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中国现代散文 - 李蕤《柿园(下)》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柿树园终竟见到了。
  时候是冬天,树上已经没有一片叶子了。暗淡的天幕下它们仍然排着行立着,但已经少力无神,拳着丫枝,几年中它们竟也有这许多苍老。
  许多低层的柔枝都没有了,那些我们在儿时曾经当做秋千的。老树剩下的只有几枝杈桠的躯干,小枝也都是操劳过重的童工一样,在没曾完全发育之前蜷曲了。
  祖父的坟上也生长了柏树,柏树已经和柿树并肩。
  家里,门扇上依然贴着白色的欠钱条,钱条子上还是盖着红色的印子。但往年这些条子大都只贴到十月就可以揭去,现在是十二月了。
  门扇依然是黝黑的杌术色,旧账条上贴着新的。除了药账染房账之外,又有好多都是“花户”“衣摊”若干若干的条子,主要的变动是:从前上面写着几百几十,现在变为几元几角了。
  叔父的棉袄,弟弟的棉袄,都仍然是古老的颜色,宛如十几年这世界上就没有织出过新布一样。浅蓝,浅蓝,都是一样,这些都是十年前我们做柿子时穿的颜色式样,不同的仅仅是又加添了许多补钉,露出许多败絮。
  晚上,灯是煤油灯,米粒一般的蓝黄色的一点火光。光是怯懦的,昏黄的。
  阴暗的是他们的脸色,阴暗的是他们的影子,阴暗的是落满尘埃的墙壁。
  母亲的皱纹更深的刻在脸上了,叔父的胡子更乱的蔓延在脸上了,弟弟们拖着鼻涕和衣服的缺襟,露着大的眼珠和瘦削的两颊。一瞥中我留意到这灯正是从前在柿场上用的煤油灯,添上的是一条熏黑通弯铁丝,和玻璃瓶上的两条裂缝。
  在七八年前我常常听到祖父给叔父说到一年的化费,以后听二叔对三叔说到一年的化费,现在是叔父对我说一年的化费了。
  屋里放着的是张老得不敢搬动的桌子,桌子上的油漆早已剥蚀净尽,而且早几年已经换上了灰垢了,两边摆着的是和这桌子相伯仲的上了年纪的椅,它不是缺腿便是没有靠背了。

  一年老旧一年的桌椅,一年昏黄一年的灯光,一年破落一年的家景,一年烦琐一年的账目……
  叔父的声音是低微的,沉重的,全屋里的空气是沉重的。
  这是五六年前的猛虎一般的叔父么?这是五六年前嘴里常吐着“有人不服穷”的叔父么?这是常说双手托起全家的叔父么?我想细看一看叔父的面孔,想再追到已往英迈的叔父,但我不敢看,他是被贫困压碎了。
  “这几年乡下人是真酥了骨头啦!”
  “封粮倒有,就恨这捐,……左捐右捐,什么名色都有,自治捐,剿匪捐,营业捐,公益捐,还有什么空捐……”
  “空捐,一点也没有错说,可不是都空捐了?”婶母没头没脑地插入一句,擎着面瓢出去了。叔父却丝毫没注意到似的,断断续续的说:“对啦,……这些时还有啥‘晚随’捐,要是随×× ,早随晚随还不一样。
  “银元玖串伍,纸洋四吊四,麦下来些六毛钱一斗,现在籴着要十七千了,一倍二,明坑也得跳,那时不粜还不了账,眼下不籴过不去年!
  “连年旱,不旱就是水,再不然就是生蝗虫,一亩地好收只有三斗,三十亩地,三三如九,……六六三十六,这季净出捐就十八块四,可不是,五月半头到九月,……人是一年多一年,家里快有十四口人了。
  “面庄家户有的时候卖三百,白细的麦面只卖三百,现在是一倍三!……盐是一倍十,一斤要一千七,油可以不吃,菜可以不吃,可是盐不吃行么?……三天一斤,五天一斤。……学费……要缴七块,染布钱,吃菜钱,出差当门事……”

  叔父嘴里的数目字,像千百只啄木鸟似的使我昏沉,在对面的椅子上,我的心神已悄悄出窍,但叔父的凄苦神色,使我没有睡去的胆量,每到神志清明时都听到:“……三块……五块……又开征……买新兵……三三如九……九六十五……”
  随着的是重而浊的叹息,他的眼总是迟滞的呆视着脸前的地方,宛如在尘沙中的旅人没有远望的力量一样。
  麻纸钉成的账簿,他翻着念着解着,显然他的全年的心血都被这账簿侵蚀了,在我是非常害怕而且不愿听这些声音,但是一种为忧愤而汇在一起的叹息却从深心里流出来:
  “唉!世界不是世界了!”
  “唉!世界不是世界了。”
  大家同声的叹息出来。
  “柿子不是今年结得稠吗?”我问到柿子了。
  “有三四千斤称。”
  “柿子今年是丰收,”叔父苦笑着,“但是多收一倍只是平白多下了十几天力,卖到的钱还没有去年多呵!”
  “钱还没有去年多?”去年二十块钱卖去三千斤柿子的事我又想起来,至今还使我锥心似的痛苦,今年的四千多斤真的会反没卖够二十块钱么?
  “卖了多少?”我差不多是用要哭出来的声音来问了。
  “十八块多些钱,……六个铜板一斤。”
  “六个铜板!”我的心被烈火烧炙了,我问着,却不是向叔父问着,似乎问我自己。
  “六个铜板?”“六个铜板!”我反复地说着。让这声音流入我自己的耳壳,流入我的脑海的深处,“六个铜板!”我要嚼碎这四个字呵!
  然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四千斤柿子是包皮皮有几千万个几千万个,都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家人的手指摘下的,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家人一颗颗剥了皮的,也没有一个不是翻了几十百遍,然后载上重车,流着汗冒着风或者踏着雪送上“行”的。

  少一遍手,柿子能从涩苦变成甜的么。
  “六个铜板!”
  我想起城市。我看见每—个麻雀牌桌上放着几千万斤柿饼,看见一条小小的钱条上写着几千万斤柿饼,看见胖太太们脖子里的死狐狸上埋着几千万斤柿饼,看见那些大肚老板拳头大小的钱袋里装着几千万斤柿饼……。
  然而柿子是每一个都是开花结果,一分钟一分钟长熟的呵!
  “钱取完了没有?”
  “块二八毛,三千五千,到手连听也不听就完了。”
  “…………”
  “挡利息还不够!”
  “庄稼人反正不能过。”
  “丰收也是荒年啊!”
  “就没路可走了……。”
  …………
  晚上,到都要睡觉的时候,母亲拿出留出的让我吃了,柿蒂是经过亲切的家人亲手削去的,柿皮也是他们亲手去掉,柿子外涂着层雪白的霜,撕开放在嘴里是蜜般醉甜。这些是祖父手植的树开花结实积日累月而成熟,弟弟妹妹们日日月月守着晒成的,我吃了两三个,猛然我的鼻尖酸痛了。
  “六个铜板!”
  母亲粗糙的手又替我捧着,我已吃不下去了。我这时才注意到今年剩的最少,这大概是因为收得最多的原故。每年盛装柿饼的缸今年却盛着往年送人用的柿皮,盛放柿子的却是一个蹲着的,半满的,裂了嘴横着一道竹箍的瓦坛。
  秋风从西向东吹起来了,我怀念着家乡,家乡的柿树园。
  我想起祖父,想起这些树是祖父手植的,我想起祖父手里的迸飞火星的火镰,想起了祖父的尚能自给的时代,记起了祖父的那句话:
  “要没有这些柿树会过下去么?”
  我默默的回亿着,沉思着,咀嚼着。
或许您还会喜欢:
身边的江湖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两年前,在大理,他开辆老富康来接我们,说“走,野哥带你看江湖”。他平头,夹克,脚有些八字,背着手走在前头,手里捞一把钥匙。我对龙炜说:“你看他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他听见了,回身哈哈一笑。院子在苍山上,一进大门,满院子的三角梅无人管,长得疯野。树下拴的是不知谁家寄养的狗,也不起身,两相一望,四下无言。他常年漫游,偶尔回来住。偌大的房子空空荡荡,只有一排旧椅子,沿墙放着,灶清锅冷,有废墟之感。 [点击阅读]
逝去的武林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李仲轩(1915~2004),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弟子,因生于文化世家,青年时代武林名号为“二先生”,34岁退隐,遵守向尚云祥立下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杂志发表系列文章,在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荣辱悲欢事勿追我的父系在明朝迁到宁河西关,初祖叫李荣,当时宁河还没有建县。 [点击阅读]
三家巷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公历一千八百九十年,那时候还是前清光绪年间。铁匠周大和他老婆,带着一个儿子,搬到广州市三家巷来住。周大为人和顺,手艺精良,打出来的剪刀又好使,样子又好,真是人人称赞。他自从出师以后,就在西门口一间旗下人开的正岐利剪刀铺子里当伙计,几十年没换过东家。他老婆也贤德勤俭,会绣金线,手艺也很巧。夫妇俩省吃俭用,慢慢就积攒下几个钱来,日子倒也过得满欢喜。 [点击阅读]
三毛《哭泣的骆驼》
作者:三毛
章节:14 人气:2
摘要:尘缘——重新的父亲节(代序)二度从奈及利亚风尘仆仆的独自飞回加纳利群岛,邮局通知有两大麻袋邮件等着。第一日着人顺便送了一袋来,第二袋是自己过了一日才去扛回来的。小镇邮局说,他们是为我一个人开行服务的。说的人有理,听的人心花怒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大批邻居小儿们,代拆小山也似的邮件,代价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中国邮票,拆好的丢给跪在一边的我。 [点击阅读]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余华《第七天》
作者:余华
章节:44 人气:2
摘要:varcpro_id='u179742';varcpro_id='u179742';【1】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昨夜响了一宵倒塌的声音,轰然声连接着轰然声,仿佛一幢一幢房屋疲惫不堪之后躺下了。 [点击阅读]
冬天里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第一节沉沉的大雾,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笼罩在石湖上空。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任什么都看不出来,若不是咿咿呀呀的桨声,船头逆浪的水声,和远处湖村稀疏的、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真会以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那劈脸而来的浓雾,有时凝聚成团,有时飘洒如雨,有时稠得使人感到窒息难受,有时丝丝缕缕地游动着,似乎松散开了,眼前留出一点可以回旋的空际。但是,未容喘息工夫,顷刻间,更浓更密的雾团又将人紧紧裹住。 [点击阅读]
凉州往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风儿一阵紧过一阵,猎猎风声卷起的,不只是峡谷的惊叫,还有一颗少女的心。水英英幸福得要死了,她还从没跟家远哥这么亲近过这么幸福过呢。五糊爷带上拾粮上路的时候,还是一脑子的雾水。两天前他被青石岭牧场主水二爷召去,原以为是说丫头拾草的事,没想,水二爷只字未提拾草,倒是怪惊惊说,我想让拾粮到院里来。让拾粮去院里?这个老东西,总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 [点击阅读]
呼兰河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序作者:茅盾1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点击阅读]
围城
作者:钱钟书
章节:13 人气:2
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不敢来评的,只记录一些感受罢了。注:较长,请选择性*阅读。吃葡萄的人八年前,我上高三,正在为高考没日没夜的做模拟试题。前一天做完的卷子,第二天上课时语文老师会讲其中的一两道试题。某天他讲了一道阅读理解题,题目是:有两种人吃葡萄的人,第一种人从每串里最好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好的一颗;第二种人从每串里最坏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一颗,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