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张承志散文集 - 游牧的校园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可能就是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冬天里,有一颗怪异的种子播下了。因为一九八八年是北大建校九十周年,我可以算出那是十六年前的冬季。但是,恍如他世的感觉模糊了手中的笔--在那个白雪茫茫人苦马瘦的下午,当我听说招生的来到东乌旗的传闻时,我是正在把毡靴踏住冻硬的马镫、用马竿子撑住雪地跃上马背呢,还是正在勒勒车辕上裹紧皮袍子、咬紧牙关顶着如割的烈风迁徙呢?我那时有一顶巡回小学的灰旧毡包皮。我那时有一群寻寻觅觅的羊。当我如同听着耳际疾流的风声一样,听着一些关于招大学生的朦胧消息时,我究竟是在牧羊人的马背上徘徊呢,还是在草原巡回小学的牛车上徘徊?马镫清脆的撞击,车辕上冻成黄褐色的冰壳--我辨别不清了。细节愈尖锐清晰地复苏,回忆就愈迟钝而混沌。后来,北京大学就古怪地成了我的母校。再后来,北京大学又移动着远我而去。再再后来,仿佛听见过人们议论我们的一些是非优劣--而我反应很差,我有一种不相干的感觉。我一直没有摆脱那种游魂般的幻境。对于我来说,不但有母校而且有母队,还有被我扩张了的母乡,甚至有已经失去的母语。北大给我的印象不是那么固定的;未名湖水一直在流动,砖塔和我们亲手建造的图书馆都如一帧剪影--它们都潜入了我的心路历程,与我一起继续着那个不尽的徘徊。三十多个来自北国草地乌珠穆沁的、颊上带着冻疮、裤腿遮着舍不得脱掉的马靴筒的青年,那年就像进了圈的羊一样,乖乖地被拴进了一个个草原蒙语难以翻译的专业。低温物理、无线电、哲学、……我因为说了一句"爱好?我爱好到处逛"而被编入历史系考古专业,从而开始了漫长的所谓学问之路。现在看来这个专业的选择(是它选择我)也似有深意。对于我来说,我需要完成一个由学科而科学、由知识而认识、由历史而心史的追求。我需要一种职业的不安宁和酷烈以适应自己。虽然十六年前的我完全不理解这个自己;但是,流水的兵一般的频频上路,十余个省那么大的视野徐徐打开,加上恐怖的政治气氛和艰苦的田野发掘,今天回味起来都是极富意味的淬火般的成人训练。在为另一母校,中学的清华写的一篇散文中,我写过一所高等学校的关键,在于它具备不具备Keram�|ti的可能。这个词汇是一个苏菲主义的伊斯兰概念,指一种神示的奇迹和感应的能力。同样,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好坏,其实一个学生的优劣的标准,也只看那学生能否遭逢校园中无影无形的启示。醒悟、抓住、感受并吸收母校伟大灵气的学生,能使自己母校成为人生Keram�|ti实现的契机的学生,就是母校的优秀教子。北京大学从来负着民族兴亡的重任,如这样的大学从来不在一时一事计得失,也更不仅仅是一些专科干匠的培训处。问题是,十六年前骑着自行车的鞍子,用说惯了草地蒙话的嘴巴学着叙述标型学地层学术语的我,究竟有多少可能去体察感悟校园的那一方风土呢?那时的校园--"没有一张安静书桌了"。那时的校园是徘徊游荡的校园。有一些词该再记一记:开门办学、以社会为工厂、上管改--不是为了让今天风采全异的师弟妹们考据,而是为了让那些今天又在言必称这个,言必称那个的人们回忆。我倒不埋怨他们那时闹得偌大北大安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我只是觉得他们压制和阻碍了一种Keram�|ti。对于母校,对于北大风土,对于许多重要体验的感悟,我是在离开学校许多年之后才逐渐获得的。如果他们闭闭嘴,我想我会获得得早一些。那么一切有意味的东西都要在不安定的徘徊中寻找了。好在我在内蒙古草原上养成了游牧的习性,不安定的日子对于我永远是亲切的。在洛阳深夜的街路上,我和后日的北大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老师谈过一次。那个夜晚又是一个萌生和苏醒的时辰。我满心沉重而感觉新奇。随着夜路的延伸和街灯的远近,我们细致地谈到了政治、人生、学问、历史、将来。那一夜对于俞老师不过是他多难生涯中的一瞬;而于我,一次的启发便使我唤醒了心底埋着的种子--以后我便本能地判断学问的真伪以至生存的高低,以后我便再不犹豫。我从那一夜开始挣开了学府和学科的束缚,懵懂地踏上了我独自的求学道路。我当然是夸大地评价了我和俞老师的那一夕谈。但是夸张也是为着加强自己对启发的感受能力。为着新的发现,为着真正的启示乃至神示,我暗自感激洛阳那暂驻一次的校园,感激我度过的奔波无定的大学生活。琉璃河、盘龙城、柳湾、河北、河南、长江、青海--我们总是只用一个小时便捆起行装上了火车。日出走上工地,入夜探访农家,草原的昔日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任何历史都能使人珍惜;我在北大那广袤半个中国的校园里,为自己铸下的人生一环像个圆圆的马蹄。我可以主观地把我的大学生活判断为游牧的继续,而这一点,无论是对于一个学者还是对于一个作家,它的意义哪里是外类人可能理解的呢?关于关键时刻,关于真正有意义的震动和启示,关于苏菲神秘论者式的感悟,其实不可能在学生时代遭遇和实现。北京大学之于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使我受到了高等教育,粗知了一门学科(我并没有讲科学)。而这是极其宝贵的,因为当一个人真的一天天向一个纯粹牧人沉没下去时,他的可能性也就单纯得只是一个牧人了。我至今记着十六年前那个冬雪的荒原,记着铁镫撞擦着马鞯时的清脆响动,以及牛车前杠上那块冻成淡黄色的冰壳。它们交替地争抢着我脑海里的空白,使我实实在在地又回到了当年那混沌散漫的牧人心境。而北京大学拉开了那张迷茫的大幕,使牧人和草原从此与现实对峙。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在冥冥中推动了一下,于是闹剧般的政治校园便为了我变成了一个移动牧场。当我再次从这亲爱的驻营地上马出发,遍历了研究生、留学生、研究所,乃至赫赫有名的汉学中心--日本东洋文库,又回忆起十六年前那个冬日的下午时,我突然吃惊地发现:牧人真的正立马城市,默默地与这世界对峙着。这一次没有夸张。我愿我的缘如流水的母校,愿我的早就对我严厉惯了的恩师们,能宽容这些偏离了专业的呓语。哪怕我并没有实现你们的期望就扑倒坠地也要宽容。因为我坚信,你们对北京大学也有近似的理解。1988年1月
或许您还会喜欢:
罗兰小语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0
摘要:我流着泪写这些故事,为那把母“鸡”当做妈妈的孩子,为那被老师误解,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为我们这一代失去了的天伦之乐。什么时候不再看到被亏待而流泪的孩子呢?什么时候重拾我们的天伦之乐呢? [点击阅读]
美的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点击阅读]
致青春
作者:佚名
章节:179 人气:0
摘要:9月10日,南国的盛夏,烈日炎炎。大学新鲜人郑微憋红了一张脸,和出租车司机一起将她的两个大皮箱半拖半拽从车尾箱里卸了下来。她轻轻抬头用手背擦汗,透过树叶间隙直射下来的、耀眼的阳光让她眼前短暂的一黑,突然的高温让她有些不适应。她在牛仔裤的口袋里掏了掏,翻出了出门前妈妈给她备下的零钱,递给身边的出租车司机,笑眯眯地说道:“谢谢啊,叔叔。 [点击阅读]
花田半亩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 [点击阅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十二月二十四今天又刮风!天还没亮,就被风刮醒了。伙计又跑进来生火炉。我知道,这是怎样都不能再睡得着了的,我也知道,不起来,便会头昏,睡在被窝里是太爱想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上去。医生说顶好能多睡,多吃,莫看书,莫想事,偏这就不能,夜晚总得到两三点才能睡着,天不亮又醒了。象这样刮风天,真不能不令人想到许多使人焦躁的事。 [点击阅读]
莫言《会唱歌的墙》
作者:莫言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第一次去青岛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对青岛很熟悉。距今三十年前,正是人民公社的鼎盛时期。全村人分成了几个小队,集中在一起劳动,虽然穷,但的确很欢乐。其中一个女的,名字叫做方兰花的,其夫在青岛当兵,开小吉普的,据说是海军的陆战队,穿灰色的军装,很是神气。青岛离我们家不远,这个当兵的经常开着小吉普回来,把方兰花拉去住。方兰花回来,与我们一起干活时,就把她在青岛见到的好光景、吃到的好东西说给我们听。 [点击阅读]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
作者:莫言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莫言十九年前,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数千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皮皮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促使我放下正在创作着的家族小说,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写出了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小说。在初版的卷首,我曾经杜撰了一段斯大林语录: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十近了政治。 [点击阅读]
莫言《檀香刑》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0
摘要:一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这个半年前仿佛从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俺公爹头戴着红缨子瓜皮小帽、穿着长袍马褂、手捻着佛珠在院子里晃来晃去时,八成似一个告老还乡的员外郎,九成似一个子孙满堂的老太爷。 [点击阅读]
莫言《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章节:59 人气:0
摘要:《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点击阅读]
莫言《红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0
摘要:第二天凌晨太阳出土前约有十至十五分钟光景,我行走在一片尚未开垦的荒地上。初夏老春,残冬和初春的记忆淡漠。荒地上杂草丛生,草黑绿、结实、枯瘦。轻盈的薄雾迅速消逝着。尽管有雾,但空气还是异常干燥。当一只穿着牛皮凉鞋和另一只穿着羊皮凉鞋的脚无情地践踏着生命力极端顽强的野草时,我在心里思念着一个刚刚打过我两个耳光的女人。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