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中短篇小说 - 穆斯林的故事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提纲*)
  --------
  *这是泰戈尔1941年6月24—25日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当时他已生病卧床。身体稍有好转就叫身边人记述他口授的小说。一个多月之后,泰戈尔就溘然去世了。这篇小说是于1955年在《季刊》两季这一期上发表的。该刊编辑写道“这并非是篇完整的短篇小说,只是小说的一个提纲……这是他(指泰戈尔——译者注)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见孟文《泰戈尔文集》第27卷。
  当无政府主义的密探们横行霸道统治国家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暴力打击,常常使人们战战兢兢日夜不安。恶梦之网笼罩着人们生存的一切习俗。家长们哪怕是只朝天神瞧了一眼,恶魔就会以莫须有的罪名,使他们胆颤心惊坐卧不宁。不论是人还是神,谁都难以信赖。人们只好不得不以泪水来呼救。善行与非善行的转变界线就是软弱。人们走着走着,不小心一个趔趄,就可能跌进灾难的深渊。
  家里有个美丽的女儿的情况也是如此,仿佛是命运之神的诅咒。把这样美丽的姑娘娶进家门,亲朋戚友都会说:“你家虽然告别了丑陋,但要经受磨难。”类似的一桩不幸就发生在那希博东的家里。他是一位大地主,拥有一座三层的楼房。
  科莫拉美丽动人,她的双亲都去世了。所以,她要离开家是完全可以的。但她没有这样做。她的叔叔邦希养育她,对她十分关心,非常温和。
  可科莫拉婶婶常对邻居说:“什么兄弟,他亲母撤手人寰,把困难留给我们。我们有一大群孩子,她一来,就好像点一把毁灭之火,不怀好意的人,从四面八方投来了贪婪的目光。她一来,我们总会被压垮的。由于担心受怕,我晚上都睡不着觉!”
  时光就这样一天天的流逝,出嫁的事又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论人材相貌谁也比不上科莫拉。她叔叔说:“我要为科莫拉找一位家里有能力保护她的新郎。”
  叔叔物色了一位人选,家庭是莫恰卡利极负盛名的富商。
  孩子的父亲也没有什么劣迹。但孩子有些过份地刁钻古怪——放鹰、赌博、斗鸟,一切赌钱的事,他都肆无忌惮地干。他以家庭的巨额财富而骄傲,可以说,他是波吉普里的大力士,他的棍术最有名。他还夸口说,整个地区只有他姐夫的儿子可以与他交手。对姑娘们来说,这男孩新奇别致。他已经有了一个妻子,但还要娶一房。科莫拉的美艳他早有所闻。商人家庭非常富有,很有势力,把科莫拉娶回家,是他们之间的一笔交易。
  科莫拉哭诉着说:“好叔叔,你怎么把我往水深火热之中推呢!”

  “孩子你懂吗?你需要保护,要有人能永久地保护你才行!”
  一提到结婚,小伙子牛皮吹得顶响,但乐队并不豪华,时间也没订好。
  他还对姐夫的儿子夸口说:“你们会看到,我怎样迎娶她。”
  叔叔说:“结婚之前,姑娘的财产是我们的,现在姑娘嫁给你了,你要能使她安全,她的房子和财产就属于你。我们不配拥有这份财产,我们软弱无力。”
  年轻人说:“没有什么可怕的。”
  博吉普里的门卫剃须理发,仪表整洁地手持棍棒警卫着。
  新郎带着新娘在著名的塔尔托利田野里走着。
  莫杜莫拉尔是强盗首领。他带着一队人马,夜里两三点钟燃着火把,喊声震天地冲扑过来。当时,博吉普里什么大人物也没有留下,莫杜莫拉尔是臭名昭著的强盗,一旦落到他的手里,就没救了。
  科莫拉由于害怕逃出花轿,躲进了灌木丛中。这时候,从后面来了一位老人霍比尔·汗。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最有权威的人物。霍比尔站着说:“大家都走开吧!我是霍比尔·汗。”
  强盗们说:“汗先生,对您我们不能说什么,但您为什么要干涉我们的事呢?”
  总之,不管怎样,强盗被击退了。
  霍比尔走到科莫拉跟前,对她说:“你是我的女儿。没有什么好害怕的。现在就离开这灾难之地,到我家去。”
  科莫拉非常胆怯害怕。霍比尔说:“我知道,你是印度教徒,婆罗们的女儿,不敢去穆斯林的家里。但你要记住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穆斯林对虔诚的婆罗门是很尊重的。在我的家里,你将像印度教徒的姑娘那样生活。我叫霍比尔·汗。我家离这儿不远,跟我走吧,我将使你免遭灾难。”
  科莫拉是婆罗门的女儿,她有些担心,开始不想去。她注视着霍比尔说:“你瞧,我得救了,周围什么人也没有。多亏你仗义相助,我跟你去,我什么也不怕。”
  霍比尔·汗把科莫拉带回家。令人吃惊的是,这位穆斯林的家是一座八层楼的建筑,第一层是湿婆①神堂和一切印度教的摆设。
  --------
  ①湿婆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
  一位老年印度教徒婆罗门走来。他说:“姑娘,你知道,在这儿就如在印度教徒的家里。在这里你的种姓将受到保护。”
  科莫拉哭着说:“请你给我叔叔通报一下。”
  霍比尔说:“孩子,你错了。今天谁也不能把你带回家。
  会在途中把你抛弃的。你看,有没有人敢试试。”
  霍比尔·汗带着科莫拉,来到她叔叔家的后门口,说:

  “我在这儿等着你。”
  科莫拉走进家里,见叔叔脖子上包着绷带。她哭着说:
  “好叔叔,你可不能抛开我呀!”
  叔叔眼泪双流。
  婶婶来了,一看到科莫拉就大叫道:“滚开,滚开!恶魔。
  你从异教徒家里回来,难道不感到害羞!”
  叔叔说:“孩子,没有办法呀!我们是印度教徒之家。在这里谁也不会要你了。半途而回,我们高贵的种姓也就完了。”
  科莫拉低着头,等了片刻。然后,她慢慢地向后门走去,与霍比尔一起走了。叔叔家的门,对科莫拉来说是永远关闭了。
  科莫拉在霍比尔·汗家里,仍然严格地遵守印度教教规。霍比尔·汗对她说:“你住的地方,我的孩子谁也不会来的。你就跟这位婆罗门老人一起敬神,在这印度教徒房子里,按教规行动,会得到尊重的。”
  关于这栋房子,还有一段传说。人们说这儿曾是公主住的地方。过去有位纳瓦布①,将一位拉其普特人的闺女带到这里来了,但为了保持姑娘的种姓,让她单独住在这里。姑娘总是礼拜湿婆,慢慢地这里就成了朝圣之地。当时,贵族家庭里的穆斯林,对虔诚的印度教徒是很尊重的。那位拉其普特姑娘住在这儿,给许多印度教徒公主提供避难场所。她们的生活习惯和教规没有遭到破坏。听说,这位霍比尔·汗就是那位拉其普特姑娘的儿子。尽管他没有继承母亲的信仰,但他发自内心地钦佩她。现在,他母亲不在了,为了怀念母亲,他发誓要为被社会遗弃的、受到迫害的印度教徒姑娘提供特殊的避难场所。
  --------
  ①纳瓦布:莫印政府时代,英国统治者赐给伊斯兰教封建主的一种称号。
  科莫拉在这里得到了在自己家里没有得到的温馨。在家里,婶婶总是叫她“滚开”,听到的是,她是魔鬼,她是灾星,她带来了灾难,只有她走开家里才会得到解脱之类的辱骂。她叔叔时不时地悄悄给她一些衣服,但由于怕婶婶知道,她也不敢穿,而是偷偷藏起来。科莫拉来到拉其普特姑娘之地,她仿佛成了女王。在这里,她受到了无限的尊敬。她的周围男女仆人成群,他们都来自印度教徒家庭。
  随着年龄的增长,科莫拉内心出现了青春的躁动。霍比尔的一个儿子开始悄悄地进出科莫拉住的地方。科莫拉与他心心相应,两情相悦。
  有一天,科莫拉对霍比尔·汗说:“爸爸,我的宗教信仰没有了。我所喜爱的就是我的幸福,就是我的宗教信仰。原先我长期信仰的宗教,使我与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无缘,它欺骗了我,把我抛到了屈辱的垃圾堆里,信仰那种宗教时,天神的仁慈恩泽从来也没洒在我的身上。那里的天神每天都使我感到羞辱,这些我至今都难以忘却。爸,你知道,在你的家里,我第一次得到了爱。我虽是个极为不幸的姑娘,但我懂得生活的价值。那给我提供避难之所的天神,对他出于爱的尊重,我向他顶礼膜拜。他是我的天神——他既不是印度教徒,也不是穆斯林。你的第二个儿子,科里姆,我从心里接受了他。我的宗教信仰与他的宗教信仰也是连系在一起的。请你不要把我看作穆斯林,对于穆斯林,我丝毫也不反对。相反,我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都很尊重和信仰。”

  他们的生活旅程就这样延续着。与他们过去的至爱亲朋也绝交了。对霍比尔·汗来说,科莫拉并不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他想忘掉这件事,可总是萦绕心怀,他给科莫拉取了个名字叫梅赫尔占。
  此时,科莫拉叔叔第二个女儿结婚了。结婚时和科莫拉一样遭到不幸。途中也有一伙强盗呼啸而来。不过,这次强盗们被猎获物的假象蒙骗了。该他们倒霉,是该他们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姑娘身后突然传来叫喊声:“小心!”
  “嗨,霍比尔·汗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快跑,不然就完蛋啦!”
  强盗们一哄而散。姑娘周围的人也跑了,把姑娘一个留在花轿里。姑娘胆额心惊地站在那里。突然她在不远处的人群中看到一支长矛上绑着霍比尔·汗的画着新月形的旗帜。那位手持长矛者是位绝代佳人,她无所畏惧地站在不远处。
  那位美人对索罗拉说:“妹妹,你不要害怕。为了你好,我会把你带到一位好心人那里去避难。那位好心人给所有的人都提供避难场所。他从来不计较什么种姓!”
  “叔叔,向你鞠躬。别担心,我不会触摸你的脚①。现在请你把这样东西带回家里去。你们放心,这件东西不可接触者没有触动过。你对婶婶说,很久以来她那极不愿见的人,也是一个要吃要穿的凡人。她的那份债务今天我是可以偿还的,但我不愿意这样做。我给她带来了一匹红绸子。不光这一点,还有一把用锦缎装饰的坐椅。我妹妹如果什么时候遇到不幸,要她心里想着——她还有一个穆斯林的姐姐,她会来保护她的。”
  --------
  ①行触脚礼本是印度教中表示尊敬的最高礼节,但由于科莫拉已被穆斯林收养,如果再对叔叔行触脚礼,将是一种侮辱。
  (1941年6月24—25日)
  黄志坤译
或许您还会喜欢: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发鬼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诡怪的开场白此刻,在我面前,这所监狱里的心地善良的囚犯教诲师,正笑容可掬地等待着我开始讲述我的冗长的故事;在我旁边,教诲师委托的熟练的速记员已削好铅笔,正期待我开口。我要从现在起,按照善良的教诲师的劝告,一天讲一点,连日讲述我的不可思议的经历。教诲师说他想让人把我的口述速记下来,以后编成一部书出版。我也希望能那样。因为我的经历怪诞离奇,简直是世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