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致青春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青春无悔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var cpro_id = 'u179742';
  var cpro_id = 'u179742';去看《致青春》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爱情电影。毕竟看过原著小说,觉得还算是写的很不错的一个小言故事。里面有一些小感动,小代入;也有那种姑娘看完言情小说的小幻想。
  看完电影之后我却震惊了,赵薇不简单。凌晨2点,我给潘妹打完电话,抱臂站在窗前。突然很想给和我一起走过青春的尾巴的那个人发个消息,告诉他“郑微放下了,希望陈孝正也能放下,豁达的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活”。当然我没发,看完一场电影犯个贱太不值得了。
  青春是什么呢?是乱糟糟的宿舍,是室友之间的小嫌隙,是楼道里永远被占用的电话,是挂满一宿舍滴着水的衣服,是想打架的荷尔蒙,是情窦初开的青涩,是占不到座位的自习室,是午夜的收音机,是小礼堂的尖叫,是羞涩的钱包,是看不完的碟片,是啤酒和摇滚乐,当然也包括懵懂的性。
  但其实最重要的,是你那一颗勇敢无畏的心。
  所以,当郑微在礼堂里大胆的唱起《红日》时,我有鼻酸的冲动。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永远陪伴你。”唱这首歌的人当时还不明白,什么是颠沛流离和曲折离奇,但是她那么真的,想陪伴在你的左右。

  只有年轻和热血的我们,不懂得“成本”两个字,还没有学会计算着回报再付出,才能干出在日后被我们称之为“傻X”的行为。
  所以带劲的阮莞为了守护心中的爱,原谅一个根本不可能被原谅的错误。
  所以朱小北为了尊严拼死一搏,换来一生挥之不去的痛楚。
  甚至连陈孝正也是不计成本的想换取想要的生活,却到最后发现生活根本欺骗了他,最终让他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
  张开毕业的时候念着苏轼的词“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带着些许壮志难酬的清醒。如果你跟我一样,毕业已经7年,也许你会懂为什么我在这个最没哭点的地方流了眼泪。
  电影的前半段拥有着大量的青春符号,笑点不少,轻松让你回想起那些往事和那一个时期陪伴在你身边的人。但是我却更喜欢被很多影评人和观众称之为失控的后半段,关于逝去。
  其实这电影需要心里有点故事的人才能看明白,而更悲剧的是,我恰巧还是一个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偶尔回望的人。
  因为青春期的后半段,恰巧就是失控的。当你以为一切都会按照你想象的步奏去走,他却突然间曳然而止,不问缘由的将你扯入另一段的生活。我们以为的超凡脱俗,出人头地,掌控命运,为爱痴狂,终究都只是一场绮梦而已。无论你的人生进展到哪个阶段,哪个地位,在青春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你都只能轻叹一声:对,原来人生中有太多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

  这恰恰是赵薇牛逼的地方。她用她的视听语言告诉你,我理解你所遭遇的一切,就算你自认为是个loser屌丝,但明天会来的一切也许并不比我们预想中的另一种幸福生活糟糕。
  对陈孝正这个人物的改编,是最见用心的。如果你看过原著,你会对这个懦弱的男人咬牙切齿,连自己都面对不了的男人他没资格获得幸福。电影里的这个人物,你能感觉到导演和编剧看待他时有一种悲悯心在其中。每一个决定的背后,同样是撕心裂肺的痛苦;他所承受的,并不比郑微少。
  同样的改编还在阮莞的ex赵世勇身上,原著小说里这个小男人简直贱的无以复加。电影里面同样贱格,但终究流露出那么一刻的温情。
  我想这个温情是属于女导演赵薇的。同样出自李樯手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斯琴高娃最后黯淡无光的眼神,是要吞没一切念想的。而青春,都留了一个隐隐的希望在。
  而同样极具赵薇个人风格的,还有对爱情关系的刻画。这部戏里,虽然女人是观察者也是核心人物,但是所有女人和他们的男人的关系,既不是依附也不是凌驾,而是完全对等的相互依赖。女人既不崇拜男人,男人也不奉承、讨好女人。

  谁说赵薇是女权主义者?如果由女权主义者来拍这部电影,那陈孝正等渣男估计要被批判的体无完肤了。但是赵薇完全没有批判谁,而是悲悯的去看待每一个角色,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为每一个角色留下了重新开始的可能性。
  这其实是导演的大情怀。
  所以我非常喜欢这个结局,不是女主角追求现世安稳,留下一个男主角追悔莫及痛哭流涕伤春悲秋。而是一切再来过,但始于现在,伤痕累累却无比真实的我们。
  也喜欢关于阮莞结局的改编,最后一次与前男友相见,是为了给自己的青春画一个完整的句号,而不是为了放不下的那个他。
  一部以爱情开头的电影,结尾却与爱情无关了。爱或者不爱,还重要吗?在逝去的青春之后,我们获得了新生。
  所以,青春无悔。
  关于电影本身,他有瑕疵,不完美,轻微失控,但是我想作为导演赵薇的处女作他是可以被原谅的。我觉得最好的一点是,他很好的安慰了我,放下青春期里所有的敏感、伤痛和不完美,因为正是种种的错误、挫折和不如意荡涤了我,让我往我要的我一步步靠近。
  最后,感谢在青春期里和我一起喝过酒的朋友。
或许您还会喜欢:
林语堂《京华烟云》
作者:林语堂
章节:54 人气:2
摘要:我站在这个地位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父亲的书,似乎从来未听见过。那又何必写呢?因为好像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可不要说我替父亲吹牛,也不用骂我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我要用极客观的态度来批评,虽然情感也不可无。我知道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 [点击阅读]
王小波《白银时代》
作者:王小波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书名:白银时代作者:王小波白银时代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我坐在第一排,左手支在桌面上托着下巴,眼睛看着窗外。那一天天色*灰暗,空气里布满了水汽。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棵很粗的白皮松,树下铺满了枯黄的松针,在乾裂的松塔之间,有两只松鼠在嬉戏、做*爱。松鼠背上有金色*的条纹。教室里很黑,山坡则笼罩在青白色*的光里。 [点击阅读]
老农民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打春一百,拿镰割麦。老天爷真怪,1948年的春脖子特别长,立春都快三个月了,紧靠黄河北岸的麦香村,村头的老槐树早已经满头翠绿,可地里的麦子才甩齐穗儿,还没有灌满浆。青黄不接啊,庄户人一个个黄皮寡瘦。可是,肚子里即使没有干货,也挡不住有人�〖堋R淮笤纾�雾气还没有散尽,外号“牛三鞭”的牛占山和外号“老驴子”的杨连地就来到黄河滩上较起劲儿来。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少年天子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少年天子》描写了大清进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及他与皇贵妃乌云珠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围绕着汉化改革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斗争。皇太极去世后,6岁的顺治继位成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是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为了摆脱满族游牧民族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的素质,顺治潜心钻研汉族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巩固大清江山。 [点击阅读]
思无邪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法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三百”中,论境界,无句可出其右。在安易如自己的眼中,也许她是慧质兰心的小妖女俏黄蓉吧。不过在我眼里,她恰似何足道眼中的郭襄。一位可以令狷介狂生忘乎所以的远远水中小岛上的温柔少女;一位短剑青驴独行天下博古通今的红颜知己;一位既会使美绝丽绝的“小园艺菊”,又会使霸气十足的“恶犬挡路”的精灵古怪的万事通。 [点击阅读]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先说小说。小说不是模仿着生活的世界。它自己就是生活,就是世界。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慕克新近在哈佛大学著名的诺顿讲座授课,他说“小说是第二生活”。让读者觉着“遇到并乐此不疲的虚构世界比现实世界还真实”,有一种“幻真的体验”。 [点击阅读]
新结婚时代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2010年新版《新结婚时代》在《新结婚时代》中,对于谁是婚姻的“杀手”,王海鸰提出了新的质疑。小说中,引发婚姻矛盾的原因不是个性不合、第三者,或者两人缺乏沟通、相互猜疑,而是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从某种意义来说,《新结婚时代》比《中国式离婚》更沉重。门当户对该不该,许多读者从这本书中的两代人三种个性婚恋中展开了话题。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