精神的。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4:破晓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童年不是从出生到某一个年龄为止;也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年纪孩子长大了,抛开幼稚童年的国度里,没有人会死去EdnaSt.VincentMillay前言我拥有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濒临死亡的经历;这并不是一件你真正会习惯的事。这似乎有些奇怪,我又一次不可避免地面对着死亡。好像注定逃不开这一宿命,每一次我都成功逃开了,但是它又一次次地回到我身边。然而,这一次的似乎与众不同。 [点击阅读]
最后的星期集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我完整地得到了你我深知你已经属于我,我从未想到应该确定你赠予的价值。你也不提这样的要求。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你倒空你的花篮,我瞟一眼,随手扔进库房,次日没有一点儿印象。你的赠予融和着新春枝叶的嫩绿和秋夜圆月的清辉。你以黑发的水浪淹没我的双足,你说:“我的赠予不足以纳你王国的赋税,贫女子我再无可赠的东西。”说话间,泪水模糊了你的明眸。 [点击阅读]
校园疑云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1这是芳草地学校夏季学期开学的那一天。午后的斜阳照在大楼前面一条宽阔的石子路上。校门敞开,欢迎着家长和学生。门里站着范西塔特小姐,头发一丝不乱,衣裙剪裁合身,无可挑剔,其气派和乔治王朝时期的大门十分相称。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家长把她当成了赫赫有名的布尔斯特罗德小姐本人,而不知道布尔斯特罗德小姐照例是退隐在她的那间圣洁的书房里,只有少数受到特别优待的人才会被邀请进去。 [点击阅读]
梦的解析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2
摘要:我尝试在本书中描述“梦的解析”;相信在这么做的时候,我并没有超越神经病理学的范围。因为心理学上的探讨显示梦是许多病态心理现象的第一种;它如歇斯底里性恐惧、强迫性思想、妄想亦是属于此现象,并且因为实际的理由,很为医生们所看重。由后遗症看来,梦并没有实际上的重要性;不过由它成为一种范例的理论价值来看,其重要性却相对地增加不少。 [点击阅读]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1块8毛7,就这么些钱,其中六毛是一分一分的铜板,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在杂货店老板、菜贩子和肉店老板那儿硬赖来的,每次闹得脸发臊,深感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实在丢人现眼。德拉反复数了三次,还是一元八角七,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除了扑倒在那破旧的小睡椅上哭嚎之外,显然别无他途。德拉这样做了,可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生活就是哭泣、抽噎和微笑,尤以抽噎占统治地位。 [点击阅读]
死亡终局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故事是发生在公元前二○○○年埃及尼罗河西岸的底比斯,时间和地点对这个故事来说都是附带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无妨,但是由于这个故事的人物和情节、灵感是来自纽约市立艺术馆埃及探险队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间在勒克瑟对岸的一个石墓里所发现,并由巴帝斯坎.顾恩教授翻译发表在艺术馆公报上的埃及第十一王朝的两、三封信,所以我还是以这种方式写出。 [点击阅读]
气球上的五星期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气球上的五星期--第一章第一章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介绍弗格森-弗格森博士——“Excelsior”——博士的风貌——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旅行者俱乐部”的晚宴——不失时机的频频祝酒1862年1月14日,滑铁卢广场13号,轮敦皇家地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听众如云。学会主席弗朗西斯-M××爵士在向他可敬的同行们作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他的话常常被阵阵掌声打断。 [点击阅读]
永别了武器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永别了,武器》一书系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早期代表作。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此书以爱情与战争两条主线,阐述了作者对战争及人生的看法和态度。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相识。亨利在前线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伤,被送往后方的米兰医院就医。由于护士紧缺,凯瑟琳也来到了米兰,两人又一次相遇。 [点击阅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美国作家。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1835年11月30日生于密苏里州,1910年4月21日卒于康涅狄格州。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