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中国现代散文 - 巴人《说笋之类》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近来常在小菜之间,偶然拨到几片笋,为了价昂,娘姨不能多买,也就在小菜里略略掺和几片,以示点缀。但这使我于举箸之时,油然的想到了故乡,不免有点“怀乡病”了。
  我之爱笋,倒不是为的它那“挺然翘然”的姿势。日本学者之侮蔑中国,真可说是“无微不至”。鲁迅先生的《马上支日记》,有这样的一节话:
  “安冈氏又自己说─—
  “笋和支那人的关系,也与虾正相同,彼国人的嗜笋,可谓在日本人之上。虽然是可笑的话,也许是那挺然翘然的姿势,引起想象来的罢。
  “会稽至今多竹。竹,古人是很宝贵的,所以曾有‘会稽竹箭’的话。然而宝贵它的原因,是在可以做箭,用于战斗,并非因为它挺然翘然像男根。多竹,即多笋;因为多,那价钱就和北京的白菜差不多。我在故乡,就吃了十多年笋,现在回想,自省无论如何,总丝毫也寻不出吃笋时,爱它‘挺然翘然’的思想的影子来。”
  我是不很佩服我们东邻的所谓“文化艺术”的。也许由于我的浅尝,无法理解他们的伟大。但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没有一个文学者,能及得上我们的鲁迅先生。这也许和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脱不了封建势力的束缚有点关系,在文化艺术的领域上,只看到他们风气的流变:自自然主义而至理想主义,而至“左翼运动”,大半都停留在表面上,不可能有更深入的发掘。安冈秀夫的话,也许多少受到弗洛特(现译“弗洛依德”,其学说认为人之一切欲望都来自性本能)学说的影响,然而以此作为侮蔑中国民族性的刻划,确实是可观了。
  因为爱吃笋,就想到乡间掘笋的故事,真可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家老屋后门,就有一大块竹山。中国人固然有以竹为箭,用于战斗;但最古时候,还有用蒲的。《左传》所谓“董泽之蒲,可胜既乎”。那说来,真是“草木皆兵”了,这可见中国民族是最坚韧善斗的。不过世界上杀人武器,既已通行枪炮,以竹为箭,成了我们孩子时代的玩艺。古风杳渺,乡之人也早没有见竹而思战斗的积习了。他们喜欢培竹,一则为图出息,二则为图口舌,三则如遇我辈文人雅士,聊供消暑纳凉,吟诗入画罢了。

  我没有“赋得修竹”的才能,更没有写松竹梅岁寒三友图的本领。但却时常跟着长工去掘过笋。笋而必然掘,那已可见并不是一定“挺然翘然”的了。大概城市里人,想象特别丰富,虽然在植物学书上,也看到过“块根”“块茎”之说,但—入乡间,也不免有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慨。五四时候,一般青年激于义愤,以大写壹字的资格─—因为有别于寻常戏子,他们以大写壹字自居,而将寻常戏子比之为小写一字,─—入乡演剧宣传,一看满地的“田田荷戏”,均皆惊奇不置。一经询问之下,始知为常吃的芋艿,不免大失所望。他们全以为芋艿该如桔子李子,是结在树上的。人之智愚不肖,不能以书本为标本,于此已可概见了。入冬之时,竹山里的笋,其未“挺然翘然”,怕也出于安冈秀夫自己的想象之外吧。
  掘笋功事,非专家不办。大抵冬霜既降,而绿竹尚“秀色可餐”─—这说来,自然是好吃的民族了─—土地坚实异常;冬笋则必裂地而出。据说是人间春意,先发于地。竹根得春气之先,便茁新芽,是即为笋。笋伏处土中,日趋茁壮。乡人于此之时,即从事采掘,如发宝藏,虽并不容易,但乡人类能“善观气色”,“格竹”致知。从竹的年龄与枝叶的方位,知道它盘根所在。循根发掘,每每能获得“小黄猫“似的笋。我不大了解他们掘得笋时的喜悦心情,在我则是掘得新笋一株,赛获黄金万两。吃笋固然快乐,掘笋则更觉趣味无穷。
  这也许由于我“得之也难,则爱之也深”。希望成于战士,地下的“小黄猫”,是人间的大希望。我于此而体念到人生的意味;大抵我的掘笋方法,专看地上裂缝。因笋有成竹而为箭的使命,所以特别顽强,不论土地如何结实,甚至有巨石高压,它必欲“挺身而出”,故初则裂地为缝,终则夺缝怒长。即有巨石,亦必被掀到一旁。大抵冬笋是它尚未出于地面之称,并非与毛缝笋为不同种类。一为毛笋,只须塌地斩断,不劳你东搜西寻了。所以一作羹汤,也就觉得鲜味稍杀。

  在绿竹丛中黄草堆里,要寻到所谓笋的“爆”,实在困难。我家“长工”“看牛”之类,又常和我取笑,当我转过背去,就用锄向地上一掘,做成个假的“爆”,并且做出种种暗示,叫我向那爆裂处走去。一待我发现这个,便用力的掘,弄得筋疲力竭,还是一无所得,而他们却柱锄站立一旁,浅浅微笑了。“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我则不作如是想,大抵每一早晨,我非掘得一二株笋,是不愿回家的。
  然而,有时,于无意之间,与姊妹嬉顽于竹林深处,或采毛茛咀嚼,或筑石为城,翻动乱石,忽见“小黄猫”出现眼前,那真大喜过望,莫不号跳回家,携锄入山。真有“长(chan)长(chan)白木柄,吾生托子以为命”之慨了。
  不过乡人之于竹,有“笋山”与”竹山”之分。我家就有一大竹山,一小笋山。竹山专用以培竹。笋山大都邻近居处,便于采掘。竹山则专有管山人司值,禁止一切人等偷掘冬笋。竹山每年一度壅培,即用管山人所饲之牛的“牛粪”。壅培之时,大概在秋末冬初。这事在富农的我家,仿佛是个节日,我也曾跟长丁雇工,参与这种盛会。目的不在去闻牛屎香味,而在管山人的一顿好小菜。壅山之日,主人与管山人同至山地数竹,将每一竹上用桐油写上房记;我则跟随在瘦长的父亲的身后,看着他提着一竹筒黑油,用毛笔沾油作书的有趣情景。这在乡间叫做“号竹”。父亲号竹的本领,极其高妙,笔触竹竿,如走龙蛇,顷刻即就。有时是“明房”两字,有则为“王明房”。这打算自然不同于竹上题诗。竹既有号,则偷儿便无所用其技了。固然伐竹之时,可将它记号刮去。但被刮过的竹,背到村里,人们也就侧目而视。这大概就是张伯伦所谓“道德的效果”吧!
  我是不大明白父亲那种爱竹心理的。但每当秋夏之交,父亲又率长工上山去了,将竹山上的老竹删去一批,背到村前溪滩,唤筏工,锁竹成筏,专等老天下雨,溪水高涨。大概秋雨一阵过后,父亲就背上糇囊上城去了。同时,筏工也撑着竹筏,顺水而下。有时,父亲且与做长板生意的合作,让竹筏上载着许多木头刳成的长板,轴轳接尾的浩浩荡荡流着出去。乡下孩子所见甚小,每遇此情此景,是觉颇为“壮观”的。

  背着糇囊上路的父亲,不到一月左右,也就捎着“凤仙袋”喜气洋洋的回来了。母亲自然是慰劳备至,首先为他招呼面水脚水。父亲本不喝酒,但在这—次餐桌上,母亲总为他烫下几两黄酒,姑且小饮几杯,说是赶赶寒气。而我所欣喜的又是藉此也有—顿好小菜吃。
  自掘笋以至壅竹卖竹,这情景在今天想来,宛然如画。叹童时之不可复问,慨“古风”之未必长存,我虽泄气,却还欣然。然而脚踏实地,父亲时代乡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那确实是如笋如竹,挺然翘然,不可一世的!
  我们兄弟之间,已没有人步父亲后尘,过这艰苦奋斗的生活了。
  我在海外流浪,已十余年于兹,故乡山色,是否一仍旧观,亦无法想象。我本无所爱于故乡,但身处孤岛,每天总可碰到些失却家乡流浪街头的难胞。他们惦念看祖宗的遗业,他们忘不了自己的土地。他们也许时时做着家园的梦,牛的梦,犁头的梦,甚至闻着牛粪的气息,然而他们的故乡呢?这使我于悲悯他们的境遇之后,略觉骄矜,我的故乡依然还是我们的!但不知有谁负起捍卫这乡邦的责任?一九二七年,二兄在世,故乡是曾经吼过来的。亡友董挚兴的血,怕还未必干了吧,但我的故乡在今天是否也在吼呢?
  父亲在日,尝告我曰:昔者尚书太公与崇祯皇帝闲谈,皇帝询及吾乡情况,尚书太公以十四字作答:“乾柴白米岩骨水,嫩笋绿茶石板鱼。”是这样世外桃源的故乡,怕已未必再见于今日了。我也不愿我的故乡,终成为桃源。能斗争,才能存在;能奋发,才能进步。旧的让它死去,新的还须创造。失了乡土的同胞,我亦正与之同运命,而挺拔自雄却寒御暑的笋竹的英姿,该是我们所应学取的吧!
  吃笋之余,有感如右,非为怀旧,藉以自惕云耳。
或许您还会喜欢:
王朔《过把瘾就死》
作者:王朔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杜梅就像一件兵器,一柄关羽关老爷手中的那种极为华丽锋利无比的大刀——这是她给我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她向我提出结婚申请时,我们已经做了半年毫不含糊的朋友。其间经过无数的考验,最无耻最肆无忌惮的挑拨者也放弃了离间我们关系的企图。可以说这种关系是牢不可破和坚如磐石的,就像没有及时换药的伤口纱布和血痂粘在一起一样,任何揭开它的小心翼翼的行为都将引起撕皮裂肉的痛楚。 [点击阅读]
皮皮鲁和活车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不信。我不能不信。我的汽车活了。我的那辆牌照号M7562的金羊牌汽车是活车。国内开车族没有不知照金羊牌小轿车的。这种轿车外形美观,乘坐舒适。特别令驾驶员青睐的是它的操作系统几乎是完美已无缺的,灵活,可靠,值得信赖。难怪金羊牌轿车的广告是这样说的:金羊牌轿车。坐车的是老板。开车的也是老板。拥有一辆金羊牌轿车是我多年的夙愿。当然,它的价格对于我这样的靠工资吃饭的职员来说,令人望而却步。 [点击阅读]
罗兰小语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我流着泪写这些故事,为那把母“鸡”当做妈妈的孩子,为那被老师误解,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为我们这一代失去了的天伦之乐。什么时候不再看到被亏待而流泪的孩子呢?什么时候重拾我们的天伦之乐呢? [点击阅读]
谈美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 [点击阅读]
邵燕祥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我的心在乌云上面"1979年,在百色,遇到一场突来的暴风雨,使我得到一句诗:"我的心在乌云上面",后来我把它写进《地平线》。这是一句普通的诗,却来自乘飞机的经验。航行在一定高度以上,俯望是一片铅灰的云层,阴沉着,甚或翻滚着,明知它向下面的世界倾注着大雨,而舷窗外是几乎伸手可触、又什么都触摸不到的蓝天,完完整整的,没有涯际的,纤尘不染,碧空如洗,凝重而空茫,那么均匀地充满透明的阳光。 [点击阅读]
采桑子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主要人物简介金载源:有清廷授予的镇国将军头衔,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生有七子七女,20世纪50年代初期逝世于北京。大福晋:瓜尔佳氏,清廷责任内阁大巨裕成之女。生有长子舜铻、五子舜锫,长女舜锦、三女舜钰。二夫人:张氏,安徽桐城人,康熙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后裔。生有二子舜镈、三子舜錤、四子舜镗、六子舜针、七子舜铨,二女舜镅、四女舜镡。三夫人:陈氏,北京市人,贫民出身。 [点击阅读]
韩寒《三重门》
作者:韩寒
章节:22 人气:2
摘要:林雨翔所在的镇是个小镇。小镇一共一个学校,那学校好比独生子女。小镇政府生造的一些教育机构奖项全给了它,那学校门口“先进单位”的牌子都挂不下了,恨不得用奖状铺地。镇上的老少都为这学校自豪。那学校也争过一次气,前几届不知怎么地培养出两个理科尖子,获了全国的数学竞赛季亚军。 [点击阅读]
韩寒《零下一度》
作者:韩寒
章节:43 人气:2
摘要:我1982年出生在一个小村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是那里的广阔天地造就了我以后一向的无拘无束。现在想想小时候真的很开心,夏天钓龙虾,冬天打雪仗。但人不会永远留在童年,6岁那年我去镇上念小学。小学的我,品学兼优,还当过三好学生。那时起,我开始读课外书,嗜书如命。一到晚上,我就窝在被子里看书,常常看到半夜,真是佩服自己的这双眼睛百看不坏,视力向来绝佳。 [点击阅读]
鲁西西传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居住着老鼠六兄弟。老鼠六兄弟的生活过得还不错,可近来他们很苦恼。这是因为有一天鼠三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本画报,上面几乎都是骂老鼠的内容。有一页上写着: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还画着一只狼狈逃窜的老鼠。还有一页上画着一群老鼠在粮仓偷吃粮食的情景。旁边写着:警惕老鼠盗窃粮食。老鼠六兄弟边看边皱眉头。鼠大说:“咱们不能背着这么个坏名声过日子!”老鼠兄弟们一致同意。 [点击阅读]
鲁迅《彷徨》
作者:鲁迅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