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怎样提高智商 - 第16节:事件发散记忆法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有许多人认为,头脑有好坏,记忆力的好坏也是天生的。其实记不住并不表示人的记忆力就不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很强的记忆力,但他对不想记住的事情却漠不关心,当他举行完婚礼后,同妻子一道来到新居,开门时才发现忘了带钥匙,只得让新娘在门外久等,等他取钥匙回来开门。记忆时最关键的是抱着能够记住的自信和决心,如果没有自信和决心,脑细胞的活动就会受到抑制,记忆力便会迟钝,久而久之,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没有自信→脑细胞的活动受到抑制→无法记忆→更缺乏自信。“记忆力这部机器越是开动得多就越有力量,只要你信赖它,它就有能耐”。当然,光有自信心是不够的,还要有充分的努力。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进入良性循环。(23)事件发散记忆法经常记忆时空跨度大的复杂事件,是思想由简单向复杂推进的过程。威廉·詹姆斯说:“两个智力相等的人,谁越是能思考过去的经历,并能把它们有系统地联系起来,谁就有更好的记忆力。”自觉主动记忆时空跨度大的复杂事件,并且养成习惯,不但会使大脑增加对此类事件的储存,而且会容易记住新的复杂事件。牛痘接种免疫法的问世就是一个时空跨度大的典型事例:天花,相传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由于16世纪上半叶发明的种痘术的普及而渐渐减少,易于感染并死于此病的仅仅是那些不愿意接受种痘的人。预防天花的免疫法从人痘接种到牛痘接种,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还跨越了国界。早在1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将天花疱浆--人痘痂研成细末,吹入儿童鼻孔,使其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的习俗。中国的这一做法,被从中受益的外国人于17世纪传入亚欧的许多国家。人痘接种传入英国是18世纪的事。据说,当时是英国驻土耳其的公使蒙提格在让儿子首次接种并获得成功后,回到英国,大力宣传,广为传播。英国医生詹纳(EdwardJenner)知道这件事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扩大眼界的追踪观察。他在追踪观察中发现:从牲畜身上染过牛痘的人对天花有免疫性。--这种现象,许多细心的医生也同样经历过,但都漫不经心地置之脑后了。为了检验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詹纳让自己的儿子接受实验--将猪痘接种到儿子身上,后来的事实表明儿子对天花有免疫力。詹纳在实验获得成功后,又将注意力集中到牛的身上--将牛痘接种到人身上,并于1796年(当时他已经47岁)为许多人接种牛痘。事实证明,接种牛痘的人对天花有终身免疫力。但是,当詹纳提出用接种牛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时,却遭到了守旧者的激烈攻击和辱骂。后来,在詹纳持续近30年的努力倡导下,在不容置疑的事实面前,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采用接种牛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这一方法首先在英国推广开来,随后又反传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从此受益。这个典型的例子表明,通过记忆时空跨度大的复杂事件,既能帮助人们丰富原有知识体系,又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获得更多启迪,对于人们客观认识世界和从整体上把握重大事件有很大的帮助。在记忆中思考具有双重作用:一是通过将新的信息与记忆中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帮助记忆;二是通过运用理性的方法整理所掌握的信息来培养创造力,如分析、综合、比较同异、抽象、概括出前所未有的新信息,或组织成全新的体系。(24)“观察--模仿--习作”记忆法语文修养的不足令当今无数学子挠头,不少人在作文方面更是捉襟见肘。提高语文修养和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自觉地持之以恒地运用“观察--模仿--习作”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刚刚开始接触作文的时候,要自己独立完成一篇习作还是比较困难的。此时不要急于求成,应该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培养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同时,注意研读和揣摩习作例文,在此基础上完成一些小作文。最初模仿的成分会多一些,假以时日,才能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感受和模仿融为一体,只有在不断的模仿和习作中,逐渐摆脱简单模仿的影子,才能顺理成章地进入创作的高级阶段。据说评话(书)艺人王绍堂播讲“武松打虎”评话(书)一举成功就得益于此法:相传猫是虎的师傅(两者同属猫科),于是他就养起猫来,一有空就观察并记忆它的动作习性,还不时地模仿动作,久而久之,形神兼备,融会贯通于播讲的评话(书)“武松打虎”中,一举成功。(25)结合经验记忆法为了抵抗遗忘,可将单独的需记信息与经验结合着记忆,将抽象的、难懂的、陌生的知识与非抽象的、具直观性和易理解的经验结合着去记忆,让无可争辩的事实陪伴着全新的概念久居于大脑的“客房”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幼儿在识记“热”字时用手触摸装有热水的杯子,产生的识记效果要比单纯记忆单字好得多。在记忆新概念的过程中,将新概念与经验结合着记忆,将会产生记忆效率凸显的效果。
或许您还会喜欢:
奔奔族理财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理财观念误区一:我没财可理许多朋友在谈到理财问题的时候,经常会说一句:“我没有钱可以理。”这句话的“出镜率”甚高。我几乎遇到过的80%以上的年轻朋友都会这么说,尤其刚毕业工作不久的年轻朋友更是如此。你真的无财可理吗?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也许从中你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小王,22岁,本科毕业,工作刚半年,未婚,月收入2600元左右;小刘,25岁,专科毕业,工作3年,未婚,月收入1500左右。 [点击阅读]
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事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陆琪内地首席励志作家说职场是“老板公敌”说情感是“男人公敌”说成功是“所有成功者的公敌”在任何时候,都只为小人物说话简介:著有畅销职场书《潜伏在办公室》系列、《上班奴》职场、情感、人文等跨界专栏名家博客点击过千万,作品网络转载过亿国内顶级编剧之一,浙江省作家协会类型文学委员会互联网首期创业者, [点击阅读]
思考致富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思考与财富》你的意志力量,是决定你成败的力量。要想成功,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你思想所要的,都可以实现。■"思想"使一个人走上与爱迪生的合作之路"思想决定一切",这话一点不假。当思想与目标、毅力以及获取物质财富的炽烈欲望结合在一起时,思想更具有强有力的力量。几年前,艾德温·巴尼斯发现,人们只要去思想就可致富,这是千真万确的事。 [点击阅读]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序: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凌志军“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每个学生都渴望知道自己该如何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材,每个老师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也有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点击阅读]
我把一切告诉你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第一篇:徒手打市场,两年成百万新贵一、撞进报社1994年开春,北京城。我从化工大学即将毕业,满怀希望冲进人才市场,放眼一望,嚯,茫茫然,学子们挤满了招聘现场,却发现满场只招化工专业一人!班里还有百八十人嗷嗷待哺呢,咱专业学问和心气都拼不过他们,得,赶紧转行吧。主意拿定,我踏上了曲折的应聘之路。虽然专业差,没经验等客观条件让咱屡战屡败,但我不胆怯,依旧猛打猛冲。碰巧,一家市场类报社招编辑。 [点击阅读]
楼兰新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子愿我后生,常为君妻,好丑不相离。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一、朱砂佛印历史上鸿蒙初辟的时期,颟顸、野蛮、酷虐与巫术、卜噬、图腾一起,拥有着不可抵御的权势。有史学家把它比作恶魔,手指粗硬,指节稍稍用力地弯曲便有裂帛一样的声音传出来。许多无妄的生命在它的操纵下陪葬。在长达几千年的蒙昧里,文明被撕裂成片,然而它们学会包容,织成一张网,反过来将野蛮在潜移默化中同化。 [点击阅读]
歌尽桃花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2
摘要:简介:【穿越架空灵魂转换欢喜冤家情有独钟至死不渝别后重逢王侯将相美男】男主:萧暄【放荡不羁型,深不可测型】女主:谢怀珉(谢昭华/阿敏)【机灵活泼型】配角:谢昭瑛,宋子敬,宇文弈,吴十三(宇文烨),陆颖之,云香,郑文浩,觉明(萧肃),连城,谢昭瑛,秦翡华,耶律卓,小程(程笑生),越风,阮星,柳明珠,张子越风格:轻松结局:喜暗恋了数年的温柔英俊的邻居大哥哥即将结婚, [点击阅读]
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林肯总统说过:“构成那次巨大战争--南北战争导火线的,想不到竟是这位身材矮小的、可爱的夫人。她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伟大的胜利”。这本书就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也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是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是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很久以前我就看过这本书,我被这本书深深得吸引住了。我为汤姆叔叔那悲惨的一生哭泣,同样的,汤姆叔叔的一生的写照就是全体黑人的缩影。 [点击阅读]
沉香豌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2
摘要:第1章陈婉早晨是被隔壁院子打孩子的声音吵醒的。她家住的这爿地块是整个济城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一色的晚清民国宅子,却早已没有了百多年前的古雅风貌,除了原有的居民,还有部分老房子划给了附近的印染厂作家属区。旧时官绅富户家的宅第现在居住的是济城最下层的民众,一个院子通常有好几家人并居在一起,谁家说话大声些隔壁便能听见,所以此时刘家婶婶巴掌拍在孩子屁股上引来一阵哭嚎的同时,四邻八里的劝解声, [点击阅读]
浪潮之巅
作者:佚名
章节:76 人气:2
摘要:1.百年帝国编者按:当吴军跟我谈起想写这个《浪潮之巅》系列的时候,心中吃了一惊也有很多感动。吃惊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吴军是谷歌的研究员、是《数学之美》的作者、是一个科学家,很难想象关注学术领域的他对商业领域也有着自己的观察。感动是因为收到第一篇文章,通读下来,感觉这些故事编纂起来出一本书也不为过!但他却投给我们这个“小小”的黑板报。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