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中国在梁庄 - 明太爷:我这一辈子算是叫"主"给坑了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明太爷:我这一辈子算是叫“主”给坑了
  明太爷,五十八岁。早年当兵,年轻时英俊潇洒,从部队转业回来,穿着笔挺的黄军装,整洁、气派,曾经是梁庄著名的景致之一。原来干了一段运输,由于老婆信主,到处跑,总不在家,只好放弃跑车,在家给孩子做饭。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修自行车,挣了点儿钱,回来在镇上买了房子,开了一个小修车铺,一天能赚二十几块钱。
  你让我说你大奶奶(明太爷的老婆)信主的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这一辈子算是叫主给坑了,真叫个家破人亡。
  你大奶奶,她们主内人都叫她“灵兰姊妹”。我那俩娃儿从小脑子都好使,上学有希望,我出去跑车,她要出去信主,就把娃儿送到你老三爷那儿(明太爷的父亲)。有时候她就不让他们上学,带着他们到处跑着信主。到最后,娃们的成绩都不好。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咱这儿教会还没有会堂,你大奶奶会唱,就各个县到处跑,一跑就十天半月不落家。我说:“既然信主恁好,咋你们那头儿,韩立挺们一家七八个儿子没一个有信的。我说,你问问老殿魁,当年立挺们是咋骗他的。老殿魁见人都说:‘我算认清了,印传单,连一分钱也没落着。倒是立挺们个个盖着大院子,吃美喝足。’都是一帮坏货,坑你们这憨人哩。有鸡蛋拿鸡蛋,有粮食拿粮食,那时候多可怜,他们发财了,俺们算绝了。能人信主是发财哩,憨人傻子是送钱去哩。你们那些信主的头们,那娃儿们都开着车,从哪儿来的?他们的钱都是从哪儿来的?不都是从募捐那儿来的。你们往里捐,他们往外拿,你们知道?啥也不知道,只知道在那儿傻捐,有的还把自己家粮食卖了去捐钱。”
  才开始我骂你大奶奶,她没反应,说自己觉悟高,不和我一般见识。后来我就骂主,骂她她不在乎,骂主她就上了心。
  你不挣,谁给你一分?!不管娃们也不管家。娃们长大,也气得很。有一回,你大奶奶打闺女,打一下,闺女拿头都往墙上撞,在那儿哭啊,真叫人伤心,原来闺女学习多好,硬生生是家不消停,把学习给耽误了。
  也不知道主到底是啥,前几年有个妇女掉到水里,我跳进去把她救了,她不说感谢我,她说感谢主。咱是想不通。今年春上有个实事儿,一个村里有个老太太,俩外孙跟着她过,闺女、女婿出去打工了。也是信主,那天中午,看着坑里漂着俩娃儿,急着上教会,就没吭声。赶到她回来,才知道,那俩娃儿就是她外孙娃儿。这些都是血的教训,信主的头儿就应该提醒,过分讲究形式化不对。星期天不管是啥事,非要去,完全失去人性。别说是你的外孙,就是不是你的,你大声叫两声,坑里掉娃儿了,看有人来,你再走,那不也行?

  你大奶奶我是根本管不住,管她只图生气。那年盖房子,正在上梁,屋里十几个人,忙得不得了,教会来叫你大奶奶,说要让她教歌。我说:“都忙成啥,你能不能不去?”你大奶奶说:“我去教会儿歌就回来。”我生气了,我说:“你今儿教不成,你要敢去我把你腿打断!你那些信主的姊妹知道咱们盖房子,有几个来?都是些图清闲的懒家伙。你看看信主的屋里有几个干净?”结果,你大奶奶还是去教歌了,扔下这一大堆活,一大堆人,我一个人忙。现在想起来还是气得心口疼。
  咱们村里,平占家里的,我四婶儿,拐子常的老婆,保贵家的,才开始都信,女的多。后来,都不信了,主还要钱,是骗人哩。你大奶奶地位比较高,都尊重她,我说,尊重是尊重,我这家没有了。离婚闹了多少年,总算离了,可也算离婚不离家,她回来了还住在这儿。你说叫她住哪儿。
  在北京修自行车那几年,也是没少生气。闺女生小孩儿,叫她侍候,她还要跑教堂,北京那路,这你知道,那多远,一个来回得几个小时。
  我从北京回来,才买这个房子。你大奶奶想她的主内姊妹们,也回来了。有一段时间,你大奶奶跑,我也跟着跑,我就想摸摸底,看看主到底好在哪里。农村的路也不好,我没事,岁数大了,沟沟坎坎,也能扶一下。我听了一些,总教会的梁牧师讲得就是好,不是这显灵那显灵的,而是从思想上改造你。实际是个人,他把自己弄成神。老牧师讲出来真是在理,你大奶奶她们那儿,完全是胡编乱造。
  后来,咱们乡里教堂选堂长,让你大奶奶当副堂长,我坚决反对。我说:“堂长你算干不成,我是家长,你要是当堂长了,这家都不让你进。你看这教会里面有几个好家伙?都是弄得账目不清,开支要签字,一张条签错了都要负责任,看你这脑子,平时连家里账都管不了,肯定被绕进去。”人家不同意,说你大奶奶德高望重,非让干,我说:“那得说明白,要是当个副堂长,他们弄到咋样,跟你没关系。灵兰,你都干过组长,你看教会有几个好东西,都是戳七捣八哩。”
  明太爷的修车铺在镇上非常偏僻的地方,但也算是门面房,前面两大间是正房,正房后面的楼梯间就是厨房。厨房里结了一层厚厚的蜘蛛网,煤炉冰凉,看得出已经好久没生火了。我说:“明太爷,你都咋吃饭?”他说:“早晨吃一碗窝子面,中午、晚上吃凉馍,喝水,夏天吃点凉粉和馍。能把肚子填饱,也不求啥。”

  明太爷是父亲最好的朋友,实际上父亲比他大十几岁,属于忘年交的那种。在我小时候,他俩,一度还有原叔,三个人经常彻夜长坐,有时候吃完午饭就过来,晚饭一定回去吃,吃完再过来。夏天坐在我家院子里,摇着蒲扇,冬天在西屋的角落用玉米秆或树根烧一个小火堆,总是灰烬已凉还不回去。他们在谈些什么呢?无从知道,或者说些家事,或者谈村里的事。说到不公平的事儿,嗓音会突然提高,骂几声。有许多时候,他们甚至不说话,就那样默默地盯着火光,看着它逐渐暗淡。这是乡村的友谊,虽然沉默,但同样深厚、丰富、细腻。
  说起和灵兰大奶奶的婚姻,言谈之中,明太爷仍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理解灵兰大奶奶何以沉湎其中,几十年如一日地不要家,只要主。
  天黑了,明太爷家的电灯瓦数似乎很低,屋里昏惨惨的。父亲打趣说:“你明太爷一个月的电费还不到一块钱,把收电费的气得乱蹦。”明太爷一听,“扑哧”一下笑了:“成天就知道收电费,我就偏不用,反正晚上也不做活。我也不喜欢看电视,坐在院子乘会儿凉,冬天找人说说闲话,回来就睡了,用电干啥?”想起年轻时穿着黄军装、英俊潇洒、意气风发的明太爷,现在竟然成了“吝啬”的老头儿,我不禁有些好笑,也心生感慨。
  硕大的蚊子在头上乱飞、腿上乱叮,嗡嗡作响,一拍,手上立马就是一片血,明太爷拿过来一个小风扇,对着我使劲吹,蚊子也围着灯光和电扇晕头晕脑地乱飞,场面很壮观。明太爷又从床头摸出一盒清凉油,让我抹上,都不起效。我很疑惑,不知道明太爷的夜晚是怎么度过的。
  吃完饭,我们移到院子外,继续谈话。
  我原先跑长途时,老战友说,有个知青特别漂亮,咱们去看看,就去了。长得真漂亮。我那时候,长得也真是没说的,这你爹最清楚。人家也愿意跟我,咱就不干,人得讲道德。现在后悔不?后悔啥,这是你的命,再说那时候你大奶奶还没信主,对我也真不错。我刚退伍那时候,你大奶奶对我是真好,在地里做活回去,娃们吃糊汤面,给我做一大碗捞面条,下面还卧个鸡蛋。做活的衣服不脏,非要洗,说是,男人的衣服女人的脸。这句话我记得可清。有时候气她气得没办法,想想她也给我说过这些暖心话,就原谅她了。
  也有人说,信主,这是好事,只要她高兴。我说,不出在你家,光说轻省话[1],要是你老婆跑三天,回来不打架才算!为这信主,我跑到她娘家,对她爹说,为这俩娃儿,你劝劝灵兰。她爹说,信主是好事,共产党支持,我支持。就这一句话,我啥也不说了。从此以后,我连她娘家门边都不登。你大奶奶信主以后,慢慢把家忘了。闺女也伤心,我们俩在北京吵架,闺女跟她妈说:“妈呀,你要是离婚再嫁了,我都不会认你。”在儿子的婚姻上,你大奶奶主张也要信主哩。儿子说:“信主的,我一个也不要,年轻轻的都信主,肯定是个缺心眼儿。”我说,我只有三条,不要信主的女子,不要当官的女子,不要有钱的女子。第一条最重要。

  前几年,儿子寄回来个电视,我坐骨神经痛,都不能走路。我给你大奶奶说:“你去,你打个电话问问,看寄到了没有,要不找个人帮着取一下。”那时候她正在教堂演圣剧[2],天天出去,根本不管。我腿一拐一拐就去了。那时候,我真是眼泪都流出来了,难啊。后来,我对俩娃说,你妈只算生你,养你还是老子。闺女、儿子都结婚了,俩娃孝顺,让我俩别干了,每月寄六百块钱给俺们,我说:“不干也不行,闲着干啥?可是,再好的生意在我这儿干不成。一个人咋干?你妈说走就走,根本干不成。”
  一阵闲谈之后,明太爷突然神秘地对父亲说:“光正,给你说个事儿,你看咋办?我拿不准,原来准备进城找你说呢。一个女的,二十七岁,带着小孩,已经离婚,普通话说得可好贼吧Zei8。COM电子书下载。对方‘拨错’电话,拨到我这儿,我接住了。一说,说对劲儿了。她娘家开一个毛衣小加工厂,父亲也是个胡整。她非要来跟我过日子。还说,找个年轻的人家瞧不起她,愿意找个老的。”
  父亲说这八成是“放鸽子”的,哪有恁巧的事。村里原来不是没有这样的事,何坡村的一个表哥娶山西一个姑娘,也是带着孩子,还在村里举行了婚礼。后来说她家里有事,让表哥寄了一些钱回去。结婚十来天,出去玩儿,住旅社,把表哥丢在旅社里,跑了。为此,表哥前后花了万把块。
  明太爷认为对方骗不住他,来一次就知道了。显然,他很上心。其实,一直以来,他和灵兰大奶奶都是离婚不离家。但今年暑假,灵兰大奶奶从北京回来,就没来这里,而是住到了娘家,可能也与这件事有关。此刻,耿直、刚硬、脾气暴躁的明太爷,就好像一个思春的少年,面红耳赤,颇有点激动。
  将近夜里十二点的时候,我和父亲才回家。明太爷把我们送到家门口,他和父亲在后边一直嘀咕,好像不想让我听见。我猜想,肯定是明太爷在向父亲讨主意。
  天黑透了,星星更亮了,小镇完全静了下来。偶尔过往的车辆开过,明亮的灯光像闪电般划过小镇,过后仍然一片寂静。
或许您还会喜欢:
309暗室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家原先住在一栋老式楼房里。连他们的爸爸妈妈也说不清这栋楼房是哪个年代建造的。楼房的墙壁很厚,非常坚固,而且冬暖夏凉。一天下午,皮皮鲁和鲁西西放学以后在家里做作业。鲁西西写了一会儿,觉得有点儿冷,她打开壁柜的门,钻进去找毛衣。鲁西西家的壁柜很大,可以站进去好几个人。鲁西西和皮皮鲁小时候经常在里边捉迷藏。 [点击阅读]
三毛《哭泣的骆驼》
作者:三毛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尘缘——重新的父亲节(代序)二度从奈及利亚风尘仆仆的独自飞回加纳利群岛,邮局通知有两大麻袋邮件等着。第一日着人顺便送了一袋来,第二袋是自己过了一日才去扛回来的。小镇邮局说,他们是为我一个人开行服务的。说的人有理,听的人心花怒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大批邻居小儿们,代拆小山也似的邮件,代价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中国邮票,拆好的丢给跪在一边的我。 [点击阅读]
乡关何处
作者:佚名
章节:91 人气:0
摘要:章诒和2008年的年初,我和一个从事出版业的朋友相约在建国门友谊商店里的星巴克咖啡店碰面。寒暄几句,朋友说:“愚姐,建议你看看野夫的散文,看几篇就行,你肯定喜欢。”我们各自喝完饮料,聊了几句,随即分手。翌日下午,我打去电话,说:“你推荐的文章,让我一夜无睡,让我痛哭流涕……我要认识那个叫野夫的人。”五月中旬,四川发生大地震。下旬,我在北京见到了野夫。 [点击阅读]
余华《第七天》
作者:余华
章节:44 人气:0
摘要:varcpro_id='u179742';varcpro_id='u179742';【1】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昨夜响了一宵倒塌的声音,轰然声连接着轰然声,仿佛一幢一幢房屋疲惫不堪之后躺下了。 [点击阅读]
余震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2006年1月6日多伦多圣麦克医院沃尔佛医生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看见秘书凯西的眉毛挑了一挑。“急诊外科转过来的,等你有一会儿了。”凯西朝一号诊疗室努了努嘴。沃尔佛医生挂牌行医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在还没有出现一个叫亨利?沃尔佛的心理医生的时候,早已存在着一个叫凯西?史密斯的医务秘书了。凯西在医院里已经工作了三十三年,可谓阅人无数。 [点击阅读]
你在高原
作者:佚名
章节:427 人气:0
摘要:《你在高原》包皮罗万象、精彩纷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各种人物和传奇、各种隐秘的艺术与生命的密码悉数囊括其中。它的辽阔旷远与缜密精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的强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激情”,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 [点击阅读]
傅雷家书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傅雷(!”908~!”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点击阅读]
冬天里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第一节沉沉的大雾,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笼罩在石湖上空。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任什么都看不出来,若不是咿咿呀呀的桨声,船头逆浪的水声,和远处湖村稀疏的、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真会以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那劈脸而来的浓雾,有时凝聚成团,有时飘洒如雨,有时稠得使人感到窒息难受,有时丝丝缕缕地游动着,似乎松散开了,眼前留出一点可以回旋的空际。但是,未容喘息工夫,顷刻间,更浓更密的雾团又将人紧紧裹住。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0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刻下来的幸福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上海最近的天气变化得很厉害,昨天我还穿着短袖的白色T恤,今天我就又裹起黑色的长风衣了。我骑着单车穿行在人迹稀少的上大校园里,上大里面90%的学生都是上海人,一到放假的时候走得人去楼空,每次我在周末的时候都会觉得没有比这里更适合拍鬼片的地方了。今天在下雨,雨从头顶上笼罩下来,不是很大,却让人觉得伤感。 [点击阅读]