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罗文不是一个人去战斗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首先,我挺喜欢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的这个精装版本。个人感觉,从中文的语境来考量,A MESSAGE TO GARCIA译作“把信送给加西亚”比“致加西亚的信”更能强调出事件过程的波折辛苦。去掉罗列着广告词的腰封,翻开标有黄金版徽章的绿色*封套,是大红的、烫金中英文书名的硬质封面,非常励志的设计,像红宝书。
  很多人说这是一本“洗脑书”——精神鸦片、自欺欺人、精神奴役……等等。自然,当下是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但就像这本书的中文版序中所言:“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与主动性*、敬业、忠诚决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他们最大的愚蠢就是不懂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互惠的交换:投入才有回报;忠诚才有信任;主动才有创新。”当你人云亦云附和说“洗脑”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被洗脑”,如果时光倒流,在十几二十几岁的年纪读这本书,我想我说不定也会拿无知当个性*,如今心态不同,会更多地理解到书中所表述、所赞扬的——踏实、信仰、行动。
  我觉得阅读本书应当从第六十五页开始,这篇是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执行人安德鲁·罗文讲述的送信经历——前言那些“日俄战争期间前线上的俄罗斯士兵每人一册”、“日本天皇下令所有日本zheng府官员、士兵乃至平民均须人手一册”之类的噱头就不必花费心神去研究信息来源真伪了——让我们来关注事件和人物的本身。
  麦金莱总统需要一个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瓦格纳上校推荐的人选是罗文,总统立刻决定就派他去。罗文在接到命令后坐船从纽约去往牙买加,古巴联络处的人在牙买加安排罗文继续出发,在途中某一站罗文遇到了被指派来做他向导的格瓦西奥,随后他们乘一艘小船前往古巴,然后穿越丛林,攀登峭壁,里奥将军带了二百人骑兵前来接应,终于到达加西亚将军所在的驻地。返程同样艰难,罗文在3名军官的陪同下,再次穿越古巴,乘船返回目的地,向上级迅速作出汇报。
  然后来看第三页阿尔伯特·哈伯德关于这个事件的解读(你可以将之与附录第八十九页的英文版对照查看,以实现本书利用的最大化——不但让你进行为人处事的思考,还可以提升英文阅读能力哈),他的重点在于赞扬罗文的主动性*和执行力。文中哈伯德先生有一处强调这样写到:美国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事实上,从当事人罗文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的是,总统只是通过瓦格纳上校对罗文口头传达了他的命令,而罗文之所以没有问加西亚在什么地方,是因为瓦格纳上校已经告诉了他前行的大致路线,也就是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哈伯德先生先生的角度明显是俯视的,即基于雇主对雇员“无条件执行”的要求,他这样演绎,完全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主题:“年轻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习来的知识,也不仅仅是他人的种种教诲,而是要塑就一种精神:忠于上级的托付,迅速采取行动,全力以赴完成任务。”虽然对他的论据不以为然,我还是部分赞同哈伯德先生的这个论点,前提是上级的指令是靠谱的,而非无厘头。
  让我们从哈伯德先生的评论中抽离,回到“把信送给加西亚”这个事件本身。没有瓦格纳上校对下属罗文素质能力的了解和信任,没有决策人总统先生的果断和明确指令,没有格瓦西奥等助手的团结协作,以罗文个体的一己之力,再怎么忠诚机智、坚韧不拔,绝对难以成就个人利益、团队利益和国家利益共赢的圆满结局。一部机器的有效运转的前提是每个零部件都必须保持良好的状态,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罗文,需要瓦格纳、需要麦金莱,也需要格瓦西奥。
  不管你处于机器的哪个部位,我们都应当从罗文精神出发来审视自己,尝试思考和沉淀:
  ——你愿意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不可复制的每一天?
  ————————牛x的分割线————————
  单位发的书,要求写读后感。我是这样写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彗星来临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决定亲自写《彗星来临》这个故事,充其量只是反映我自己的生活,以及与我关系密切的一两个人的生活。其主要目的不过是为了自娱。很久以前,当我还是一个贫苦的青年时,我就想写一本书。默默无闻地写点什么及梦想有一天成为一名作家常常是我从不幸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方法。我怀着羡慕和交流情感的心情阅读于幸福之中,这样做仍可以使人得到休闲,获得机会,并且部分地实现那些本来没有希望实现的梦想。 [点击阅读]
心是孤独的猎手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心是孤独的猎手》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在榜单上名列17,据翻译陈笑黎介绍,这是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出版于1940年她23岁之时。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她说:“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 [点击阅读]
恐怖谷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我倒以为……"我说。“我应当这样做,"福尔摩斯急躁地说。我自信是一个极有耐性的人;可是,我得承认,他这样嘲笑地打断我的话,的确使我有点不快。因此我严肃地说:“福尔摩斯,说真的,你有时真叫人有点难堪啊。”他全神贯注地沉思,没有即刻回答我的抗议。他一只手支着头,面前放着一口未尝的早餐,两眼凝视着刚从信封中抽出来的那张纸条,然后拿起信封,举到灯前,非常仔细地研究它的外观和封口。 [点击阅读]
恐怖黑唇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恐惧的亡灵复苏1阴谋初露刚刚步入八月份。炎热的太阳就将一切烤得烫人。出租车司机原田光政在这天午后回到家中。他打开大门,从信箱中取出一封信,边看边走进了厨房。走进厨房,原田光政坐在椅子上,准备喝点冷饮,然后再睡上一小时左右的午觉。他深深地感到自己已不是拼命干活的年龄了——近六十岁了。难道这是因为自己长期辛劳而自负了吗?人的自知之明,对于原田说来还是有的。 [点击阅读]
悬崖山庄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我觉得,英国南部没有哪个滨海小镇有圣卢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因此,人们称它为“水城皇后”真是再恰当也没有了。到了这里,游客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维埃拉(译注:法国东南部及意大利西北部的海滨地区,濒临地中海,以风光旖旎著称)。在我的印象里,康沃尔郡的海岸正像法国南方的海滨一样迷人。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他听了以后说:“昨天餐车里的那份菜单上就是这么说的,我的朋友,所以这并非你的创见。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朗热公爵夫人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泰蕾丝修女地中海一岛屿上,有一座西班牙城市。城中有一所“赤脚穿云鞋”的加尔默罗会修道院。泰蕾丝女圣徒,这位名见经传的女子,一手进行了宗教改革,创立了一个新教派。这修道院中一切规章,从宗教改革时期严格保持至今,一成不变。这件事本身可能已使人感到非同寻常,但却是千真万确的。经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荡涤,伊比里亚半岛和欧洲大陆的修道院几乎全部被毁或遭到激烈冲击。 [点击阅读]
海市蜃楼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大江山高生野远山险路遥不堪行,未尝踏入天桥立,不见家书载歌来。”这是平安时期的女歌人小式部内侍作的一首和歌,被收录在百人一首中,高宫明美特别喜欢它。当然其中一个原因是歌中描绘了她居住的大江町的名胜,但真正吸引她的是围绕这首和歌发生的一个痛快淋漓的小故事,它讲述了作者如何才华横溢。小式部内侍的父亲是和泉国的国守橘道贞,母亲是集美貌与艳闻于一身,同时尤以和歌闻名于世的女歌人和泉式部。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盖特露德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倘若从外表来看我的生活,我似乎并不特别幸福。然而我尽管犯过许多错误,却也谈不上特别不幸。说到底,追究何谓幸福,何谓不幸,实在是愚蠢透顶,因为我常常感到,我对自己生活中不幸日子的眷恋远远超过了那些快活的日子。也许一个人命中注定必须自觉地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必须备尝甜酸苦辣,必须克服潜藏于外在之内的内在的、真正的、非偶然性的命运,这么说来我的生活实在是既不穷也不坏。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