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中国现代散文 - 孟超《鸡鸭二题》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吊汤鸡
  “吊汤鸡”不是“落汤鸡”,“落汤鸡”虽然已经下水,但总还保持了鸡的味道,而“吊汤鸡”,则因落汤已久,鸡味全无,虽然还被称为鸡,其实也不过顶了个鸡的空名而已。
  鸡味鲜美,并能滋补,炒碟之外,且为制羹妙品,它不但可以单独用事,尤能以己之味而助长他菜之味,无论兽禽野蔬之庖制,多因鸡汤辅佐之力,而益加适口;所以菜馆大师傅,家庭厨娘,对于鸡无不表示倾倒者,不作烹调则已,一 作烹调,则有“不可一日无此君”之概,鸡的力量也算得是不小了。
  在广东菜馆里,对于这种治汤的或帮助别种菜蔬制汤的鸡叫做“吊汤鸡”,大的菜馆,每天总有十几只,小一点的菜馆,也总有三几只鸡,一经吊汤之后,虽然不改鸡形,可是毫无鸡味,嚼到口里,有如木屑,成了鸡中“渣滓”,不能再用以碟炒制菜。菜馆老板把它和“鸡肋”同样看待,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便很大方的赏了伙计们,而伙计们也实在觉着没有多大的啃头,便每天每天的卖出去,成为收入中的一 点额外油水。
  不过,菜馆的伙计们,虽然一方面感谢老板的赠与;但,同时对于“吊汤鸡”,还是不大瞧得起,所以在菜馆里,对于一些没有用的家伙,便用了这一最习用的字眼,作为嘲弄的辞藻了。
  其实,鸡本来都应该有鸡味的,一经吊汤,便变成了乏味的东西,然而,奇怪的是,别瞧这样乏味的东西,而市场上,还有不少嗜痂之徒,因误于鸡的虚名,不考查其实际,却仍然趋之若鹜哩。而在吊汤鸡,他也乐得冒充一下,顶着有味的招牌,混淆黑白,到处骗人了。

  自然,人们甘愿受骗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被他虚名所误,然而,还有人睁着眼睛,明知鸡已吊汤,明知其乏味,甘心自己骗着自己的,那就在于它不像普通的鸡那么值钱,贬了价格的廉价货,大约很少不是乏味的,很少不是吊过汤的。
  老板知其不堪用,赠给伙计们,这样是很大的人情,伙计们不屑于吃,再卖给别人,于是,吊汤鸡就成为奇货了。世界上一有吊汤鸡,便有了骗人的贩卖,世界上一有了讨小便宜以为得利的人,那你就无怪乎吊汤鸡之扬扬自得,充斥于市了!
  为有吊汤鸡,才觉到有味的鸡可贵,因吊汤鸡太多了,“真实”才更有价值哩!同时,也许用吊汤鸡太多的缘故,社会因而也乏味了!
  二、肥鸭与瘦鸭
  除了鸡之外,鸭也是被列为名菜名羹之内的。
  它在制成名菜或羹之前,而还能活生生的时候,既没有像鸡一样羽翎都丽,又不像鹅那样的飘然出尘,既不会一鸣惊人,更不能引颈高歌,而蹁蹁之步,刮刮之音,不但不能媚世,反而惹人忌恶。至于烹制之后,虽然称为佳肴;但未经医学家证为补品,或制为鸭汁,所以终居鸡下。鸭在普通烹调之外,另有二种制法,视为异品,就是:北平填鸭,填之使其肥,南京板鸭,腊之使其瘦。一北一南,一肥一瘦,似无分南强北胜,而并称珍味。

  先说填鸭:在北平,每当清秋时节 ,烤鸭上市,“东来顺”,“便宜坊”等处,总是顾客满座,而那肥肥的充满油水的鸭,早已被人置于炉火之上,加以油、盐、香料、烤的皮干肉嫩,等到客人要嚼尝它的肥美的当儿,他是早已受着脔割,而盛在碟里了。
  鸭在烧烤之前,最初的一番功夫,就是如何使其肥,也就是所谓填鸭了。
  据说填鸭之法,用瓷缸,底凿一洞,置鸭其中,使它把头伸出洞口,然后用高粱粟和面粉揉成粗面条,一段一段塞到它嘴里,而他也就很安逸,蹲坐在里边,大约除了排泻之外,再不想到还应该有甚么活动,这样天天只为了吃而生着,于是脂肪加多,心广体胖了。
  我想它也许把这种肥胖当成了无上幸运,照顾着那臃肿的身体,把吞咽下去的食粮,当做了上好的滋养品,却不知道这操在他人手里的饱满,是有危险性的,依仗人力而肥的,生命是握在人家手里,将要待机而烧烤,而宰割的!
  至于板鸭,它不只是下饭佐酒的美肴;而且便于馈遗,于是提来提去,便做了很好的礼物。

  其初我还以为板鸭之所以这样干瘦,这样平板,大约是在人的重大的压力之下,而压平了的;其实,仅仅是用了大力的压,还是令人可以想得到的,还不能显出人类在制造食物上的一个奇迹哩。
  板鸭之能够成为板鸭,是在宰杀,剖割之后,而用铁撑把它的身子撑涨起来;然后,加以熏腊,加以风干;表面上,像是支持了它,使他孱瘦的身体得到了伸张,而实质上,却正是遭受了支解的迫害。
  人给它的这种的苦刑,比较压平,恐怕更刻毒的多哩!
  所以,鸭,无论填之,板之,只是制造上方式的不同,人对它总是那么一事,随人之所喜,随人之后嗜,而使其肥,使其瘦,在鸭之受操持,被调弄,大约是一理的。
  填鸭也许以自己的丰硕,而傲然自豪,卑薄着板鸭的干瘪,血汁的枯竭,鸭骨嶙峥的露出了可怜相;如果说板鸭是碰到了吸血鬼,那么填鸭是为了别人来营养着自己,肥是肥不到多时的,卑薄别人也是对他自己的一个最残酷的讽刺。
  俗语说:“南京板鸭嘴硬”,在刻毒的庖制下,像板鸭的嘴巴,能够硬得起来,还不能不使人心折哩。至于填鸭,任他饱满由人,犹沾沾以此自喜,肥瘦之间,我终觉得板鸭是值得同情多了。
  原载《文艺生活》创刊号,!”94!”年9月出版
或许您还会喜欢:
林语堂《京华烟云》
作者:林语堂
章节:54 人气:2
摘要:我站在这个地位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父亲的书,似乎从来未听见过。那又何必写呢?因为好像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可不要说我替父亲吹牛,也不用骂我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我要用极客观的态度来批评,虽然情感也不可无。我知道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 [点击阅读]
王小波《白银时代》
作者:王小波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书名:白银时代作者:王小波白银时代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我坐在第一排,左手支在桌面上托着下巴,眼睛看着窗外。那一天天色*灰暗,空气里布满了水汽。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棵很粗的白皮松,树下铺满了枯黄的松针,在乾裂的松塔之间,有两只松鼠在嬉戏、做*爱。松鼠背上有金色*的条纹。教室里很黑,山坡则笼罩在青白色*的光里。 [点击阅读]
老农民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打春一百,拿镰割麦。老天爷真怪,1948年的春脖子特别长,立春都快三个月了,紧靠黄河北岸的麦香村,村头的老槐树早已经满头翠绿,可地里的麦子才甩齐穗儿,还没有灌满浆。青黄不接啊,庄户人一个个黄皮寡瘦。可是,肚子里即使没有干货,也挡不住有人�〖堋R淮笤纾�雾气还没有散尽,外号“牛三鞭”的牛占山和外号“老驴子”的杨连地就来到黄河滩上较起劲儿来。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少年天子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少年天子》描写了大清进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及他与皇贵妃乌云珠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描写了围绕着汉化改革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斗争。皇太极去世后,6岁的顺治继位成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是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为了摆脱满族游牧民族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的素质,顺治潜心钻研汉族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巩固大清江山。 [点击阅读]
思无邪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法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三百”中,论境界,无句可出其右。在安易如自己的眼中,也许她是慧质兰心的小妖女俏黄蓉吧。不过在我眼里,她恰似何足道眼中的郭襄。一位可以令狷介狂生忘乎所以的远远水中小岛上的温柔少女;一位短剑青驴独行天下博古通今的红颜知己;一位既会使美绝丽绝的“小园艺菊”,又会使霸气十足的“恶犬挡路”的精灵古怪的万事通。 [点击阅读]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先说小说。小说不是模仿着生活的世界。它自己就是生活,就是世界。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慕克新近在哈佛大学著名的诺顿讲座授课,他说“小说是第二生活”。让读者觉着“遇到并乐此不疲的虚构世界比现实世界还真实”,有一种“幻真的体验”。 [点击阅读]
新结婚时代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2010年新版《新结婚时代》在《新结婚时代》中,对于谁是婚姻的“杀手”,王海鸰提出了新的质疑。小说中,引发婚姻矛盾的原因不是个性不合、第三者,或者两人缺乏沟通、相互猜疑,而是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从某种意义来说,《新结婚时代》比《中国式离婚》更沉重。门当户对该不该,许多读者从这本书中的两代人三种个性婚恋中展开了话题。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