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中国现代散文 - 缪崇群《紫薇》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楼边的一家邻居,家里只有一个老人和一个女孩子。起初我以为他们是祖孙,后来才晓得是翁媳;可是从来也没有看见他的儿子在那里,这个女孩据说是个童养媳。头发已经花白了的老人,除了耕种楼后面的一片山坡土地之外,还不得不卖着苦力为人抬滑竿或挑煤炭,所有的家事都由这个女孩料理着,养鸡养猪的副业,也由她一人经管着,她大约不过十三四岁。
  因为是邻居,我看着这个小女孩的生长,就如同看见楼后的胡豆,包皮皮谷,或高粱……每天每天从土地里高茁了一些起来,形状也一天一天的变化不同了似的……只见日渐饱满,已渐活泼。
  每天太阳落山,她背着一筐子锄草回来了。不久,她就要唤小鸡子上笼─—这是一个颇麻烦的工作,一双一双都要唤齐,不对数目就不好交代;可是鸡并不如人那般听使唤,有时还免不了费她一番唇舌,或是夹杂一两句骂畜生埋怨人的话。等小鸡都齐了,又要去料理猪食,又要去提水,又要去烧火,听到人家喊一声:“来检查西瓜皮呀!”又不得不飞也似的跑去,她绝不舍弃这些为猪掉换掉换口味的好饲料。
  “这些鸡卖不卖?”
  有一次,我故意这样问,虽然明明知道她不肯答应的。
  “不卖的,还小。我们自家养的。”她拒绝的理由很简单很诚实。

  “给你很多的钱呢?”我又提出这么一个条件。
  “也不卖的。”她说着还笑了笑。
  其实,我知道的理由,就是因为这些鸡子是小的;而且不拘大的小的,都不是买卖的,不过她并没有再说什么了。
  昨天,黄昏的时刻,这个小女孩照例背着一筐子锄草回来了,手里还捧了一束花,粉红色的花。
  我看着她从我们的楼口过去,走上她家的石坎,有一个褴褛的男孩正坐在那里。
  我看见那个男孩没有言语地向她伸出一双手,她随即给了他一枝花,仅只一技,不言语地放下草筐,径自回到屋里去了。
  我看着那个男孩接过花来便送到鼻子上嗅着。
  ─—花不见得都是美丽的,但是人们律往以为任何的花都是有着香气的,我一边静静地看着,一边默默地想着。
  停了一会,她又捧着那束花出来,又向着我们的楼口走来了,似乎要去一个地方,想把这一束花送给一个人;仿佛这一束花本来为着谁才折回来似的。
  迎着她的面,我突然向她伸出了我的一双手,象这样使手背向她,使手心向天,勇敢而下畏缩地,坦率不加思考地把自己的手掌伸向旁人面前的事,不要说在我的记忆不曾有过一次记录,就是在我的想象和意识中,恐怕也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这一次,真是一个极端的例外,而且结果是成功了,那或者对着我面的是一个幼小者的缘故;是我有意和这个天真可爱的,在原野上生长起来的孩子开一次玩笑的缘故,就类似我前一次故意问她卖不卖鸡子的那个故事同一样的性质。
  当我的手掌伸出了以后,不料她就把一束花完全给了我了。
  我有些窘,惭愧,并且懊悔;为什么我要迎面捉住她,又伸手向她要花?使她中途折返了她所送往的地方赠与的对方呢!
  “只要一枝好了,”我很过意不去这样申说着。
  “山后边多得很。”她说,并没有允许我的这种“要求”。
  (啊,多么好笑而可耻!大人们只得要求,请求,甚至于夺取,盗窃,或抢劫……而幼小者,孩子们,却早已知道,赠与和布施,她们如此的坦率,如此的慷慨,如此的大量,正好象一道夺丽无比的闪光,迅速地照进我们大人们肺腑的奥地;穿透了那些欺诈,那些伪装,那些伪善,那些堂皇的衣帽,那些彬彬的礼貌……)
  这些花,并不美,也全无香气,我却学着孩子们地,为她汲水,为她找一个安插的地方,把她供放在我的小书案上面了。
  今天早晨,我又学着专家学者们似的,为这种不知名的花,找植物学辞典,翻《辞海》,才得了这么一条说明:

  “紫薇:落时亚乔木,高丈余,材皮细泽,时椭圆形,对生,花红紫或自,花瓣多皱襞,夏日始开,秋季方罢,故又名百日红。”
  下午回来,我所刚认识了的紫薇花─一百日红,我所崇高着的这种美丽,良善,久长的生命的象征,不知怎么却萎谢零散地落在满案了!为着这些有着“百日红”的别名的花,我党得有些惘怅起来了。
  能红百日的花,比较起来总算是花中的长者了,但生着,生着,红着红着,……也终究有她的日限 的,百日了,或者零一日罢;千夜,或千零一夜罢!
  然而,我并无任何的幻灭感。(这是我长大了起来的种种当然的知识,学问,修养与气质的总和?)除了那些在暖床上的,在怀抱里的,无论生于原野)长于山林,立于路边与园角的花,不拘有没有香和色,不拘生长得久或暂,不失掉她的本性,不转移她的根蒂,红一刹那,生不知夕。(那又有什么关系的呢?)
  她们根本是不会幻灭的─一生命不幻灭,就是因为永远的清澈的本性的泉源在灌溉着她。
  一九四二年八月底
  (原载《文学修养》(重庆)2卷2期,1943年12月,出版)
或许您还会喜欢:
逝去的武林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李仲轩(1915~2004),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弟子,因生于文化世家,青年时代武林名号为“二先生”,34岁退隐,遵守向尚云祥立下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杂志发表系列文章,在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荣辱悲欢事勿追我的父系在明朝迁到宁河西关,初祖叫李荣,当时宁河还没有建县。 [点击阅读]
三家巷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公历一千八百九十年,那时候还是前清光绪年间。铁匠周大和他老婆,带着一个儿子,搬到广州市三家巷来住。周大为人和顺,手艺精良,打出来的剪刀又好使,样子又好,真是人人称赞。他自从出师以后,就在西门口一间旗下人开的正岐利剪刀铺子里当伙计,几十年没换过东家。他老婆也贤德勤俭,会绣金线,手艺也很巧。夫妇俩省吃俭用,慢慢就积攒下几个钱来,日子倒也过得满欢喜。 [点击阅读]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三毛,我亲爱的女儿:自你决定去撒哈拉大漠后,我们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担心你难以适应沙漠的日常生活。但每次接你来信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物质上的缺乏,气候的骤变,并没有影响你的情绪。我想可能是沙漠美丽的景色*深深地迷惑了你,夕阳中的蜃楼,一望无垠的黄沙,一向是你所神住。一旦投入其中,谁能体会?谁能领略?所以,这次你去撒哈拉,我和你父亲都没有阻止。 [点击阅读]
余华《第七天》
作者:余华
章节:44 人气:2
摘要:varcpro_id='u179742';varcpro_id='u179742';【1】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昨夜响了一宵倒塌的声音,轰然声连接着轰然声,仿佛一幢一幢房屋疲惫不堪之后躺下了。 [点击阅读]
傅雷家书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傅雷(!”908~!”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点击阅读]
士兵突击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今天是我当兵的四年八个月零八天,我想我可能要死了。我并不太懂他们所说的荣誉。我不是一个好军人。我只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当了四年八个月零八天的兵,最后的几天,我来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绝对没有仁慈,因为这里允许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被流弹击中死亡是合理的,因自然条件恶劣死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代表敌人,指望敌人仁慈的军人不如后悔自己的出生……我很遗憾,我遇上的甚至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点击阅读]
张承志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离开沙沟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但那弹洞累累的清真寺和闻之已久的红军遗迹并没有留住我们,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 [点击阅读]
朝内81号
作者:佚名
章节:61 人气:2
摘要:城市从地铁的第一班车开始苏醒,叮叮当当的装进去一个个睡眼朦胧的虫子,哈气连天的开始看免费报纸玩手机显配电子书飞媚眼等艳遇。呼啸的列车穿越无边黑暗的地下,连接着数不清的空洞和阴霾,那些只有老鼠飞蛾蠕虫才能到达的伸手不见触角的地方,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啃食和狞笑。让人无语的安检仪肮脏的吞噬者红男绿女仔细的包皮包皮和混合着民工编织袋的余尘一直嘟嘟的进站。“您等会,您这包皮得打开我们手检下。 [点击阅读]
皮皮鲁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终于有一天,在一座图书馆里,男孩子和女孩子都不满意啦!他们想,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头发不一样,穿的衣服不一样,说话的声音也不一样,可为什么看的书一样呢?他们一不满意,可不得了啦!一个个嘴噘得老高,脸涨得通红,把半边天都烧鼹了。消防队发现北边的天烧红了,开着救火车赶来,可是到了现场一看,哪有什么火,原来是孩子们生气呢。后来,图书馆的阿姨把我叫去。 [点击阅读]
第二个太阳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一列火车向南急驶。其中一节平板车上装载着一辆小吉普和一辆中型吉普。兵团副司令秦震坐在小吉普司机旁边他的坐位上。雨水在风挡玻璃上狂泻奔流,风把雨水旋进吉普车厢里面,凉渗渗的大雨点扑在秦震的脸上,他的美式军大衣和微微敞开的军装上衣的领口,都淋湿了,雨水聚汇起来,顺着脖颈流注到胸膛上。参谋、警卫员几次请他搬到后面中型吉普电台车上去,他却断然拒绝了。因为在这种历史转折关头,他宁愿在暴风雨里猛进。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