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这本书能让你戒烟 - 第43章拯救剩下的吸烟者194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43章拯救剩下的吸烟者194
  社会风气正在转变,所有的吸烟者都感到迷茫。越来越多的人讨厌吸烟,包括吸烟者自己。数百万吸烟者已经成功戒烟,所有的吸烟者都在考虑戒烟。
  每当一个吸烟者脱离陷阱,剩下的吸烟者就会更加痛苦。他们心里很清楚,用来之不易的金钱购买卷在纸筒里的干烟叶,点燃之后塞在嘴里,把致癌性的焦油和其他剧毒物质吸入肺部,这一切是多么荒唐。如果仍有人执迷不悟,不妨让他们把点燃的香烟塞进耳朵里,问他们这样究竟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这样他们就无法摄入尼古丁,而如果他们不把香烟塞在嘴里,就根本不需要尼古丁。
  吸烟者无法为吸烟行为做出理性的解释,但如果还有别人也这么做,他们就不会感到那么愚蠢。
  吸烟者会为他们的“习惯”而说谎,不仅欺骗他人,也欺骗自己。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如果他们仍然想保留自尊,就必须对自己进行洗脑,必须为吸烟这种肮脏的“习惯”找寻借口。他们要欺骗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所有的非吸烟者。所以,他们总是在宣扬吸烟的“好处”。
  “我亲身经历了一场奇迹!一切都无比新颖,无比神奇。是你为我打开了奇迹之门,我心中的感激之情简直无法表达!”----黛比?斯
  如果吸烟者使用意志力戒烟法,即使能够成功,他们也会感到痛苦,仿佛戒烟是一种牺牲。别的吸烟者看到他们这样,更会对吸烟的合理性深信不疑。

  成功的戒烟者都知道戒烟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再也不用花钱毒害自己了。但是他们用不着为戒烟寻找理由,因为戒烟本来就是正确的。他们不会逢人就讲,戒烟的感觉多么神奇,非吸烟者的生活多么幸福。只有别人问起的时候,他们才会描述戒烟的感觉。然而吸烟者根本不会问,因为他们不愿意听到答案。让他们吸烟的原本就是恐惧,他们宁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
  只有在真正需要戒烟的时候,他们才会问。
  帮助那些可怜的吸烟者吧。帮他们消除恐惧,告诉他们非吸烟者的生活多么幸福。告诉他们戒烟之后,他们就不会受到咳嗽和嚏喷的折磨,不会受到烟瘾的奴役,不用承担心理阴影,可以真正享受生活。最好是让他们也读一读这本书。
  不要指责吸烟者,怪他们污染环境,让周围的人恶心。许多戒烟者在这方面的表现特别恶劣,我认为这主要是意志力戒烟法的后遗证。使用意志力戒烟法的人,虽然成功摆脱了烟瘾,却没有完全从洗脑作用中解脱出来,他们内心深处仍然认为戒烟是一种牺牲。他们之所以指责吸烟者,是为了向自己证明戒烟的合理性。指责吸烟者完全没有帮助,只会让他们感觉更加痛苦,从而加深他们的烟瘾。

  尽管社会风气的转变是许多吸烟者选择戒烟的原因,却不会让他们的戒烟过程变得更容易。事实上,情况正好相反。现在的吸烟者大都认为,他们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才决定戒烟的。这样说并不准确。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性都是一样的,然而过去却没有那么多人戒烟。事实上,戒烟者越来越多,是因为社会正在逐渐认清吸烟的本质:一种毒瘾,一种肮脏的行为。“吸烟是一种享受”原本就是幻觉,而随着人们的觉醒,这一幻觉正在逐渐消失,让吸烟者彻底失去了寄托。
  地铁系统的例子可以很好地体现吸烟者遭遇的困境。许多地铁系统都全面禁止吸烟,这样吸烟者就只有两种选择:告诉自己“如果地铁里禁止吸烟,我就改乘别的交通工具”(当然,这样想完全没有意义);或者是告诉自己“这样也好,可以帮我减少吸烟的量”。事实却是,他在乘地铁的一个小时里,身心都要遭受烟瘾的折磨。
  原本在这一个小时里,他最多只会吸一两支烟,然而走出地铁站之后,他很可能开始连续吸烟,最终吸了四支,甚至更多。不仅如此,他还会更加相信吸烟是一种享受,导致心理上对吸烟的依赖更加严重。
  像这样强制禁止吸烟导致的负面效应,在孕妇身上最为明显。由于烟草公司的宣传和社会的洗脑,许多女孩子都会在年轻时染上烟瘾。等到她们结婚怀孕,生活压力最大的时候,她们对吸烟的依赖也最强,然而医生和其他人却

  会要求她们停止吸烟,因为吸烟会对胎儿造成严重伤害。很多孕妇无法抵抗烟瘾,尽管这不是她们自己的错,她们却会内疚一辈子。也有很多孕妇会暂时戒烟,心想“为了孩子,我必须这样做,而且等到产期过后,我肯定也不会想吸烟了”。经历过分娩的痛苦之后,她们会迎来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一切痛苦和恐惧都已经结束,美丽的婴儿已经出生----而因为之前的洗脑效果还在,她们几乎都会马上恢复吸烟。成功生育的快乐让她们意识不到烟味的恶劣。她们并不想再次染上烟瘾:“只要一支烟就好。”太晚了!烟瘾已经卷土重来,这一支烟已经引发了连锁反应。就算她们产后不会马上吸烟,也有可能因为产后抑郁的压力,重新掉进烟瘾的陷阱。
  海洛因上瘾者属于罪犯的范畴,他们却能得到社会的同情----“我们该怎么帮助这些可怜人?”对于可怜的吸烟者们,我们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态度。其实,他们自己并不想吸烟,只不过是无法自拔,而且与海洛因上瘾者不同,他们通常需要忍受多年的身心摧残。这样缓慢的自杀过程,远比一下子结束生命更为痛苦。所以,不要羡慕吸烟者,也不要鄙视他们,他们需要你的怜悯。
或许您还会喜欢:
真爱没那么累,幸福没那么贵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苏芩,知名畅销书作家,著有《男人那点心思,女人那点心计》《20岁跟对人,30岁做对事》《官场红学》等十余部,作品销售过百万册;受邀为国内多家电视台、网媒、平面媒体特邀顾问,长期担任国内近80档电视栏目的点评专家、嘉宾。 [点击阅读]
短线交易秘诀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不管你是否觉察到,你一生都在交易商品。当然,你可能从来没有以期货契约的方式买卖过猪肉,但肯定曾经用自己的车子、房子或古董和别人交换现金或其他物品。就算你从来没有做过这些买卖,也一点有过用时间来交换金钱的经验,例如以老师、律师、水电工或管道工的身份赚钱。所以,你差不多早已是半个期货交易员了,只是自己从来没有觉察到罢了。当我们用时间来交易的时候,还要加上我们的技艺。 [点击阅读]
秘密
作者:罗伯特·柯里尔(robert collier)
章节:41 人气:0
摘要:《秘密》:充满魔力的神奇励志书文/肖卫一位亿万富翁,突然遭遇变故,公司倒闭,家庭破散,濒临自杀的边缘,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他从一本破旧的古书中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关于生命的大秘密。之后,奇迹发生了,他的公司重新得以组建,迅速成为遍布全球的商业帝国,他的家庭重新团聚,一切幸福、财富、快乐都降临到他身上!他发现,有缘知道这个秘密的人,都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智者。 [点击阅读]
穷爸爸富爸爸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这就是你所需要的学校真的让孩子们准备好应付真实的世界了吗?“努力学习,得到好成绩,你就能找到高薪并且伴有很多其他好处的职位。”我父母过去常这么对我说。他们的生活目标就是供我和姐姐上大学,觉得这样我们就有了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最好机会。 [点击阅读]
管理小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0
摘要:一、用人之道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点击阅读]
管道的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亲爱的读者:一百年前,普通人几乎不可能成为百万富翁。来看看这份在20世纪所做的生活水平状况调查统计:在1900年,美国的平均薪水是每小时0.22美元,一般工人的年收入在200美元至多400美元之间,处于当时的贫困线下。那时全美只有6%的高中毕业,平均寿命47岁。只有14%的家庭拥有浴缸。全美只有8000部汽车,铺好的路面也只有144英里。 [点击阅读]
羊皮卷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0
摘要:要想明智地计划未来,就应该充分了解和学会欣赏过去。准备开始迈向美好生活的第一步了吗?如果是,那么我真诚希望,致辞篇中的两句话仍在你脑海中回响。“没人能代替你生活,没人能代替你成功!”正如唐·库德蒂在经典名篇《失败的建议》中所提及的那样:“活在世上并不容易,体面地活着更不容易;真正了解自己不容易,而喜欢自己更是知易行难。但是我们必须活下去,生活中还有一个人我们都必须面对。 [点击阅读]
肯定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从吃完晚饭,你就一直在打电话,叫一遍不听,叫两遍不听,叫三通不听,直到我吼:“你要打电话,就出去打!”砰地一声,你居然真冲出门去。外面正下着大雪,奶奶赶紧跑去看门边的衣柜,惟恐你没披外套。妈妈趴着窗子张望,看你是往哪个方向跑。我则愕然地坐在客厅,想起电影“绳索”中的一幕:淳于意对着自己“爱之深,责之切”的徒弟喊:“你给我滚出去!”那跟在师父身边十几年的徒弟,居然真卷起铺盖扭头就走。 [点击阅读]
自私的基因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序言虽然黑猩猩和人类的进化史大约有99.5%是共同的,但人类的大多数思想家把黑猩猩视为畸形异状、与人类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上升为万物之主的阶梯。对一个进化论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他们都是经过长达约三十亿年之久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 [点击阅读]
菊与刀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0
摘要:关于作者本尼迪克特,我们知道的不多。据已查到的资料,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其父弗里德里克•S.弗尔顿是位医生,在她两岁时去世。其母伯特里斯•J.(夏特克)弗尔顿靠教书养家。1909年,本尼迪克特从瓦萨尔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赴欧洲,游历了瑞士、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的某女子中学。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